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GF-β1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文婷 单菲 +3 位作者 王晓川 刘振中 张基勋 姜笃银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23,共5页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外源性TGF-β1应用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对照组)、糖尿病烫伤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烫伤TGF-β1干预组(用药组),每组各...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外源性TGF-β1应用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对照组)、糖尿病烫伤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烫伤TGF-β1干预组(用药组),每组各6只。糖尿病组和用药组大鼠经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再制备深Ⅱ度烫伤模型,用药组大鼠建模成功后给予创面下局部皮内注射TGF-β1。烫伤后1、3、5、7、14、21 d记录创面未愈合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组织学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创面组织TGF-β1表达。结果从烫伤后5 d起,对照组和用药组创面愈合率较糖尿病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用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创面局部TGF-β1含量较糖尿病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较正常大鼠烫伤创面愈合速度慢,与创面局部TGF-β1含量减少有关。创面局部应用TGF-β1有利于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糖尿病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铭锐 陈存富 +2 位作者 蔡景龙 魏奉才 王成琪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小腿、足背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9例,其中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烧伤(...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小腿、足背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9例,其中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烧伤(包括电击伤)创面及瘢痕切除后创面11例,慢性溃疡3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2cm×20cm,蒂长5~12cm。结果本组27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淤血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游离植皮愈合。术后21例经3个月至5年随访,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0~15mm,平均12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适应证明确,操作简便,无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需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供区易于封闭,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筋膜皮瓣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逆行岛状筋膜皮瓣 筋膜皮瓣修复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关节功能恢复 皮肤软组织缺损 皮瓣成活率 一期愈合
原文传递
烧伤治疗与创面修复 被引量:9
3
作者 姜笃银 贾珊珊 王兴蕾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4期283-288,共6页
烧伤创面的治疗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一环,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肢体功能和外观。当前医疗条件下,烧伤后因为休克而死亡的患者已经很少了,但自体皮源的缺乏、感染、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与挛缩一直是烧伤创面治疗面临的挑战。烧伤创面... 烧伤创面的治疗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重要一环,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肢体功能和外观。当前医疗条件下,烧伤后因为休克而死亡的患者已经很少了,但自体皮源的缺乏、感染、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与挛缩一直是烧伤创面治疗面临的挑战。烧伤创面如何更迅速、更美观地愈合关系到患者未来生活质量,这也是烧伤治疗一直在探究的难题。本文简述烧伤创面治疗的进展、难点以及对未来可能方向的一些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伤口愈合 感染控制 清创术 生物敷料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炎症标志物对临床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贾珊珊 王晓川 +1 位作者 张基勋 姜笃银 《感染.炎症.修复》 2022年第2期79-84,共6页
目的:分析炎症标志物对心脏手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SWI)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2019年9月—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心脏手术后被确诊为DSWI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1∶2匹配接受心脏手术后切口正常愈合的56例患者,... 目的:分析炎症标志物对心脏手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SWI)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自2019年9月—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接受心脏手术后被确诊为DSWI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1∶2匹配接受心脏手术后切口正常愈合的56例患者,回顾性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术后第1、4、7、10、14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差异;分析各项指标与DSWI发生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DSW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DSWI患者术后第7~14天的白细胞计数、NEUT%和CRP以及术后第10~14天的PCT水平均高于非DSWI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术后第7天开始,CRP水平与DSWI的发生相关(第7天:AUC 0.686,最佳截点89.575mg/L,敏感度64.3%,特异度66.1%;第10天:AUC 0.734,最佳截点130.475 mg/L,敏感度42.9%,特异度96.4%;第14天:AUC 0.853,最佳截点63.935 mg/L,敏感度78.6%,特异度80.4%);未发现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NEUT%和PCT水平与DSWI的相关性。结论:作为炎症标志物,CRP比白细胞、NEUT%和PCT能更早和更敏感地发现DSWI,建议临床常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切口 感染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诊断
