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密集台阵近震层析成像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云鹏 王宝善 +3 位作者 林国庆 王伟涛 杨微 吴中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92-3306,共15页
滇西北宾川盆地是发育于红河断裂和程海断裂交汇处的晚新生代张扭断陷盆地,该区活动断裂发育且历史地震比较活跃.对宾川盆地及邻区进行高精度浅层和上地壳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该区主要发震构造的深浅部特征.基于2017年在宾川盆... 滇西北宾川盆地是发育于红河断裂和程海断裂交汇处的晚新生代张扭断陷盆地,该区活动断裂发育且历史地震比较活跃.对宾川盆地及邻区进行高精度浅层和上地壳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该区主要发震构造的深浅部特征.基于2017年在宾川盆地及其附近开展的为期2个月的密集台阵观测数据,我们对该区96个小震共拾取了117221条初至P波和5475条初至S波震相,并利用simul2000开展了地震重定位和体波层析成像研究.结果表明:(1)小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宾川盆地东缘断裂的弧形转折部位,并在洱海南侧呈现沿北东向断裂的条带状分布现象,反映了区域上近南北向至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控震构造,其次是北西向断裂带.(2)0 km的速度分布与区域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山地呈现高速异常,宾川盆地呈现低速异常.从3 km至9 km,高低速分界与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并且越往深部,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的宾川盆地东缘断裂在上地壳构造的控制作用越明显.(3)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同时揭示了宾川盆地东缘断裂的三维形态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北部倾角大、中部倾角缓的变化特征,可能与区域地块的旋转变形过程有关.(4)综合高精度浅层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可知,区域上的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断裂正逐步取代北西向构造,成为主要的区域分界断裂和控震构造.新的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主要控震构造及其深部结构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宾川 程海断裂 气枪震源 体波层析成像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合肥梅雨季节大气污染物分布特征的激光雷达探测 被引量:11
2
作者 方欣 王敏 胡顺星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2-309,共8页
利用AML-2型车载测污激光雷达测得的合肥梅雨季节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研究梅雨季节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和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雨水对大气污染物消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梅雨季节气溶胶的消光系数较小,且随着高度增大呈递减的趋势,... 利用AML-2型车载测污激光雷达测得的合肥梅雨季节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研究梅雨季节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和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雨水对大气污染物消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梅雨季节气溶胶的消光系数较小,且随着高度增大呈递减的趋势,在0.5km高度处,多天的消光系数为0.1~0.18km^(-1);持续降水对气溶胶浓度具有显著的消减作用,梅雨季节之前和梅雨季节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均值分别为0.37km^(-1)和0.14km^(-1);梅雨季节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臭氧浓度随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臭氧浓度的日差异较大,2008年6月20日和24日,0.4km高度处臭氧质量浓度相差59.5μg/m^3;与梅雨季节之前相比,梅雨季节的臭氧浓度大幅减小,相同高度处臭氧质量浓度均值的差值可达41.8μ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消光系数 激光雷达 气溶胶 臭氧 梅雨季节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区域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基鑫 祝宝友 马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3-412,434,共11页
利用近18年(1997~2013)的星载LIS/OTD(lightning imaging sensor and optical transient detector)闪电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和ERA-Interim再... 利用近18年(1997~2013)的星载LIS/OTD(lightning imaging sensor and optical transient detector)闪电观测资料、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北纬30°以南、东经100°以东的中国陆地地区(17.5~30°N,100~122.5°E)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大气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闪电高发区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明显,春夏两季为闪电高发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其闪电活动的年际变化有较强的影响,在此期间冬春季闪电活动有明显的增强.东南闪电高发区闪电活动与地面温度、700~400hPa平均相对湿度、850hPa位温等热力学参数有明显正相关,与多种稳定度参数有强相关,显示出大气层结不稳定性越大,闪电活动越强.进一步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东南闪电高发区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与地面温度、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BR(Bowen ratio)、LI(lifted index)、SI(Showalter index)的回归方程,有助于利用多种参数开展预报区域闪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特征 热力学参数 稳定度参数 回归方程
