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07-03山西南部区域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1
作者 李冬梅 刘婉莉 +3 位作者 赵华 陈雪珍 赵建武 周涛 《科技与创新》 2014年第12期138-141,共4页
2013-07-03山西南部出现区域性大暴雨,19个县达到暴雨,其中,8个县的降水量≥100 mm,1 h最大雨强达54.6 mm。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此次区域性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 2013-07-03山西南部出现区域性大暴雨,19个县达到暴雨,其中,8个县的降水量≥100 mm,1 h最大雨强达54.6 mm。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对此次区域性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两槽一脊、副高稳定、200 hPa反气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超低空急流加强、低层正涡度、强的上升气流是大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大暴雨发生在湿区梯度锋上;2大暴雨由午后热对流产生的暴雨云团和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热对流云团发生在超低空急流左前侧、山西南部中条山、王屋山的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收缩处,地形抬升作用触发热对流;中尺度对流系统由4个对流云团组成,地面中尺度涡旋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主要触发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涡旋 成因
下载PDF
登陆中国大陆、海南和台湾的热带气旋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47
2
作者 任福民 王小玲 +1 位作者 陈联寿 王咏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4-235,共12页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资料信息化结果的分析表明:信息化登陆资料效果是良好的。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在大陆、海南和台湾登陆的3类热带气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繁的地区为台湾东部沿海、福建至雷州半岛沿海和海南东部沿海;台湾东部沿海和浙江沿海部分地区是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大的地区,平均登陆强度达到台风级别,其中台湾南端的平均登陆强度为最强,达到强台风级别;5—11月为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季节,集中期为7—9月,8月最多;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主要集中在热带低压—台风,尤其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对于全部大陆、海南和台湾三地,50多年来登陆热带气旋频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但只有登陆海南热带气旋的减少趋势是显著的;而所有登陆风暴(含以上强度)频数均无明显增多或减少趋势。总体而言,登陆大陆的TC最多、初旋最早、终旋最晚、登陆期最长;登陆海南的TC居中;而登陆台湾的TC最少、初旋最晚、终旋最早、登陆期最短。从登陆方式看,登陆一地的TC最多、登陆两地的TC次之,分别占总数的79.2%和20.6%,仅有1个TC登陆三地。在登陆两地的TC中,经台湾登陆大陆的TC频数最多、强度减弱最快,经海南登陆大陆的TC频数次之、强度减弱较慢,经大陆登陆海南的TC频数排行第3、强度减弱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资料信息化 登陆台风 气候特征 相互关系
下载PDF
华北暴雪过程中的急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8
3
作者 陈雪珍 慕建利 +1 位作者 赵桂香 杨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69-1075,共7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0 11日华北中南部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雪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涡切变线及河套锢囚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下。(2)暴雪区位于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0 11日华北中南部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大暴雪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700 hPa低涡切变线及河套锢囚锋共同配合的天气系统下。(2)暴雪区位于200 hPa极锋急流入口区的右后方和副热带急流出口区的左前方、700 hPa西南急流的左前方、925 hPa和850 hPa偏东急流的右前方。(3)不同高度的急流共同作用形成这次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在高空急流的耦合下形成和发展的。容易耦合的区域是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或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正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大的区域。(4)西南急流为暴雪区提供充足的水汽并在暴雪区形成高湿区,从而建立和维持了暴雪区上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5)西南急流与偏北急流在暴雪区上空形成辐合,在暴雪区上空产生抬升作用。(6)高、低空急流耦合所形成的次级环流,增加了上升运动并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增加了暴雪强度和持续时间。(7)925 hPa东风急流在暴雪区的边界层形成了干冷空气垫,有利于偏南暖湿气流的爬升,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急流 耦合
下载PDF
NCEP/NCAR逐时分析与中国实测地表温度和地面气温对比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周青 赵凤生 高文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3-91,共9页
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全球分析资料,不仅应用于气候模拟和预测研究中而且也可作为卫星遥感云检测的初始场资料。通过对2005年NCEP逐6小时全球最终分析资料(FNL)与中国753个台站实测资料的地表温度和地面1.5... 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NCAR)的全球分析资料,不仅应用于气候模拟和预测研究中而且也可作为卫星遥感云检测的初始场资料。通过对2005年NCEP逐6小时全球最终分析资料(FNL)与中国753个台站实测资料的地表温度和地面1.5m高气温进行Cressman插值,从时次变化和空间变化等方面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这一年间NCEP分析值与中国区域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得到结果:NCEP分析地表温度较观测值普遍偏低,而地面气温NCEP分析值的空间分布大致表现为在北部地区大于观测值、而南部地区小于观测值;就2005年季节变化而言,NCEP分析值在夏季比冬季符合得好,而在我国东南部比东北、西北符合得好;从时次上看,地温和气温都呈现出随着时次推进(从2时到20时),正值区(NCEP分析值-实测值>0)减弱、负值区(NCEP分析值-实测值<0)加强的趋势;而通过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的分析,可以知道气温的NCEP分析资料在我国可行性比地温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逐时FNL分析资料 标准化均方根误差 时次比较分析 季节比较分析
