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3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管道穿越河道的防洪影响评价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乃丰 李倩玉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8年第3期184-185,共2页
管道项目工程穿越河道时,会对河道穿越断面的渗流状况、堤防稳定等产生影响,进而危害河道防洪安全,妨碍行洪通畅。本文以文华路电力穿管过淠河总干渠工程为例,进行了管道工程穿越的河道水文分析计算、所在河段河床稳定性分析和洪水时河... 管道项目工程穿越河道时,会对河道穿越断面的渗流状况、堤防稳定等产生影响,进而危害河道防洪安全,妨碍行洪通畅。本文以文华路电力穿管过淠河总干渠工程为例,进行了管道工程穿越的河道水文分析计算、所在河段河床稳定性分析和洪水时河床冲刷与淤积计算,并依据计算成果分析管道工程建设对河道防汛和工程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少或消除各种不利影响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穿越 水文分析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全夯式扩底灌注桩在皖南地区某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泉 《安徽建筑》 2008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全夯式扩底灌注桩是在普通沉管夯扩桩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夯扩灌注桩,它改进了桩机设备和成桩工艺,解决了普通沉管夯扩桩成桩容易造成颈缩等缺陷问题,大大提高了单桩极限承载力,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工程造价。
关键词 全夯式扩底灌注桩 工艺流程 单桩承载力
下载PDF
旱灾风险评估的初步理论框架 被引量:69
3
作者 金菊良 郦建强 +4 位作者 周玉良 费振宇 蒋尚明 袁潇晨 何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共10页
旱灾风险评估是定量认识旱灾风险机理、科学防控旱灾风险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在旱灾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旱灾风险的形成机制,在旱灾风险评估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由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 旱灾风险评估是定量认识旱灾风险机理、科学防控旱灾风险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在旱灾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旱灾风险的形成机制,在旱灾风险评估基本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由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灾损敏感性、暴露和抗旱能力组成的旱灾风险系统。在此系统结构基础上提出了旱灾风险评估方法论和旱灾风险评估理论模式,进而建立了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承灾体脆弱性分析、旱灾损失风险分析、旱灾风险评价、旱灾风险决策分析方法组成的旱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以及由干旱频率与旱灾损失关系曲线图、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旱灾损失空间分布图、与旱灾风险有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图等各种专题图、旱灾风险区划图组成的旱灾风险评估应用模式体系。由上述旱灾风险系统结构、旱灾风险评估方法论和理论模式、旱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和应用模式体系组成旱灾风险评估的初步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在其它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风险评估 理论框架 旱灾风险系统 方法论 理论模式 应用模式
下载PDF
水文频率分析述评 被引量:55
4
作者 金光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9-327,共9页
对水文频率分析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分别对常遇的几个问题——频率曲线线型、经验频率公式、统计参数估计和特殊水文资料应用等作了叙述, 总结了我国近50 年来在频率分析上的主要成就以及对分析思路、研究探索、实际应用和实践... 对水文频率分析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分别对常遇的几个问题——频率曲线线型、经验频率公式、统计参数估计和特殊水文资料应用等作了叙述, 总结了我国近50 年来在频率分析上的主要成就以及对分析思路、研究探索、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等作出剖析。可以认为, 现在已发展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频率分析方法, 为工程所需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水文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频率分析 频率曲线 经验频率 统计参数
下载PDF
基于TRMM卫星雷达降雨的流域陆面水文过程 被引量:58
5
作者 杨传国 余钟波 +3 位作者 林朝晖 郝振纯 王振龙 李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1-466,共6页
利用热带降雨观测计划(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驱动分布式陆面水文模型,研究流域尺度陆面水文过程,评估该数据在水文模拟与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性能。通过与实测雨量资料比较,验证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的质量。分别将TRMM卫星雷达降雨... 利用热带降雨观测计划(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驱动分布式陆面水文模型,研究流域尺度陆面水文过程,评估该数据在水文模拟与预报等研究领域的性能。通过与实测雨量资料比较,验证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的质量。分别将TRMM卫星雷达降雨与观测降雨作为耦合模型的气象输人,模拟和研究淮河流域1998~2003年的陆面水文过程时空变化。结果表明,TRMM卫星雷达降雨数据能够很好地描述降雨的时空分布,利用TRMM降雨模拟的结果与利用观测降雨模拟的结果精度相当;模拟流量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卫星雷达降雨数据在陆面水文过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降雨观测计划 卫星雷达降雨数据 水文过程 水文模型 时空尺度
下载PDF
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从状态改变到能力提升 被引量:42
6