下载PDF
利用雷暴闪电事件监测电离层D层日间波动 被引量:9
4
作者 秦子龙 祝宝友 +2 位作者 吕凡超 马明 马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4-663,共10页
电离层D层探测一直是空间科学领域的难题.目前利用闪电为辐射源来探测D层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2011年开始,课题组自行组建了江淮流域6站同步闪电观测站网.基于该站网,本文实现了一种使用负地闪回击甚低频(VLF)辐射信号来探... 电离层D层探测一直是空间科学领域的难题.目前利用闪电为辐射源来探测D层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2011年开始,课题组自行组建了江淮流域6站同步闪电观测站网.基于该站网,本文实现了一种使用负地闪回击甚低频(VLF)辐射信号来探测电离层D层特性波动的方法.给出的一次雷暴过程中计算D层反射高度变化的个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结果显示:(1)日间电离层D层对负地闪回击VLF信号的等效反射高度基本介于60-75 km,总体上表现出与太阳天顶角一致的变化趋势;(2)D层等效反射高度的短时波动与太阳X射线爆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比对当地水平面上X射线辐射通量密度的变化曲线与D层反射高度曲线,显示后者相对前者存在3-4min的时间延迟.结果初步展现了具有事件定位和连续波形记录能力的闪电观测站网在电离层D层探测方面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D层探测 闪电 电离层D层日间波动 太阳活动 闪电观测站网
原文传递
新疆努尔加水库周边区域地震活动性特征
5
作者 张博 王宝善 +2 位作者 李璐 魏斌 苏金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16,共14页
水库库区附近的地震活动性对水库的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活跃区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的关系,以新疆努尔加水库为例,采用模版匹配滤波方法对2014—2018年库区附近的地震事件进行了检测,完备震级(M_(C))由检测前的1.1降低... 水库库区附近的地震活动性对水库的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理解构造活跃区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的关系,以新疆努尔加水库为例,采用模版匹配滤波方法对2014—2018年库区附近的地震事件进行了检测,完备震级(M_(C))由检测前的1.1降低至0.5,b值为0.86。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检测事件中的1064个事件进行了重定位,地震定位结果及波形相似性分析显示,水库蓄水后在库区下游形成的两个地震丛集分属于不同的发震构造。受库区东西两侧昌吉背斜和喀拉扎背斜的控制,两丛集地震活动分别位于积累了大量形变的反冲断层上盘和背斜生长行成的膝折带中。地震活动在时间上还与蓄水水位的周期性变化相关。根据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推断,库水沿着砂砾岩层向下渗流,改变了介质强度或断层的摩擦阻力,促使构造应力的释放,这是地震活动增加的主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尔加水库 微震检测 波形互相关 地震定位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力伟 王宝善 +3 位作者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43,共21页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 珠江口地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的边缘,具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特征,且NE向滨海断裂带从其中穿过,强震风险不可忽视。文中基于2015年珠江口海陆联合三维人工地震探测数据,人工进行初至P波震相拾取,并使用VELEST程序分别反演了陆域和海域的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走时残差均方根最小)和台站校正结果。台站校正结果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和沉积厚度相关较好,正值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沉积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内,而负值多分布在花岗岩等基岩出露地区以及滨海断裂带北侧和北部断阶带内的部分隆起地区。新模型对人工地震走时的拟合精度较高,陆域走时残差均方根为0.07s,海域为0.21s。与华南模型相比,新模型对区域地震定位的效果更好,重定位后,陆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2.6%、S波降低了21.2%;海域的P波地震走时残差降低了25.7%、S波降低了15.6%。新模型可为区域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和三维成像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海陆地震联测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校正
下载PDF
起伏地形对三维可控源电磁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尚晓荣 岳明鑫 +2 位作者 杨晓冬 吴小平 李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236,I0010,共16页
