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代都鄙邑落结构与商王的统治方式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4-203,共20页
通过对甲骨文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考察,商代四土侯伯领地内与商王畿范围内的邑落均为三级都鄙结构,且前者显然是后者的缩影。它既包含有中央王朝对四土侯伯的影响,也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商王对于远距离的侯伯方国主要是... 通过对甲骨文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考察,商代四土侯伯领地内与商王畿范围内的邑落均为三级都鄙结构,且前者显然是后者的缩影。它既包含有中央王朝对四土侯伯的影响,也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商王对于远距离的侯伯方国主要是间接性支配,而在王畿范围内则采用直接支配与间接支配相结合的方式。商代的这一统治特点,是由商代国家形态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都鄙 邑落 族氏结构 统治方式
原文传递
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震中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93,98,共12页
尧时代是早期国家开始从血缘政治走向跨血缘政治的转折阶段,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尧时代的许多思想、制度对后来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时代久远,文献缺乏,我们关于尧及其时代的了解还十分... 尧时代是早期国家开始从血缘政治走向跨血缘政治的转折阶段,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尧时代的许多思想、制度对后来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时代久远,文献缺乏,我们关于尧及其时代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尤其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众多考古发现如何与文献记载的历史时代相对应,也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陶寺与尧都: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从文献出发确定尧时代的主要成就与特征,即与夏商周接替、政治盟主身份、天文历法成就、龙图腾崇拜等,然后与陶寺遗址的时空定位、文明水平、天文遗址、龙图腾器物等进行对比验证,推论陶寺为尧都。本文的方法、论证过程和结论都严谨可信,是将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范例。如果能将陶寺文化与周边文化加以对比,加强陶寺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吸引及对外影响,对于尧都地位的论证会更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早期国家 尧都 尧文化 孔孟之道 考古发掘 文献 孟子 孔子
下载PDF
山东阳信县李屋遗址商代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17
3
作者 燕生东 张振国 佟佩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7,I0001-I0003,共18页
2003年夏对阳信李屋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分为南、北两个聚落单元,北部聚落单元可划分出三个社群单元,各有自己的房屋和院落、窖穴、墓葬、生产和生活垃圾倾倒区,时代从殷墟第一期延续至第四期。据出土陶盔形器和石器、骨器、蚌器的特... 2003年夏对阳信李屋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分为南、北两个聚落单元,北部聚落单元可划分出三个社群单元,各有自己的房屋和院落、窖穴、墓葬、生产和生活垃圾倾倒区,时代从殷墟第一期延续至第四期。据出土陶盔形器和石器、骨器、蚌器的特点以及动物遗骸,李屋遗址是盐工在夏、秋、冬三季及亲属人员全年的居住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李屋遗址 盐工定居地 盔形器制作 殷墟时期
原文传递
两汉军队中的“胡骑”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子今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33,共11页
两汉军队构成中可见"胡骑"即出身北方草原游牧族的骑兵。朝廷卫戍部队有"胡骑"建置,"胡骑"甚至充任帝王近卫。边地防卫力量中也有"胡骑"。"胡骑"参与汉王朝军队的远征,有与本族军队... 两汉军队构成中可见"胡骑"即出身北方草原游牧族的骑兵。朝廷卫戍部队有"胡骑"建置,"胡骑"甚至充任帝王近卫。边地防卫力量中也有"胡骑"。"胡骑"参与汉王朝军队的远征,有与本族军队血战立功的史例。东汉末年,北方军阀因拥有"胡骑"而壮大军事实力。考察两汉军队中的"胡骑",有助于推进汉代军事史和民族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军队 胡骑 民族关系
原文传递
朝鲜儒学的本土化与民族化历程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宗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104,共8页
