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小麦植株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差异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向前 张贺飞 钱益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为筛选适合小麦高产栽培的最佳秸秆覆盖模式,设置7种覆盖模式即M0(覆盖量0kg·hm-2)、M1(覆盖量4 000kg·hm-2,隔行覆盖)、M2(覆盖量4 000kg·hm-2,每行覆盖)、M3(覆盖量8 000kg·hm-2,隔行覆盖)、M4(覆盖量8 000kg... 为筛选适合小麦高产栽培的最佳秸秆覆盖模式,设置7种覆盖模式即M0(覆盖量0kg·hm-2)、M1(覆盖量4 000kg·hm-2,隔行覆盖)、M2(覆盖量4 000kg·hm-2,每行覆盖)、M3(覆盖量8 000kg·hm-2,隔行覆盖)、M4(覆盖量8 000kg·hm-2,每行覆盖)、M5(覆盖量12 000kg·hm-2,隔行覆盖)和M6(覆盖量12 000kg·hm-2,每行覆盖),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小麦植株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秸秆覆盖量有利于增加小麦节间长和株高,且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处理的节间长和株高大于隔行覆盖处理,且M2与M1及M5与M6间株高差异显著。M2、M3、M4、M5和M6孕穗期和灌浆中期的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M0。适宜秸秆覆盖量与不覆盖相比可显著增加旗叶长宽和叶面积;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与隔行覆盖间旗叶长宽差异不显著,而灌浆中期旗叶面积间差异显著。秸秆覆盖相对于不覆盖及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相对于隔行覆盖均有利于提高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ΦPSII和ETR,而降低Fo。M4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数值最高,比M0分别显著增加了25.5%、45.6%和26.4%,且相同覆盖量下每行覆盖相对于隔行覆盖更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未覆盖M0的产量最低(7 846.00kg·hm-2),M4的产量最高(8 408.03kg·hm-2);相同覆盖量下,M2比M1、M4比M3、M6比M5的产量分别增加了1.6%、1.4%和1.2%。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旗叶面积、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合速率皆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秸秆覆盖量过高和过低及隔行覆盖皆不利于小麦植株生长、光合改善及产量提高,每行覆盖、秸秆覆盖量8 000kg·hm-2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适宜秸秆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干物质积累量 叶绿素荧光 气孔导度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玉米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向前 钱益亮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4-180,共7页
为明确淮北地区玉米生产的适宜秸秆覆盖量,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M0(0 kg/hm2)、M1(3 000 kg/hm2)、M2(6 000 kg/hm2)、M3(9 000 kg/hm2)、M4(12 000 kg/hm2)、M5(15 000 kg/hm2)和M6(18 000 kg/hm2)对玉米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为明确淮北地区玉米生产的适宜秸秆覆盖量,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M0(0 kg/hm2)、M1(3 000 kg/hm2)、M2(6 000 kg/hm2)、M3(9 000 kg/hm2)、M4(12 000 kg/hm2)、M5(15 000 kg/hm2)和M6(18 000 kg/hm2)对玉米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节间长和株高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M4最高。适宜的秸秆覆盖量可显著增加玉米叶绿素密度和单株绿叶面积,但当秸秆覆盖水平增加到一定程度,不同秸秆覆盖量效果间的差异不再明显。玉米群体干物重受秸秆覆盖的影响明显,并以M4处理最高,分别比M0和M6在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中期和成熟期增加了24.6%,17.2%,13.7%,8.6%和2.0%,2.3%,1.9%,0.8%。玉米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秸秆覆盖的影响明显,M4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m、Fv/Fm、ΦpsⅡ和ETR显著高于M0,而Fo却显著低于M0。玉米产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M4最高,M0最低,分别为10 186.8,9 365.1 kg/hm2。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密度、单株绿叶面积、群体干物重、实际光化学效率与产量皆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淮北地区玉米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12 000 kg/hm2,秸秆覆盖量过高和过低皆不利于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密度 单株绿叶面积 叶绿素荧光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武文明 陈洪俭 +2 位作者 王世济 魏凤珍 李金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46-1256,共11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降低夏玉米产量,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大于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吐丝期最大 LAI 和收获指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粒叶比与产量间无显著相关性。苗期渍水7 d降低群体LAI,氮肥后移能增大穗位层和穗上层叶片的LAI以弥补穗下层LAI降低导致的群体LAI下降,且弥补的效应大于渍害导致穗下层LAI降低的效应,进而使得苗期渍水7 d下氮肥后移的群体LAI较氮肥前移增大。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渍水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增大;氮肥前移处理使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增大,但不利于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氮肥后移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苗期渍水7 d使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下降,吐丝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吐丝后籽粒氮素积累量低于对照,表明苗期渍水7 d处理不利于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氮肥后移能够提高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渍水7 d处理使氮素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氮肥后移,氮素吸收效率提高0.9%~18.2%、偏生产力提高1.0%~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 氮素吸收