可控源电磁法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规可控源电磁数据的资料解释多是假设平坦地形条件,这会导致反演异常体的位置和形态发生畸变,甚至产生虚假异常。为探究起伏地形对三维可控源电磁场传播的影响,提高资料处理解... 可控源电磁法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规可控源电磁数据的资料解释多是假设平坦地形条件,这会导致反演异常体的位置和形态发生畸变,甚至产生虚假异常。为探究起伏地形对三维可控源电磁场传播的影响,提高资料处理解释质量,采用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矢量有限元算法,对起伏地形条件下的三维可控源电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地形对电磁场分量的影响。首先构建层状介质模型和简单异常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时效性;然后,通过多个地形起伏三维模型,详细讨论起伏地形对可控源电磁法电磁场各分量的影响特征;最后,对实际复杂地形条件下金属矿模型的电磁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证明了该算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电磁法 地形影响 电磁分量 矢量有限元 三维正演
下载PDF
合肥市地壳浅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城市沉积环境初探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玲利 黄显良 +9 位作者 姚华建 缪鹏 汪小厉 鲍子文 倪红玉 李成 杨元 罗松 胡少乾 杨源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307-3323,共17页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走时直接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合肥市地壳浅部0.6~3.6 km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速度结构图像展现了地壳浅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纵向成层性,揭示出NNE、NWW和近EW三组不同走向的隐伏断裂在城市地下浅部的构造特征.取得以下认识:(1)合肥市南、北方向在浅地表(2 km以内)存在显著速度差异,速度分界线位置与已知的近EW向的蜀山断裂一致,断裂南侧呈现低速凹陷,北侧则为高速隆起.低速中心深度达2~3 km,速度异常与该断裂在合肥盆地东部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反转沉积了不同地层有关;(2)合肥市区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带,其走向、位置与穿过该区域的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相符,其中五河—合肥断裂在市区北部以东呈现低速凹陷特征,低速区范围与肥东凹陷晚白垩纪以来的沉积构造边界一致,认为肥东凹陷的最大沉积厚度可达2 km以上;(3)合肥市中心跨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之间呈现明显的凹、隆相间的复杂构造,推测其是在多组断裂的共同拉伸作用下形成的小型沉积盆地,沉积中心位于郯庐断裂带内部,最大厚度可达3~4 km.由于其展布方向在不同深度与该区域断裂的走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不同深度的沉积形态与郯庐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结构 面波走时直接反演 城市地质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中国川滇地区公共速度模型构建:思路与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姚华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9-1322,共4页
1引言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及周缘区域地壳上地幔物质发生大规模的变形,物质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部运移,并主要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中国西南川滇地区)向东南亚地区逃逸,在川滇地区形成了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龙门... 1引言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及周缘区域地壳上地幔物质发生大规模的变形,物质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部运移,并主要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中国西南川滇地区)向东南亚地区逃逸,在川滇地区形成了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红河断裂带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活动断裂带和地震带.2000年以来川滇地区发生多次6级以上中强地震(尤其是2008年8.0级汶川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地震监测预报及防震减灾工作一直是川滇地区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减灾工作 地震监测预报 龙门山断裂带 红河断裂带 活动断裂带 印度板块 汶川地震 欧亚大陆
原文传递
利用城市通信光缆进行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探测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宝善 曾祥方 +2 位作者 宋政宏 李孝宾 杨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590-2595,共6页
在城市地区开展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探测有助于提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能力.然而城市地区密集的建筑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在城市地区开展地震观测.利用近年来发展的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在云南省宾川县城区开... 在城市地区开展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探测有助于提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和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能力.然而城市地区密集的建筑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在城市地区开展地震观测.利用近年来发展的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在云南省宾川县城区开展实验,以探索城市地区地震观测新方法.总长5.2 km的地下通信光缆被分成上千个传感单元(单元间隔为数米).光缆记录信号中可以识别出车辆运动、气枪震源、人工落锤等不同振动信号.利用从光缆记录的背景噪声,提取了面波信号,并获得了地表200 m以内的横波速度结构,这为工程场地评价提供了重要信息.以上初步结果表明,城市地下通信光缆为城市精细结构探测、交通监测和地震预警等工作提供了一种新型观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声波传感 通信光缆 地震观测 地震成像 城市地区
