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士分层管理的实践及体会 被引量:26
1
作者 杨秀菊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8期884-886,共3页
根据护士的学历、专业技能、年资等将护士分为4个层级,界定各层级护士职责,进行培训、使用、考核等。通过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护理质量及患者、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得以提高。
关键词 护士 分层管理 护理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建华 郭宏伟 +3 位作者 刘美明 吴树明 张供 廖崇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生脉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及生脉注射液治疗组(简称生脉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术后第1天、...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生脉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及生脉注射液治疗组(简称生脉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检测外周静脉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0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脉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均显著降低(P<0.01);CD3+及CD4+在术后第3、7天显著降低(P<0.05,P<0.01);CD8+在体外循环后各时段显著升高(P<0.05,P<0.01);CD4+/CD8+比值在术后第1、3、7天均降低(P<0.05,P<0.01);IgG在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降低(P<0.05),IgA在术后第1天升高(P<0.05);IgM在术后第1、3、7天升高(P<0.05);IL-8在体外循环后各时段降低(P<0.05);IL-10在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升高(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使用生脉注射液,能增强体外循环术后体液免疫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体外循环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美明 于建华 吴树明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及胸腺肽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40例风漫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胸腺肽治疗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流式...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及胸腺肽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40例风漫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胸腺肽治疗组,每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免疫化学分析法测定血清IgG、IgA、IgM浓度,将术中及术后测定结果与术前比较,并进行每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结果体外循环后,2组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均较术前下降,血清IgG、IgA、IgM浓度也明显低于术前水平。组间比较: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 CD3^+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3、7天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术后第3、7天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1、3、7天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外循环后各时间点IgA、IgM浓度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循环能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损害,胸腺肽能减轻上述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胸腺肽 T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对小鼠压力负荷诱导的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地 王维 +4 位作者 张小娟 郭伟星 赵添 姜红菊 赵卓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术后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法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选取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TAC组、TAC+缬沙坦组,TAC+阿托伐他汀组,...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小鼠主动脉弓缩窄(TAC)术后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弓缩窄法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选取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TAC组、TAC+缬沙坦组,TAC+阿托伐他汀组,术后4周成功造模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缬沙坦(5 mg/kg)、阿托伐他汀(10 mg/kg)处理。8周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期前壁厚度(LVAWd),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计算心肌肥厚指数。应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碱水解法检测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yp)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方法测定心肌胶原沉积。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TAC组LVAWd、LVPWd、心肌肥厚指数、心肌纤维化面积明显增加(P<0.01),NF-κB的蛋白水平,Hyp含量、TNF-α、IL-1β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TAC组相比,TAC+阿托伐他汀组和TAC+缬沙坦组心肌肥厚指数明显改善,LVAWd和LVPWd减小,纤维化面积减小(P均<0.01),NF-κB的蛋白水平,Hyp含量、TNF-α、IL-1β浓度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压力负荷 主动脉弓缩窄术 心肌肥厚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液氮冻存人同种心脏瓣膜、大动脉免疫原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于建华 郭宏伟 +2 位作者 刘美明 张供 吴树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2225-2228,共4页
目的进行液氮冻存人同种带瓣主、肺动脉(CVH)瓣叶、动脉壁和瓣下心肌组织的免疫原性对比研究。方法随机解冻13例液氮冻存人同种带瓣管道标本,获取瓣叶、动脉壁及瓣下心肌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其中7例获得CVH瓣叶(实验组A组)、10... 目的进行液氮冻存人同种带瓣主、肺动脉(CVH)瓣叶、动脉壁和瓣下心肌组织的免疫原性对比研究。方法随机解冻13例液氮冻存人同种带瓣管道标本,获取瓣叶、动脉壁及瓣下心肌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其中7例获得CVH瓣叶(实验组A组)、10例获得CVH动脉壁(实验组B组)活的单细胞悬液;采用CVH瓣叶、动脉壁的单细胞悬液分别与相同血型受体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法,检测混合培养后不同时点CD25、HLA—DR的表达;随机选取13例中的10例行单纯淋巴细胞培养(对照组C组),将实验组间、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3例均未获得CVH瓣下心肌细胞悬液。获得的CVH瓣叶、动脉壁和受体淋巴细胞在培养前和培养后各时点行锥虫蓝染色,活细胞均〉96.2%;随着培养期的延长,各组培养细胞CD25、HLA—DR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CVH瓣叶、动脉壁与受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液CD25、HLA—D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CVH瓣叶及动脉壁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且CVH动脉壁的免疫原性较其瓣叶强,表现为CD25、HLA—DR高水平表达;实验中未能获得CVH瓣下心肌的细胞悬液。结论液氮冻存人CVH动脉壁的免疫原性较其瓣叶的免疫原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原性 心脏瓣膜 大动脉
