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600
1
作者 任国玉 初子莹 +15 位作者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影响 高空温度 中世纪温暖期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8
2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5-417,共13页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 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候变化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103
3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58-1166,共9页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的实测资料,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5个类别,分析了这5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 利用华北地区255个一般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的实测资料,经过质量检验和均一性订正后,将所有台站根据人口和台站地理位置分为5个类别,分析了这5个类别台站和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全部台站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加趋势,且以最低气温上升最为明显,导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明显下降。就城市化影响而言,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中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明显,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趋势影响微弱,个别台站和季节甚至可能造成降温。在国家基本、基准站观测的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中,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1℃.(10a)-1和0.20℃.(10a)-1,对全部增温的贡献率分别达39.3%和52.6%。各类台站的四季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均造成增温。城市化增温以冬季为最大,夏季最小。城市化还导致乡村站以外的各类台站日较差减小,近40年华北地区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和秋、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明显下降均由城市化影响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日较差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 被引量:90
4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3-753,共11页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 根据人口资料和台站位置将华北地区282个国家基本、基准站和一般气候站分为乡村站、小城市站、中等城市站、大城市站和特大城市站5个级别,用经过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平均气温资料分别讨论了各级城市站热岛效应对地面气温趋势的影响,发现人口为5×105~1×106的大城市站受到城市化影响最大,40年热岛增温达到0.64℃.作者还分析了华北地区城市化对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00年期间观测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热岛效应引起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气温增暖为0.11℃/10 a,对这个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37.9%.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和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了城市化的影响.作者进一步对华北地区1961~2000年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订正,订正后气温线性趋势由0.29℃/10 a降低为0.18℃/10 a.消除城市化影响,研究时段内华北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线性增加值为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均一性检验 热岛效应 气温序列
下载PDF
“04.12”华北大到暴雪过程切变线的动力诊断 被引量:88
5
作者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5-623,共9页
利用地面实测资料和MM5模式输出产品,对2004年12月20-22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切变线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与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涡度诊断表明:正涡度区的演变与切变线的发展、东移... 利用地面实测资料和MM5模式输出产品,对2004年12月20-22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切变线进行了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与中尺度切变线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涡度诊断表明:正涡度区的演变与切变线的发展、东移和北抬密切相关,正涡度区内“正涡度核”对预报强降雪的出现有先兆指示意义。涡度、散度垂直剖面图显示,涡度、散度场的空间配置极有利于暴雪切变线发展及暴雪形成与维持。湿相对位涡和涡度变率诊断揭示,涡度变率强度与中低空的条件对称不稳定密切相关;暴雪区上空从低层到高层存在的湿位涡负值中心是造成中低层涡度变率增大及暴雪增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涡度变率较涡度更能准确反映切变线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切变线 涡度变率 湿位涡 条件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我国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被引量:57
6
作者 任国玉 张爱英 +3 位作者 初子莹 周江兴 任玉玉 周雅清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5,共8页
