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桃多酚对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邹存恩 李孟雪 +3 位作者 王珂 黎明 安磊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75,122,共9页
核桃多酚为核桃粕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应用价值。为探讨核桃多酚的潜在抗抑郁活性,采用皮质酮诱导的大鼠嗜铬瘤(PC12)细胞损伤模型,以细胞活力、细胞凋亡、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细胞内钙离子水... 核桃多酚为核桃粕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应用价值。为探讨核桃多酚的潜在抗抑郁活性,采用皮质酮诱导的大鼠嗜铬瘤(PC12)细胞损伤模型,以细胞活力、细胞凋亡、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评价核桃多酚在皮质酮损伤模型上的作用,并进一步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探讨核桃多酚对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核桃多酚(75、150μg/mL)预处理可显著逆转皮质酮损伤引起PC12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LDH释放量增加和钙超载,发挥细胞保护作用;此外,核桃多酚可显著逆转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中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PKA)活性降低,并下凋cAMP反应原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133位丝氨酸的磷酸化和下游靶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量;进一步应用PKA阻断剂H89预处理消除了核桃多酚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说明增加PKA/CREB/BDNF信号通路活性是核桃多酚发挥抗皮质酮损伤作用必需的。研究结果表明,核桃多酚具有潜在的抗抑郁活性,可能是核桃饮食发挥抗抑郁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与上调PKA/CREB/BDNF信号通路有关。研究结果旨在探明核桃多酚的潜在抗抑郁活性及机制,并为核桃粕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多酚 皮质酮 PC12细胞 压力应激 神经营养通路
下载PDF
5株杏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
作者 王珂 姚婷 +2 位作者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21-128,共8页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杏果实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从‘金太阳杏’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其中325#为甜樱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327#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328#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从‘胭脂杏’果实分离得到两株病原真菌,分别为326#椭圆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和331#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D.eres、B.dothidea、A.pullulans和B.elliptica为杏果实上未见文献报道的病原真菌,而B.cinerea未有发现侵染‘胭脂杏’的报道,研究结果旨在为杏果实的生物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果实 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 ITS区r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白假丝酵母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2的异源表达、纯化与酶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赤霞 陈滢 +3 位作者 张萌 陈玉娟 田元元 王友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2-87,共6页
为获得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2(phosphodiesterases 2,PDE2),以C.albicans基因组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albicans pde2,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稳定表达的基因工... 为获得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2(phosphodiesterases 2,PDE2),以C.albicans基因组为模板,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albicans pde2,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稳定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所表达的蛋白通过亲和层析柱(Ni-NAT)、离子交换层析柱(Q-Sepharose)和分子筛层析柱(Sephacryl S200)逐步进行纯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纯化的PDE2蛋白(约62 kDa)对单底物及双底物的水解特性,证明PDE2在0.385 mg/mL质量浓度下,对0.4 mmol/L cAMP和cGMP的水解率达到60%~70%,且对底物cAMP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并确定该酶具有较高生物学活性和稳定性,为该蛋白的晶体学解析及在C.albicans中的生理病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 表达纯化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9A的体外表达、纯化与酶活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郅媛 李赤霞 +1 位作者 张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90,共6页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9A作为研究具有调节血糖等功效的天然活性物质的新型靶点,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表达获得PDE9A,并通过Ni-NAT琼脂糖树脂亲和柱、Q-Sepharose离子交换纯化系统和Sephacry...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9A作为研究具有调节血糖等功效的天然活性物质的新型靶点,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表达获得PDE9A,并通过Ni-NAT琼脂糖树脂亲和柱、Q-Sepharose离子交换纯化系统和Sephacryl S300分子筛纯化系统进行逐级纯化,最终获得高纯度的PDE9A蛋白,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酶活特性检测,证明制备得到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水解cGMP能力,能够为新型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E9A 外源表达 分离纯化 HPLC 酶活特性分析
下载PDF
4株无花果病原真菌分离鉴定与碳源代谢指纹谱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珂 姚婷 +4 位作者 丁凤兰 陈玉娟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106,共9页
无花果果实皮薄多汁,采后易受微生物侵染。分离筛选采后贮藏期间无花果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进行研究,并将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回接至... 无花果果实皮薄多汁,采后易受微生物侵染。分离筛选采后贮藏期间无花果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进行研究,并将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回接至健康果实,发现健康果实出现与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最终从无花果叶子和果实上分别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其中179#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180#为气味镰刀菌(Fusarium odoratissimum)、181#为内生炭疽杆菌(Colletotrichum endophyticum)和182#为总枝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其中气味镰刀菌、内生炭疽杆菌和总枝状毛霉为无花果中未见报道的病原真菌。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4株病原真菌进行碳源代谢指纹谱分析,发现它们对60种碳源具有相似的代谢特征,包括L-阿拉伯糖、D-纤维二糖和α-环式糊精等56种可利用碳源以及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L-海藻糖和D-乳酸甲酯4种不可利用碳源。研究结果旨在为无花果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病原真菌 形态学观察 rDNA ITS序列分析 碳源代谢指纹谱
下载PDF
5株枣果实采后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婷 丁凤兰 +5 位作者 王珂 马国为 陈玉娟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0,共9页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227^(#)、232^(#))和2株(229^(#)和230^(#))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和227^(#)为镰孢菌,229^(#)和232^(#)为葡柄霉,230^(#)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um armeriae未见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通过挖掘出更多的引起枣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希望为枣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果实 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 形态学观察 rDNA ITS区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