作者 严登华 王浩 +3 位作者 张建云 王振龙 邢子强 秦天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趋增强的影响下,同一流域往往面临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等多种水问题,且干旱和洪涝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日渐增强;系统治理及减缓极值化,成为流域综合治理关键任务,而提升流域对水循环多过程的调节能...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趋增强的影响下,同一流域往往面临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沙等多种水问题,且干旱和洪涝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日渐增强;系统治理及减缓极值化,成为流域综合治理关键任务,而提升流域对水循环多过程的调节能力则是其关键。在对中国水问题发展形势进行研判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传统治水模式中强调"状态改变"、"末端治理"、"过程分离"等的不足;明晰了变化环境下水问题系统治理的总体需求和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的总体技术框架和若干关键问题。生态海绵智慧流域建设将充分遵循水循环多过程的演变规律,规范人类水土资源开发活动,实现地表-土壤-地下多过程、水量-水质-泥沙-水生态的联合调控,最大限度实现"去极值化",建设健全流域的综合服务功能,保育"山水林田湖"生命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治理 减缓极值化 末端治理 能力提升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夏敏 孙鹏 +3 位作者 张强 姚蕊 王友贞 温庆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643-3654,共12页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面积的相关性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SPEI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淮河流域干旱发生时间差异明显,干旱次数呈现波动变化,发生重旱和特旱次数占总干旱的比重是20.0%,其中重旱和特旱在1960s比重最大(24.8%),其次是2010s(15.8%),在1980s比重最低(10.0%);(3)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大,淮河流域干旱频率在27.76%—36.04%之间,西北部和东南部发生干旱强度较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低;(4)淮河流域总体呈干旱化的趋势,从中部到四周呈现由高到低递减的趋势变化,且空间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经验正交函数 时空演变特征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面向水流系统功能的多维度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35
8
作者 唱彤 郦建强 +4 位作者 金菊良 陈磊 董涛 陈梦璐 张浩宇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1,共8页
在简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水资源系统的演变特征,从水资源系统自然演化、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推演出水资源系统的水量、水质、水生栖息环境和连通性四维结构,并以此对水资源承载力进... 在简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水资源系统的演变特征,从水资源系统自然演化、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推演出水资源系统的水量、水质、水生栖息环境和连通性四维结构,并以此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表征。基于对水资源承载主体、客体及承载过程的分析,以水资源承载支撑力、压力和调控力描述承载过程,建立了基于承载过程的"水量-水质-水生栖息环境-连通性"四维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用于不同流域或区域多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水流系统功能 承载过程 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效应全偏联系数及其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9
作者 金菊良 张浩宇 +3 位作者 宁少尉 郦建强 蒋尚明 何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为准确描述偏联系数的数学表达形式,揭示偏联系数的物理内涵,采用偏正联系数与偏负联系数相互综合比较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提出了用于评价集对事件发展趋势的效应全偏联系数。与现有的2种偏联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3种偏联系... 为准确描述偏联系数的数学表达形式,揭示偏联系数的物理内涵,采用偏正联系数与偏负联系数相互综合比较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提出了用于评价集对事件发展趋势的效应全偏联系数。与现有的2种偏联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3种偏联系数计算方法的理论差别,并将3种计算方法进行实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计算的某医院1997年、2000年的医疗质量偏联系数与方法二(覃杰等提出)、方法三(陆广地等提出)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的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将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应用于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与减法集对势方法计算判别的各年份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比较一致,相关系数接近1. 0,表明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是适用的。上述2个实例的分析比较结果说明,效应全偏联系数方法的计算结果合理可靠,可为集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判断分析提供新途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正联系数 偏负联系数 效应全偏联系数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评价 被引量:29
10
作者 金菊良 原晨阳 +1 位作者 蒋尚明 许浒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4-541,共8页
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及塘坝建设情况,提出了基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应用结果表明:江淮丘陵区5地市及全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历史上较高的水平,此后呈波动下降趋势,至2... 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农业种植结构及塘坝建设情况,提出了基于水量供需平衡分析的塘坝灌区抗旱能力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应用结果表明:江淮丘陵区5地市及全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历史上较高的水平,此后呈波动下降趋势,至21世纪初又有所提高,客观地反应了50年代至今江淮丘陵区塘坝灌区抗旱能力的历史演变特征;塘坝塘容、作物水旱比和复种指数对塘坝灌区抗旱能力影响较大,建议从增加塘坝蓄水量、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性两方面采取供需双侧管理措施来进一步提高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该模型直观,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可应用于塘坝灌区抗旱能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坝灌区 抗旱能力评价 农业灌溉 灌溉需水量 可供水量 江淮丘陵区
原文传递
掺气减蚀保护作用的新概念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先朴 西汝泽 +1 位作者 邵东超 梁斌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0-74,共5页
利用针式掺气流速仪测量原型和模型掺气浓度场、流速场,气泡尺寸及其概率分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型水流韦伯数高,形成微小气泡的能力比模型强,气泡上浮慢,接近底部的小尺寸气泡概率及掺气浓度比模型大。初步研究认为:0 2mm或0 5mm以下的... 利用针式掺气流速仪测量原型和模型掺气浓度场、流速场,气泡尺寸及其概率分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型水流韦伯数高,形成微小气泡的能力比模型强,气泡上浮慢,接近底部的小尺寸气泡概率及掺气浓度比模型大。初步研究认为:0 2mm或0 5mm以下的微小气泡在掺气减蚀中起着主要作用,可能只要很小掺气浓度即可达到掺气减蚀的效果。因此以小尺寸气泡的掺气浓度,作为判断掺气减蚀保护作用的指标将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水流 掺气减蚀 掺气浓度 针式掺气流速仪 气泡尺寸 气泡概率分布
