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脐血单个核细胞输注治疗大鼠肝硬化模型后肝脏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1
作者 张海燕 明奕 +3 位作者 刘小盾 臧传宝 迟令龙 李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388-3395,共8页
目的:研究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CB-MNC)治疗肝硬化大鼠后,其肝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首先分离CB-MNC,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CD34+细胞含量;然后利用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联合乙... 目的:研究采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CB-MNC)治疗肝硬化大鼠后,其肝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首先分离CB-MNC,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CD34+细胞含量;然后利用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联合乙醇方法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将CB-MNC通过尾静脉注射对肝硬化大鼠进行治疗,通过血清学检测和组织学染色证明其治疗效果;提取肝脏RNA,进行表达谱芯片杂交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表明应用CCl4和乙醇造模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显著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表明大鼠肝硬化模型制作成功.与对照组相比,CB-MNC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转肽酶(P<0.05),且肝脏形态好转,肝细胞坏死和脂肪病变减少.基因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脐血单个核细胞调节了蛋白异源三聚化、氧化去甲基化、焦点黏连、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细胞外受体相互作用、补体凝血和P450对外源物代谢等相关基因.结论:CCl4和乙醇混合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而CB-MNC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肝损伤.在CB-MNC治疗肝硬化逆转肝损伤的过程中,可能通过上调了补体凝血相关基因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下调焦点黏连、白细胞跨内皮迁移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相关基因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 肝硬化 基因表达谱 细胞治疗
下载PDF
胎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卒中大鼠的治疗作用
2
作者 黄志伟 鞠秀丽 +3 位作者 魏欣冰 侯怀水 时庆 李栋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60-761,共2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可从人骨髓、外周血、肌肉、胎肝、脐带血中分离获得的非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和肝细胞等多胚层组织细胞。本研究试图经尾静脉注射胎血MSCs给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大鼠,探讨其...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可从人骨髓、外周血、肌肉、胎肝、脐带血中分离获得的非造血干细胞,能分化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神经元和肝细胞等多胚层组织细胞。本研究试图经尾静脉注射胎血MSCs给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大鼠,探讨其在脑内存活、迁徙、分化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改善的可能作用。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治疗作用 大鼠 胎血 脑卒中 动脉栓塞模型 神经功能改善 造血干细胞
原文传递
脐带间充质细胞输注治疗大鼠肝硬化模型后表达谱的变化
3
作者 张海燕 明奕 +3 位作者 刘小盾 臧传宝 迟令龙 李栋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19-524,共6页
目的 研究采用人脐带间充质细胞(UC-MSC)治疗肝硬化大鼠后,肝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首先分离培养UC-MSC,然后鉴定其细胞表型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其次利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方法建立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将U C-MS... 目的 研究采用人脐带间充质细胞(UC-MSC)治疗肝硬化大鼠后,肝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首先分离培养UC-MSC,然后鉴定其细胞表型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其次利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方法建立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将U C-MSC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对肝硬化大鼠进行治疗,利用血清学检测和组织学染色评价其治疗效果,最后提取肝脏RNA,进行表达谱芯片杂交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 细胞表型检测和诱导分化实验证明培养得到的贴壁细胞表型符合间充质细胞特征.血清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表明利用四氯化碳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硬化模型,且U C-MSC治疗可以显著地改善肝损伤.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脐带间充质细胞上调了补体凝血相关基因,下调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胶原合成等相关基因;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检测显示球蛋白改善明显,分别为(33.9±1.5) g/L比(27.7±0.6) g/L,P=0.045;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 结论 在脐带MSC治疗肝硬化逆转肝损伤的过程中,可能通过上调了补体凝血相关基因,抑制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着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间质干细胞 基因芯片 细胞治疗
