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至2014年某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布 被引量:4
1
作者 刘静 姜梅杰 王桂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71-73,共3页
目的 动态监测院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及分布,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WHONET 5.6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 目的 动态监测院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及分布,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WHONET 5.6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分离的61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2.9%-94.0%)高于2013年分离的53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7%-70.1%)。2014年分离的42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但201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余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2%-65.6%)低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院内3年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8.4%-92.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 3年间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下降。加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控制,可预防和减少院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标本来源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段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姜梅杰 于杰 王桂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6期92-94,共3页
目的连续分析院内不同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0月~2012年12月(2012年第4季度)、2013年1月~2013年3月(2013年第1季度)、2013年4月~2013年6月(2013年... 目的连续分析院内不同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0月~2012年12月(2012年第4季度)、2013年1月~2013年3月(2013年第1季度)、2013年4月~2013年6月(2013年第2季度)和2013年7月~2013年9月(2013年第3季度)分别分离的213株、261株、236株和276株大肠埃希菌,用Walk Away 96 PLUS NC50药敏板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等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个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73%,对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夫辛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52.9%~75.1%,对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42.9%~57.6%,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33.0%~41.8%,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23%。不同阶段分离的大肠埃希菌37.93%~48.31%的标本来源于尿液,15.25%~35.2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4.98%~13.15%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 2012年10月~2013年9月4个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不大,各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其次是呼吸道和血流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间段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分布
原文传递
呼吸科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监测及护理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侯桂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1,共3页
目的分析呼吸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呼吸科收治的214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42例患者中138例发生院内感染,发生率为6.4%。... 目的分析呼吸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呼吸科收治的214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42例患者中138例发生院内感染,发生率为6.4%。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住院时间、是否有侵袭性检查或治疗、有无其他系统基础性疾病、是否应用过广谱抗生素及是否应用化疗药物或激素等。结论积极有效的治疗原发疾病,做好病房的消毒与隔离、切断感染途径、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减少院内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吕静 刘培荣 +3 位作者 王磊 刘晶 姜智 刘灿兰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年第5期297-299,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病原学。方法 :对我院内科各科室 1999年 1月 - 2 0 0 1年 12月 95 5 0例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分析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病原学。方法 :对我院内科各科室 1999年 1月 - 2 0 0 1年 12月 95 5 0例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分析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 7.98% ,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多见 (73.9% ) ;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 80 .4 % ,细菌耐药率较高 ;住院时间、恶性肿瘤、糖尿病、广谱抗生素使用和脑血管病为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相关易感因素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感染 易感因素 老年患者 医院感染 病原学
下载PDF
颅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玲 陈霞 王桂明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分析造成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可能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SS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目标性监测545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结果 545例患者中32例发生SSI,感染率为5.87%;单因素分析显示... 目的分析造成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可能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SS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目标性监测545例颅脑手术患者,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结果 545例患者中32例发生SSI,感染率为5.87%;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术中失血量≥300 ml、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及全部住院天数延长是SSI发生的高危因素(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SSI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256、95%CI:0.090~0.726),全部住院天数延长是独立的危险性因素(OR=6.601、95%CI:1.136~38.350)。结论颅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需积极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SS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洪芹 屈文东 张金花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10期1627-1628,共2页
目的探讨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发现医院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结果通过加强有关人员培训、严格医疗废物分类、规范医疗垃圾处置流程、加强医疗废物运送人员的防护,有效地规范了医疗废... 目的探讨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发现医院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结果通过加强有关人员培训、严格医疗废物分类、规范医疗垃圾处置流程、加强医疗废物运送人员的防护,有效地规范了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工作。结论加强医院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管理,是医院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废物 处置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31例自发性气胸闭式引流并皮下气肿原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秦元玲 秦元安 赵琳娜 《社区医学杂志》 2004年第4期19-20,共2页