下载PDF
淮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时空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2
12
作者 孙鹏 孙玉燕 +1 位作者 张强 温庆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7-508,共12页
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农业灌溉、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而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农业区,因而淮河流域径流过程特征及机理研究更突显其重要性.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转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淮... 径流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农业灌溉、流域水资源配置与管理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而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农业区,因而淮河流域径流过程特征及机理研究更突显其重要性.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转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淮河中上游息县、王家坝和蒋家集等9个水文站点径流资料,分析淮河流域中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径流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变化等径流过程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径流变化特征的成因.研究发现:(1)淮河中上游径流量主要集中于5-9月,约占年径流总量的70.37%,变差系数介于0.16~0.85之间,径流年际极值比则介于1.7~23.9之间,径流年际变化剧烈;(2)淮河中上游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4-5月径流下降趋势显著,季节变化不明显;(3)各站点年径流量在2000s呈显著周期变化,班台、王家坝、鲁台子和蚌埠站在该尺度上存在2.0~3.4 a尺度的小周期,息县、潢川和蒋家集站处于高能区.季节和汛期与非汛期的显著周期集中出现在1960s、1980s和2000s,1960s周期主要为2~8a.(4)潢川站年径流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最为明显,其对混合ENSO指数和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指数(PDO)的响应分别通过了95%和99%的显著性检验.PDO对各站点月径流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集中在6月份,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以班台站最为显著,分别在1、4和6月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南方涛动指数、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和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的响应存在显著滞后性,Nino3.4对研究区月径流量滞后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潢川和蒋家集站,而北极涛动指数和PDO指数无滞后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径流变化 趋势变化 M-K突变检验 小波转换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基于风险矩阵的多要素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被引量:21
13
作者 徐翔宇 郦建强 +4 位作者 金菊良 陈磊 董涛 陈梦璐 张浩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为合理综合量质域流四要素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基于量质域流四要素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QQSS-RM)。首先,构建量质域流四要素子系统下48个初步评价指标,用专家咨询信息和遗传层次分析法(AGA-AHP)计算四要素子系统... 为合理综合量质域流四要素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基于量质域流四要素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QQSS-RM)。首先,构建量质域流四要素子系统下48个初步评价指标,用专家咨询信息和遗传层次分析法(AGA-AHP)计算四要素子系统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筛选和分析采用8个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参考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得到8个综合评价指标的4个评价等级标准;最后,构建基于量质域流四要素和风险矩阵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将QQSS-RM用于西辽河流域3个水资源三级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乌力吉木伦河和西辽河下游区间3个水资源三级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分别为超载、临界超载和超载,评价结果显示西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较差。该评价结果与西辽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况基本保持一致,表明QQSS-RM应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量质域流 风险矩阵 短板法 西辽河
下载PDF
地铁车站深基坑建设对邻近建筑物安全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20
14
作者 祝磊 彭建和 刘金龙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5-92,共8页
为确保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的要求,根据既有建筑物基础类型、结构形式、建造时期和使用情况,确定既有建筑物基础的剩余变位能力,基于地铁车站的设计文件及施工方案,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评判既有建筑物基础... 为确保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的要求,根据既有建筑物基础类型、结构形式、建造时期和使用情况,确定既有建筑物基础的剩余变位能力,基于地铁车站的设计文件及施工方案,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评判既有建筑物基础在车站深基坑施工期间的变形是否超过剩余变位值,可通过不断调整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案直至满足其安全性为止,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铁车站施工期间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工程实践表明,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结束后地表沉降及邻近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值均在规定范围以内,有效降低了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物面临的倾斜、沉降过大等风险。研究成果能为地铁车站深基坑建设前对邻近建筑物结构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为风险工程在设计及施工阶段进行安全性评估与评价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深基坑 建筑物 剩余变形 安全评估