原文传递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NF-κB通路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白霄 宋光民 +4 位作者 王维 赵鑫 赵宏磊 赵文杰 张健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并研究核因子-κB(NF-κB)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近交系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套管连接技术”行颈部心脏移植术。将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并研究核因子-κB(NF-κB)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近交系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套管连接技术”行颈部心脏移植术。将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受体未采用任何治疗;CsA组:移植术后环孢霉素A(CsA) 10mg/kg治疗受体,术后60~90d采集移植心脏;免疫耐受组:采用Wistar大鼠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SD大鼠,14d后行颈部心脏移植术;PDTC组:移植术后腹腔注射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100mg/kg,1次/d,连续15d。Masson染色观察移植心脏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MCP-1的表达。结果 急性排斥组、CsA组、免疫耐受组和PDTC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分别为(6.53±2.48)d、(93.51±20.07)d、 (201.42±40.36)d和(142.37±24.64)d,PDTC组明显高于CsA组和急性排斥组(P<0.05),且心肌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各组MCP-1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值依次为(1.86±0.23)、(1.58±0.16)、(0.57±0.15)及(1.16±0.28),免疫耐受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DTC组显著低于急性排斥组和CsA组(P<0.05)。结论 MCP-1的表达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测定MCP-1的水平可预测移植心脏的功能状况;抑制NF-κB通路可减少MCP-1表达,明显减轻心脏移植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排斥反应 核因子-ΚB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
原文传递
胸腺肽防治体外循环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美明 吴树明 于建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胸腺肽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胸腺肽组,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及术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T细胞计数,CD3+、C...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胸腺肽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胸腺肽组,各20例。分别在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及术后第1、3、7天取外周静脉血测定T细胞计数,CD3+、CD4+、CD8+T细胞百分数,CD4+/CD8+T细胞比值,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胸腺肽组体外循环结束后10min淋巴细胞计数及CD3+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7天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第3、7天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3、7天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体外循环后各时点IgA、IgM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胸腺肽能减轻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胸腺肽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类
下载PDF
PDTC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MCP-1表达的干预
8
作者 白霄 张健 +2 位作者 宋光民 赵鑫 王维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4-306,308,共4页
目的探讨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近交系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各3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0.19~0.25kg。按数字表法将供、受体大鼠随... 目的探讨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近交系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各3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0.19~0.25kg。按数字表法将供、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供、受体各12只。AR组(急性排斥组,供、受体均未采取治疗),CsA组[受体移植术后接受环孢霉素A(CsA)10mg/kg治疗],PDTC组(受体移植术后腹腔注射PDTC100mg/kg)。采用“套管连接技术”行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术后不同时间按实验要求采集移植心脏。Masson染色观察移植心脏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MCP-1表达水平。结果受体大鼠经PDTC治疗后,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它2组明显延长(P〈0.01),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P〈0.01),MCP-1在心肌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P〈0.01)。结论PDTC可明显抑制MCP-1在大鼠移植心脏中的表达.屁著延缓移植排斥反应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移植物排斥 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核因子-KB
原文传递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及动脉狭窄支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敏 周盛年 +2 位作者 郇英 韩晔 王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7-1098,共2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Vit)B12、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脑梗死组患者行头颈部磁共振血...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Vit)B12、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脑梗死组患者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浓度(21.10±8.9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9±7.43)μmol/L,P<0.01〕,血清叶酸、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80例脑梗死组患者中,做MRA检查发现有≥2支动脉狭窄者32例,设为A组,无或有1支动脉狭窄者48例,设为B组。A组血浆Hcy浓度(24.65±11.20)μmol/L显著高于B组〔(18.79±9.97)μmol/L,P<0.05〕。A组叶酸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VitB12水平,A组低于B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颈部、颅内动脉狭窄支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动脉狭窄 叶酸 维生素B12
下载PDF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军 李国 邵建华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34-735,共2页
1引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又称无症状性或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患者无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相关主观症状,而经检查发现有客观证据的一过性心肌缺血.它可引起心肌代谢改变、心电活动... 1引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又称无症状性或隐匿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患者无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相关主观症状,而经检查发现有客观证据的一过性心肌缺血.它可引起心肌代谢改变、心电活动异常和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由于SMI不易被患者感知,心肌缺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所以,必须引起临床医生对SMI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临床类型 防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动脉狭窄支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敏 韩晔 +2 位作者 郇英 王岩 周盛年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4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50例对照者(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中,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有≥2支动脉狭窄者32例,设为A组,无或有1支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以及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50例对照者(对照组)。脑梗死组患者中,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有≥2支动脉狭窄者32例,设为A组,无或有1支动脉狭窄者48例,设为B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各组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itB12)、血脂、血糖等指标。结果脑梗死组Hcy水平[(21.10±8.9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2.494±7.43)μmol/L,P〈0.05],叶酸、VitB1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Hcy水平[(24.65±11.20)μmol/L]显著高于B组[(18.79±9.97)μmol/L,P〈0.05],A组叶酸水平[(3.63±2.32)μg/L]明显低于B组[(4.82±2.26)μg/L,P〈0.05]。VitB12水平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及动脉狭窄支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动脉狭窄 叶酸 维生素B12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磌 侯应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2,共3页