下载PDF
影响中国台风的气候特征及其与环境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咏梅 李维京 +1 位作者 任福民 王小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8-544,共7页
分析了影响中国台风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11月是影响台风活跃季节,7-9月为集中期;1951—2004年影响台风的频数变化呈减少趋势,1970年代后期明显减少,近十年是影响台风频数最少的时期;近50余年影响台风中超强台风的频数减少显... 分析了影响中国台风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5-11月是影响台风活跃季节,7-9月为集中期;1951—2004年影响台风的频数变化呈减少趋势,1970年代后期明显减少,近十年是影响台风频数最少的时期;近50余年影响台风中超强台风的频数减少显著;台风生成的源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60年代-1970年代生成台风位置偏东、偏南,1980年代以后转为偏北、偏西。同时分析了影响台风与北太平洋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关系,认为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与影响台风关系密切;影响台风偏多年和偏少年,其环流形势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台风 气候特征 年代际变化 环境场
下载PDF
山西省近48a高温和强降水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咏梅 张红雨 +2 位作者 郭雪 刘慧丽 李润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9-295,共7页
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山西1961-2008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 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山西1961-2008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为5.9 d/10 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1997年以来增多趋势显著。与此同时,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2001年以后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多。极端高温日数有3~4 a,8~12 a及30 a的周期,极端强降水日数有准3 a,6~10 a及准16 a的周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与气候变暖有密切联系,Nino_3区海温、欧亚地区的纬向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对极端高温事件有很大影响,当Nino_3区海温偏高、纬向环流偏强、副高面积偏大、位置偏西时,容易导致极端高温日数偏多。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则与东亚季风和Nino_3区海温有密切联系,当季风强盛、Nino_3区海温偏低时,往往引起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极端强降水 突变 时空变化 季风 海温 大气环流 山西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7
作者 尤焕苓 刘伟东 谭江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55,共5页
大气混合层厚度是大气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中所需的重要参数。应用Holzworth干绝热法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采用王式功等提出的逐步逼近法计算了北京观象台站1970—2007年的最大混合层厚度,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38年的变化和月平... 大气混合层厚度是大气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中所需的重要参数。应用Holzworth干绝热法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采用王式功等提出的逐步逼近法计算了北京观象台站1970—2007年的最大混合层厚度,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38年的变化和月平均值的年变化特征,同时应用2004—2007年同期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等级与同期大气混合层厚度逐月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北京观象台的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自1970—1998年有逐年减小趋势,1998年达到最小值,而从1998—2007年有逐年增加趋势,年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与年降水日数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年变化表现出冬季低和夏季高的特征,且在夏季的7月和8月出现一个相对的低谷。空气质量等级与同期大气混合层厚度逐月分布频率表明,较高的最大混合层厚度出现频率较大的月,空气质量等级为1级和2级出现的频率高,而较低的最大混合层厚度出现频率较大的月,其空气质量等级为3级和4级出现的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厚度 大气污染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兰州市近50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马玉霞 王式功 魏海茹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0-664,共5页