由于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现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网观测的地面气温资料许多已不能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要求。利用我国全部气象观测站网的台站信息,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遴选出可用于气温变化研究的参考站... 由于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现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网观测的地面气温资料许多已不能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要求。利用我国全部气象观测站网的台站信息,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遴选出可用于气温变化研究的参考站点。这项工作建立了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并据此确定了138个地面气温参考站。这些台站可代表背景地面气温场,其长期气温观测资料可用作城市台站或国家级台站城市化增温评价的参考,也可直接用于我国地面气温变化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 参考站
下载PDF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的定义和趋势分析 被引量:50
7
作者 任国玉 陈峪 +5 位作者 邹旭恺 周雅清 王小玲 江滢 任福民 张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4-364,共11页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对于极端气候变化监测、整体认识区域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和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中国常年极端气候特点和不同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的经济社会影响,选取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强降水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大...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对于极端气候变化监测、整体认识区域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和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中国常年极端气候特点和不同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的经济社会影响,选取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强降水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大风日数、干旱面积百分率和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等7种极端气候指标,定义两个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分别为7种极端气候指标简单(等值权重)合成的综合指数I和加权(差异权重)合成的综合指数II。综合指数II主要依据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的灾害严重程度及其社会影响大小,分别确定其对应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956~2008年,综合指数I序列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地区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总体有不断减少、减弱的趋势;同期综合指数II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降趋势变化,说明对中国地区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率总体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就各个单项极端气候指数变化来看,全国平均年高温日数、强降水日数和干旱面积百分率呈上升趋势,但除高温日数外,其他指数趋势变化均不显著;全国平均年低温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和大风日数呈下降趋势,且趋势性均很显著;登陆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频数有所减少,但趋势不很明显。因此,在全球气候显著变暖的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地区多数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或者显著减少,或者变化不明显;而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极端气候事件,其频率总体上未见明显趋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综合指数 气象灾害 观测 气候变化 中国
下载PDF
城市化对北京气象站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4 位作者 刘江 周雅清 任玉玉 张爱英 冯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0-1159,共10页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 利用5个乡村气象站和北京气象站(简称北京站)1960~2008年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比较分析了北京地区城市和乡村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的时间变化以及城市化对北京站各极端气温指数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08年北京站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平均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上升,这些指数的趋势变化全部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比冷昼日数、暖昼日数、平均最高气温等基于最高气温记录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更明显;城市化因素已致使北京站1960~2008年期间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增加,这些与最低气温有关的极端气温指数序列,其城市化影响都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在北京站的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和平均气温日较差长期减少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达到-5.78 d/10a、-17.83 d/10a和-0.73℃/10a,而在北京站暖夜日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增加趋势中,城市化影响分别为14.76 d/10a和0.70 ℃/10a.在所有与最低气温有关的年平均极端气温指数的趋势变化中,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均达到100%,即观测到的趋势变化完全是由城市化因素造成的.城市化致使四季北京站冷夜日数、平均气温日较差均显著减少,暖夜日数、平均最低气温均显著增加,其中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冬季最大,暖夜日数序列中的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温指数 气候变化 城市化影响 北京站
下载PDF
城市化对华北地区极端气温事件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38
9
作者 周雅清 任国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89-1598,共10页