从朝鲜社会对儒学的认知及实践言,朝鲜儒学可划分为对中国儒学的全面接受及朝鲜儒学本土化、民族化的完成两大阶段。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布。儒学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扎下根... 从朝鲜社会对儒学的认知及实践言,朝鲜儒学可划分为对中国儒学的全面接受及朝鲜儒学本土化、民族化的完成两大阶段。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布。儒学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扎下根来,成为朝鲜社会重要的精神滋养;而在两千余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经由历代朝鲜学者的不懈努力,儒学与朝鲜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以性理学的出现为标志,成功地完成了其本土化、民族化的过程,成为朝鲜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及深层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朝鲜 本土化 民族化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以秦汉文物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子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2-140,共9页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具有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特征。交通条件的皇帝专有和皇权优先制度,交通秩序维护的"贱避贵"原则,交通建设的国家控制方式,以及交通管理的军事化特征等,都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在中国帝制时代,交通规划、交... 中国古代交通系统具有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的特征。交通条件的皇帝专有和皇权优先制度,交通秩序维护的"贱避贵"原则,交通建设的国家控制方式,以及交通管理的军事化特征等,都有突出的历史表现。在中国帝制时代,交通规划、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都体现出比较成熟的水准,然而经济民生能够予以利用的可能性是相对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交通 皇权 贱避贵 军事化管理
下载PDF
程颐“格物致知”思想新探 被引量:11
7
作者 彭耀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9,共5页
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 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程颐所格之"物"虽然主要是道德世界的"事理",但格物的方式——"思"实质上发挥着变化气质而使内在天理呈显的作用,因此所致之"知"也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意识,而同样是对内在固有道德本性("天理")的明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格物致知 穷理
下载PDF
“西域”名义考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子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0-105,共6页
"西域"名号的使用,在《史记》中已经有所反映。以为"西域""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或者"得名于西汉宣帝时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匈奴早期在对"西域"地方的控制中据有优势地位。于是... "西域"名号的使用,在《史记》中已经有所反映。以为"西域""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或者"得名于西汉宣帝时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匈奴早期在对"西域"地方的控制中据有优势地位。于是有"匈奴西域"的方位代号,史称"皆在匈奴之西"。汉武帝时代汉与匈奴的实力对比扭转之后,汉帝国的"西域""阨以玉门﹑阳关"。以为"西域"就是"西国"的认识,是有历史依据的。汉代文献可见所谓"西域"、"东域"、"北域"、"南域",都是指民族结构成分复杂,中原文化影响薄弱,中央政权行政力量已经介入,却不能有效全面地施行控制的边远地方。徐松以所谓"界中国之西"理解"西域"名义的准确内涵,可能是比较合理的。由此对于汉王朝与"西域"的外交关系和军事关系,汉王朝与西北的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才可以获得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西国 匈奴 汉武帝
原文传递
岭南移民与汉文化的扩张——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子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 秦征服岭南,确定了统一帝国南境超越楚人控制区的版图规模。然而,秦末至西汉前期又曾经出现割据政权。岭南地区秦汉考古资料多有体现中原文化元素遗存的发现,相关历史文献也明确记录了汉王朝对南越、西瓯地方的强力征服和成功管理。这一历史过程表现的汉文化的向南扩张,是以北方移民的大规模迁入为重要条件的。以元始二年(2)和永和五年(140)户口数比较,岭南七郡户口,增长率分别为户144.8%、口100.8%。当时的全国户口则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户-20.7%、口-17.5%)。据有关记载,建武年间,交阯郡"西于一县,户已有三万二千"。但是,永和五年文化中枢地区三辅郡级行政区的户数,京兆尹不过5.3万,左冯翊不过3.7万,右扶风不过1.7万。自秦代直至三国时期的北方向岭南的移民运动,得到中原王朝出于强化行政控制动机的积极倡导,而移民高潮的真正形成,却是在西汉末年以及东汉末年王朝政治影响力衰微的时期。实现汉文化向岭南扩张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并非汉王朝最高执政集团的积极策划、中原将士的军事远征或者地方长官的行政实践,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流徙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大量农耕劳动者将北方田作经验和生产工具乃至日常礼俗带到岭南地区。下层文人的流入,也促成了岭南地区文化的进步。岭南移民运动的发生,有北方灾荒频繁和战乱危害的因素,而气候的变迁也是不宜忽视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岭南 汉文化 考古
下载PDF
蒙元时期衍圣公袭封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文坦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8,共9页
