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晓菊 崔速南 汪明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37-239,共3页
关键词 泛素蛋白酶体 肝脏疾病 通路 蛋白质降解 神经细胞变性 热休克反应 蛋白质水平 囊性纤维化
下载PDF
血清YKL-40和AF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预后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秀华 荆燕 +1 位作者 朱成宝 张景遥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YKL-40和AF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5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245例作为对照组。按血清... 目的探讨血清YKL-40和AF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5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245例作为对照组。按血清YKL-40与AFP水平,将158例肝细胞癌患者分成4组,A组(39例):YKL-40、AFP均正常;B组(30例):YKL-40正常、AFP升高;C组(42例):YKL-40升高、AFP正常;D组(47例):YKL-40、AFP均升高。采用ELISA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YKL-40水平。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进行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细胞癌患者血清YKL-4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307,P<0.001),且与患者肿瘤数目和TNM分期密切相关(χ~2=9.885、5.667,P=0.002、0.017)。Log-rank检验显示4组间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50、10.982,P=0.025、0.001)。将组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χ~2=4.493,P=0.128)的B、C、D组和并为E组(119例),组间无复发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χ~2=4.493,P=0.128)的A、B、C组和并为F组(111例)。A组(YKL-40和AFP均正常)总生存率显著高于E组(YKL-40和AFP单独或均升高)(χ~2=6.128,P=0.014),D组(YKL-40和AFP均升高)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F组(YKL-40和AFP单独增高或均正常)(χ~2=11.275,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YKL-40与AFP联合指标是肝细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YKL-40与AF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判断更为准确,可作为肝细胞癌病理分期判断预后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KL-40 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 预后
下载PDF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和再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崔速南 汪明明 +1 位作者 崔海彬 郭楠 《新医学》 2012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SAM)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肝脏合成和再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予常规保肝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AM治疗,对照组不用SA...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SAM)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肝脏合成和再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予常规保肝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SAM治疗,对照组不用SAM。每7d检测1次血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和白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21 d研究组的血清FIB、PTA、胆碱脂酶、甲胎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28 d时研究组上述指标及血清总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5 d时,研究组仅血清FIB与甲胎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胃灼热、腹痛、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SAM能有效地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乙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肝炎 肝脏合成 肝细胞再生
下载PDF
敲除FcεR1加重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杏杏 李瑶 +4 位作者 任梦 张孝国 张琨 陈士俊 王婧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7期946-950,共5页
目的探讨Ig E高亲和力受体FcεR1在高脂饮食(HFD)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野生型(WT)雄鼠和Ig E高亲和力受体FcεR1敲除(FcεR1-/-)雄鼠各10只,均给予HFD诱导NAFLD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称取小鼠体质量。12周... 目的探讨Ig E高亲和力受体FcεR1在高脂饮食(HFD)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野生型(WT)雄鼠和Ig E高亲和力受体FcεR1敲除(FcεR1-/-)雄鼠各10只,均给予HFD诱导NAFLD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称取小鼠体质量。12周后处死小鼠,称取小鼠体质量,收取血及肝组织并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FcεR1-/-小鼠与WT小鼠相比,体质量增加的同时(P<0.05),肝脏体重比增高(P<0.05),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L)及肝组织TG均升高(P<0.01),肝组织Ⅲ型胶原(collagenⅢ)mRNA表达升高(P<0.01),NAFLD症状严重。结论 Ig E高亲和力受体FcεR1可能具有保护NAFLD诱导肝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体质量和改善脂质代谢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E FcεR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肝功能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
5
作者 王晓菊 汪明明 +4 位作者 徐皖苏 崔速南 赵胜梅 李晓迎 刘春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病情分为轻(26例)、中(33例)、重(28例)3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26例)。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及内参照β-actin的表达...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的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病情分为轻(26例)、中(33例)、重(28例)3组,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26例)。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及内参照β-actin的表达;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eAg和抗HBe;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慢性重度和慢性中度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泛素mRNA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均值分别为健康对照的68.78%和77.67%(P<0.05),慢性轻度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泛素mRNA水平与患者HBeAg和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抗HBe水平无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泛素表达不足,泛素表达水平与HBV复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重泛素表达水平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外周血 泛素mRNA 乙型肝炎 HBV