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的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使我们获得了如下有价值的发现:应用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实施的心律控制策略并不优于室率控制;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房... 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的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使我们获得了如下有价值的发现:应用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实施的心律控制策略并不优于室率控制;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减少房颤发生的效应;而减少房颤的药物正是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那些药物。这些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房颤和心衰具有共同的发生机制。房颤与心衰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吗?未来的房颤治疗是否该重复心衰治疗的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综述 抗心律失常药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琴 王磌 +3 位作者 薛明华 张迅英 曹万才 侯应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CRBBB的患者48例为CRBBB组,另选取心电图正常的健康成人42例为正常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测量CRBBB患者心肌组织的运动速度与时间间期指标以反... 目的研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CRBBB的患者48例为CRBBB组,另选取心电图正常的健康成人42例为正常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测量CRBBB患者心肌组织的运动速度与时间间期指标以反映其心室机械功能的变化。结果①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收缩波峰值速度(Sm)减小、舒张早期波峰值速度(Em)减小、Em/舒张晚期波(A波)峰值速度(Am)减小(13.7±2.53cm/svs17.00±3.10cm/s;12.1±2.06cm/svs21.05±4.23cm/s;0.71±0.38cm/svs1.22±0.65cm/s,P均<0.01),Am无差异(P>0.05);两组间左室基部六个取样点的Sm、Em、Am、Em/Am比较无差异(P均>0.05);②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电-机械延迟时间(EMD)和等容舒张时间(IVRT)延长(55±13msvs46±10ms;41±20msvs30±16ms,P<0.05),射血时间(ET)缩短(309±43msvs400±60ms,P<0.05),等容收缩时间(IVRT)与充盈时间(FT)无差异(P均>0.05);两组间左室基部六个取样点的EMD、IVCT、ET、IVRT及FT比较无差异(P均>0.05)。③与正常组比较,CRBBB组右室侧壁基部Tei指数延长(0.56±0.14vs0.43±0.13,P<0.05);两组间左室各取样点的Tei指数无差异(P>0.05)。结论CRBBB患者右室舒缩功能降低,而左室舒缩功能未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组织多普勒显像 心脏机械功能
下载PDF
以晕厥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3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宓金凤 李丕宝 +1 位作者 张文英 赵敏敏 《疑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晕厥 临床表现
下载PDF
肌营养不良误诊为心肌炎一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春婷 张奇志 王磌 《新医学》 2012年第6期424-425,共2页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无力,进而丧失运动功能。但该病有些分型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PMD患者起病隐匿,早期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等典型肌病表现,因心肌酶持续升高,考虑心肌炎并给予相关治疗...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无力,进而丧失运动功能。但该病有些分型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PMD患者起病隐匿,早期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等典型肌病表现,因心肌酶持续升高,考虑心肌炎并给予相关治疗,效果欠佳。经仔细查体并行肌电图和肌肉组织检查(活检)而得出诊断。该例诊断过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PMD的认识,凡是遇到不明原因心肌酶谱异常患者,在排除心肌疾病、结缔组织病等后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的肌电图、肌肉活检,以减少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酸激酶 肌营养不良 误诊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琴 薛明华 +3 位作者 张迅英 鞠红 朱蕾 孟海燕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261-126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阿托伐他汀 心力衰竭
下载PDF
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庆国 曹万才 +2 位作者 赵伟 董兆强 王营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2年第24期3756-3757,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经验。方法对24例HOCM患者,进行PTSMA并随访6个月。结果24例患者共闭塞26支靶血管。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术后6个月为21.4(14.0~39.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经验。方法对24例HOCM患者,进行PTSMA并随访6个月。结果24例患者共闭塞26支靶血管。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术后6个月为21.4(14.0~39.5)mmHg,与术前61.2(52.3—83.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32,P〈0.01);左室流出道宽度,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为(6.4±2.4)mm、(11.3±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2,P〈0.01)。心功能分级由术前(3.2±0.5)级改善到(1.4±0.6)级。结论PTSMA治疗HOCM安全有效;初步开展时应量力而行,谨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梗阻性 介入 经皮腔内 室间隔 心肌 消融术 随访
原文传递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86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琴 薛明华 +3 位作者 李军 孟海燕 朱蕾 鞠红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86-187,共2页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LVEF明显上升,LVEDd、LVESd、PAS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收缩压(t=1.75)、舒张压(t=2.00)、心率(t=2.13)测定值有轻微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LVEF上升、LVEDd、LVESd、PASP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SBP、DBP、HR则无显著性改变。12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缺血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死亡原因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丕宝 李军 +3 位作者 丁辉 黄明慧 王磌 张迅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年第1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围术期死亡 急诊 原因探讨 山东省交通医院 AMI患者 PCI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致胸痛原因探讨
20
作者 李丕宝 袭学芹 段海峰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98-499,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微血管疾病 胸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