原文传递
InSAR数据约束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于书媛 骆佳骥 +1 位作者 杨源源 李成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7-783,790,共8页
运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取2021-05-21云南漾濞M_(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近NW展布升降轨形变场符号相反,视线向最大沉降量和抬升量为0.1 m。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 运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取2021-05-21云南漾濞M_(S)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近NW展布升降轨形变场符号相反,视线向最大沉降量和抬升量为0.1 m。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2~12 km,倾向1~9 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0.35 m,发震断层长9.8 km、宽4 km,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地下3~6 km范围内,滑动角-146.7°。同震位移场及滑动分布模型反映本次地震为发震断层的右旋走滑事件,地震破裂未达到地表。断层模型反演结果显示,矩震级为MW6.1,发震断层以北西走向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初步认为本次MW6.1地震发震断裂可能是一条NW向的维西—乔后断裂西侧的隐伏次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漾濞MW6.1地震 同震形变 INSAR 右旋走滑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基于密集台阵地震背景噪声成像预测煤矿瓦斯分布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宇奇 查华胜 +6 位作者 高级 令狐建设 宣金国 周建斌 董润平 霍晶晶 张海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97-4011,共15页
瓦斯突出是一种常见的煤矿动力灾害现象,随着煤矿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含量、压力都呈上升趋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加大.传统的瓦斯测量方法只能测量局部离散点瓦斯含量,难以从矿井及采区尺度对瓦斯含量进行预测.因此需要... 瓦斯突出是一种常见的煤矿动力灾害现象,随着煤矿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含量、压力都呈上升趋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加大.传统的瓦斯测量方法只能测量局部离散点瓦斯含量,难以从矿井及采区尺度对瓦斯含量进行预测.因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在采区及工作面布设前预测煤层瓦斯富集程度的高效地球物理方法.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已经在城市地下空间、矿产资源等近地表成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将该方法首次应用到阳泉寺家庄煤矿井田区域,采用96个台站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获得了台站对之间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并进一步提取了5 Hz~1.4 s的基阶瑞利面波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本研究首先通过区域的平均频散曲线获得该区域的平均一维横波速度结构作为三维反演的初始模型;其次,利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成像方法获得研究区1.0 km以浅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最后,结合获得的三维速度结构,以及岩石物理实验获得的瓦斯含量与地震波速度的经验关系,预测了寺家庄井田15号煤的瓦斯含量,预测的瓦斯含量与实际巷道揭露的瓦斯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成果表明,对于煤矿瓦斯分布预测来说,背景噪声成像方法是一种潜在有效的全新的技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面波直接反演 速度与瓦斯关系 瓦斯含量预测
下载PDF
运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合肥市地面沉降及断裂活动 被引量:8
13
作者 于书媛 杨源源 +2 位作者 张鹏飞 孙军 骆佳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8-402,共5页