下载PDF
替比夫定复治或初治慢性乙型肝炎24个月疗效分析
6
作者 崔速南 汪明明 +1 位作者 郭楠 公彦雪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143,共2页
为了进一步评价和比较替比夫定在初治或复治患者中的抗病毒疗效,我们对152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临床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治疗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双胞胎婴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例报告
7
作者 李继安 耿进 +9 位作者 苏良 边鹏飞 马香 刘丽艳 聂秀真 杨铂 张孝国 林爱伟 盖中涛 张照华 《现代医学》 2020年第11期1462-1465,共4页
双胞胎患儿因家庭成员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检测SARS-CoV-2阳性入院,患儿无发热、咳嗽,无憋喘,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胸部CT示肺炎,实验室检查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比率升高,心肌酶谱升高。双胞胎患儿SARS-CoV-2感染的临床表... 双胞胎患儿因家庭成员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检测SARS-CoV-2阳性入院,患儿无发热、咳嗽,无憋喘,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胸部CT示肺炎,实验室检查血淋巴细胞计数及比率升高,心肌酶谱升高。双胞胎患儿SARS-CoV-2感染的临床表现相似,是否与其相似的免疫背景有关,有待观察,其感染特点可为儿童SARS-CoV-2感染病例的积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2感染 双胞胎 婴儿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对核苷类药物经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倩 常树珍 +2 位作者 崔速南 汪明明 廉颖 《新医学》 2017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对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治疗效果欠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乙肝)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124例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治疗效果欠佳者按治疗意愿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对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治疗效果欠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慢乙肝)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124例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治疗效果欠佳者按治疗意愿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按原方案继续治疗,研究组换为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联合治疗。追溯患者在拉米夫定初始治疗时和出现耐药时HBV DNA载量和耐药位点,观察比较治疗12个月内2组HBV DNA、HBeAg的阴转率和抗-HBe的阳转率。结果2组患者在拉米夫定初始治疗时和出现耐药时HBV DNA载量和耐药位点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9、12个月时,研究组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74%、100%和100%,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点的HBV DNA阴转率(P均<0.05)。研究组治疗9、12个月时的HBe Ag阴转率分别为43%和49%,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点的HBe Ag阴转率(P均<0.05)。2组在不同时点的抗-HBe阳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拉米夫定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治疗效果欠佳的慢乙肝患者改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联合治疗可以获得更佳的抗病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类药物 耐药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9
作者 公彦雪 崔速南 +2 位作者 李莉 汪明明 郭楠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44-948,共5页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性及其对SBP的诊断价值。方法77例肝硬化并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组:SBP组45例,非SBP组32例,设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8名。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HNP。同时检测... 目的探讨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性及其对SBP的诊断价值。方法77例肝硬化并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组:SBP组45例,非SBP组32例,设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8名。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HNP。同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率、降钙素原(PeT)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做受试者工作曲线比较HNP、PCT和CRP在SBP中的诊断价值。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个实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采用z检验。结果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SBP组为(6.01±2.25)×10^9/L、非SBP组为(4.85±1.94)×10^9/L、对照组为(5.49±1.76)×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1,P〉0.05);中性粒细胞比率分别为70.7%±10.4%、68.2%±9.0%、69.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7,P〉0.05)。3组血浆HN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P〈0.05),且SBP组[(17.66±6.40)ng/ml]明显高于非SBP组[(9.99±3.33)ng/ml]与对照组[(8.92±2.30)ng/ml],q值分别为3.20,3.52,P值均〈0.05。3组CR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2,P〈0.05),且SBP组[(31.32±18.65)mg/L]及非SBP组[(15.08±9.95)mg/L]与对照组[(5.96±2.91)mg/L]比较,q值分别为11.03和3.69,P值均〈0.05。PCT阳性率在SBP组为62.2%,与非SBP组25.0%和对照组10.7%比较,x2值分别为10.41,15.40,P值均〈0.05。HNP的曲线下面积最高,PeT次之,CRP最低,分别为0.719,0.707,0.629。