利用1956-2005年兰州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析了近50年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并利用城区和郊区3种气温的倾向率计算了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和热岛增温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05年兰州市3种气温的城郊差均呈逐年上... 利用1956-2005年兰州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析了近50年兰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并利用城区和郊区3种气温的倾向率计算了城市热岛强度倾向率和热岛增温贡献率。结果表明:1956-2005年兰州市3种气温的城郊差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371℃、0.169℃和0.654℃,其中,最低气温的城郊差上升最明显。近50年兰州市增温主要发生在后25年(1981-2005年),前25年除城区最低气温外基本上以降温为主。后25年中,城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789℃、0.997℃和0.625℃,郊区则相应为每10年0.493℃、0.790℃和0.077℃,其中最高气温增温最显著,最低气温增温最少;以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的倾向率分别为每10年0.395℃、0.188℃和0.674℃,热岛效应对城区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7.0%、49.6%和100%。冬季城市和郊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倾向率最大,但热岛增温贡献率最大的是春、夏季气温,而不是冬季气温;这可能主要与兰州市冬季严重的空气污染有关, 因为其对城市热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兰州市热岛效应有增强的趋势,但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热岛增温贡献率除个别季节外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气温倾向率 热岛强度 热岛增温贡献率
下载PDF
上海世博园上空边界层风垂直变化观测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辛跳儿 贺千山 +4 位作者 魏海茹 刘冬韡 周广强 杨何群 邵德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5,共9页
利用平矩阵风廓线雷达于2007年7月17日至9月28日对上海世博园规划区上空的风垂直分布进行了观测。通过分析该地上空三维风场的日变化,发现夜间以偏西气流为主,白天风速较小,以偏东气流为主,表明该地区以海陆风为主导的环流特征是这一地... 利用平矩阵风廓线雷达于2007年7月17日至9月28日对上海世博园规划区上空的风垂直分布进行了观测。通过分析该地上空三维风场的日变化,发现夜间以偏西气流为主,白天风速较小,以偏东气流为主,表明该地区以海陆风为主导的环流特征是这一地区的局地环流日变化的基本特征。逐日变化分析表明,在8月2日以前主要以偏西北气流为主,之后基本是以东南气流为主,并且垂直运动特征以上升气流为主,强烈的垂直运动与偏西气流相关密切,同时偏北气流往往带来较强的上升运动。日夜平均廓线分析表明,夜间风速较大,并且夜间风速的垂直变化与白天相比也有很大不同,白天270 m以下风速随高度基本不变,而夜间从近地面向上风速随高度逐渐增大,低层<90 m的范围内白天风速大于夜间风速。城市冠层以上风向的日夜变化不明显,多为偏北气流控制。城郊风廓线的对比表明受城市下垫面粗糙度的影响,城市风速明显比郊区减小。城市和郊区的水平风速变化在城市冠层以上比较接近,相关系数达到了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园 风廓线 风雷达 边界层
下载PDF
1961-2012年山西雾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咏梅 武捷 +2 位作者 禇红瑞 王少俊 景新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共8页
利用1961-2012年山西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au方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雾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雾多发区在中南部,北部雾日较少。霾、烟幕日数高值区出现在以大同、太... 利用1961-2012年山西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au方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雾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雾多发区在中南部,北部雾日较少。霾、烟幕日数高值区出现在以大同、太原、临汾为中心线的带状区域。季节分布来看,轻雾、雾日数峰值出现在8、9月份,谷值在5月份出现;霾和烟幕日数的峰值出现在12、1月份,谷值在8、9月份出现。近50余年以来,山西雾霾日数呈现增多趋势,雾日增加趋势较弱,20世纪60、70年代为增多趋势,进入21世纪则为减少趋势;轻雾和霾日数均为显著单调上升趋势;烟幕日数也为显著增多趋势,但表现为抛物线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前为增多,之后转为下降趋势。山西霾和烟幕日数与El Nino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El Nino事件发生年往往霾和烟幕日数较多,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引起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形成利于霾和烟幕出现的天气条件。山西冬季气温偏高往往导致霾和烟幕天气的增多,气候变暖对霾和烟幕天气的影响不容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雾霾 Kendall-tau方法 时空变化 EL NINO事件
下载PDF
山西运城雷暴气候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贾朝阳 郭慕萍 +2 位作者 李冬梅 邵宝霞 刘婉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44,共7页
用1971-2000年雷暴资料分析了运城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奇异谱分析、最大熵谱方法对运城建站较早的8个测站年平均雷暴日数时间序列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年雷暴日数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征,还有3.6 a和2.8 a的显著振荡... 用1971-2000年雷暴资料分析了运城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奇异谱分析、最大熵谱方法对运城建站较早的8个测站年平均雷暴日数时间序列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年雷暴日数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征,还有3.6 a和2.8 a的显著振荡周期。还对年雷暴日数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奇异谱
下载PDF
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温、湿度反演产品的有效性检验及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高文华 赵凤生 盖长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利用中国54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对1和7月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反演中国区域地面气温精度做了详细评估,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同时把AIRS的反演温、湿度廓线产品与T213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考察A... 利用中国54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对1和7月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反演中国区域地面气温精度做了详细评估,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同时把AIRS的反演温、湿度廓线产品与T213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考察AIRS温、湿度产品的有效性,我们把经过订正的AIRS地面气温以及温、湿度廓线产品分析同化到中尺度模式MM5中,用于华北降雪天气过程的对比模拟试验,分析AIRS反演产品对降雪量、水汽场、垂直速度场、散度场以及云物理过程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S 卫星资料 数值模拟 降雪