原文传递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HLA-DRB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戴云鹏 阎文英 +4 位作者 沈柏均 杨超 谢松梅 朱娜 王新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2-354,共3页
目的 :研究北方汉族人群HLA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的遗传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方法 ,对 184例北方汉族人群ALL患者和 3 5 78例健康脐带血样本HLA DRB1等位基... 目的 :研究北方汉族人群HLA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的遗传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方法 ,对 184例北方汉族人群ALL患者和 3 5 78例健康脐带血样本HLA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 :184例ALL患者HLA DR9( 18 2 1%,χ2 =16 .0 7,P <0 0 1,RR =1 74,EF =0 0 774) ,DR12 ( 14 13%,χ2 =7.12 ,P <0 0 1,RR =1 5 2 3,EF =0 0 49) ,DR14( 7 88%,χ2 =5 .194,P <0 0 5 ,RR =1 5 74,EF =0 0 2 87)和DR16 ( 4 89%,χ2 =8.5 2 7,P <0 0 1,RR =2 0 6 5 ,EF =0 0 2 5 )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而HLA DR7( 8 15 %,χ2 =7.0 78,P <0 0 1,RR =0 6 0 ,EF =0 0 86 )和DR15 ( 12 2 3%,χ2 =4.0 49,P <0 0 5 ,RR =0 710 9,EF =0 0 6 7)基因频率显著下降。结论 :HLA DR9、DR12、DR14、DR16等位基因对ALL患者有遗传易感作用 ,而HLA DR7、DR15等位基因对ALL患者有遗传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HLA-DRB1基因 多态性 研究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戴云鹏 阎文英 +4 位作者 沈柏均 杨超 谢松梅 朱娜 王新党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3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 研究北方汉族人群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与HLA A ,B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方法 ,对 197例北方汉族儿童ALL患者和 5 84 1例健康脐带血样本HLA A... 目的 研究北方汉族人群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与HLA A ,B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方法 ,对 197例北方汉族儿童ALL患者和 5 84 1例健康脐带血样本HLA A ,B ,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 在HLA A ,B ,DRB1等位基因中 ,儿童ALL患者的A11(18.5 3% ,χ2 =8.5 9,P <0 .0 1,RR =1.4 7,EF =0 .0 6 35 )和A2 4 (19.2 9% ,χ2 =11.6 5 ,P <0 .0 1,RR =1.5 6 ,EF =0 .0 738) ;B4 0(18% ,χ2 =1199.6 2 ,P <0 .0 0 1,RR =5 3.2 3,EF =0 .18) ,B15 (30 % ,χ2 =15 9.17,P <0 .0 0 1,RR =9.6 89,EF =0 .0 14 ) ,B5 6 (1.5 % ,χ2 =16 .17,P <0 .0 0 1,RR =5 .92 ,EF =0 .0 774 ) ,B6 7(2 .5 % ,χ2 =5 .93,P <0 .0 1,RR =2 .74 ,EF =0 .0 774 ) ,和B2 7(3.75 % ,χ2 =4 .96 ,P <0 .0 1,RR =1.81,EF =0 .0 774 ) ;DR9(18.2 1% ,χ2 =16 .0 7,P <0 .0 0 1,RR =1.74 ,EF =0 .0 774 ) ,DR12(14 .13% ,χ2 =7.12 ,P <0 .0 1,RR =1.5 2 3,EF =0 .0 4 9) ,DR14 (7.88% ,χ2 =5 .194 ,P <0 .0 5 ,RR =1.5 74 ,EF =0 .0 2 87) ,和DR16 (4.89% ,χ2 =8.5 2 7,P <0 .0 1,RR =2 .0 6 5 ,EF =0 .0 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HLA 等位基因 易感性 儿童
下载PDF
四氯化碳诱导兔肝硬化模型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栋 张乐玲 +2 位作者 侯怀水 时庆 沈柏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403-1407,共5页
目的:探索简便、经济的兔肝硬化造模方法, 并观察造模过程中的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兔24R,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只给予乙醇灌服,并SC CCl4,正常对照组4只给予正常饮水并以等量橄榄油代替CCl4 sc.每2 wk采集血样和小块肝组织... 目的:探索简便、经济的兔肝硬化造模方法, 并观察造模过程中的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兔24R,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只给予乙醇灌服,并SC CCl4,正常对照组4只给予正常饮水并以等量橄榄油代替CCl4 sc.每2 wk采集血样和小块肝组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肝脏 Masson三色胶原染色病理学观察.结果:随着四氯化碳处理时间的延长,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 wk 后ALT值和AST值(ALT,1867.1±200.1 nkat/L vs 883.5±116.7 nkat/L,P=0.01;AST,983.5± 116.7 nkat/L vs 650.1±133.4 nkat/L,P=0.03) 均显著升高,而GGT值(100.1±33.3 nkat/L vs 366.7±50.1 nkat/L,P=0.01)显著降低;实验 8 wk末观察到肝硬化的典型病理表现,可观察到假小叶的形成.结论:联合应用CCl4和乙醇可成功诱导兔肝硬化,该方法动物死亡率低、造模快、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肝硬化模型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特性和造血支持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乐玲 李府 +3 位作者 吴镇 王晓蕾 王世富 沈柏均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和支持造血的功能。方法从AA患儿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MS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免疫标记;用3H-TdR法检测PHA刺激后,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以及MSCs对转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和支持造血的功能。