下载PDF
深Ⅱ度烧伤皮肤构建复合皮移植模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朱绪国 于冠英 +4 位作者 李耀南 刘磊 张基勋 刘振中 姜笃银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深Ⅱ度烧伤皮肤(DBS)作为真皮替代物构建复合皮移植模型进行修复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深Ⅱ度烧伤真皮基质(DBDM)移植组(实验组)和无细胞真皮基质(ADM)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酶消化法,实... 目的探讨利用深Ⅱ度烧伤皮肤(DBS)作为真皮替代物构建复合皮移植模型进行修复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深Ⅱ度烧伤真皮基质(DBDM)移植组(实验组)和无细胞真皮基质(ADM)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酶消化法,实验组取2只大鼠烫伤24 h后皮肤进行脱细胞等处理,制备DBDM;取新生24 h内乳鼠背部完整皮肤,修薄后与网状DBDM一次性重叠移植到大鼠背部约2 cm×2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14 d后观察复合皮生长情况。对照组采用Wistar大鼠正常皮肤制备的ADM替代DBDM,其他实验步骤同实验组。结果新鲜制备的DBDM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柔软,有一定的韧性和伸展性,较ADM弱。镜下胶原纤维增粗和透明样变,排列紊乱、疏松,无细胞、血管和毛囊等成分存在。大鼠复合皮移植术后14 d,两组大鼠及移植物的成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复合皮与皮下组织紧密连接,深层DBDM或ADM呈粉红色,未见明显肿胀及炎性反应。与ADM相比,DBDM组移植物较早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长入;炎性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新生胶原蛋白沉积较快,纤维排列规则、致密。结论 DBDM来源广泛、制备方法简单,移植物生物相容性好,无皮肤烧伤毒素样反应,可充当自体刃厚皮片的真皮替代物。本研究可为今后临床改造和利用烧伤皮肤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Ⅱ度烧伤 真皮基质 复合皮 大鼠
原文传递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技术在颅脑损伤急危重症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陆美琪 王兴蕾 +5 位作者 巩会平 邵明举 于杰滨 王晓阳 姜笃银 赵洁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4-336,共3页
脑水肿可继发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或死亡。精准实时监测脑水肿变化、合理应用脱水药物、及时处理脑水肿情况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手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技... 脑水肿可继发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或死亡。精准实时监测脑水肿变化、合理应用脱水药物、及时处理脑水肿情况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手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监测手段,可通过电磁扰动等技术使脑水肿程度得以量化,直观反映颅脑深部组织的水肿状态。本文就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技术在颅脑损伤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脑水肿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水肿监测 颅脑损伤 无创
原文传递
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组织工程化改造和临床再利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晓川 姜笃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1期7767-7770,共4页
背景:大面积烧伤患者切痂术后丢弃的变性皮肤是否可再利用称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通过(保留)变性真皮(基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探讨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组织工程化改造和临床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Med... 背景:大面积烧伤患者切痂术后丢弃的变性皮肤是否可再利用称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通过(保留)变性真皮(基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探讨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组织工程化改造和临床再利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 database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0/2011-01),选择文章所述内容需与烧伤变性真皮基质的获取、性质、重塑、应用、评价等方面密切相关的25篇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结果与结论:保留变性真皮治疗大面积烧伤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相关基础研究显示真皮细胞外基质含有功能性基质隐匿性肽,烧伤变性真皮基质及其降解物是细胞蛋白(激)酶作用的良好底物,具有细胞趋化活性。