下载PDF
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被引量:28
4
作者 姜超强 王火焰 +3 位作者 卢殿君 周健民 王世济 祖朝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6-153,共8页
为了明确氮肥一次施用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探寻夏玉米全生育期一次性施氮技术,该文通过2a(2015-2016)在安徽省太和县砂姜黑土和东至县红黄壤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分次施氮(SSB)、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RZF)和一次性条施尿... 为了明确氮肥一次施用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探寻夏玉米全生育期一次性施氮技术,该文通过2a(2015-2016)在安徽省太和县砂姜黑土和东至县红黄壤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分次施氮(SSB)、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RZF)和一次性条施尿素(BDP)对夏玉米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产量的顺序为RZF>SSB≈BDP>CK,RZF比SSB和BDP分别显著增产8.8%和9.8%。RZF的氮磷钾素积累均为各处理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为50.1%~58.9%,比SSB和BDP分别提高8.3和12.4个百分点,并且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最高。RZF的磷肥表观利用率为17.5%,比SSB和BDP分别显著提高18.1%和27.2%。同一施氮水平下,太和点的产量、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比东至点分别高31.5%、25.2%和46.3%。一次性根区穴施尿素提高了氮肥在耕层土壤的集中度,降低了氮素释放速度,达到缓控释肥的效果,能够显著增加玉米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可见,一次根区施肥能够替代当前习惯的分次施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对于化学氮肥减量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值得进一步研发施肥机械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养分 根区施肥 夏玉米 产量 利用效率
下载PD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Moisture Content in Maize Kernel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Mechanical Harvesting 被引量:17
5
作者 阮龙 王俊 +4 位作者 陈义红 王世济 张玮 左晓龙 陈洪俭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12期1857-1860,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moisture content in maize kernel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mechanical harvesting.[Methods] Using Zhengdan 958,Xianyu 335,Hongda 8 and Liyu...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moisture content in maize kernel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mechanical harvesting.[Methods] Using Zhengdan 958,Xianyu 335,Hongda 8 and Liyu 16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we preliminarily measur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moisture content with the days after pollination lasted,and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moisture content in kernels on mechanical harvesting of Zhengdan 958 and Liyu 16.[Results] During summer growing season,Zhengdan 958 and Liyu 16 became physiologically mature and suitable for harvesting at about 51 days after pollination,Xianyu 335 and Hongda 8 required 58 days to become physiologically mature and suitable for harvesting after pollination.At physiologically mature stage,the moisture contents in kernels of Zhengdan 958,Xianyu 335,Hongda 8 and Liyu 16 were respectively 33.74%,28.86%,32.05% and 35.24%,respectively.Adopting mechanical harvesting at physiologically mature stage,the kernel loss rate of Zhengdan 958 and Liyu 16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ange of mechanical operation index(kernel loss rate of 0.84%≤2%),while the percentage of broken kernels did not accord with the range of mechanical operation index(kernel crashing rate of 10.12%≧1%).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Zhengdan 958 and Liyu 16 are not suitable for mechanical harvesting using full feeding combine havester.[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maize harvest index under delayed harve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ze(Zea mays) Kernel weight Moisture content Physiological mature stage