方法从AA患儿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MS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免疫标记;用3H-TdR法检测PHA刺激后,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以及MSCs对转化的影响;用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法(CFU-c)检测MSCs对造血的支持作用。结果从AA患儿骨髓中分离得到了MSCs,与正常骨髓MSCs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但其增殖能力低于正常骨髓MSCs。AA-MSCs体外可抑制脐血淋巴细胞的转化,其抑制能力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强,但与正常骨髓MSCs相比,抑制作用较弱。AA-MSCs体外可以支持脐血造血细胞的生长,但其支持能力只有正常骨髓MSCs的一半。结论AA-MSCs与正常MSCs虽体外生长形态相似,但传代能力、免疫抑制力及对造血集落生长的支持作用均较正常骨髓MSCs减低,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支持造血
下载PDF
脐血采集中的伦理法律问题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秀峰 杨敏 马秀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脐血采集 伦理法律问题 护理措施 临床资料 产妇
原文传递
骨髓源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韩振霞 时庆 +2 位作者 汪大琨 李栋 吕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8-1255,共8页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基因表达芯片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邢全台 孙启龙 +6 位作者 李栋 邢培祥 马瑞萍 陈丰哲 邵美英 姚永远 关彦彦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2654-2661,共8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的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分化细胞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纤维生长因子-4(FGF-4)...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的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分化细胞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纤维生长因子-4(FGF-4)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分别于7、14、21、28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白蛋白(ALB)、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8(CK-18)的mRNA表达,将诱导分化28d的细胞经DAPI染料染色后,经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大鼠体内,经24、48、72及168h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组织内荧光细胞的分布.大鼠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制作急性肝衰竭模型,将1×106及5×106个诱导分化细胞经门静脉注入大鼠体内,经48、168h采血查肝功,168h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间充质细胞经上述3种细胞因子诱导后,形态和生物学行为方面都发生向肝细胞样细胞方面的转化,经门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后,有大量该种细胞在肝组织内分布,24h荧光细胞最多,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可持续7d.骨髓间充质细胞的诱导分化细胞经门静脉注入肝损伤模型大鼠体内后,大鼠肝功能有所好转,注入1×106细胞大鼠ALT由注入前238.0±113.5U/L,48h后降至189±68.4U/L,168h后降至149.0±54.2U/L,TBIL由注入前2.9±1.6μmol/L,48h至3.0±1.4μmol/L,168h至1.3±0.3μmol/L;注入5×106个细胞者(ALT)由注入前238.0±113.5U/L,48h后降至169.7±46.0U/L,168h后降至103.7±46.0U/L,TBIL由注入前2.9±1.6μmol/L,48h至2.9±1.3μmol/L,168h至0.9±0.3μmol/L.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可在某些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下发生类肝细胞样转化,将转化细胞经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大鼠体内后可在肝组织内存活并对大鼠肝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细胞 肝细胞样细胞 诱导分化 肝细胞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下载PDF
山东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戴云鹏 阎文英 +5 位作者 马秀峰 沈柏均 杨超 谢松梅 朱娜 王新党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3期288-291,294,共5页
目的:研究山东省汉族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与等位基因HLA-A、B、DRB1的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方法,对197例ALL患儿和5841例健康脐带血样本等位基因HLA-A、B、DRB1多态性进... 目的:研究山东省汉族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与等位基因HLA-A、B、DRB1的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方法,对197例ALL患儿和5841例健康脐带血样本等位基因HLA-A、B、DRB1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在等位基因HLA-A、B、DRB1中,ALL患儿的A11和A24;B40、B15、B56、B67和B27;DR9、DR12、DR14和DR16等基因的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而HLA-B48、DR7和DR15等基因的基因频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基因HLA-A11、A24、B40、B15、B56、B67、B27、DR9、DR12、DR14、DR16对ALL患儿有遗传易感作用,尤其是B40与ALL具有强相关性;而基因HLA-B48、DR7、DR15等对ALL患儿有遗传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HLA抗原 等位基因 多态性 儿童
下载PDF
