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花缺钾引起的形态和生理异常(英文) 被引量:37
1
作者 董合忠 唐薇 +2 位作者 李振怀 张冬梅 李维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5-624,共10页
随着棉花新品种特别是转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基因抗虫棉应用于生产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棉花缺钾现象在许多植棉国家已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棉花缺钾症状通常首先表现在棉株中下部的老叶上 ,但近年来也发现症状首先表现在中... 随着棉花新品种特别是转 Bt Bacillus thuringiensis 基因抗虫棉应用于生产和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 ,棉花缺钾现象在许多植棉国家已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棉花缺钾症状通常首先表现在棉株中下部的老叶上 ,但近年来也发现症状首先表现在中上部嫩叶上的状况 .缺钾导致棉花生育异常 ,突出表现为叶面积系数、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生产降低 ,但比叶重提高、棉花早熟 .土壤供钾不足 ,钾吸收受抑 ,高产转基因棉花品种的应用以及不良环境因子的胁迫等是导致缺钾的重要原因 .缺钾时单叶光合速率的下降主要是叶片气孔导度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体超微结构受损、光合产物运转不畅、Ru BP羧化酶活性降低等所致 .群体光合能力的下降则源于单叶光合速率降低和叶面积系数下降 .棉株上部功能叶的叶片和叶柄中的 K+ 含量可作为缺钾的诊断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缺钾 生理异常 组织诊断
下载PDF
棉花花芽分化及部分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任桂杰 陈永哲 +1 位作者 董合忠 陈穗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847-851,共5页
棉花 ( Gossypium hirsutum)的腋芽原基 ,有的将来发育成叶枝 ;有的将来发育成果枝。这 2种不同命运的腋芽 ,在其刚分化的初期就表现出了不同的解剖学特征。将来发育为叶枝的腋芽 ,其生长锥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 ,体积较小 ,原套层数为 1... 棉花 ( Gossypium hirsutum)的腋芽原基 ,有的将来发育成叶枝 ;有的将来发育成果枝。这 2种不同命运的腋芽 ,在其刚分化的初期就表现出了不同的解剖学特征。将来发育为叶枝的腋芽 ,其生长锥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 ,体积较小 ,原套层数为 1~ 2层 ;而将来发育为果枝的腋芽 ,其生长锥为圆柱形 ,顶端表面平坦 ,体积较大 ,原套层数为 2~ 3层。从子叶展平后到肉眼可见花芽 (现蕾 ) ,连续测茎尖的内源 ABA及 IAA的含量 ,发现在花原基形态分化始期 ,内源 ABA含量达最大值 ,而内源 IAA含量却达最低值。由此我们推测 ,内源 ABA含量升高或IAA含量降低 ,皆有利于棉花的花芽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芽分化 顶端分生组织 内源激素
下载PDF
25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和中毒症状观察 被引量:55
3
作者 司树鼎 王开运 +2 位作者 林荣华 马惠 李元涛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2-426,共5页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18种杀虫剂、4种杀菌剂、2种除草剂和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家蚕的毒性,系统观察了杀虫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小于0.5 mg/L,属剧毒级药剂,...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18种杀虫剂、4种杀菌剂、2种除草剂和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家蚕的毒性,系统观察了杀虫剂处理家蚕后的中毒症状。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等14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小于0.5 mg/L,属剧毒级药剂,对家蚕有极高风险性;杀虫单和甲氧虫酰肼的LC50值分别为0.5493 mg/L和0.604 0mg/L,属高毒级药剂,对家蚕有高风险性;溴虫腈和丁醚脲的LC50值分别为72.370 mg/L和27.824 mg/L,属中毒级药剂,毒性较低;4种杀菌剂、2种除草剂和1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仅有1种杀菌剂为中毒级,其余为低毒级,对家蚕的风险性较低;由不同杀虫剂引起的家蚕中毒症状表现出多种相似的特征,急性中毒主要特征有吐液、拒食、身体扭曲呈"C"或"S"形、静卧等,而蜕皮激素和几丁质合成的抑制剂类杀虫剂引起的家蚕中毒过程却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家蚕 毒性评价 中毒症状
下载PDF
棉花盐害的控制技术及其机理 被引量:51
4
作者 代建龙 董合忠 段留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86-494,共9页
