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的CT检测价值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建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4期1099-1101,共3页
目的:探索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的CT检测价值。方法: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肺癌患者为实验对象,随后进行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良恶性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分析良恶性结节和病灶位置... 目的:探索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的CT检测价值。方法: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肺癌患者为实验对象,随后进行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对良恶性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分析良恶性结节和病灶位置关系、结节边缘和结节性质关系。结果:CT对良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8.51%、80.00%、1.49%、20.00%,对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6.97%、100.00%、3.03%、0.00%;同时I期肺癌肺内单发恶性结节几率低于其他分期(P<0.05);位于同一侧肺叶的结节恶性几率高于对侧肺叶者和不同肺叶同侧者(P<0.05);同时良性结节常表现为边缘不整齐,与病灶距离≥5cm,恶性结节常表现为边缘整齐,与病灶距离为3~4cm。结论:CT用于肺癌患者中,能够及时分辨肺内小结节良恶性,从而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肺内小结节 良性 恶性 CT检测
下载PDF
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朱立乾 谭金龙 刘何鹏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诊断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将以螺旋CT诊断的47例设为对照组,以1.5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47例...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诊断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将以螺旋CT诊断的47例设为对照组,以1.5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47例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检出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确诊时间、检查总时间以及病灶体积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而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 h、72 h内的疾病检出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成像用于脑梗死早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检出病灶发病区、病灶体积以及数量,且确诊时间更短,从而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1.5T磁共振成像 螺旋CT
下载PDF
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发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6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目的:探讨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出的纤维帽状态及斑块内出血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CT是诊断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手段,CT对钙化程度诊断率高,MRI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应用价值
下载PDF
3D-pCASL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脑组织灌注的评价价值
4
作者 王建 刘何鹏 +2 位作者 谭金龙 朱立乾 任延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3D-pCASL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脑组织灌注情况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经诊治的65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TIA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 目的探讨3D-pCASL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脑组织灌注情况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经诊治的65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TIA组),脑梗死30例(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常规颅脑MRI检查及3D-pCASL(PLD=1525和PLD=2525)检查,测量并比较三组受检者各感兴趣区CBF及∆CBF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BF(PLD=1525)、CBF(PLD=2525)及∆CBF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组内比较,TIA组及脑梗死组病变区CBF均显著低于镜像区,∆CBF均显著高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BF(PLD=1525)比较,三组各感兴趣区CBF(PLD=2525)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IA组病变区、脑梗死组病变区与对照组比较,CBF(PLD=1525)、CBF(PLD=2525)均显著降低,∆CBF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病变区CBF(PLD=1525)、CBF(PLD=2525)均显著低于TIA组病变区,∆CBF亦明显低于TIA组病变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CBF(PLD=2525)对应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07,约登指数0.586,以CBF=33.19 ml/100g·min为最佳界值,对应敏感度70.0%,特异度88.6%。结论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所致TIA及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低灌注情况,3D-pCASL能够显示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特征,其中CBF(PLD=2525)的评价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狭窄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庆友 耿起龙 王发芬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16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6月诊治的96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脑胶质瘤不同级别进行分为两组,分别为56例和40例,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kyra3.0 T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行颅脑横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6月诊治的96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脑胶质瘤不同级别进行分为两组,分别为56例和40例,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kyra3.0 T磁共振成像设备,对患者行颅脑横轴位T1WI、T2WI、T2_FLAIR、DWI,矢状位T1WI磁共振平扫和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增强扫描,并做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图像分析。结果:56例低级别脑胶质瘤组中ADC高信号十分明显,DWI等信号25例,DWI高信号31例,40例高级胶质瘤ADC低信号十分明显,DWI等信号12例,DWI高信号28例。高级别脑胶质瘤磁共振波谱代谢产物比值:两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碱/肌酸和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患者病灶边界、平扫信号不均、占位效应、区域水肿、囊变、坏死、肿瘤强化体积、是否接触脑室下区方面明显重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级别脑胶质瘤组中ADC高信号十分明显,高级胶质瘤ADC低信号明显,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患者胆碱/肌酸和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脑胶质瘤组患者病灶边界、平扫信号不均、占位效应、区域水肿、囊变、坏死、肿瘤强化体积及是否接触脑室下区是区分颅脑胶质瘤患者级别的重要因素,磁共振成像可以鉴别颅脑胶质瘤患者级别,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胶质瘤 诊断
下载PDF
基于COMSOL和NEURON的坐骨神经电刺激模型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小媚 牟宗鑫 牟宗霞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6期625-631,共7页
为研究周围神经在接受电刺激时的兴奋规律,建立了坐骨神经电刺激的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神经和卡肤电极建模并计算神经周围在外加刺激下的电场分布情况,将此电场分布信息导入到神经建模软件NEURON建立的神经模型中作为... 为研究周围神经在接受电刺激时的兴奋规律,建立了坐骨神经电刺激的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神经和卡肤电极建模并计算神经周围在外加刺激下的电场分布情况,将此电场分布信息导入到神经建模软件NEURON建立的神经模型中作为细胞外激励源,以分析电刺激下神经的电生理行为。在此模型上分析了刺激电极尺寸和间距、电刺激波形、环境温度和局部温度等参数对坐骨神经纤维兴奋性的影响,为神经功能电刺激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NEURON 坐骨神经 神经建模 神经功能电刺激
下载PDF
双源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
7
作者 樊志红 《当代医学》 2022年第9期75-77,共3页
目的分析双源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23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观察组(n=13)。对照组接受CT平扫,观察组接受双源增强CT扫... 目的分析双源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23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观察组(n=13)。对照组接受CT平扫,观察组接受双源增强CT扫描,观察两组影像表现,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最大CT值为(102.43±7.64)HU,大于对照组的(22.54±2.8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贴边血管征、空气心悦征、尾征、点状钙化征的总检出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确诊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增强CT扫描在肺内硬化性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影像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硬化性血管瘤 双源增强CT扫描 影像诊断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