复方黄柏液涂剂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栋 胡勤峰 蔡大幸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19-824,共6页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涂剂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情况。方法从人皮下脂肪样本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形态学改变和细胞表型,用A-MSC完全培养基按梯度稀释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按1∶100稀释后,用CCK-8法检测...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涂剂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情况。方法从人皮下脂肪样本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形态学改变和细胞表型,用A-MSC完全培养基按梯度稀释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按1∶100稀释后,用CCK-8法检测复方黄柏液涂剂处理24h后的A-MSC对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复方黄柏液涂剂处理后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在A-M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所得A-MSC具有典型成纤维细胞形态和显著增殖能力,阳性表达CD29,CD44,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CD31,CD45和CD133等血细胞标记,复合MSC国际标准。予低浓度复方黄柏液涂剂处理后,A-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且A-MSC中细胞免疫抑制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促炎相关基因表达减弱。结论复方黄柏液涂剂可通过加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能力影响创伤局部炎性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复方黄柏液涂剂 免疫 淋巴细胞
下载PDF
小鼠胚胎干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下造血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府 沈柏均 +3 位作者 刘星霞 侯怀水 时庆 马秀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 D3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作用下表达造血相关基因的情况。方法 先将ES D3形成拟胚体 ,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VEGF和VEGF +干细胞因子 (SCF)培养基中。分为VEGF 2 0ng/ml组、VEGF 10ng/ml组、V... 目的 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 D3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作用下表达造血相关基因的情况。方法 先将ES D3形成拟胚体 ,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VEGF和VEGF +干细胞因子 (SCF)培养基中。分为VEGF 2 0ng/ml组、VEGF 10ng/ml组、VEGF 5ng/ml组、VEGF 5ng/ml+SCF组、VEGF 10ng/ml+SCF组、VEGF 2 0ng/ml+SCF组 ;同时设不加因子的自发分化对照组。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各组造血转录因子GATA 2和早期造血细胞阶段表达的基因c kit和 β H1表达 ,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经 1周诱导培养 ,各实验组均可检测GATA 2表达 ,其中VEGF 2 0ng/ml组和VEGF +SCF组表达较强。未分化胚胎干细胞不表达c kit和 β H1mRNA ,拟胚体细胞开始表达c kit,实验组以VEGF 10ng/ml+SCF组和VEGF 2 0ng/ml +SCF组表达最强。VEGF 10ng/ml组和VEGF 5ng/ml组 ,β H1的表达分别为阴性和弱阳性 ,其他各组可检测到阳性条带 ,以VEGF 10ng/ml +SCF组表达最强 ;而自发分化组未检测到上述mRNA的表达。结论 对造血转录因子和早期造血细胞阶段表达基因的检测可进一步证实胚胎干细胞的成血分化 ,VEGF或VE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胚胎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KIT β-H1 造血相关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样细胞增殖特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舒强 李兴福 +1 位作者 刘花香 李栋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成纤维样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alcells,FLS)体外培养时的增生特点,观察沙利度胺(thalidomide)、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eony,TGP)、艾拉莫德(iuratimod,T-614)在体...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成纤维样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alcells,FLS)体外培养时的增生特点,观察沙利度胺(thalidomide)、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eony,TGP)、艾拉莫德(iuratimod,T-614)在体外实验中对RA-FLS细胞增殖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关节镜、关节活检针取RA患者滑膜组织或抽取膝关节积液分离滑膜细胞并培养和鉴定,MTT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观察沙利度胺、TGP、T-614对FLS细胞存活分数(SF)的影响和RA-FLS的c-fos mRNA表达。结果:体外培养传代的RA-FLS为非恶性无限制增生。沙利度胺、TGP和T-614对RA-FLS的细胞染色和表面标记等特征无明显影响,但对RA-FLS的S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P<0.05);3种制剂中沙利度胺对FLS的SF抑制率最强,T-614对FLS的作用最小(P<0.05)。生理剂量的沙利度胺和高剂量TGP干预时RA组药物浓度与FLS的SF值呈负相关(P<0.05)。RA-FLS的c-fos mRNA表达率高,加入沙利度胺、TGP和T-614共孵育3 d后c-fos的表达率下降,以沙利度胺作用最明显(P<0.05)。结论:在无炎症因子刺激时,体外培养的RA-FLS呈良性增生方式。在实验剂量下沙利度胺、TGP和T-614均通过抑制c-fos的表达、降低FLS增殖能力等不同途径发挥对RA滑膜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滑膜 成纤维细胞 沙利度胺 白芍总苷 艾拉莫德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制备温敏凝胶外用治疗皮肤烫伤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培 胡振生 +2 位作者 马玲 王换换 李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4853-4860,共8页