蒙元时期共有六任衍圣公:大蒙古国时期的孔元措、孔浈,成宗时期的孔治,仁宗至顺帝时期的孔思晦、孔克坚、孔希学。大蒙古国时期虽有数位"权袭封衍圣公",但只是权主祀事,并非实膺世爵。《阙里文献考》等志书记载孔思诚在孔治... 蒙元时期共有六任衍圣公:大蒙古国时期的孔元措、孔浈,成宗时期的孔治,仁宗至顺帝时期的孔思晦、孔克坚、孔希学。大蒙古国时期虽有数位"权袭封衍圣公",但只是权主祀事,并非实膺世爵。《阙里文献考》等志书记载孔思诚在孔治卒后袭爵达十年,并非历史真实。据曲阜现存元代碑刻可知,孔思诚未曾袭爵。蒙元统治143年间,衍圣公空缺的时间累计长达69年。曲阜圣裔得以袭爵,朝廷中儒臣的助力至为关键,跟皇帝对儒学的态度、孔氏族人的拥戴乃至孔氏族谱也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元 衍圣公 主祀事 儒臣 孔思诚
原文传递
“中商文化”概念的意义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震中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9,共6页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 所谓中商文化就是商代中期文化。将商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开始,但那个时候的早商文化,指的是洛达庙期(即二里头期)文化,中商文化指的是二里冈期文化,晚商文化指的是殷墟期文化。当时还将成汤居毫到盘庚迁殷的五次迁都,也按商代的早、中、晚三期进行了划分:“汤居毫应属于商代早期,盘庚迁殷应属商代晚期,而仲丁迁瞰,河直甲迁相和祖乙迁耿,都应该是属于商代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文化 20世纪50年代 概念 盘庚迁殷 考古学文化 60年代初 商代 二里头 中期 殷墟
下载PDF
东海的“琅邪”和南海的“琅邪”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子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4,共7页
战国秦汉时期位于今山东胶南的"琅邪"作为"四时祠所"所在,曾经是"东海"大港,也是东洋与南洋交通线上的名都。秦始皇东巡海上,在"琅邪"有特殊的表现。"琅邪"被看作"东海"... 战国秦汉时期位于今山东胶南的"琅邪"作为"四时祠所"所在,曾经是"东海"大港,也是东洋与南洋交通线上的名都。秦始皇东巡海上,在"琅邪"有特殊的表现。"琅邪"被看作"东海"重要的出航起点。据说南海有移用"琅邪"地名的情形。如果此说确实,则指示了当时海上航路开拓的路径,应当看作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秦汉 琅邪 海上交通 文化交流
下载PDF
论孟子“浩然之气”与“大丈夫”人格养成 被引量:7
13
作者 梁宗华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9,共7页
孟子基于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论思路,提出了配义与道、充溢德性光辉的"浩然之气"。他首先着重讨论了带有神秘色彩、主要呈现道德意义的"夜气""平旦之气",阐释了心志对于气的统帅作用;在此基础上,阐明"... 孟子基于以心善言性善的理论思路,提出了配义与道、充溢德性光辉的"浩然之气"。他首先着重讨论了带有神秘色彩、主要呈现道德意义的"夜气""平旦之气",阐释了心志对于气的统帅作用;在此基础上,阐明"浩然之气"的内涵特质,揭示了涵养"浩然之气"的路径,进一步彰显了"气"观念的德性色彩。就其价值目标而言,孟子所论"浩然之气"是人之修养过程中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理想人格理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善养"浩然之气"的最终目标可藉由"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来呈现。孟子"大丈夫"人格在价值取向、处世态度和人生持守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内涵,表现着强烈的"以德抗位"精神,这都是以充溢德性色彩的"浩然之气"为底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浩然之气 大丈夫 理想人格 夜气 平旦之气
原文传递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爱华 刘亚琼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7-88,共2页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教育环境中除教学活动以外的一切教育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状况下,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元素缺失的...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教育环境中除教学活动以外的一切教育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状况下,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元素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本文旨在讨论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进步与发展,指出高校应当注重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提倡民族精神,以学生为本,弘扬传统文化与创新思想并举,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 融合发展
下载PDF
论“五常”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钧林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传统道德的典范形式。"五四"运动以来,因为受"三纲"之累而遭到了猛烈批判。实际上,"五常"完全不同于"三纲","五常"是扎根于人性而形成的道...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传统道德的典范形式。"五四"运动以来,因为受"三纲"之累而遭到了猛烈批判。实际上,"五常"完全不同于"三纲","五常"是扎根于人性而形成的道德理念,具有纯粹的抽象的形式和普遍适用的合理内核,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时代,"五常"必须与"三纲"切割,经由树立新"三纲":自由为立人之纲,正义为立社之纲,民主为立国之纲,重新组合为新三纲五常。新"三纲"与"五常"的组合,有因循,有损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守成与文化创新的结合,可以取代旧三纲五常而通行于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常 三纲
原文传递
