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安徽沿江稻区“籼改粳”稻作生态型的确定试验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中国种业》
2014年第7期42-45,共4页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产量结果分析表明迟熟中粳比杂交籼稻具有产量优势,其次是中熟中粳,早熟晚粳不具产量优势。在现行价格下,试验中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每667m2收入分别比杂交籼稻多68.57元、313.64元和90.59元,可见,在安徽沿江稻区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沿江稻区
籼改粳
稻作生态型
品种
收入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长海
汪向东
+1 位作者
李立中
方金旭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0-198,共9页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粳稻
安徽沿江稻区
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徽沿江稻区几种生态型粳稻与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试验
被引量:
5
3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53,共4页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6号、Y两优2号)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粳稻无论在营养生长期的苗高上,还是在最终株高上都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在粳稻生长特性中,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数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在产量表现上,迟熟中粳、中熟中粳与杂交籼稻相比具有产量优势,早熟晚粳不具有产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安徽沿江稻区
籼改粳
稻作生态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桐城市2015年杂交中籼新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方金旭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收集9个杂交中籼新品种,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采用大区同田对比试验,按照绿色增长模式栽培。结果表明:10个参试品种平均全生育期137.9 d,株高126.8 cm,每亩有效穗14.62万,每穗总粒数224.28粒,结实率87.92%,千粒重28.20 g,单产787.78 kg/...
收集9个杂交中籼新品种,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采用大区同田对比试验,按照绿色增长模式栽培。结果表明:10个参试品种平均全生育期137.9 d,株高126.8 cm,每亩有效穗14.62万,每穗总粒数224.28粒,结实率87.92%,千粒重28.20 g,单产787.78 kg/亩。对各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逐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
新品种
比较试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徽沿江稻区“籼改粳”稻作生态型的确定试验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机构
安徽省
桐城市
种子
管理局
/
国家
水稻
产业
体系
桐城
综合
试验站
出处
《中国种业》
2014年第7期42-45,共4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01-01A)
文摘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表现。结果表明:粳稻的株高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产量结果分析表明迟熟中粳比杂交籼稻具有产量优势,其次是中熟中粳,早熟晚粳不具产量优势。在现行价格下,试验中的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每667m2收入分别比杂交籼稻多68.57元、313.64元和90.59元,可见,在安徽沿江稻区推广"籼改粳"能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关键词
安徽沿江稻区
籼改粳
稻作生态型
品种
收入
分类号
S511.22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被引量:
8
2
作者
张长海
汪向东
李立中
方金旭
机构
安徽省
桐城市
种子
管理局
/
国家
水稻
产业
技术
体系
桐城
综合
试验站
出处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0-198,共9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1-51)
文摘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常规粳稻
安徽沿江稻区
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技术
Keywords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rice reg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characteristics
high yield cultivationtechniques
分类号
S511.2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徽沿江稻区几种生态型粳稻与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试验
被引量:
5
3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机构
安徽省
桐城市
种子
管理局
/
国家
水稻
产业
技术
体系
桐城
综合
试验站
出处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53,共4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1-01A)
文摘
采用裂区试验,以品种生态类型为主区,品种为副区,选择中熟中粳(连粳7号、宁粳4号、武运粳27号)、迟熟中粳(武运粳24号、南粳9108、镇稻14)、早熟晚粳(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共计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籼稻(丰两优4号、徽两优6号、Y两优2号)为对照,研究不同粳稻生态类型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种植表现。结果表明,粳稻无论在营养生长期的苗高上,还是在最终株高上都显著低于杂交籼稻;粳稻叶片短而挺,稻穗直立且着粒密,表现较强的抗倒能力;在粳稻生长特性中,粳稻大田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同期抽穗的粳稻主茎叶片数多于杂交籼稻;粳稻的分蘖力明显弱于杂交籼稻,但成穗率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粳稻大部分是中穗型品种,有效穗数明显多于杂交籼稻,千粒重与杂交籼稻相当,正常情况下结实率高于杂交籼稻,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在精确定量栽培下容易取得高产。在产量表现上,迟熟中粳、中熟中粳与杂交籼稻相比具有产量优势,早熟晚粳不具有产量优势。
关键词
水稻
安徽沿江稻区
籼改粳
稻作生态型
Keywords
rice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ndica rice
japonica rice
ecotype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桐城市2015年杂交中籼新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立中
张长海
方金旭
机构
安徽省
桐城市
种子
管理局
/
国家
水稻
产业
技术
体系
桐城
综合
试验站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CARS-01-10B)
文摘
收集9个杂交中籼新品种,以丰两优四号为对照,采用大区同田对比试验,按照绿色增长模式栽培。结果表明:10个参试品种平均全生育期137.9 d,株高126.8 cm,每亩有效穗14.62万,每穗总粒数224.28粒,结实率87.92%,千粒重28.20 g,单产787.78 kg/亩。对各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逐一介绍。
关键词
杂交中籼
新品种
比较试验
分类号
S51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安徽沿江稻区“籼改粳”稻作生态型的确定试验
李立中
张长海
《中国种业》
201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张长海
汪向东
李立中
方金旭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安徽沿江稻区几种生态型粳稻与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试验
李立中
张长海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桐城市2015年杂交中籼新品种比较试验
李立中
张长海
方金旭
《农业科技通讯》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