目的 通过 31例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并发皮下气肿 ,探讨其发生与原发基础病变的关系及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和防治措施。方法  2 31例自发性气胸在首次胸腔穿刺时利用人工气胸器测定胸腔内压力以判断类型。 15 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 目的 通过 31例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并发皮下气肿 ,探讨其发生与原发基础病变的关系及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和防治措施。方法  2 31例自发性气胸在首次胸腔穿刺时利用人工气胸器测定胸腔内压力以判断类型。 15 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观察合并皮下气肿例数及发生原因。结果  15 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 31例合并皮下气肿 ,占 2 0 .3%。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 2 0例 ,占 6 4 .5 %。而即往无慢性肺部疾患的特发性气胸合并皮下气肿 11例 ,占 35 .5 %。结论 原有慢性肺部疾患发生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时易合并皮下气肿 ,细致而周密的技术操作可有效的防止此合并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皮下气肿 胸腔闭式引流 引流管 吸氧治疗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微阵列制备条件的优化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华 韩金祥 +4 位作者 高雪芹 黄海燕 李钿 潘继红 刘灿兰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49-352,i0003,共5页
目的优化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几个关键因素,初步建立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微阵列,以期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与制备蛋白质微阵列有关的4个因素,即温育时间、封闭剂、封闭时间和与二抗结合时间,进行正交优化,得出制备蛋白... 目的优化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几个关键因素,初步建立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微阵列,以期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方法选择与制备蛋白质微阵列有关的4个因素,即温育时间、封闭剂、封闭时间和与二抗结合时间,进行正交优化,得出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最优化条件,并根据该条件,进一步确定6种自身抗原适合的点样浓度及血清的最佳稀释度。根据优化条件,制备出同时检测6种自身抗体的微阵列,并初步应用,与间接免疫荧光(IIF)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加以比较,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制备蛋白质微阵列的最佳优化条件是温育2h,封闭剂采用含有1%小牛血清白蛋白和2.5%蔗糖的PBST,封闭时间为30min,与二抗反应30min,6种自身抗原适合点样浓度从100μg/ml到300μg/ml不等,最佳血清稀释浓度是1∶2。微阵列法对抗核抗体(ANA)的检测与IIF法相比,灵敏度是88.6%,特异度是83.3%,微阵列法对其他5种自身抗体的检测与ELISA法相比,灵敏度在80.0%~88.2%之间,特异度在90.2%~98.6%之间。结论上述优化条件适合于制备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检测微阵列,微阵列检测结果与现有常规方法检测结果比较一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阵列分析 正交试验 免疫系统疾病 自身抗体
原文传递
院内耐阿米卡星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梅杰 张志军 +1 位作者 刘丽娟 李琳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21期3649-3653,共5页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耐阿米卡星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alkAway 96 PLUS全自动化微生物细菌分析仪对山东省2家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临床筛选出的27株非重复耐阿米卡星肺...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耐阿米卡星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alkAway 96 PLUS全自动化微生物细菌分析仪对山东省2家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临床筛选出的27株非重复耐阿米卡星肺炎克雷伯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脉冲场电泳(PFGE)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对不同PFGE的PCR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27株耐阿米卡星肺炎克雷伯菌中,PFGE分为14种谱型,主要为E谱型(22.22%),其次为D谱型(11.11%)、H谱型(11.11%)和M谱型(11.11%),E谱型在2家医院存在相同的克隆流行株。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1、SHV-12、SHV-1、SHV-11、CTX-M-15、CTX-M-3、CTX-M-14、CTX-M-65、DHA-1、KPC-2和NDM-1携带率分别为100.00%、40.74%、11.11%、33.33%、22.22%、11.11%、14.81%、37.03%、51.85%、22.22%和3.70%。所有菌株都产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或)头孢菌素酶,对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夫新、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均耐药。6株携带KPC-2碳青霉烯酶和1株携带NDM-1金属酶的耐阿米卡星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均耐药。结论耐阿米卡星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与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关系密切,院感部门应关注医院间耐药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阿米卡星 肺炎克雷伯菌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 脉冲场电泳
下载PDF
2010~2011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文东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9期1596-1597,共2页
目的分析两年医院感染变化趋势,为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与查看病历相结合,在调查日对全部调查者进行统计,对比分析2010~2011年医院感染数据。结果 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61%,例次感染... 目的分析两年医院感染变化趋势,为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与查看病历相结合,在调查日对全部调查者进行统计,对比分析2010~2011年医院感染数据。结果 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61%,例次感染率3.67%,2011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49%,例次感染率5.25%,两年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现患率最高的科室均为综合ICU,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呈上升趋势。结论医院应重点关注医院感染重点科室,尤其加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控制,注意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以不断降低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现患率调查 分析
下载PDF
8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洪芹 屈文东 张金花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12期1970-1971,共2页
目的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询问调查、查询登记资料的方式,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某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83人,职业暴露地点以手术室居首位,主要以锐器伤(75人,占90.36... 目的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询问调查、查询登记资料的方式,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某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83人,职业暴露地点以手术室居首位,主要以锐器伤(75人,占90.36﹪)为主,主要发生部位为手指(69人,占83.13﹪),手术缝合和拔针为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暴露源中患有血源性传播疾病54例(65.02﹪),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伤口,未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现象,有效防护率达100﹪。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和降低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下载PDF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分析
12
作者 闫玲 韩天磊 孟庆美 《临床研究》 2016年第2期63-63,共1页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部分检测资料,并根据病原菌的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在搜集的1732标本里面,病原菌数量为397株,其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204株(51.39%),检测出真菌60株(15....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部分检测资料,并根据病原菌的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在搜集的1732标本里面,病原菌数量为397株,其中检测出革兰阴性菌204株(51.39%),检测出真菌60株(15.11%),检测出革兰阳性菌133株(33.50%)。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真菌,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