棉花是耐盐作物,但土壤耕层中积累过多的盐离子会通过离子毒害、渗透胁迫和引起营养失衡等机制导致盐害。控制棉花盐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提高棉花自身的耐盐性,另一方面是躲避或减轻盐胁迫。本文评述了提高棉花耐盐性和躲避或减轻... 棉花是耐盐作物,但土壤耕层中积累过多的盐离子会通过离子毒害、渗透胁迫和引起营养失衡等机制导致盐害。控制棉花盐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提高棉花自身的耐盐性,另一方面是躲避或减轻盐胁迫。本文评述了提高棉花耐盐性和躲避或减轻盐胁迫的途径、原理和方法,提出在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适宜品种、水肥运筹、种子处理及地膜覆盖和诱导根区盐分差异分布等农艺措施是现阶段控制盐碱地棉花盐害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盐害 控制
下载PDF
棉花花芽分化时期茎尖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39
5
作者 任桂杰 董合忠 +3 位作者 陈永喆 庄云龙 邵凤之 刘志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21-326,共6页
实验结果表明 ,从子叶展平后到肉眼可见花芽 (现蕾 ) ,所测几种激素 (ABA、IAA、GA3 、i PA、ZR)的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 ,而且在花芽分化临界期表现出最显著的变化 (出现高峰或出现低峰 )。推测所测几种激素均与花芽分化有密切... 实验结果表明 ,从子叶展平后到肉眼可见花芽 (现蕾 ) ,所测几种激素 (ABA、IAA、GA3 、i PA、ZR)的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 ,而且在花芽分化临界期表现出最显著的变化 (出现高峰或出现低峰 )。推测所测几种激素均与花芽分化有密切关系。其中 ABA、GA3 和CTK(i PA、ZR)在花芽分化临界期时 ,其含量变化均呈现出一个高峰 ;而 IAA则在花芽分化临界期时出现一个低峰。经比较分析得知 ,随着花芽分化的进行 ,ABA/IAA、GA3 /IAA、CTK/IAA均表现一个较明显的变化规律。即从子叶展平时起 ,其比值开始上升 ,到花芽开始分化时达到一个峰值 ,之后逐渐下降 ,并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显然 ,ABA/IAA、GA3 /IAA、CTK/IAA在棉花的花芽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此推测 ,增加植物体内的 ABA、GA3 、CTK的含量或降低 IAA的含量 ,都可以促进棉花的花芽分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芽分化 内源激素 茎尖
下载PDF
四地区小麦纹枯病菌对6种杀菌剂的抗性比较 被引量:29
6
作者 胡燕 王怀训 +2 位作者 夏晓明 王开运 王红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3-427,共5页
从山东和江苏的4个小麦产区采集分离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菌株,为明确小麦纹枯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抗性现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三唑酮、井冈霉素、戊唑醇、咯菌腈、丙环唑、苯醚甲环唑6种常用... 从山东和江苏的4个小麦产区采集分离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菌株,为明确小麦纹枯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抗性现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个小麦纹枯病菌菌株对三唑酮、井冈霉素、戊唑醇、咯菌腈、丙环唑、苯醚甲环唑6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镇江菌株(JZ)对三唑酮和井冈霉素的抗性分别高达20.46和23.31倍,山东聊城2个菌株(L1和L2)和泰安菌株(TA)对三唑酮的抗性分别为14.26、10.10和11.98倍,滕州菌株(TW)和泰安菌株(TA)对井冈霉素的抗性分别为14.92和10.46倍。5个菌株对戊唑醇、咯菌腈、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抗性均不明显,其中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菌 三唑酮 井冈霉素 抗药性
原文传递
植物微根系原位观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肖爽 刘连涛 +6 位作者 张永江 孙红春 白志英 张科 田士军 董合忠 李存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0-385,共16页
植物根系是固定植株、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作为连接植物体与土壤环境的枢纽,根系的发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地上部分的形态建成。由细根及其根毛组成的微根系是根系功能的关键组织。由于土壤中根系的非直观性和根系自身的复杂立... 植物根系是固定植株、获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作为连接植物体与土壤环境的枢纽,根系的发育状况直接关系着地上部分的形态建成。由细根及其根毛组成的微根系是根系功能的关键组织。由于土壤中根系的非直观性和根系自身的复杂立体构型,常规研究方法很难准确测定根系的变化动态。微根系原位观测技术、方法的出现为原位根系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手段。近年来,可用于观测微根系二维形态与立体构型的多种类型的原位生长系统、装置被研制出来,一些根系图像分析软件也不断开发和改进,大大提升了原位根系研究的准确性。本文介绍了几种用于原位微根系观测的装置和图像分析软件与计算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方法与软件之间的优劣,指出原位观测研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期对后续植物微根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根系 原位观测 表型平台 分析方法 图像分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抗吡虫啉棉蚜种群对吡蚜酮等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施药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杨焕青 王开运 +2 位作者 王红艳 史晓斌 牛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82,共8页