这些结果表明,烧伤变性真皮基质及其降解产物不是临床再生利用的障碍,通过体外合理改造若能成功应用于临床必将明显缓解烧伤治疗中自体皮源不足,提高复合皮移植效果和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真皮 烧伤 真皮替代物 自体移植 炎症反应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改良提上睑肌-眼轮匝肌固定法睑成形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谢燕燕 王晓川 +1 位作者 张基勋 姜笃银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12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提上睑肌-眼轮匝肌固定法睑成形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20年4月收治的轻度上睑下垂患者250例(320眼)做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25例,165眼)与对照组(125例,155眼),患者上睑缘... 目的:探讨改良提上睑肌-眼轮匝肌固定法睑成形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20年4月收治的轻度上睑下垂患者250例(320眼)做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25例,165眼)与对照组(125例,155眼),患者上睑缘均位于瞳孔上缘,提上睑肌肌力6~12mm。观察组采用改良提上睑肌-眼轮匝肌固定法睑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分析术后即刻、1个月、6个月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上睑缘位置恢复至正常,术后即刻无睑裂闭合不全,肿胀较轻;术后1个月仅有5眼出现轻微欠矫,无过矫。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重睑弧线流畅自然,并发症发生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38.71%),患者满意度(84.00%)高于对照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提上睑肌-眼轮匝肌固定法睑成形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符合眼部解剖结构及眼球动力学方向,创伤小,可加强提上睑肌肌力,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提上睑肌-眼轮匝肌固定法 上睑下垂 轻度 提上睑肌肌力 提上睑肌缩短 并发症
下载PDF
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观察
9
作者 焦亚 张艳美 +2 位作者 王晓 王兴蕾 姜笃银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43-46,共4页
目的 观察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FDMSCs)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从16~20孕周的人意外流产健康胎儿的背部皮肤中提取FDMSCs,并进行鉴定。选取A375细胞并分为3组,F-CM组加入FDMSC... 目的 观察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FDMSCs)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从16~20孕周的人意外流产健康胎儿的背部皮肤中提取FDMSCs,并进行鉴定。选取A375细胞并分为3组,F-CM组加入FDMSCs条件培养基,A-CM组加入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Control组加入DMEM低糖空白培养基,利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划痕细胞迁移实验、细胞侵袭实验测算各组细胞相对活力、细胞迁移率、侵袭细胞数。结果 FDMSCs可以从人胎儿皮肤中成功提取并体外培养,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SCs)特异性标记CD44、CD90、CD105及胚胎组织特异性标记SSEA-4、OCT-4,且具备成脂、成骨、成软骨的多向分化能力。与Control组比较,F-CM组细胞相对活力下降,细胞迁移率低,侵袭细胞数少(P均<0.05)。结论 FDMSCs可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 细胞增殖能力 细胞迁移能力 细胞侵袭能力
下载PDF
小剂量环孢素联合达那唑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文婷 时超 王超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环孢素联合达那唑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 目的 探讨小剂量环孢素联合达那唑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环孢素联合达那唑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环孢素联合达那唑治疗,4 w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象、外周血象、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F=6.563,P=0.028)。治疗后,观察组骨髓象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Tbet、GATA-3和STAT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BC、Hb、PLT和RET水平均较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多毛和痤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环孢素联合达那唑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 达那唑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象
下载PDF
“创伤因子”-PDGF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晓阳 龚思宇 +1 位作者 王兴蕾 姜笃银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34-239,共6页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间充质来源细胞的有效激活剂,参与创伤后细胞增殖、趋化和迁移,促进炎症反应、再上皮化和血管生成以及愈合过程中的组织重塑,在创面愈合的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被称为“创伤...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间充质来源细胞的有效激活剂,参与创伤后细胞增殖、趋化和迁移,促进炎症反应、再上皮化和血管生成以及愈合过程中的组织重塑,在创面愈合的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被称为“创伤因子”。本文就PDGF在促进创面愈合中的基础及临床应用进展、适应证、禁忌证和安全性等内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组织修复 安全性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及其衍生物促慢性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一 龚思宇(综述) 姜笃银(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179-182,共4页
