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陆建荣 班华杰 +3 位作者 王代友 周辉辉 龙汝 覃树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9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52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9-68岁;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13例,下...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行下颌骨缺损修复的52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9-68岁;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13例,下颌骨放射性骨髓炎7例。观察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后面部外形及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2例患者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51例(98%)成活,1例失败后去除腓骨表面骨膜血管等软组织,立即行单纯游离腓骨移植,观察3个月证实游离移植成功。下颌骨缺损修复后外形及功能满意,供区发生伤口感染5例,经换药处理后Ⅱ期愈合,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化的游离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具有易于塑型、血管匹配、成活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下颌骨缺损 骨移植
原文传递
TOF方案诱导化疗口腔鳞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建荣 张玲 +1 位作者 班华杰 王代友 《右江医学》 201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评估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TOF)方案对口腔鳞癌诱导化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9例口腔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TOF方案化疗36例及PF方案(顺铂/氟尿嘧啶)化疗33例。TOF方案:多西他塞,第1天75 mg/m2;奥沙利铂,第1天13... 目的评估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TOF)方案对口腔鳞癌诱导化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9例口腔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TOF方案化疗36例及PF方案(顺铂/氟尿嘧啶)化疗33例。TOF方案:多西他塞,第1天75 mg/m2;奥沙利铂,第1天130 mg/m2;氟尿嘧啶,第1~5天750 mg/m2。2周后重复治疗1次,共进行2个疗程。PF方案:顺铂,第一天75 mg/m2;氟尿嘧啶,第1~5天750 mg/m2。2周后重复治疗1次,共进行2个疗程。于疗程结束后,对比评价两种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近期疗效观察:TOF方案组为CR 4例、PR 22例、SD 10例、PD 0例,总有效率(CR+PR)为72.2%;PF方案组为CR 0例、PR 16例、SD 15例、PD 2例,总有效率(CR+PR)为4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毒性反应、周围神经毒性、脱发等不良反应上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F方案治疗口腔鳞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较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顺铂 氟尿嘧啶 口腔鳞癌
下载PDF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在牙发生和再生中的作用
3
作者 班华杰 王代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4-698,共5页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广泛调控牙发生及其形态发育,且其作用伴随在牙发生的各个时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通过激活牙上皮细胞中的ER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牙胚发生发育。在间质细胞的牙向分化以及牙周组织的发生和分化过...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广泛调控牙发生及其形态发育,且其作用伴随在牙发生的各个时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通过激活牙上皮细胞中的ER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牙胚发生发育。在间质细胞的牙向分化以及牙周组织的发生和分化过程中,ERK信号转导通路皆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氧化聚合物可通过磷酸化激活ERK,从而诱导牙质细胞分化。ERK信号转导通路对于牙髓干细胞(DPSC)向成牙质细胞的分化很重要,激活DPSC中的ERK信号转导通路对成牙质细胞的再生是一条有效途径。在牙发生过程中,机械压力可诱导间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反之,机械拉力则通过增强ERK磷酸化促进DPSC增殖,抑制其向成骨细胞分化。ERK信号转导通路既有利于DPSC迁移,也有利于牙髓组织重建。本文就ERK信号转导通路在牙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探讨其对牙再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牙发生 牙髓干细胞 牙再生
下载PDF
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陆建荣 班华杰 +3 位作者 王代友 周辉辉 龙汝 覃树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16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 评价腮腺切除术后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改善面部凹陷畸形、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36例,采用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创面;对照组32例,术后创面不做修复。随访6... 目的 评价腮腺切除术后应用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改善面部凹陷畸形、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36例,采用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创面;对照组32例,术后创面不做修复。随访6~24 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修复组和对照组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分别为8.33%(3/36)和81.25%(26/32),修复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3,P<0.05);修复组和对照组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5.56%(2/36)和62.50%(20/32),修复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0,P<0.05);2组均无颈部运动障碍发生。结论 胸锁乳突肌瓣联合人工生物膜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缺损对改善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切除术 术后缺损 面部凹陷畸形 味觉出汗综合征 人工生物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