通过分析和对比华北区域(33°N-43°N,108°E-120°E)国家站和乡村站1961-2008年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发现,近48年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国家站较乡村站明显,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指数两者时间演变基本... 通过分析和对比华北区域(33°N-43°N,108°E-120°E)国家站和乡村站1961-2008年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趋势发现,近48年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国家站较乡村站明显,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指数两者时间演变基本一致。气温指数中冷指数突变一般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暖指数突变要晚一些,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加剧了冷指数日数的减少和暖指数日数的增加,同时也使最低气温的极值明显升高。与最低气温相关的指数城市化影响比与最高气温相关的更显著,两者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50%以上。极值指数和冷夜日数城市化增温效应一般在春、冬季更明显,而冷(暖)昼日数和暖夜日数则是夏季受城市化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指数 城市化影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下载PDF
不同早实核桃品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38
10
作者 冀爱青 朱超 +3 位作者 彭功波 李建中 杨红雁 吴国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34-1240,共7页
试验于2010~2011年连续2年以济源市4个早实核桃品种香玲、鲁光、中林1号、薄丰为试材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采样时期叶片中N、 P、 K、 Ca、 Mg、 Fe、 Cu、 Mn、 Zn 9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早实... 试验于2010~2011年连续2年以济源市4个早实核桃品种香玲、鲁光、中林1号、薄丰为试材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采样时期叶片中N、 P、 K、 Ca、 Mg、 Fe、 Cu、 Mn、 Zn 9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早实核桃叶片中9种元素的含量在年周期内呈规律性变化,含量高低依次为 Ca>N>Mg>P>K,Fe>Mn>Zn>Cu。不同品种各元素的含量变幅最大为127.69~169.53 mg/kg(Mn),最小为2.1~92.26 g/kg(K)。不同早实核桃品种叶片内矿质元素含量的年变化趋势表现为N、 P、 K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最高含量为展叶期(4月20日)分别为36.79、 5.54、 2.93 g/kg,最低在落叶前期(9月28日),分别为17.45、 2.66、 1.86 g/kg;Ca、 Mg、 Fe、 Mn 4元素含量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前期低后期高;Cu、Zn含量的变化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总的来看, 5~7月份,即新梢速长期(5月20日)至硬核期(7月20日)是核桃树养分稳定的时期, 叶片中N、 P、 K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N、 P与Ca、 Mg、 Mn、 Cu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可以认为N、 P、 K之间存在增效作用,Ca、 Mg、 Mn、 Cu 对N、 P 和 K 均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N、 P、 K在新梢速长期均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 0.843和0.895。因此, 利用叶片进行营养诊断最佳,采样时间以新梢速长期(5月20日前后)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实核桃 叶片 矿质元素 年动态变化 产量
下载PDF
“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陈红萍 梁丽君 +1 位作者 孙建文 眭晋华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10期63-64,共2页
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用天气预报、灾害预警评估、气象信息发布等"三农"气象服务目前在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如缺少针对性、缺少多样性、缺乏准确性、缺乏及时性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三农&... 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用天气预报、灾害预警评估、气象信息发布等"三农"气象服务目前在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如缺少针对性、缺少多样性、缺乏准确性、缺乏及时性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应采取转变观念、建设农村综合气象监测网、丰富服务产品、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农村突发灾害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完善人工增雨减灾作业体系、推进气象科技扶贫等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三农气象服务
下载PDF
Q矢量和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4
12
作者 赵桂香 程麟生 李新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5-30,共6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以发生在2001年7月26—27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为例,对准地转Q矢量和非地转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Q矢量对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水前期700hPa诊断效...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实测资料,以发生在2001年7月26—27日山西省晋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为例,对准地转Q矢量和非地转湿Q矢量在暴雨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Q矢量对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水前期700hPa诊断效果最好,但在暴雨的强度和落区上存在明显偏差。而湿Q矢量在各层对暴雨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特性,其散度辐合区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强锋生出现6小时后开始产生强降水,且暴雨区与强锋生中心基本吻合,700hPa表现尤为突出。(2)Q矢量锋生函数分布表现出典型的准地转特征,而湿Q矢量锋生函数分布则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因此,Q矢量适宜于研究与天气尺度系统相关的大气运动,而湿Q矢量更适宜于研究天气尺度系统激发的次级环流。湿Q矢量较准地转Q矢量更能反映出暴雨的落区和暴雨的中尺度特性,在反映暴雨的强度上也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矢量 锋生函数 暴雨 定量比较