背景:有研究显示脂肪干细胞参与烫伤后皮肤组织的修复,但利用脂肪干细胞分泌物制备水凝胶,并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人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水凝胶外用治疗小鼠皮肤烫伤模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酶解联合贴壁培养法,从脂... 背景:有研究显示脂肪干细胞参与烫伤后皮肤组织的修复,但利用脂肪干细胞分泌物制备水凝胶,并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人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水凝胶外用治疗小鼠皮肤烫伤模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酶解联合贴壁培养法,从脂肪组织培养获得脂肪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取稳定增殖期细胞,收集其条件培养基,加入壳聚糖、甘露醇、β-甘油磷酸钠和透明质酸等制备温敏水凝胶,同时用新鲜脂肪干细胞完全培养基制备水凝胶。24只C57BL/6小鼠背部脱毛后用95℃铝块烫伤10 s快速建立3度皮肤烫伤模型,右侧以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水凝胶每天涂抹2次;左侧使用脂肪干细胞新鲜培养基水凝胶每天涂抹2次,连续涂抹7 d,观察愈合时间与愈合进程,计算愈合率,在烫伤后第4,14,28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状,增殖旺盛,平均倍增时间为55 h,可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和CD105,低表达CD31和CD34,证明其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准;②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制备的温敏水凝胶在4-20℃呈现为清凉透明的黏稠液体,放入37℃15 min变为半固态凝胶;③95℃铝块烫伤小鼠表皮、真皮及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破坏,符合严重的3度烫伤标准,伤口面积均大致为3 cm^2;④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与新鲜培养基水凝胶对照组相比,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水凝胶组创口愈合时间短,伤口整洁,瘢痕增生少,创面组织结构恢复好;⑤脂肪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水凝胶组炎症浸润深度、炎症浸润细胞密度、肉芽组织厚度、成纤维细胞密度、新生血管密度和表皮厚度等指标显著好于新鲜培养基水凝胶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⑥以上结果表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缓释材料 皮肤烫伤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温敏水凝胶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栋 沈柏均 +3 位作者 侯怀水 时庆 张乐玲 马秀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64-968,共5页
为了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使用贴壁培养法从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基本生长行为和生物学特征;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的免疫... 为了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使用贴壁培养法从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基本生长行为和生物学特征;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的免疫学表型;RT-PCR法检测其胶原表达;诱导rBM-MSC多向分化并使用特异性染色和RT-PCR予以鉴定;最后使用MTT法检测IL-1、3、8和HGF对rBM-MSC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贴壁生长的rBM-MSC具有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可传15代以上,第5代rBM-MSC高表达基质受体CD44(32%),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45(4.7%);RT-PCR显示高表达I型胶原,弱表达II型胶原,不表达X型胶原;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rBM-MSC可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rBM-MSC对IL-3最为敏感,10ng/ml的低浓度IL-3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达32%以上(P<0.01),而高浓度IL-3能显著抑制其生长。结论:分离培养了rBM-MSC,其生物学特征与人和猕猴等BM-MSC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低浓度IL-3可有效促进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生长因子
下载PDF
3D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及其免疫调控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可娜 李栋 杨光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2-697,共6页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胰岛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并研究其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观察3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组织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胰岛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并研究其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观察3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组织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3D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2D干细胞移植组和3D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7 d后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5×10~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移植后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连续4周;移植后30 d,制备小鼠单个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移植后30 