下载PDF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以国 张靖雨 +4 位作者 汪邦稳 龙昶宇 张卫 张世杰 赵黎明 《环境科技》 2020年第4期74-78,共5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水环境恶化和水生态功能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对于探索因地制宜、应用高效、经济可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通过归纳总结不同典型处理工艺及不同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水环境恶化和水生态功能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对于探索因地制宜、应用高效、经济可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通过归纳总结不同典型处理工艺及不同生物生态组合处理技术的特点、生态处理措施中的典型挺水、沉水植物及不同类型植物组合的净化效果及优化选择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综合治理措施的主要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各项工艺及植被选择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提出了区域污水处理技术优化筛选的科学参考与选择依据。对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思路借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对促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态综合治理 应用进展 植物选择
下载PDF
水泥改性膨胀土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徐海波 宋新江 +1 位作者 王佩 徐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177,共6页
以驷马山中-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以水泥作为改性材料,通过室内常规三轴试验,研究水泥改性膨胀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掺入水泥后,能提高膨胀土的塑限,降低塑限指数和自由膨胀率;水泥改性膨胀土三轴应力-应变曲线存在弹性、... 以驷马山中-弱膨胀土为研究对象,以水泥作为改性材料,通过室内常规三轴试验,研究水泥改性膨胀土的强度与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掺入水泥后,能提高膨胀土的塑限,降低塑限指数和自由膨胀率;水泥改性膨胀土三轴应力-应变曲线存在弹性、非线性强化、应力软化等三个阶段,并随围压的增大,由软化型逐渐向硬化型发展;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试样为剪切破坏形态,剪切破坏角符合摩尔-库伦理论计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水泥改性 强度 变形 力学特性
下载PDF
安徽省淮河干流“一河一策”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以国 《中国水利》 2018年第2期11-14,10,共5页
淮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河流特性以及突出的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问题,实施"一河一策"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系统分析了淮河干流管理与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问题导向、干支统筹、行业统筹、区域... 淮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河流特性以及突出的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问题,实施"一河一策"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系统分析了淮河干流管理与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问题导向、干支统筹、行业统筹、区域统筹"的总体要求,明确河长制管护范围,设置监测断面与控制指标,确定重点管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河一策” 河长制 淮河干流
下载PDF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陈小凤 王再明 +1 位作者 胡军 王振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4,共5页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流域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易旱地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易发春夏旱、夏旱、夏秋旱和春旱,发生频次依次降低;流域易发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发生频次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旱情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旱抗旱减灾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干旱灾害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特征分析
下载PDF
淮河干流行洪区泄流能力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虞邦义 杨兴菊 +1 位作者 倪晋 贲鹏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5-130,共6页
淮河中游行洪区是中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行洪区多,启用频率高,行洪效果差,经济损失大。进行进一步治淮,将对淮河中游行洪区进行调整,调整后其行洪能力的确定关系到中游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和行洪区优化调度。影响行洪区行洪能力... 淮河中游行洪区是中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行洪区多,启用频率高,行洪效果差,经济损失大。进行进一步治淮,将对淮河中游行洪区进行调整,调整后其行洪能力的确定关系到中游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和行洪区优化调度。影响行洪区行洪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行洪区几何形态、进退洪闸规模与布置以及进退洪闸间河道水力条件等。该文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实体模型(河工模型与水工模型)等手段,对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段仍保留的5个行洪区行洪能力进行计算与试验验证,确定了5个行洪区规划条件下的泄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行洪区 泄流能力 水动力数学模型 实体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物联网的安徽省农田灌溉实时监测及自动灌溉系统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铭铭 徐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0,75,共4页
农田灌溉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多存在大水漫灌等粗放式灌溉现象,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传感、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土壤墒情及灌溉流量等信息的自动采集、数据的远程存储与分析以及灌溉的自动控制... 农田灌溉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多存在大水漫灌等粗放式灌溉现象,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传感、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等科技手段,实现了土壤墒情及灌溉流量等信息的自动采集、数据的远程存储与分析以及灌溉的自动控制,该系统的研究对安徽省智能灌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灌区监控 安徽省农田灌溉 智能灌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