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道德的基础--从仁与孝的角度出发 被引量:3
1
作者 沈顺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116,共6页
道德的本义是得道,人的道便是德性,得道便是德性的证明。从道德发生机制来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式是最先、最容易做的事情。在家庭成员的关系方式中,孝顺是最确定的事实。它具有可操作性、可认识性和可陈述性。因此,从经验的角度来看... 道德的本义是得道,人的道便是德性,得道便是德性的证明。从道德发生机制来看,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式是最先、最容易做的事情。在家庭成员的关系方式中,孝顺是最确定的事实。它具有可操作性、可认识性和可陈述性。因此,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孝敬是道德生活中的第一件事情。可是当我们继续追问时,我们发现只有仁慈才是真正的基础。慈爱是自足的、自明的和不可理解的。它是道德存在的本体。这种追问便是形而上的方式。于是,道德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经验的基础,那就是孝敬;另一个是形而上的本体,那就是仁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经验式 形而上式
下载PDF
儒佛“孝”道观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坚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9,共13页
在中国文化中,儒佛两家都十分讲求"孝"道,各自都有系统的有关"孝"的教义,但是儒佛两家的"孝"道观是有差别的:(1)儒家以德教为基础,而佛教以感恩为基础;(2)儒家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身... 在中国文化中,儒佛两家都十分讲求"孝"道,各自都有系统的有关"孝"的教义,但是儒佛两家的"孝"道观是有差别的:(1)儒家以德教为基础,而佛教以感恩为基础;(2)儒家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身心之困,而佛教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获得佛教的解脱;(3)儒家要求子女以"三年之丧"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而佛教要求子女以"盂兰盆会"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4)儒家提出了"人伦父母"的观念,认为互为"人伦"关系的双方都应该发展"孝"的关系。而佛教提出了"众生父母"的观念,认为"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父母",因而我对一切众生都必须有"孝"的态度。儒佛这两种不同的"孝"道观已经融合在一起并进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佛教 德教 感恩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与恩格斯:并非“一块整钢” 被引量:1
3
作者 何中华 《青年思想家》 2004年第5期34-39,共6页
按照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传统,人们往往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看成是彼此难分的“一整块钢”。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哲学思想 “超验”视野 “经验”视野
下载PDF
历史抽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4
作者 何中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5期16-18,共3页
历史抽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何中华目前,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中,还是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考察中,不难发现一种方法论倾向,即回到具体、回到现象、回到事实。这既表现在有的论者对所谓“过度抽象”的批评方面,也表现在某些论著提出和... 历史抽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何中华目前,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中,还是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考察中,不难发现一种方法论倾向,即回到具体、回到现象、回到事实。这既表现在有的论者对所谓“过度抽象”的批评方面,也表现在某些论著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中,例如否定对社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方法 马克思历史观 合理性 人的生存方式 抽象能力 庸俗经济学 唯物史观 历史基础 历史线索 社会历史过程
下载PDF
《庄子》内七篇之篇名由来问题的再检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邓联合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3,共6页
《庄子》内七篇的篇名由来问题是现代庄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张恒寿、崔大华先生对此都提出了重要见解。通过把内篇的七个题目叠合起来所透露出的精神内蕴与《淮南子》的黄老道家思想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刘安、刘向各自的身份和思想特征,... 《庄子》内七篇的篇名由来问题是现代庄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张恒寿、崔大华先生对此都提出了重要见解。通过把内篇的七个题目叠合起来所透露出的精神内蕴与《淮南子》的黄老道家思想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刘安、刘向各自的身份和思想特征,以及他们分别所处的西汉早期和中后期的社会思潮特点,可以推断,内七篇的篇名极有可能出自刘安之手,而不可能是刘向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内篇 篇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