为了明确吡蚜酮对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的防治效果,提出抗吡虫啉棉蚜的治理策略,利用抗吡虫啉棉蚜种群(RF_(27))、敏感种群(SS)和夏津田间种群(XJ),分别采用浸渍法、微量点滴法、生化测定法和系统观察法研究了棉蚜无翅成蚜对... 为了明确吡蚜酮对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的防治效果,提出抗吡虫啉棉蚜的治理策略,利用抗吡虫啉棉蚜种群(RF_(27))、敏感种群(SS)和夏津田间种群(XJ),分别采用浸渍法、微量点滴法、生化测定法和系统观察法研究了棉蚜无翅成蚜对吡蚜酮等药剂的交互抗性及施药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RF_(27),XJ和SS的LD_(50)分别为1.213×10^(-5),8.506×10^(-5)和5.140×10^(-5)μg/头,RF_(27)对吡蚜酮表现出明显的负交互抗性现象。RF_(27)对啶虫脒、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分别产生2.35,2.98和1.71倍的抗性。RF_(27)的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较SS分别高2.73和1.57倍,说明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的提高是引起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吡蚜酮分别处理RF_(27),XJ和SS,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均受到显著抑制。吡蚜酮以低剂量处理RF_(27)成蚜,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不利影响,表现为若蚜存活率降低(64.60%),净生殖率降低(10.39),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显著降低(分别为0.21和1.23),世代历期延长(10.87 d),相对适合度较小(仅为0.70)。这些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棉蚜防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吡虫啉 吡蚜酮 交互抗药性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冬青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39-42,共4页
就棉花转Bt基因、Bt+CPTI双价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品质改良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棉花 转基因 BT基因 Bt+CPTI双价基因 抗除草剂基因 品质基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9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不同发育阶段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27
10
作者 马惠 周玉 +2 位作者 夏晓明 赵鸣 王红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75-379,共5页
室内采用FAO推荐的玻片浸渍法和叶碟法分别测定了9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结果表明,杀螨活性最高的是阿维菌素,其次是溴虫腈,卡死克、噻螨酮、哒螨灵、三唑锡也具有较好的杀螨效果,炔螨特的杀螨效果较差,甲氰菊酯和氧化... 室内采用FAO推荐的玻片浸渍法和叶碟法分别测定了9种杀螨剂对朱砂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结果表明,杀螨活性最高的是阿维菌素,其次是溴虫腈,卡死克、噻螨酮、哒螨灵、三唑锡也具有较好的杀螨效果,炔螨特的杀螨效果较差,甲氰菊酯和氧化乐果的杀螨效果最差;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卵的毒力最高,毒力次之的是噻螨酮、哒螨灵、溴虫腈、三唑锡和卡死克,甲氰菊酯、炔螨特和氧化乐果对卵的毒力最差。另外,对朱砂叶螨雌成螨和卵毒力相差最大的是噻螨酮和哒螨灵,毒力分别相差150.27和134.28倍;其次为三唑锡,相差69.80倍;溴虫腈、卡死克、阿维菌素、氧化乐果、甲氰菊酯、炔螨特对卵和雌成螨的毒力差别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螨剂 朱砂叶螨 毒力
下载PDF
生物防治菌与多菌灵混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素英 刘冬青 牛赡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盆栽试验多菌灵与多种生物防治菌混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结果表明 ,大部分混用防治效果优于单用效果 ,而供试芽孢菌“B90 8”与多菌灵混用效果大于单用多菌灵但小于单用生物防治菌“B90 8”。
关键词 生物防治菌 多菌灵 混用 棉花 黄萎病 防治效果 盆栽试验
下载PDF
抗吡虫啉棉蚜对其他新烟碱类药剂的交互抗性及相关酶的活性变化 被引量:21
12
作者 史晓斌 石绪根 +2 位作者 王红艳 夏晓明 王开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27-1033,共7页
