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平 程丰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7期1228-1231,1246,共5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8月疑似脊柱转移瘤患者112例,均以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病理检查前均行MRI及多层螺旋CT检查,并将MRI与多层螺旋CT... 目的探讨MRI联合多层螺旋CT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8月疑似脊柱转移瘤患者112例,均以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病理检查前均行MRI及多层螺旋CT检查,并将MRI与多层螺旋CT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绘制ROC曲线,分析MRI、多层螺旋CT在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的辅助诊断效能;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癌胚抗原(CEA)、肿瘤相关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MRI联合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与肿瘤标志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12例疑似脊柱转移瘤患者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率为65.18%。多层螺旋CT确诊率为84.93%;MRI检查确诊率为93.15%;MRI联合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率为97.26%。ROC曲线结果表明:MRI联合多层螺旋CT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中诊断灵敏度高于单一MRI、多层螺旋CT(P<0.05);特异度低于单一MRI、多层螺旋CT(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RI联合多层螺旋CT检出率与CEA、NSE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MRI联合多层螺旋CT用于脊柱转移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检出率,诊断灵敏度较高,且与部分肿瘤标志物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脊柱转移瘤 辅助诊断 肿瘤标志物 相关性 ROC曲线
下载PDF
低级别肝性脑病静息态低频振幅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7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探讨低级别肝性脑病静息态下脑低频振幅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共59例,分三组:正常对照,单纯肝硬化组与低级别肝性脑组。组内ALFF强度检验使用单样本t检验。两组间ALFF差别使用双样本t检验。三组间ALFF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目的探讨低级别肝性脑病静息态下脑低频振幅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共59例,分三组:正常对照,单纯肝硬化组与低级别肝性脑组。组内ALFF强度检验使用单样本t检验。两组间ALFF差别使用双样本t检验。三组间ALFF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组内t检验显示扣带回后部、楔前叶、额叶前内侧和顶下小叶等脑DMN相关区域内ALFF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低级别HE组ALFF在楔叶、楔前叶、视觉皮层等脑叶显著减低;增高区域主要位于皮层和皮层下区。与单纯肝硬化组相比,低级别肝性脑病组ALFF在楔叶、楔前叶、视觉皮层、小脑左后叶显著减低;扣带回前部、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ALFF增高。单纯肝硬化组合对照组间没有差异。结论在低阶级肝性脑病患者中存在ALFF的异常变化,这些神经元活动异常可能是低级别HE患者神经病理机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性脑病 低频振幅 静息态 功能成像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鉴别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辅助诊断系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平 程丰飞 +3 位作者 任波 王健 张冉 柴象飞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8期40-44,62,共6页
目的研究一套基于CT影像组学鉴别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辅助诊断系统。方法运用影像组学和医学结合的新兴智能医疗方法研究更精准的智能辅助诊断模型,利用云技术开发更便捷的智能医疗系统,服务于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预测。结果在... 目的研究一套基于CT影像组学鉴别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辅助诊断系统。方法运用影像组学和医学结合的新兴智能医疗方法研究更精准的智能辅助诊断模型,利用云技术开发更便捷的智能医疗系统,服务于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和预测。结果在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数据库上运用影像组学的方法实现了对影像的自动鉴别,良性和恶性的AUC值分别可达到0.97和0.92的高精度,并充分利用云技术的可扩展性、可移动性和实时性,以模块化的方式开发了一套可辅助临床诊断的智能系统。结论该系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可靠的分析模型和智能诊断结果,为临床诊断带来便利的同时,为建立新型的智能分析方法解决骨肌系统良恶性病变的临床鉴别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肌系统影像 辅助诊断 影像组学 云计算 区域医疗
下载PDF
一种新研制磁共振体表定位贴临床应用价值
4
作者 王玉东 姚中川 林祥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518-520,52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表定位贴定位体内病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51例体内病变的患者,从中随机选取3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使用新研制的磁共振体表定位贴进行定位,另2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定位;两组均参照定位图像确定病变位... 目的探讨磁共振体表定位贴定位体内病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51例体内病变的患者,从中随机选取31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使用新研制的磁共振体表定位贴进行定位,另2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定位;两组均参照定位图像确定病变位置并设计手术方案,评价两种定位方法的可靠性、成功率。结果使用新研制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常规方法定位病灶的可靠性分别为100%、90%,其中一次切口成功率分别为95.2%(20/21)、80%(16/20),平均误差分别(0.54±0.29)cm、(1.25±0.49)cm,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9/10)、50%(2/4)。结论新研制的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具有定位准确、可靠性高的特点,可应用于临床指导手术切口或穿刺入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病灶 体表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