基于覆盖合肥地区的2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时序处理方法获取2017-11~2019-10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分析主城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获取地铁网络沿线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铁线... 基于覆盖合肥地区的24景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时序处理方法获取2017-11~2019-10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分析主城区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获取地铁网络沿线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铁线路沿线发生不同程度形变,形变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西南部,最大沉降速率达到35 mm/a。对池河-西山驿断裂形变场进行宏观分析,并结合时空同步的跨断层水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认为2种数据的垂直形变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推测数据的垂直升降变化可能受断层拉张和挤压交替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市 地表形变 时序InSAR 干涉测量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InSAR技术在合肥地铁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于书媛 陈靓 +2 位作者 杨源源 张理想 骆佳骥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2,109,共8页
针对地铁建设与运营过程的中的沉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严峻地质灾害问题,采用时序InSAR技术获取2017年11月—2020年8月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系统分析了合肥市主城区的地铁沿线地表沉降时空演化规律。形变区... 针对地铁建设与运营过程的中的沉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严峻地质灾害问题,采用时序InSAR技术获取2017年11月—2020年8月合肥市城区及周边地面形变分布信息,系统分析了合肥市主城区的地铁沿线地表沉降时空演化规律。形变区空间分布存在合肥市北部、中部的地铁线路沿线相对稳定,西部、南部线路有区域性的不均匀沉降问题,部分线路的沉降速率较大。运用时序InSAR技术监测地铁沉降的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铁沿线的时空形变分布图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合肥市地铁沿线的沉降问题,可为城市地铁沉降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铁 时序InSAR 干涉测量
原文传递
安徽省流体观测井水温测项观测效能评价与分析
15
作者 朱玉娟 车濛琪 +2 位作者 方震 朱厚林 吴婉楠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6期225-228,共4页
水温观测数据主要反映地热场的变化,数据产品服务于安徽省及邻区中、短、临地震预测与科学研究。全面梳理和分析安徽省地下流体水温测项的观测效能,一方面为改进安徽省水温测项的观测技术、提升观测质量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流体异常核... 水温观测数据主要反映地热场的变化,数据产品服务于安徽省及邻区中、短、临地震预测与科学研究。全面梳理和分析安徽省地下流体水温测项的观测效能,一方面为改进安徽省水温测项的观测技术、提升观测质量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流体异常核实、异常分析和异常性质的判定提供参考,为科学研判安徽及其邻区的震情形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 水温 效能评估 观测质量
下载PDF
基于地震台阵的矿山爆破当量估算:以安徽滁州地区为例
16
作者 钱佳威 郑强强 宁佳迪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79-187,206,共10页
准确估算矿山爆破当量,可以与起爆装药进行对比,验证是否存在瞎炮、拒爆等遗留药柱,保障矿山安全开采。地震波常被用来估算当量,而区域地震台网检测小震级事件的能力有限,为此我们在安徽滁州地区的郯庐断裂带明龙山-上窑断裂凤阳山段开... 准确估算矿山爆破当量,可以与起爆装药进行对比,验证是否存在瞎炮、拒爆等遗留药柱,保障矿山安全开采。地震波常被用来估算当量,而区域地震台网检测小震级事件的能力有限,为此我们在安徽滁州地区的郯庐断裂带明龙山-上窑断裂凤阳山段开展实验,布设了6台埋深1米的浅孔短周期地震仪,开展了为期20天的连续监测。使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事件识别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出的地震事件进行了震源定位、频谱分析、发震时刻、震级、爆破当量和起爆药量统计等处理。经统计该区域在监测期间共发生了42个地震事件,比对发现其中一个地震事件为2022年3月19日宿迁泗洪3.1级天然地震,其余41个地震事件并未被区域地震台网检测到,且震源位置较集中,频谱相对简单,发震时刻集中在当地时间的白天。结合该地区普遍存在的采石场,我们推测这41个地震事件为人工爆破产生。研究表明通过地震台阵监测,可以精确定位矿山爆破,基于地震波能量-爆破当量算法也可准确估算爆破当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阵 卷积神经网络 矿山爆破 当量估算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微震目录构建与被动源地震层析成像的张集煤矿注浆治理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钱佳威 Uzonna Okenna Anyiam 王康东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167-175,241,共10页
断层注浆治理是预防煤层下方含水层突水的重要手段,但注浆治理效果评价难度大、成本高,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矿方已有的实时微震监测系统对煤矿注浆治理效果进行评价。我们的处理流程主要... 断层注浆治理是预防煤层下方含水层突水的重要手段,但注浆治理效果评价难度大、成本高,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矿方已有的实时微震监测系统对煤矿注浆治理效果进行评价。我们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NN)震相自动拾取、网格搜索定位和双差地震层析成像,并将其应用于安徽淮南张集煤矿1613A工作面注浆治理评价中。利用1613A工作面2020年9月的微震事件反演了工作面附近区域的地震波速结构。结果表明,采动过程中注浆治理区域受到较大扰动,发育了大量微地震事件,在工作面底板以下50 m区域范围内,地震纵波波速高达4.3km/s,这一高波速表明注浆治理效果较好。此外通过开展检测版模型分辨率测试,表明在我们关注区域的地震波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微震目录构建和被动源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可以对注浆效果进行较好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被动源地震层析成像 注浆 波速异常