当HNP、PeT和CRP的截断值分别为10ng/ml、0.5ng/ml和8mg/L时,其对SBP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1.1%、62.2%和73.3%,特异度分别为71.9%、75.0%和56.3%,Youden指数分别为0.430、0.372和0.296。结论HNP与SBP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诊断 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脾切除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其活化抗原HLA-DR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明明 刘春华 +2 位作者 崔速南 刘靓雯 朱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0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抗原HLA-DR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为实验组(肝硬化脾切除组),同时以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非脾切除患者和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肝硬化非脾切除...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抗原HLA-DR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为实验组(肝硬化脾切除组),同时以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非脾切除患者和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肝硬化非脾切除组、健康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HLA-DR抗原的表达。结果:肝硬化脾切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百分含量分别为(41.59±6.79)%,(22.64±6.87)%和(19.16±7.28)%,显著低于健康组和肝硬化非脾切除组。肝硬化脾切除组患者CD4+/CD8+的比值显著高于健康组;HLA-DR在CD3+、CD4+和CD8+上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5.42±5.51)%,(22.36±4.90)%和(28.53±8.35)%,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CD3+和CD8+上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肝硬化非脾切除组。结论:肝硬化脾切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表现为T细胞数量的减少和活化功能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HLA-DR抗原 脾切除术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成人37例与儿童1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彬 布学慧 +4 位作者 孔祥亘 张照华 吴谙诏 肖迪 蒋雪梅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儿童病例与成人病例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4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案,分为儿童组及成人组,对两组...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儿童病例与成人病例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4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案,分为儿童组及成人组,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人组家庭聚集病例多见,儿童组均为家庭内传播病例。儿童组患者发热、咳嗽、咽痛(咽痒)、乏力(肌肉酸痛)症状均低于成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闷、胸痛症状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患者肺部影像学无改变比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患者心肌酶增高比率高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增高比率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AA)增高比率低于成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降钙素原(PCT)增高,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比率与成人组无明显差异;儿童组治疗方案较成人组简单。结论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COVID-19的主要途径。相比于成人患者,儿童患者临床症状轻微,CT病变较轻,无明显肝损害及心肌损害,各炎症指标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点 儿童病例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水平与恩替卡韦长期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俎燕会 刘志荣 +3 位作者 董格峰 王昌源 孙玉秋 陈士俊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98-602,共5页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水平与恩替卡韦长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根据治疗前HBeAg水平,将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A组19例,HBeAg≥1000s/co;B组20例,HBeAg为100~999s/co;C组20例,HBeAg〈100s/co。回顾性分析接...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水平与恩替卡韦长期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根据治疗前HBeAg水平,将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A组19例,HBeAg≥1000s/co;B组20例,HBeAg为100~999s/co;C组20例,HBeAg〈100s/co。回顾性分析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前HBeAg水平、治疗24周后HBeAg变化及其与144周疗效的关系。应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年龄、AL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VDNA水平与HBeAg水平相关。59例患者治疗144周时ALT复常者58例(98.3%),HBVDNA水平达到检测限以下者56例(94.9%),HBeAg转阴30例(50.8%),HBeAg血清学转换26例(44.1%)。3组患者ALT复常及HBVDNA转阴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146,P=0.3427;x2=2.2375,P=0.3267),而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484,P=0.0218;x2=7.6455,P=0.0219)。C组患者治疗144周时HBeAg转阴率为70.0%,血清学转换率为65.0%,高于B组的55.0%和45.0%,以及A组的26.3%和21.0%。治疗24周时HBeAg下降〉1lgs/co的33例患者,14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高达22例(66.7%),而其他26例患者仅有4例(15.4%)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P〈O.01)。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26例患者中已经有20例停药,其中3例HBsAg清除。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HBeAg的水平,特别是治疗24周时HBeAg下降〉11gs/co者,对于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疗效,特别是HBeAg血清转换率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e抗原 乙型 鸟嘌呤 DNA 病毒 肝炎病毒 乙型
