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越文化 中西合璧”的《天运·帝曰》
1
作者 闫晋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4,共8页
《天运·帝曰》是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于2012年为笛/箫、扬琴、琵琶、三弦、大阮、古筝、颤音琴、板胡、二胡和朗诵者而创作的一部当代民乐室内乐作品,这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音乐解读”,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跨文化”... 《天运·帝曰》是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于2012年为笛/箫、扬琴、琵琶、三弦、大阮、古筝、颤音琴、板胡、二胡和朗诵者而创作的一部当代民乐室内乐作品,这是他对中国文化的“音乐解读”,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跨文化”音乐作品。本文通过对《天运·帝曰》的音高、结构、音响等因素进行分析,窥探作曲家如何运用中国民乐进行音乐创作,从而进一步了解外国作曲家如何运用中国乐器来诠释跨越文化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运·帝曰》 杰克·波蒂 民族室内乐 跨越文化 中西合璧
下载PDF
维也纳之声的蜕变——拉威尔《圆舞曲》中的“神化”与“魔鬼化”
2
作者 艾力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93,共24页
拉威尔的“编舞音诗”《圆舞曲》(La Valse)背后的“模板”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作曲家充满原创性的“模仿”将这种属于19世纪轻音乐的体裁升华为20世纪初的一部极具个性的经典之作。文章通过探究和分析拉威尔《圆舞曲》与... 拉威尔的“编舞音诗”《圆舞曲》(La Valse)背后的“模板”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作曲家充满原创性的“模仿”将这种属于19世纪轻音乐的体裁升华为20世纪初的一部极具个性的经典之作。文章通过探究和分析拉威尔《圆舞曲》与“模板”之间在曲式结构、主题材料、和声手法、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联系,以此来窥探拉威尔在实现对维也纳圆舞曲“神化”的同时,又如何将其“魔鬼化”为“幻想的、致命的螺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威尔 《圆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 维也纳 音乐分析 互文性
原文传递
左权民歌小品四首
3
作者 闫晋(曲)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67,共8页
下载PDF
谢德林《室内乐组曲——为二十支小提琴、竖琴、手风琴和两支低音提琴所写》的调观念和复调技法分析
4
作者 高燕 《黄河之声》 2008年第20期35-36,共2页
本文就苏联作曲家谢德林·罗季翁的《室内乐组曲——为二十支小提琴,竖琴、手风琴和两支低音提琴所写》的一些作曲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其在表现上的二十世纪风格创作特征,并将之归纳如下:一调观念:1.多调性复合2.非序列的十二... 本文就苏联作曲家谢德林·罗季翁的《室内乐组曲——为二十支小提琴,竖琴、手风琴和两支低音提琴所写》的一些作曲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其在表现上的二十世纪风格创作特征,并将之归纳如下:一调观念:1.多调性复合2.非序列的十二音3.调性的中断二复调技法的运用:1.线型模仿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德林 调性复合 十二音 调中断 复调
下载PDF
荀子与庄子论乐之本源的初步探讨
5
作者 侯秀华 《艺术学界》 2019年第1期116-124,共9页
荀子在《乐论》篇中指出乐的产生有三个条件:一是根源于性的人之情,因人有情,故必悦,能悦则构成乐产生的生理基础;二是先王的存在,先王是具备圣人人格的人,所以能由心而制性,实现对作为善的乐的制作;三是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乐的制作必... 荀子在《乐论》篇中指出乐的产生有三个条件:一是根源于性的人之情,因人有情,故必悦,能悦则构成乐产生的生理基础;二是先王的存在,先王是具备圣人人格的人,所以能由心而制性,实现对作为善的乐的制作;三是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乐的制作必然需要赖以成形的乐器和对自然界的模仿,这是乐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归到根本,则为一心之妙用。庄子论乐的本源,则一归于道,这与其主体思想一致。表面上看,心道为二物,实际上心道为一,故乐的本源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乐论 庄子 天运
原文传递
中国梦圆舞曲
6
作者 张枚同 庞万龙 《黄河之声》 2015年第16期89-89,共1页
下载PDF
中国梦(领唱·合唱)
7
作者 庞万龙 《黄河之声》 2015年第15期100-100,共1页
<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