为明确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对其他新烟碱药剂交互抗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以室内筛选的棉蚜吡虫啉抗性种群、山东夏津县田间多抗种群和敏感种群为材料,采用生测法测定了这3种不同抗性种群棉蚜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的交互抗性... 为明确抗吡虫啉棉蚜Aphis gossypii对其他新烟碱药剂交互抗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以室内筛选的棉蚜吡虫啉抗性种群、山东夏津县田间多抗种群和敏感种群为材料,采用生测法测定了这3种不同抗性种群棉蚜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的交互抗性,以及3种解毒酶抑制剂对吡虫啉等药剂的增效作用,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了这3个种群棉蚜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和药剂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吡虫啉抗性种群、夏津田间多抗种群的棉蚜对呋虫胺均无交互抗性,但对烯啶虫胺的交互抗性分别达5.28和4.89倍。呋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烯啶虫胺对抗吡虫啉棉蚜的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作用较小。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和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对吡虫啉和烯啶虫胺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对呋虫胺的增效作用不明显;谷胱甘肽-S-转移酶抑制剂DEM对3种药剂均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呋虫胺和烯啶虫胺都可以抑制抗吡虫啉棉蚜的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其中以呋虫胺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结果显示呋虫胺在抗吡虫啉棉蚜治理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其结构可为今后新烟碱类药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吡虫啉 呋虫胺 烯啶虫胺 交互抗性 抗性机理
下载PDF
鲁棉14幼苗生长对氯化钠胁迫的反应及微量元素、激素处理的效应 被引量:14
13
作者 辛承松 唐薇 +1 位作者 王洪征 翟志席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以鲁棉 1 4为试验材料 ,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棉苗生长对 Na Cl胁迫的反应及微量元素、激素浸种处理的效应。结果表明 ,Na Cl胁迫下“土壤 -棉花”系统 Na+、K+消长规律分别符合 y1=0 .1 70 38+ 6.70 32 3x( r=0 .941 6**)、y2 ... 以鲁棉 1 4为试验材料 ,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棉苗生长对 Na Cl胁迫的反应及微量元素、激素浸种处理的效应。结果表明 ,Na Cl胁迫下“土壤 -棉花”系统 Na+、K+消长规律分别符合 y1=0 .1 70 38+ 6.70 32 3x( r=0 .941 6**)、y2 =1 . 0 1 0 72 - 0 . 92 4 0 7x ( r=- 0 . 8685 *)和 y=1 .0 5 0 98- 0 . 1 460 5 xi( r=- 0 . 9771 **) ,棉株体内Na+、K+含量与土壤盐分 ( Na Cl)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盐分胁迫抑制棉花生长 ,但棉花可通过提高保护酶 ( SOD、POD、CAT)活性而表现出一定的耐盐伤害能力 ,土壤中 Na Cl含量 0 .3%~ 0 .4%是棉花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转折点。适宜的微量元素和激素浸种处理 ,具有增强棉花耐盐性的作用 ,浸种效应以 Mo1 0 0 0 mg· L- 1、Mn1 0 0 0 mg·L- 1、GA5 0 mg· L- 1浸种 2 4 h处理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盐胁迫 氯化钠 保护酶活性 浸种 微量元素 激素 幼苗生长 耐盐性
下载PDF
施氮肥对盐胁迫下Bt棉生长和叶片Bt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代建龙 董合忠 +2 位作者 段留生 李振怀 卢合全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311,共9页
以Bt棉品系K638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肥对不同程度盐胁迫(土壤含盐量:0(CK)、0.15%(轻度胁迫)和0.3%(中度胁迫))下棉株生长、氮素吸收、Bt蛋白含量和Bt蛋白氮占全氮量比例的影响;同时,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硝态氮... 以Bt棉品系K638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肥对不同程度盐胁迫(土壤含盐量:0(CK)、0.15%(轻度胁迫)和0.3%(中度胁迫))下棉株生长、氮素吸收、Bt蛋白含量和Bt蛋白氮占全氮量比例的影响;同时,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硝态氮和铵态氮)对NaCl胁迫下Bt蛋白含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与盐胁迫对棉叶Bt蛋白含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非盐和低盐胁迫下,施氮肥促进了棉株生长(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0和2.8倍)、Bt蛋白合成(分别提高41.0%和90.9%)和全N向Bt蛋白N的转化(分别提高9.3%和15.6%);中度盐胁迫下,施氮肥虽也促进了棉株生长(1.4倍),并提高了叶片全N含量(98.8%)和Bt蛋白含量(83.3%),但并未提高Bt蛋白N占全N量的比例。无论盐胁迫与否,施NO3--N处理的生物量和叶片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施NH4+-N的处理,但由于盐胁迫下NO3--N降低了Bt蛋白N占全氮的比例(11.0%),叶片Bt蛋白含量则略低于NH4+-N处理。据此认为,盐胁迫下施氮肥通过促进棉株对N素的吸收积累并影响全氮转化为Bt蛋白的比例,进而影响Bt蛋白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盐胁迫 氮肥 BT蛋白