慢性创面一直是临床治疗中十分棘手的难题。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因来源丰富,分离简单且容易扩增,多次传代后仍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等优点,已成为近年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的热点,利用ADSCs促进创面愈合也已被证明... 慢性创面一直是临床治疗中十分棘手的难题。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因来源丰富,分离简单且容易扩增,多次传代后仍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等优点,已成为近年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的热点,利用ADSCs促进创面愈合也已被证明是一项十分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本文对ADSCs及其无脂肪细胞衍生物促慢性创面愈合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慢性创面 无脂肪细胞衍生物 糖尿病 组织修复与再生
下载PDF
皮肤伤口缝合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珊珊 王晓川 +2 位作者 焦亚 姜笃银 赵洁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9-1104,共6页
皮肤伤口缝合是外科医师必备技能之一。无论是外伤伤口还是手术切口,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是愈合良好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各种皮肤伤口缝合技术不断地涌现,经不断改进后形成了操作简便、对合精准、降低创缘张力及减少瘢痕形成... 皮肤伤口缝合是外科医师必备技能之一。无论是外伤伤口还是手术切口,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是愈合良好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各种皮肤伤口缝合技术不断地涌现,经不断改进后形成了操作简便、对合精准、降低创缘张力及减少瘢痕形成等优势。这些技术虽然为伤口的缝合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是也对术者的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提出了要求。本文就不同皮肤伤口缝合技术的优点和不足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缝合技术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胎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14
作者 夏震宇 龚思宇 +3 位作者 王晓川 姜笃银 单菲 赵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58-60,77,共4页
目的:探究胎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Fetal mice derm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FDMSCs)对M1/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提取FDMSCs,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刺激RAW 264.7诱导为M1... 目的:探究胎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Fetal mice derm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FDMSCs)对M1/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提取FDMSCs,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刺激RAW 264.7诱导为M1型巨噬细胞,利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刺激RAW264.7诱导为M2型巨噬细胞,并建立了FDMSCs-RAW 264.7共培养体系。共培养24 h后,收集巨噬细胞,用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学检测M1/2型巨噬细胞特征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CD8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精氨酸酶1(Arg-1)、CD206的表达变化。结果:FDMSCs使M1型巨噬细胞表达的IL-6、iNOS、CD86减少,IL-10、CD206增多;使M2型巨噬细胞表达的IL-10、Arg-1、CD206表达增多,iNOS表达减少。结论:FDMSCs可以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来调控伤口愈合,对于探索FDMSCs在创面治疗过程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鼠 真皮间充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极化 M1/M2亚型 创面愈合 共培养
下载PDF
小鼠烧伤坏死真皮基质的制备方法及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冠英 李川 +3 位作者 朱绪国 王晓川 李耀南 姜笃银 《感染.炎症.修复》 2013年第3期146-149,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小鼠烧伤坏死真皮基质(BNDM)制备方法,并对其生物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水浴烫伤法制备昆明小鼠Ⅲ度烫伤模型,3 d后取烫伤部位皮肤,以0.25%Trypsin-0.5%TritonX-100溶液洗脱处理,制成BNDM。以正常小鼠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作对... 目的:探讨小鼠烧伤坏死真皮基质(BNDM)制备方法,并对其生物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水浴烫伤法制备昆明小鼠Ⅲ度烫伤模型,3 d后取烫伤部位皮肤,以0.25%Trypsin-0.5%TritonX-100溶液洗脱处理,制成BNDM。以正常小鼠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作对照,HE染色及DAPI染色后观察洗脱效果及胶原排列情况。将ADM和BNDM分别埋植入小鼠皮下,于埋植后1、2、3、4周观察真皮基质的外观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ADM和BNDM中胶原排列、细胞浸润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BNDM质地较ADM柔软,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延展性。HE染色观察BNDM的胶原纤维结构模糊,呈均质玻璃样改变,嗜伊红性增强,经DAPI染色证实基质内无染色质成分存留。皮下埋植试验显示BNDM和ADM均无明显排斥反应和毒副作用。显微镜下观察埋植术后第1周即可见到ADM及BNDM中有成纤维细胞长入并有炎性细胞浸润。埋植后第3周,细胞浸润更多并可见毛细血管长入,较其他时间点更明显,而ADM较BNDM更明显(P<0.05);至埋植后第4周,炎症反应减轻。结论:烧伤坏死皮肤经Trypsin-TritonX-100溶液处理后,可以保持胶原纤维的连续性,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可以很好地浸润生长,并有毛细血管长入,能满足异体或自体皮肤移植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坏死真皮基质 深度烧伤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胎儿创面无瘢痕愈合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耀南 姜笃银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9-502,共4页