下载PDF
基于密集线性台阵的背景噪声成像在明光市城市活断层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倪红玉 郑海刚 +4 位作者 赵楠 邓宝 缪鹏 黄显良 李俊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18-2531,共14页
近年来,短周期密集台阵被动源探测技术逐渐成为地壳精细结构探测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其应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在勘探尺度的有效性,在横跨安徽省明光市郯庐断裂带东界两条主干断裂位置,沿同期的主动源S波反射剖面,安徽省地震局和中... 近年来,短周期密集台阵被动源探测技术逐渐成为地壳精细结构探测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其应用于城市活断层调查在勘探尺度的有效性,在横跨安徽省明光市郯庐断裂带东界两条主干断裂位置,沿同期的主动源S波反射剖面,安徽省地震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布设了一条由133个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被动源密集测线.我们通过该被动源测线获得了约28天的连续波形记录,并采用一种新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方法——拓距相移法提取了10 Hz~2.0 s宽频的基阶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得到的宽频带频散曲线,我们反演了近地表1.3 km以浅的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并与基本重合的主动源S波反射剖面以及地质资料等进行对比,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东界两条主干断裂的断层特征.结果表明:(1)被动源与主动源反演结果在近地表100 m以浅高度一致,且被动源的反演深度更深;(2)池河—太湖断裂是隐伏于深部的走滑断裂和浅部伸展断裂的综合反映,浅部为倾向北西的正断层,向上穿透第四系地层,可能为活动断裂;(3)拓距相移法能有效拓宽频散曲线的提取频带,保证浅部结构具有高分辨率,同时大大加强对深部结构的约束.该方法能够获得可靠的地下结构反演结果,可以作为城市活断层调查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线性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浅层速度结构 拓距相移法 郯庐断裂带 城市活断层
下载PDF
安徽霍山区域科学台阵背景噪声分析
19
作者 周志 隆爱军 +3 位作者 赵希磊 樊冬 陶方宇 石英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安徽霍山地区区域科学台阵为“十三五”期间新建台阵,为了评估该台阵各子站背景噪声水平,采用噪声功率谱密度法和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法,进行背景噪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参照台基分类标准,Ⅰ类台基13个,Ⅱ类台基5个,Ⅲ类台基1个,Ⅳ类台基... 安徽霍山地区区域科学台阵为“十三五”期间新建台阵,为了评估该台阵各子站背景噪声水平,采用噪声功率谱密度法和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法,进行背景噪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参照台基分类标准,Ⅰ类台基13个,Ⅱ类台基5个,Ⅲ类台基1个,Ⅳ类台基1个,台基噪声水平整体较低,各子站台基勘选较为合理;CLZ站UD分量背景噪声偏大,需要对观测系统运行进行检查;各子站背景噪声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结果同功率谱密度结果基本一致,但包含的细节或信息更多,特别是叠加噪声功率谱密度后,包含了背景噪声在时间和频率2个维度上的信息,能够显著显示人类活动、仪器标定等干扰在频率、时间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霍山 区域科学台阵 背景噪声
下载PDF
基于地磁台站数据对磁暴期间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旭东 何宇飞 +3 位作者 陈俊 张素琴 李琪 袁伊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09-3222,共14页
磁暴的发生与环电流的变化密切相关.除了对称环电流外,部分环电流在磁暴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环电流通过场向电流与极区电离层中的电流形成回路.本文应用INTERMAGNET地磁台网北半球中低纬区域地磁台站数据,对不同强... 磁暴的发生与环电流的变化密切相关.除了对称环电流外,部分环电流在磁暴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环电流通过场向电流与极区电离层中的电流形成回路.本文应用INTERMAGNET地磁台网北半球中低纬区域地磁台站数据,对不同强度4个磁暴事件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和场向电流的磁地方时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每一个磁暴事件,在低纬地区(地磁纬度约0°-40°N)选用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8个台站,通过坐标转换计算平行于磁偶极轴的地磁场水平分量H来分析磁暴期间环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扰动;在低纬地区8个台站的基础上增加中纬地区(地磁纬度约40°N-60°N)地磁经度上大致均匀的6个台站,计算地磁坐标系下地磁场东西分量Y来分析磁暴期间场向电流在中低纬地区引起的磁场扰动.结果表明,磁暴主相期间的部分环电流主要作用于磁地方时昏侧和夜侧扇区,并且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部分环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随着磁暴级别的增大而增大;磁暴主相期间向下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夜侧至晨侧扇区,向上的场向电流多出现在昏侧至午后扇区,且中纬地区向下和向上场向电流的展布范围明显大于低纬地区;恢复相期间弱、中磁暴事件的场向电流呈现与部分环电流相同的减弱趋势,而强、大磁暴事件在恢复相末期场向电流引起的磁场变化明显不同于恢复相的其他时刻,这可能与高纬较强的亚暴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部分环电流 环电流 场向电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