d,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结果与结论:①3D培养体系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高表达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73、CD90和CD105;②细胞移植2-4周后,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D干细胞移植组血糖水平低于2D干细胞移植组,第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百分比下降,Th2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亚群百分比降低,Th2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④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水平降低,而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P<0.05);⑤结果表明,3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效果优于2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调节性T细胞,维护体内Th1/Th2平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3D培养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表面标志物 1型糖尿病 血糖 免疫调节 T细胞亚群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海莲 鞠秀丽 +4 位作者 李栋 侯怀水 时庆 孙念政 沈柏均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63-366,共4页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方法,探讨其体外诱导条件和端粒酶活性。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10%小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在特定...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的方法,探讨其体外诱导条件和端粒酶活性。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10%小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在特定培养条件下检测其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采用TRAP(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assay)-银染法测定其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分离培养获得的贴壁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表达阴性,CD29、CD44、CD115、CD166表达阳性。经向成骨和脂肪细胞诱导3周后,可得到成骨和脂肪细胞,经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得到证实。TRAP-银染法证实MSCs表达一定的端粒酶活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MSCs可以向成骨、脂肪诱导分化,表达一定的端粒酶活性,具有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干细胞 诱导分化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血红素加氧酶-1在人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淑云 王玲 +1 位作者 李栋 汪大琨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24,3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人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肺鳞癌细胞株SK-MES-1为研究对象,以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株HBE为对照,采用qRT-PCR法同时检测...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人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肺鳞癌细胞株SK-MES-1为研究对象,以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株HBE为对照,采用qRT-PCR法同时检测三个细胞株中HO-1和VEGF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三个细胞株中HO-1蛋白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HBE比较,A549和SK-MES-1中的HO-1不管在mRNA水平(P<0.05)还是在蛋白水平上都明显表达增高,A549较SK-MES-1中HO-1mRNA表达增高(P<0.05);qRT-PCR结果显示,VEGF在两个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两个肺癌细胞株中HO-1和VEGF的表达增高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1.35和9.80)。结论 HO-1在肺癌细胞中表达增高,且对VEGF生成产生影响,由此推测,HO-1通过促进VEGF表达促进血管生成,从而影响肺癌生长及转移,这可能是HO-1作用于肺癌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血红素加氧酶-1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的造血分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府 沈柏均 +4 位作者 刘星霞 郑立波 侯怀水 时庆 马秀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02-1605,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体外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向造血分化的能力。方法:先将ES-D3形成拟胚体,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的VEGF和VEGF+SCF的培养基中。实验分6组,分别为VEGF 5μg/L组、VEGF 10μg/L组、VEGF 20μg/L...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体外促进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向造血分化的能力。方法:先将ES-D3形成拟胚体,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的VEGF和VEGF+SCF的培养基中。实验分6组,分别为VEGF 5μg/L组、VEGF 10μg/L组、VEGF 20μg/L组、VEGF 5μg/L+SCF组、VEGF 10μg/L+SCF组、VEGF20μg/L+SCF组,同时设不加因子的自发分化对照组。RT-PCR检测造血转录基因GATA-2和早期造血细胞基因c-k it和β-H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检测生成造血集落的能力。结果:经过1周的诱导培养,实验组生成的细胞可以表达GATA-2、c-k it和β-H1,CD34+细胞的比例也升高,并可形成造血祖细胞的集落。从诱导生成CD34+细胞的比例和生成的集落数量看,VEGF联合SCF组的诱导效率要高于VEGF单用组和对照组,其中以VEGF 20μg/L+SCF组和VEGF 10μg/L+SCF组的诱导效率最高。结论:VEGF能够促进ESC的早期造血分化,尤以与SCF合用时,其诱导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内皮生长因子 拟胚体 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