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阵发性房颤(AF)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0例因阵发性AF接受RFCA治疗患者(AF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个月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阵发性房颤(AF)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0例因阵发性AF接受RFCA治疗患者(AF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个月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常规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峰)、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m),计算E/Em;测量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 P)、最小容积(LAV min)和最大容积(LAV max),计算左心房主动排空率(LAAEF)、左心房被动排空率(LAPEF);以2D-STI获得左心房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及左心室舒张早、晚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mSs、mSe、mSa)、应变率(mSRs、mSRe、mSRa)以及左心房僵硬度(LASt)。比较RFCA前后阵发性AF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组术前LAD、LAV p 、LAV min 、LAV max 、E/Em、LASt增大,LAPEF、LAAEF、E、Em、mSs、mSe、mSa、mSRs、mSRe、mSRa减低(P均<0.05)。AF患者RFCA术前及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左心房应变参数及LASt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天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前减低,LASt较术前增高(P均<0.05);术后3个月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前增高,LASt较术前减低(P均<0.05);术后1个月、3个月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后3天增高,LASt较术后3天减低(P均<0.05);术后3个月mSRs较术后1个月增高(P<0.05)。结论阵发性AF患者RFCA术后3天左心房功能下降,术后1个月辅泵功能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左心房储备、辅泵、管道功能均明显改善。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双源双能量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谱成像技术(VMI+)对下肢CT静脉成像(CTV)和肺动脉成像(CTPA)联合扫描中下肢静脉图像质量的影响,且以超声为参考标准评估CTV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怀疑肺栓塞(PE)进行CT...目的研究双源双能量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谱成像技术(VMI+)对下肢CT静脉成像(CTV)和肺动脉成像(CTPA)联合扫描中下肢静脉图像质量的影响,且以超声为参考标准评估CTV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怀疑肺栓塞(PE)进行CTPA-CTV联合检查的患者的图像,利用双源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分别重建下肢静脉在40、50、60keV的三组虚拟单能谱图像(VMI+40 ke V、VMI+50keV、VMI+60keV),以及线性融合图像(融合系数0.5)。记录线性融合图像和三组单能谱图像的衰减值(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噪声比(SNR),以三分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以超声(US)对血栓的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计算下肢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对DVT显示的一致性。结果单能谱图像和线性融合图像的CT值及CNR值存在统计学差异(H=116.455,P=0.000及H=22.362,P=0.000),其中VMI+40 keV的CT值(204.63±56.40HU)及CNR值(7.72±4.72)最高。四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H=14.097,P=0.003),其中VMI+40 keV的评分(2.62±0.49)最高。在37位同时进行CTV及US检查的患者中,CTV对DV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6/19)、77.8%(14/18)、80.0%(16/20)及82.4%(14/17)。结论双源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显著提高肺动脉及下肢静脉联合成像中下肢静脉的图像质量,且具有较高的血栓诊断性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阵发性房颤(AF)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0例因阵发性AF接受RFCA治疗患者(AF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天、1个月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常规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峰)、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m),计算E/Em;测量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 P)、最小容积(LAV min)和最大容积(LAV max),计算左心房主动排空率(LAAEF)、左心房被动排空率(LAPEF);以2D-STI获得左心房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及左心室舒张早、晚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mSs、mSe、mSa)、应变率(mSRs、mSRe、mSRa)以及左心房僵硬度(LASt)。比较RFCA前后阵发性AF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组术前LAD、LAV p 、LAV min 、LAV max 、E/Em、LASt增大,LAPEF、LAAEF、E、Em、mSs、mSe、mSa、mSRs、mSRe、mSRa减低(P均<0.05)。AF患者RFCA术前及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左心房应变参数及LASt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天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前减低,LASt较术前增高(P均<0.05);术后3个月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前增高,LASt较术前减低(P均<0.05);术后1个月、3个月mSs、mSe、mSa、mSRs、mSRe、mSRa较术后3天增高,LASt较术后3天减低(P均<0.05);术后3个月mSRs较术后1个月增高(P<0.05)。结论阵发性AF患者RFCA术后3天左心房功能下降,术后1个月辅泵功能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左心房储备、辅泵、管道功能均明显改善。
文摘目的研究双源双能量噪声优化的虚拟单能谱成像技术(VMI+)对下肢CT静脉成像(CTV)和肺动脉成像(CTPA)联合扫描中下肢静脉图像质量的影响,且以超声为参考标准评估CTV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临床怀疑肺栓塞(PE)进行CTPA-CTV联合检查的患者的图像,利用双源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分别重建下肢静脉在40、50、60keV的三组虚拟单能谱图像(VMI+40 ke V、VMI+50keV、VMI+60keV),以及线性融合图像(融合系数0.5)。记录线性融合图像和三组单能谱图像的衰减值(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噪声比(SNR),以三分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以超声(US)对血栓的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计算下肢CTV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对DVT显示的一致性。结果单能谱图像和线性融合图像的CT值及CNR值存在统计学差异(H=116.455,P=0.000及H=22.362,P=0.000),其中VMI+40 keV的CT值(204.63±56.40HU)及CNR值(7.72±4.72)最高。四组图像的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H=14.097,P=0.003),其中VMI+40 keV的评分(2.62±0.49)最高。在37位同时进行CTV及US检查的患者中,CTV对DV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6/19)、77.8%(14/18)、80.0%(16/20)及82.4%(14/17)。结论双源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显著提高肺动脉及下肢静脉联合成像中下肢静脉的图像质量,且具有较高的血栓诊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