原文传递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肝内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汪明明 崔速南 +2 位作者 李新立 杨公炜 杜文军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204,共3页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成因相当复杂,目前已认识到纤维化的特征是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聚集,并需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大量介质的参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TGF的下游效应介质,具有明显的丝裂原性和趋化性,能...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成因相当复杂,目前已认识到纤维化的特征是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聚集,并需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大量介质的参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TGF的下游效应介质,具有明显的丝裂原性和趋化性,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参与调节细胞增生、分化、胚胎发育以及伤口愈合[1].我们探讨了CTGF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肝纤维化 分泌细胞外基质 成纤维细胞增殖 血小板活化因子 肝内 转化生长因子 CTGF 细胞增生 伤口愈合
原文传递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解双双 李强 +5 位作者 杨霞 范文博 李雯雯 于进红 刘莉 陈士俊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23-728,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中文版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和...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中文版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和治疗2年时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记录患者的人1:3学资料,并定期检测患者的ALT和HBVDNA等指标。计数资料采用Y。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2年的SAS、SDS平均得分随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F—12.66l、22.395,均P〈O.01)。治疗前、治疗1年、治疗2年时SAS、SDS得分大于50分的患者分别为5.8%、4.2%、1.7%和13.3%、7.5%、5.0%。治疗2年时,HBVDNA转阴和未转阴的患者,焦虑改善率分别为69.0%、22.2%(X^2=22.325,P〈0.01);抑郁改善率分别为77.4%、22.2%(X2^=32.179,P〈O.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HBVDNA未阴转的患者相比,阴转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7.751(3.026-19.853)、15.069(5.309~42.770);与ALT未复常的患者相比,ALT复常的患者抑郁改善的OR值及其95%CI为4.103(1.376~12.238)。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HBVDNA阴转是焦虑和抑郁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核苷酸类 焦虑 抑郁症 表现焦虑量表 精神状态检查表
原文传递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卉 秦来英 +2 位作者 王灿 涂立锐 刘静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50-851,共2页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屏障功能不全可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内毒素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并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加重肝损伤[1-4].预防和控制IETM的发生是成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肠屏障功能不全可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内毒素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并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加重肝损伤[1-4].预防和控制IETM的发生是成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关键之一.本研究观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采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和TNF-α的水平,结合患者病情转归及肝功能变化,探讨其对重型肝炎IETM及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慢性重型肝炎 治疗前后 枯草杆菌 乳果糖 肠球菌 活菌 重型肝炎患者
原文传递
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冬晓 张立华 +1 位作者 杲海霞 李强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792-797,共6页
目的通过调查麻疹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18岁的麻疹患儿,收集其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与实验室检... 目的通过调查麻疹患儿的人口学、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18岁的麻疹患儿,收集其人口学、流行病学、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麻疹并发肺炎的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并以多因素回归分析儿童麻疹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30例麻疹患儿,其中2014年423例(24.5%),2015年437例(25.3%),2016年856例(49.5%),2017年10例(0.6%),2018年4例(0.2%);男女性别比为2∶1;年龄为4 d至18岁,<3岁者1572例(90.9%);居住地为农村者1381例(79.8%);低出生体质量儿83例(4.8%);229例(13.2%)患儿在患麻疹前半年内有呼吸道疾病史;1489例(86.1%)患儿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根据是否并发肺炎,将1730例麻疹患儿分成肺炎组1295例与非肺炎组435例。肺炎组呛咳发生率为56.8%(735/1295),高于非肺炎组的40.9%(178/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70,P<0.01)。0.7%(12/1730)的患儿病情危重,0.5%(8/1730)的患儿死亡,均为肺炎组患儿。肺炎组患儿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10×109/L所占比例、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所占比例、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CRP>8.2 mg/L所占比例、降钙素原、降钙素原>0.5 ng/L所占比例、血红蛋白<110 g/L所占比例、白蛋白<35 g/L所占比例均高于非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53、χ^2=47.239、t=8.297、χ^2=41.176、Z=-6.769、χ^2=40.131、Z=-4.119、χ^2=19.284、χ^2=7.465、χ^2=18.356,均P<0.01)。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OR)=1.316]、居住地为农村(OR=1.521)、年龄<3岁(OR=2.044)、出生体质量<2.5 kg(OR=2.014)、发病前有呼吸道疾病(OR=1.905)、未接种过麻疹疫苗(OR=1.591)、感染麻疹病毒后出现呛咳(OR=1.550),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OR=3.666)、C反应蛋白>8.2 mg/L(OR=1.871)、降钙素原>0.5 ng/L(OR=1.711)是儿童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儿童 并发症 肺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病患者病毒核酸反复阳性超60天2例报告 被引量:3