下载PDF
华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多模式模拟评估 被引量:20
13
作者 靳泽辉 苗峻峰 +1 位作者 张永瑞 赵酉龙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101,共10页
利用1961—2010年华北地区68个台站逐日降水数据计算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对华北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评估了CMIP5的31个全球气候模式对华北地区极端降水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具有较大地区性差... 利用1961—2010年华北地区68个台站逐日降水数据计算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对华北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评估了CMIP5的31个全球气候模式对华北地区极端降水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具有较大地区性差异,平均日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阈值等指标东南高西北低,大雨日数和连续干日东西分布差异明显。6个极端降水指标的年际变化显示华北地区强降水事件增多的同时,极端干旱程度加剧。2CMIP5模式对华北地区极端降水指数的模拟差异较大,其中对平均日降水强度和极端降水阈值空间分布模拟能力较好,有1/3模式的空间相关系数超过了0.6。同一模式对不同指数的模拟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3模式模拟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这两个指标分别得到两组模式排序,其相关系数超过了0.4。HadGEM2-CC,HadGEM2-ES,MIROC4h,MIROC5以及CCSM4是模拟华北地区极端指数最好的5个全球模式。相比于多模式集合平均,优选模式集合能够显著降低模拟的湿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全球气候模式 华北地区
下载PDF
晋中近49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马荣田 周雅清 +2 位作者 朱俊峰 郭彩萍 陈红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利用晋中市近49年的气候和水资源等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3℃/10年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冬季,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呈减... 利用晋中市近49年的气候和水资源等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3℃/10年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冬季,夏季变化幅度不大。降水量的变化呈减少趋势,以35.9mm/10年的速度在递减,1990年代是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水资源总量、地下水、河川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与降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水资源量
下载PDF
准静止锋背景下的贵州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肖艳林 池再香 +2 位作者 严锐 瞿中友 刘丽娟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该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9日08时—10日08时(简称9日,下同)和6月26日08时—27日08时(简称26日,下同)贵州出现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暴雨均集中... 该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9日08时—10日08时(简称9日,下同)和6月26日08时—27日08时(简称26日,下同)贵州出现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暴雨均集中分布在20时准静止锋附近及其偏南一侧,跨越纬度约1°,其分布与环流垂直结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②9日暴雨落区主要集中在贵州西南部,呈团状分布,降水时段比较集中;26日暴雨落区位于贵州南部一线,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降水时段偏长;9日08时准静止锋位于滇东,26日08时准静止锋位于贵州东北部,结合两次暴雨落区与准静止锋位置变化,暴雨落区与滇黔准静止锋摆动有极大的关系。③9日暴雨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26日暴雨的水汽受孟加拉湾偏西气流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共同作用。9日暴雨位于反气旋底后部东南气流与偏西气流交汇处,26日暴雨发生在低涡前部偏西南气流与偏南气流的交汇处。④9日暴雨垂直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位于贵州西南部,26日暴雨垂直上升运动大值中心分别位于贵州西南部和东南部,暴雨落区与垂直上升运动大值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9日暴雨在贵州西南部上空存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高层辐合的配置,26日暴雨在贵州东南部上空存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高层辐合的配置,高、低空抽吸作用对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止锋 水汽条件 动力条件 暴雨 贵州
下载PDF
山西万荣县近52a气候特征及其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土壤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高斌 郭建茂 +1 位作者 吴元芝 景淑贞 《干旱气象》 2011年第1期94-99,共6页
利用山西省万荣县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57~2008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万荣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为0.22℃/10 a。平均气温冬季升高最大;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与年平均温度的整体变化一致,呈明显升高趋势。万荣县降水... 利用山西省万荣县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957~2008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万荣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为0.22℃/10 a。平均气温冬季升高最大;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与年平均温度的整体变化一致,呈明显升高趋势。万荣县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减少速率为22.1 mm/10 a。年日照时数、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下降速率为21.8 mm/10 a,这与年日照时数减少、年平均风速变小、年平均水汽压增长、年平均最低温度增大有关。麦田年平均土壤湿度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土壤湿度在小麦生育期下降较为明显。麦田土壤湿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参考作物蒸散量 土壤湿度 土壤干旱