下载PDF
海岛棉DNA导入陆地棉栽培品种获得变异种质的初步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芙蓉 张军 +3 位作者 刘任重 刘勤红 张传云 刘国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28-1533,共6页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海7124的基因组总DNA导入陆地棉(G.hirsutumL.)栽培品种石远321中,获得了纤维品质优良的新种质系,并且在导入后代中发现了1个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对突变体进一步的...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海7124的基因组总DNA导入陆地棉(G.hirsutumL.)栽培品种石远321中,获得了纤维品质优良的新种质系,并且在导入后代中发现了1个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对突变体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可能受1个纯合致死的显性基因控制,利用SSR对变异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外源DNA已经整合在陆地棉的基因组中,并推测某些DNA片段可能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机制整合到陆地棉染色体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棉 陆地棉 花粉管通道导入 种质 遗传分析 SSR DNA导入 栽培品种 变异材料 种质系
下载PDF
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瑞娟 于建垒 +1 位作者 宋国春 马惠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9-622,共4页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80.4%—98.4%,变异系数为1.8%—3.8%.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消解动态研...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80.4%—98.4%,变异系数为1.8%—3.8%.最小检出量为2×10-10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mg·kg-1.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3.7—3.8d和8.7—10.2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900mg(a.i.).kg-1喷雾,4次药后7d,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585—0.1886mg·kg-1和0.6935—0.7245mg·kg-1,低于CAC规定吡唑醚菌酯在葡萄中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值)2.0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葡萄 土壤 残留
下载PDF
^(60)Co-γ射线对不同陆地棉品种辐照效应和耐旱突变体筛选 被引量:13
17
作者 董超 尹静 孔祥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77-1683,共7页
为研究^(60)Co-γ射线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辐照效应,并筛选耐旱突变体,本试验利用^(60)Co-γ射线对棉花品种鲁棉532、K638和K836的种子进行辐照(250 Gy)处理。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显著降低了鲁棉532、K638和K836种子的发芽率... 为研究^(60)Co-γ射线对不同棉花品种的辐照效应,并筛选耐旱突变体,本试验利用^(60)Co-γ射线对棉花品种鲁棉532、K638和K836的种子进行辐照(250 Gy)处理。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显著降低了鲁棉532、K638和K836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出苗率,与未经辐照处理(CK)相比,K836发芽率、发芽势和出苗率分别下降了38.9%、45.9%和48.5%,降幅最大,且^(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显著降低了K836棉苗叶片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棉苗生长和籽棉产量,但对鲁棉532和K638影响不显著;在经辐射诱变K836的M1群体中发现了大量生长发育异常的棉株,但在鲁棉532和K638的辐射M1群体中极少有发育异常突变体,说明250 Gy是诱变K836的适宜剂量,而鲁棉532和K638的适宜剂量应提高。将经辐射诱变的中熟品种K836的M2和M3种子分别播种于临清旱棚内和敦煌大田,共筛选出了3个耐旱突变体(DT-1、DT-2和DT-3)。本研究结果为利用^(60)Co-γ射线诱变选育耐旱棉花品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60Co-γ射线 辐照效应 耐旱突变体
下载PDF
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的调控及评价指标筛选 被引量:13
18
作者 祝令晓 刘连涛 +5 位作者 张永江 孙红春 张科 白志英 董合忠 李存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152-4163,共12页