创面愈合是多个生物学功能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一旦创面形成,便触发多个生物学通路协同作用,例如血液凝固、炎性细胞浸润、多细胞群体迁移分化以及特异基因表达等,从而达到创面的最终愈合。对于成人,当皮肤损伤达到某种程度时,肉... 创面愈合是多个生物学功能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一旦创面形成,便触发多个生物学通路协同作用,例如血液凝固、炎性细胞浸润、多细胞群体迁移分化以及特异基因表达等,从而达到创面的最终愈合。对于成人,当皮肤损伤达到某种程度时,肉芽组织填充缺损,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期胎儿创面的无瘢痕愈合,这种能力仅存在于产前发育期,一般在妊娠前24周。随着近年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逐渐被发现,但具体机制仍尚未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伤口愈合 胎儿 无瘢痕愈合
原文传递
干细胞在创面愈合与组织再生中的移植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笃银 刘磊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1期5-7,共3页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是构成机体所有功能细胞的种子细胞,在体外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增殖,进而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及组织器官。皮肤组织的创伤修复及组织再生是整形烧伤及创伤外科中常见的问题及挑战...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是构成机体所有功能细胞的种子细胞,在体外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增殖,进而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及组织器官。皮肤组织的创伤修复及组织再生是整形烧伤及创伤外科中常见的问题及挑战,临床常用的修复方法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治疗时间长,造成供区的额外损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缺乏足够的自体皮肤等。干细胞研究及以其为基础的再生医学技术为创面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再生 创面愈合 干细胞 大面积烧伤患者 多向分化潜能 应用 移植 再生医学技术
原文传递
臀部巨大浅表脂肪瘤样痣一例
18
作者 刘沛航 刘振中 姜笃银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821-823,共3页
患者,女,34岁。左臀部肿物快速增大偶伴瘙痒1年。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及皮下见多量小叶状分布的脂肪组织,成不规则分布,部分围绕血管生长,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群集或线状排列的脂肪细胞嵌入真皮胶原纤维中,真皮与皮下脂肪分界不明... 患者,女,34岁。左臀部肿物快速增大偶伴瘙痒1年。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及皮下见多量小叶状分布的脂肪组织,成不规则分布,部分围绕血管生长,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群集或线状排列的脂肪细胞嵌入真皮胶原纤维中,真皮与皮下脂肪分界不明显或无分界。髋关节MRI平扫:左侧臀部皮下脂肪较对侧增厚,较厚处约7.5 cm,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诊断:浅表脂肪瘤样痣。予以手术切除,术后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脂肪瘤样痣 臀部 巨大
下载PDF
药物相关坏疽性脓皮病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陆美琪 赵洁 +2 位作者 单菲 王兴蕾 姜笃银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5期447-450,共4页
药物相关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嗜中性皮肤病,病理生理机制不清,诊断困难,且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药物诱发的坏疽性脓皮病作为一种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就药物相关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检查... 药物相关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嗜中性皮肤病,病理生理机制不清,诊断困难,且无统一的治疗方案。药物诱发的坏疽性脓皮病作为一种罕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就药物相关坏疽性脓皮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学检查、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中药物相关坏疽性脓皮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疽性脓皮病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机制 治疗
原文传递
TIME原则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溃疡1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冬冬 王锋 姜笃银 《感染.炎症.修复》 2017年第1期22-22,64,66,共3页
TIME原则是评估慢性创面的有力工具,它通过系统评估慢性创面坏死组织(tissue nonviable,T)、炎症和感染(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I)、湿度(moisture,M)和创缘(edge of tissue,E),进而消除影响愈合的不利因素,为促进愈合创造... TIME原则是评估慢性创面的有力工具,它通过系统评估慢性创面坏死组织(tissue nonviable,T)、炎症和感染(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I)、湿度(moisture,M)和创缘(edge of tissue,E),进而消除影响愈合的不利因素,为促进愈合创造了良好环境.我们采用TIME原则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1例糖尿病性溃疡患者,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溃疡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方法 慢性创面 促进愈合 坏死组织 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