下载PDF
山西省气候变化的多尺度诊断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桂香 赵彩萍 +1 位作者 李新生 宋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0-246,共7页
利用山西省108个地面气象站1957-2003年逐月降水、平均气温以及蒸发量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气候分区,选取10个代表站的降水和平均气温序列,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山西省47年气候变化以及不同时间尺度降水... 利用山西省108个地面气象站1957-2003年逐月降水、平均气温以及蒸发量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气候分区,选取10个代表站的降水和平均气温序列,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山西省47年气候变化以及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和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山西省降水和气温存在多层次结构,不同时间尺度,存在不同的周期振荡行为。②山西省降水和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变冷变湿,且变化剧烈,之后变暖变干,且变化趋于缓和;21世纪初降水有恢复性增加趋势,气温有回落迹象。③山西省降水的空间差异明显,而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则相对较小。④从季节分布来看,21世纪初,春季降水偏少,冬季偏多,夏秋季降水则为偏少趋势中有小幅增加阶段;春季气温仍为偏高趋势,秋季有回落迹象,冬夏季为偏高趋势中有小幅回落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多尺度诊断 差异 气温 降水 山西
原文传递
关于“12121”气象声讯服务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12
18
作者 韩爱梅 韩龙 +1 位作者 张继宏 李彩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07年第11期75-77,共3页
依据晋中市近几年来12121气象声讯服务的工作实际和12121自动答讯系统的相关资料,解析了晋中市气象声讯服务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归纳出气象声讯业务的一些规律和特点。对今后气象声讯服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12121 气象声讯服务 制约因素 建议
下载PDF
沙氏指数计算方案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年成 朱俊峰 +2 位作者 陈红萍 郭英莲 葛坤芳 《气象科技》 200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从沙氏指数的物理定义出发,给出了计算沙氏指数的4种方案并进行了误差分析。A方案没有考虑水汽凝结潜热,计算结果误差大;B方案虽然考虑水汽凝结潜热,但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计算结果虽优于A方案,但误差仍较大;C方案不... 从沙氏指数的物理定义出发,给出了计算沙氏指数的4种方案并进行了误差分析。A方案没有考虑水汽凝结潜热,计算结果误差大;B方案虽然考虑水汽凝结潜热,但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计算结果虽优于A方案,但误差仍较大;C方案不仅考虑水汽凝结潜热,并从计算方法上作了改进,不仅考虑了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同时避免了由气压直接求取气温造成误差较大的问题,计算结果优于A、B方案,比较理想,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D方案由假绝热方程经过转化求得上升气块的温度,然后算出沙氏指数,虽然精确,但计算复杂,实际应用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氏指数 计算方案 误差分析
下载PDF
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资料城市化偏差订正 被引量:8
20
作者 温康民 任国玉 +4 位作者 李娇 任玉玉 孙秀宝 周雅清 张爱英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0-611,共12页
城市化偏差是中国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最大的系统性偏差,订正该偏差可为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论文介绍了用于单站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城市化偏差订正的一个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订正了685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1... 城市化偏差是中国地面气温观测记录中最大的系统性偏差,订正该偏差可为大尺度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论文介绍了用于单站地面月平均气温序列城市化偏差订正的一个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订正了685个国家基本/基准站1961—2015年地面年及月平均气温序列中的城市化偏差。采取自东往西迭代订正的方法,即从东往西逐经度订正,订正完的目标站也可作为参考站。首先,规定目标站的参考站在300 km范围内,并利用2站的去线性趋势年均气温的相关系数作为标准,规定相关系数最大且通过信度水平为0.005显著性检验的4个候选参考站作为该目标站的参考站;然后,对各个参考站年均气温与其对应目标站年均气温求相关,并以其平方为权重计算各参考站月和年均气温的平均值序列,即为各目标站年和月平均地面气温参考序列;其次,利用目标站气温序列趋势及其参考序列趋势之差作为总的订正值,订正目标站气温序列中包含的城市化偏差。较大的城市化偏差出现在华北地区、华中部分地区、东北北部、西南及西部部分地区,介于0.1~0.3℃/10 a;在中国西北部分地区、西藏西部及南部、东北南部、华南沿海、华东及华中个别站存在负偏差;对整个中国而言,相对城市化偏差为19.6%。以北京、武汉、银川、深圳作为华北、华中、西北和华南地区的大城市代表站,发现其在过去55 a的相对城市化偏差分别为67.0%、75.4%、32.7%和50.3%,与前人针对单站评估城市化影响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论文的订正方法较为合理。论文介绍的城市化偏差订正方法,可用于订正中国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的系统偏差,订正后的气温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城市化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基本/基准站 地面气温 月均气温 城市化偏差 订正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