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n加速器不同的射野形成方式对射野剂量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郑亚琴 崔桐 +2 位作者 郑旭亮 刘建庭 邢晓汾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09-712,共4页
目的 探讨Varian加速器不同射野形成方式对射野剂量学参数的影响,为治疗计划系统(TPS)数据建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准直器(JAW)、多叶光栅(MLC)和准直器跟随多叶光栅(JAW+MLC)3种射野的形成方式下,分别测量百分深度剂量(... 目的 探讨Varian加速器不同射野形成方式对射野剂量学参数的影响,为治疗计划系统(TPS)数据建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准直器(JAW)、多叶光栅(MLC)和准直器跟随多叶光栅(JAW+MLC)3种射野的形成方式下,分别测量百分深度剂量(PDD)、射野离轴量(OAR)及射野总散射因子(Scp),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种射野形成方式对中心轴的百分深度剂量影响很小;在加速器的左右方向和枪靶方向,MLC形成的射野均较JAW形成射野大,在左右方向最大可达2.9 mm。在枪靶方向,最大可达1.7 mm。在左右方向MLC形成的射野测量曲线的半影较在相同射野大小JAW形成射野的半影大。在枪靶方向MLC形成的射野测量曲线的半影较在相同射野大小JAW形成射野的半影小。在两个方向 JAW+MLC形成射野与JAW形成射野大小与半影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射野的不同形成方式对射野大小、半影、总散射因子有影响,建议做调强放射治疗(IMRT)时,在TPS数据建模过程中,应对MLC射野的剂量参数进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野形成方式 调强放疗 剂量学
原文传递
疗前血清Hb水平在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雪 兰胜民 +4 位作者 曹建忠 张宁 原强 郭汝元 李红卫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9-903,共5页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清Hb水平对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5年间收治的 175例Ⅰ、Ⅱ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纳入标准为原发病灶位于上消化呼吸道,不合并其他恶性疾病,治疗及随访记录完整病例纳...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清Hb水平对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5年间收治的 175例Ⅰ、Ⅱ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纳入标准为原发病灶位于上消化呼吸道,不合并其他恶性疾病,治疗及随访记录完整病例纳入分析。接受单纯化疗 67例、单纯放疗 8例、放化疗 100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175例患者的变量单因素分析显示疗前血清Hb水平(≥120 g/L)、LDH水平(正常)、ECOG评分(0~1)、Ann Arbor分期(ⅠE)、接受放疗显著提高PFS及OS (P=0.000~0.046)。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Hb水平、LDH水平、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是患者PFS、OS影响因素(P=0.000~0.040)。 结论 疗前Hb≥120 g/L者预后好于〈120 g/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血红蛋白 预后
原文传递
再程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放化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临床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曹建忠 郭汝元 +5 位作者 梁玉 刘宝 张霞琴 宋欣 兰胜民 李红卫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再程调强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食管癌首程放化疗后复发的临床可行性。方法79岁的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后1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给予调强适形放疗(54Gy/30次),并同步予尼妥珠单抗(200mg/次,1次/周,静... 目的探讨再程调强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食管癌首程放化疗后复发的临床可行性。方法79岁的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后1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给予调强适形放疗(54Gy/30次),并同步予尼妥珠单抗(200mg/次,1次/周,静脉注射,共用6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再程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后1个月复查,复发病变完全缓解,除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级疲劳、Ⅰ级皮疹外,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再程调强适形放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放化疗后局部复发食管癌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复发 放射疗法 调强适形 挽救疗法 尼妥珠单抗
原文传递
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郑亚琴 刘建庭 +3 位作者 褚薛刚 崔桐 邢玉荣 邢晓汾 《中国辐射卫生》 2018年第6期624-627,共4页
目的评估3DCRT+VMAT的混合调强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放疗中的剂量学优势及临床实用性。方法选择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在同一优化条件下,分别设计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计划(3DCRT+VMAT)和基于IMRT的混合调强计划(3DCRT+IMR... 目的评估3DCRT+VMAT的混合调强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放疗中的剂量学优势及临床实用性。方法选择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在同一优化条件下,分别设计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计划(3DCRT+VMAT)和基于IMRT的混合调强计划(3DCRT+IMRT),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结果 3DCRT+VMAT组中PTV的D_(95)为50. 29±0. 25,优于3DCRT+IMRT组的50. 69±0. 20(P<0. 05),两组计划PGTV的D_(95)、PTV和PGTV的CI、HI无统计学差异(P>0. 05); 3DCRT+VMAT组心脏的D_(mean)、V_(30)较3DCRT+IMRT组有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3DCRT+VMAT组健侧乳腺的D_(mean)为1. 31±0. 44低于3DCRT+IMRT组的1. 88±0. 28 (P <0. 05),两组计划患侧肺V_5、V_(10)、V_(20)、D_(mean)、健侧肺的D_(mean)无统计学差异(P>0. 05); 3DCRT+VMAT组较3DCRT+IMRT组机器跳数减少了31%(P <0. 05),平均治疗时间节省了38%(P <0. 05)。结论基于VMAT的混合调强方式与基于IMRT的混合调强方式相比,在保证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前提下,更好的保护了心脏和健侧乳腺,同时显著缩短了计划执行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保乳术后 瘤床同步加量 容积旋转调强 混合调强 治疗计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