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震中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7,共6页
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不能脱离与... 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遵循共同的规律,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表现出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既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不能脱离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较的方法和视角。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近年来,随着更多考古学材料的发掘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的应用,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诸多新进展。《历史研究》编辑部约请部分学者撰文分别从考古学、传世文献、文化人类学理论以及语言文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冀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成 国家社会 聚落 四级 国家起源 公共权力 文明时代 史前社会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流域的文化界说——兼论华北平原在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17
作者 王志民 宋宁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素改道和维持所致,且多为河道游移、水系混乱的“地上河”,并未形成自己的“集水区”;在文化上,淮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长江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无论从流域还是文化上看,淮河流域都不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看待。泰沂山西延伏脉以北的华北平原,是黄河天然形成的入海之地;在秦汉以前,是中华文明起源、三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重心,是实现秦汉“大一统”的经学繁荣基地和思想库。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奠定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核心区之一。华北平原及其文化就是黄河下游的流域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文化界说 华北平原 黄河文化
大禹治水地域范围新论——以出土文献和考古发现为参照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磊 《古代文明》 CSSCI 2015年第1期41-47,113,共7页
出土文献和考古发现为研究大禹治水范围提供了新的材料。尧舜禹时期洪水在多地不同程度地发生,但主要发生地应是河济之间,即古兖州地区,位于华夏、东夷两大部落相邻地带,这主要由于该地区的社会条件,即人口数量、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出土文献和考古发现为研究大禹治水范围提供了新的材料。尧舜禹时期洪水在多地不同程度地发生,但主要发生地应是河济之间,即古兖州地区,位于华夏、东夷两大部落相邻地带,这主要由于该地区的社会条件,即人口数量、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及治水工具等所决定。大禹治水涉及的范围更广些,北到冀州部分地区,东到大海包括青、徐等州,东南及扬州,南达荆州北部,西到豫州、雍州部分地区,但主要治理对象是黄河下游河道,还包括附近的河流、湖泊和沼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华夏、东夷 地域范围
下载PDF
元武宗改皇储事件发微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文坦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更改皇太子事件不是一次简单的“宦祸”。这次事件根源于大德末年的皇位之争,也是元武宗与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政见异趣、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导火索应是“潜龙”爱育黎拔力八达为“飞龙”之事。尚书省右丞相康里脱脱...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更改皇太子事件不是一次简单的“宦祸”。这次事件根源于大德末年的皇位之争,也是元武宗与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政见异趣、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导火索应是“潜龙”爱育黎拔力八达为“飞龙”之事。尚书省右丞相康里脱脱之所以能阻止武宗及其权臣三宝奴等更改皇储的意图,并不仅仅因为他深得武宗信任和他自身的政治威信,更在于武宗朝复杂的政治矛盾和政治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武宗 皇储 中国 历史研究 政治事件
原文传递
商代的王畿与四土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震中 《殷都学刊》 2007年第4期1-13,共13页
依据《战国策·魏策》等文献可以确定晚商时期的王畿范围,而依据一度并存的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则可以推定早商时期的王畿范围。商代王畿与四土的关系即《尚书·酒诰》所说的"内服"与"外服"的关系,亦即由&qu... 依据《战国策·魏策》等文献可以确定晚商时期的王畿范围,而依据一度并存的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则可以推定早商时期的王畿范围。商代王畿与四土的关系即《尚书·酒诰》所说的"内服"与"外服"的关系,亦即由"王邦"与众"属邦"组成的"复合型"国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畿 四土 属国 复合型国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