17
作者 孔祥亘 布学慧 +1 位作者 王彬 蒋雪梅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7-119,126,共4页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对于感染者检测病毒核酸阳性的认识不断更新,很多COVID-19患者出院后再次检测病毒核酸呈阳性,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报道[1],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3周内...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对于感染者检测病毒核酸阳性的认识不断更新,很多COVID-19患者出院后再次检测病毒核酸呈阳性,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报道[1],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3周内病毒核酸转阴,但仍有小部分患者病毒核酸迁延不阴转或阴转后复阳,且与患者本身病情严重程度无关。本文报道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2例病毒核酸反复阳性超60 d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新型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核酸 复阳
原文传递
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阚晓 王延峰 +4 位作者 李芹 王洋 秦来英 王倩 俎燕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371-5373,共3页
目的研究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评价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月在医院住院的306例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对常见感染指标进行监测,并对... 目的研究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评价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月在医院住院的306例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对常见感染指标进行监测,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应用比阿培南治疗,观察临床表现变化、疗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6例肝衰竭重度感染患者中自发性细菌腹膜炎占64.71%,呼吸道感染占26.47%,其他部位感染占8.82%;大肠埃希菌在血液、腹水及尿液培养中分别占40.39%、58.69%、50.00%;而肺炎链球菌在痰液培养最常见为29.41%;应用比阿培南治疗一周总有效率为89.22%、痊愈率为63.73%,治疗两周总有效率为91.50%、痊愈率为86.27%。结论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高,预后差,最常见的重度感染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比阿培南治疗肝衰竭合并重度感染患者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阿培南 治疗 肝衰竭 重度感染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格峰 孙玉秋 +1 位作者 李程 解双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9-1573,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aginated interferonα-2b,PEG-IFNα-2b)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6/2013-06入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60例,对其使用PEG-IFNα-2b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肿...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aginated interferonα-2b,PEG-IFNα-2b)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6/2013-06入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60例,对其使用PEG-IFNα-2b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interleukin-6,I L-6)、I L-8和I L-10变化,并分析治疗后3、6、9 mo不同阶段时患者HBeAg/HBeAb与HBV DNA水平变化.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各个阶段内TNF-α、IFN-γ、IL-6、IL-8和IL-10均出现变化,且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接受治疗3 mo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患者有11例,复常率为18.33%、HBeAg转阴患者7例,转阴率11.66%、HBeAg转阴患者15例,转阴率为25.00%.患者接受治疗6 mo后ALT复常患者有32例,复常率为53.33%、HBeAg转阴患者20例,转阴率33.33%、HBeAg转阴患者26例,转阴率为43.33%.患者接受治疗9 mo后ALT复常患者有46例,复常率为76.6%、HBeAg转阴患者37例,转阴率61.6%、HBeAg转阴患者37例,转阴率为61.6%.患者接受治疗3、6、9 mo后肝功能恢复率、HBeAg转阴率和HBV-DNA转阴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IFNα-2b治疗CHB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乙醇脱氢酶2基因的Arg47His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20
作者 范桂玲 姚勇 +1 位作者 姚丽 贾崇奇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乙醇脱氢酶2(ADH2)基因的Arg47His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住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52例中国汉族慢乙肝患者为慢乙肝组,以223名中国汉族正常人为对照组。PCR-RFLP方法检测ADH2基因的Arg47His变异。运... 目的探讨乙醇脱氢酶2(ADH2)基因的Arg47His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住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52例中国汉族慢乙肝患者为慢乙肝组,以223名中国汉族正常人为对照组。PCR-RFLP方法检测ADH2基因的Arg47His变异。运用F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均数差异;运用χ2分析各组之间的频数分布差异;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DH2基因Arg47His变异与慢性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 ADH2基因Arg47His变异Arg与His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37.3%、62.7%)与对照组(28.5%、7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rg/Arg、Arg/His、His/His基因型频率在慢乙肝组(13.1%、48.4%、38.5%)与对照组(7.2%、42.6%、5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以His/His基因型为参照组,Arg/His与Arg/Arg基因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分别为1.48(95%CI:1.01~2.17)与2.38(95%CI:1.24~4.59)。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肝炎家族史后,其OR分别为1.46(95%CI:0.97~2.19)与2.51(95%CI:1.25~5.02)。结论 ADH2基因Arg47His变异野生型基因类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基因 突变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