下载PDF
汾渭平原东部运城市空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涛 周青 +4 位作者 张勇 张传江 李津 赵华 张茜茹 《气象科技》 2022年第4期574-583,共10页
本文综合利用2015—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汾渭平原东部运城市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20年期间运城市PM_(2.5)、PM_(10)、SO_(2... 本文综合利用2015—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及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汾渭平原东部运城市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20年期间运城市PM_(2.5)、PM_(10)、SO_(2)、NO_(2)、CO 5种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而O_(3)浓度呈上升趋势;(2)冬季和夏季空气质量相对较差,首要污染物分别是PM_(2.5)和O_(3),边界层高度的变化与近地层风向风速、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密切,冬季(夏季)PM_(2.5)(O_(3))污染较重时边界层高度较低(较高),以东北风(东南风)为主,风速偏小(偏大);(3)最后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算法分别对冬夏925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天气分型并开展不同天气形势下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变化对比研究,发现冬季污染时以静稳天气为主,低层弱东北风将污染物输送至运城市,而夏季O_(3)污染较重时受热低压形势控制,利于O_(3)前体物汇合,太阳辐射较强时O_(3)浓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城市 PM_(2.5) O_(3) 污染 气象因素 天气分型 SOM
下载PDF
春季低温对樱桃萌芽期和幼果期冻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裴秀苗 苏欢 +2 位作者 裴昭萌 邹正姗 丁雪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樱桃萌芽期、幼果期低温冻害等级指标可用最低气温和低温持续时间表示.为研究春季低温对樱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萨米脱”樱桃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0℃,-2℃~-1℃,-3℃~-2℃,-4℃~-3℃共4个不同低温、及0.5,1,1.5,2,2.5... 樱桃萌芽期、幼果期低温冻害等级指标可用最低气温和低温持续时间表示.为研究春季低温对樱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萨米脱”樱桃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1℃~0℃,-2℃~-1℃,-3℃~-2℃,-4℃~-3℃共4个不同低温、及0.5,1,1.5,2,2.5,3,3.5,4 h共8个不同持续时间模拟樱桃萌芽期、幼果期的低温冻害过程,以确定樱桃萌芽期、幼果期不同等级冻害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遭遇低温时,温度越低、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冻害等级越高.萌芽期温度低于-1℃、持续时间大于2 h或温度低于-2℃、低温持续时间大于1.5 h时,樱桃会发生花源基褐变、萎焉并影响产量的重度以上冻害;幼果期温度低于-1℃,持续时间大于3 h或温度低于-2℃,低温持续时间大于2 h时,樱桃表皮会出现褐色斑点,果肉褐色等表征的重度以上冻害,由此可见,樱桃幼果期的耐冻能力优于萌芽期.冻害指标的确定能为低温冻害预警发布以及防御措施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低温冻害指标 低温模拟 萌芽期 幼果期
下载PDF
运城市大雾气候特征及预报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婉莉 顾松山 +1 位作者 贾朝阳 李冬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46,共7页
利用运城市1971~2000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的气候特征、地域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盆地及河槽地较多,山区及台地少;运城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冬季(11~12月)发生频率最高,雾日最少月为6月和7月;运城年雾日数呈... 利用运城市1971~2000年的大雾资料,分析了大雾的气候特征、地域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盆地及河槽地较多,山区及台地少;运城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冬季(11~12月)发生频率最高,雾日最少月为6月和7月;运城年雾日数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征和3.6年的振荡周期;60~80年代大雾呈明显增加趋势,90年代略有下降;分析了雾的环流形势,并研究了大雾的客观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预报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涛 周青 +2 位作者 张勇 吴昱树 孙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59-1370,共12页
PM_(2.5)和O_(3)已经成为汾渭平原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暖季经常同时出现构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利用2015—2021年汾渭平原12个城市逐日PM_(2.5)和O_(3)浓度、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ERA5高空再分析... PM_(2.5)和O_(3)已经成为汾渭平原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暖季经常同时出现构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利用2015—2021年汾渭平原12个城市逐日PM_(2.5)和O_(3)浓度、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ERA5高空再分析数据等资料,分析了汾渭平原PM_(2.5)和O_(3)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复合污染发生时PM_(2.5)和O_(3)的关系,并研究了局地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对复合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区年均PM_(2.5)和日最大8小时O_(3)浓度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日数也在2019年后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主要发生在3—9月,在汾渭平原东部城市出现次数较多,多出现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下;最后利用T-PCA算法(正交主成分分析)将复合污染的天气环流形势分为4种类型,主要呈现出以高空西北气流或偏西气流、低层为暖区偏南风或微风为主的天气特征。研究结果对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尤其对于PM_(2.5)和O_(3)污染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PM_(2.5)和O_(3)复合污染 T-PCA分型 气象成因