【目的】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棉花的栽培适应性和产量等有着巨大影响。研究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化学封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以黄河流域大面... 【目的】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棉花的栽培适应性和产量等有着巨大影响。研究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化学封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以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的冀棉863和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打顶、化学封顶和不打顶3个处理,测定产量构成及株高、茎粗、果枝数等株型相关指标,开展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处理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冀棉863和农大棉601在化学封顶处理下的籽棉产量比不打顶处理分别提高了7.19%和6.18%。与不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节间数、果枝数、果节数,显著增加了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的节间长度和上部果枝长度。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可通过株高和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来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的调控效果。【结论】化学封顶可显著调控棉花的营养生长,且与人工打顶相比对产量无显著影响,株高和上部果枝近远端直径可作为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调控效果的最佳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株型 人工打顶 化学封顶 产量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韩宗福 王景会 +3 位作者 申贵芳 赵逢涛 王宗文 李汝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1,共6页
利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实现强优势组合三系配套是解决目前棉花杂交制种瓶颈,促进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类型;在细胞学和分子... 利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实现强优势组合三系配套是解决目前棉花杂交制种瓶颈,促进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棉花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类型;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探讨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产生的机理,阐述了育性恢复的遗传方式、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和遗传定位、恢复基因的图位克隆及三系杂交棉的研究进展;对三系杂交棉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质核互作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 杂种优势
原文传递
滨海盐土地膜覆盖对抗虫棉产量和熟相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振怀 鲁合全 +1 位作者 唐薇 董合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6期351-353,共3页
【研究目的】旨在探索滨海盐碱地地膜覆盖对不同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和熟相的影响。【方法】以三个不同类型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33B、鲁棉研17号、鲁棉研15号为材料,于2004年在东营市滨海盐碱地比较研究了3个品种在露地直播(对照)和地膜... 【研究目的】旨在探索滨海盐碱地地膜覆盖对不同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和熟相的影响。【方法】以三个不同类型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33B、鲁棉研17号、鲁棉研15号为材料,于2004年在东营市滨海盐碱地比较研究了3个品种在露地直播(对照)和地膜覆盖条件下的产量、产量构成、早熟性和熟相表现。【结果】地膜覆盖栽培显著提高了3个品种的产量,33B、鲁棉研17和鲁棉研15覆膜栽培分别比露地栽培增产20.3%、9.0%和12.4%;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3个品种的铃数和铃重,但对衣分的影响不大;品种间的熟相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露地和覆膜处理的熟相没有差异。与露地栽培相比,覆盖栽培的33B、鲁棉研17和鲁棉研15的霜前花率分别提高了4.3%、3.5%和2.8%。【结论】地膜覆盖没有促进早衰,却显著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早熟性,是实现抗虫棉早熟高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棉 地膜覆盖 产量 熟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