下载PDF
近40年运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裴秀苗 周运丽 +3 位作者 许云 谭江瑞 姜惠民 白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3-227,234,共6页
本文以运城市1971—2010年间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运城市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40年来,运城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冬、春季升温明显,夏、秋季升温幅度较小;年降水量则呈缓慢下... 本文以运城市1971—2010年间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运城市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40年来,运城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冬、春季升温明显,夏、秋季升温幅度较小;年降水量则呈缓慢下降趋势,除冬季降水略呈增长趋势外,其它季节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春秋季下降幅度较大;运城市春季日照时数略呈上升趋势,冬、夏和秋季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夏秋季下降趋势明显,冬季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运城市 气温 降水 日照时数
下载PDF
叶面喷施FA旱地龙对冬小麦产量和发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志伟 梁亚春 +3 位作者 刘文平 裴秀苗 贾朝阳 贾志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利用3种不同浓度的抗旱剂(FA旱地龙),在山西省万荣县冬小麦生育的关键期分3次和2次,进行了叶面喷施抗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对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抗旱剂,都有明显的抗旱增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喷施高浓... 利用3种不同浓度的抗旱剂(FA旱地龙),在山西省万荣县冬小麦生育的关键期分3次和2次,进行了叶面喷施抗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对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抗旱剂,都有明显的抗旱增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喷施高浓度的抗旱剂比喷施低浓度的抗旱剂增产效果要好,喷施3次比喷施2次的抗旱增产效果好,6种处理的理论产量增产百分率在8.2%~38%之间。喷施抗旱剂主要是提高了冬小麦的抗逆性,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对提高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旱地龙 冬小麦 产量 发育期
下载PDF
基于北斗卫星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设计和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海胜 曹之玉 +1 位作者 贺姗姗 周国柱 《气象科技》 2014年第5期799-803,共5页
北斗卫星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授时、定位、短报文的三大功能。介绍基于北斗卫星预警发布系统的应用需求分析、功能流程设计与实现、系统应用实验和效果检验。通过该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有效解决了偏... 北斗卫星系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授时、定位、短报文的三大功能。介绍基于北斗卫星预警发布系统的应用需求分析、功能流程设计与实现、系统应用实验和效果检验。通过该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有效解决了偏远农村、山区预警发布"最后1公里"的瓶颈问题,扩大了预警发布的覆盖面;弥补了城市密集区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延迟和信息阻塞的缺陷,极大提高了预警发布的时效性;实现了灾情实时上传,形成了发布、接收、反馈于一体的预警发布体系,为北斗卫星在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卫星 预警 发布系统
下载PDF
山西省夏季雷暴的区域性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贾朝阳 王盘兴 +1 位作者 李丽平 梁亚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4,共8页
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山西省69个测站1971-2004年夏季雷暴日数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雷暴日数可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北部区、南部盆地区、南部山地区和中部区,其时间系数曲线显示:北部区雷暴呈少—多—少的变化趋势,... 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山西省69个测站1971-2004年夏季雷暴日数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雷暴日数可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北部区、南部盆地区、南部山地区和中部区,其时间系数曲线显示:北部区雷暴呈少—多—少的变化趋势,南部盆地区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南部山地区和中部区有增多趋势。进一步使用NCEP/NCAR资料,分别对北部区和南部盆地区雷暴异常时的同期500hPa环流场、水汽通量矢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区雷暴的异常,与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贝加尔湖)环流异常和西北路水汽通量矢量异常有关;而南部盆地区的雷暴异常,与副热带地区环流异常和西南水汽通量矢量异常有关,说明了两地区雷暴影响因子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区域特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