下载PDF
烟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的效果 被引量:15
6
作者 姜超强 沈嘉 +4 位作者 王火焰 李德成 李田 汪文杰 祖朝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969-3976,共8页
选择不同供钾能力的烟-稻轮作区稻田,研究了烟杆还田对水稻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的效果.结果表明:烟杆还田(2250 kg·hm^(-2))和施钾肥(K_2O 75kg·hm^(-2))均能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的累积量,其中烟杆还... 选择不同供钾能力的烟-稻轮作区稻田,研究了烟杆还田对水稻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替代钾肥的效果.结果表明:烟杆还田(2250 kg·hm^(-2))和施钾肥(K_2O 75kg·hm^(-2))均能增加水稻产量和地上部钾素的累积量,其中烟杆还田配施钾肥的增幅最大,低钾(土壤速效钾含量<100 mg·kg^(-1))、中钾(土壤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1))和高钾(土壤速效钾含量>150 mg·kg^(-1))土壤的水稻分别增产13.3%、17.1%和13.5%.烟杆还田(St+NP)可以提高钾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但在水稻当前推荐施肥量(75kg·hm^(-2))条件下,烟杆还田配施钾肥(St+NPK)对钾肥(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无显著影响,说明当前推荐施钾量可能偏高.通过对烟杆还田替代钾肥的计算,发现还田烟杆可以替代10%~22%的化肥钾(K_2O),烟后晚稻在烟杆还田时钾肥施用可以减少7.2~16.5 kg·hm^(-2).因此在烟杆还田条件下,高钾田块可减少化学钾肥的施用,而中钾和低钾田块为稳定水稻产量和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则应保证目前推荐钾肥量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杆还田 水稻 养分吸收 烟杆钾 替代钾肥
原文传递
夏玉米普通尿素一次施肥位点优化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姜超强 卢殿君 +3 位作者 王世济 周健民 祖朝龙 王火焰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7-74,共8页
在安徽省太和县(TH)和东至县(DZ)研究了氮肥一次穴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探讨夏玉米一次施肥的适宜深度,为夏玉米机械化精准一次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设对照(CK)、深6 cm(D6)、深9 cm(D9)、深9 cm+12 cm[... 在安徽省太和县(TH)和东至县(DZ)研究了氮肥一次穴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探讨夏玉米一次施肥的适宜深度,为夏玉米机械化精准一次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设对照(CK)、深6 cm(D6)、深9 cm(D9)、深9 cm+12 cm[D(9+12)]、深12 cm(D12)、深12 cm+15 cm[D(12+15)]、深15 cm(D15)一次穴施7个处理,肥料养分施用量为N 180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180 kg/hm2。太和和东至点不同深度穴施尿素处理下夏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同等施氮条件下太和的产量为东至的1.3~1.5倍;两个试验点尿素12 cm深施(D12)比6 cm深施(D6)和15 cm深施(D15)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6%和6.7%。植株氮素积累量均以D12处理为最高,并且东至点D12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D6和D15处理。施肥深度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有显著影响,两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12 cm深施氮肥表观利用率比6 cm和15 cm深施分别提高9.6%和10.4%。安徽夏玉米尿素一次施用的适宜深度为12 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尿素 一次性施肥 施肥深度 氮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氮肥后移促进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恢复和提高花后光合性能 被引量:9
8
作者 武文明 王世济 +2 位作者 陈洪俭 崔权仁 竟丽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08-1015,共8页
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玉米苗期易发生渍害,如何通过合理运筹氮肥达到减灾效果值得研究。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 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玉米苗期易发生渍害,如何通过合理运筹氮肥达到减灾效果值得研究。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和花后光合性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抑制根系生长,根重、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直径均显著降低,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抑制效应表现为: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氮肥后移对渍水后根系生长有显著的补偿效应,氮肥后移量增加,根重、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渍水胁迫解除后18 d,N1-N4处理根长度较渍水前提高1.9~5.1倍,根表面积提高6.3~10.3倍,根直径提高0.7~1.0倍,氮肥后移对根系形态指标补偿生长效应强弱表现为:根表面积>根长度>根直径。渍水使群体叶面积系数降低9.3%~22.5%,氮肥后移可提高群体叶面积系数,较全部基施处理提高3.2%~20.7%。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灌浆期间穗位叶片的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下降,灌浆中期和末期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16.1%和28.9%,灌浆后期光合能力下降幅度高于对照,非气孔限制是导致渍水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渍水胁迫下,氮肥后移处理改善了穗位叶光合性能,光合能力优于氮肥前移处理。在苗期易导致渍害的地区适当减少基肥比例,后移氮素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能够对受渍夏玉米起到较好的补偿生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根系生长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武文明 王世济 +2 位作者 陈洪俭 魏凤珍 李金才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125,共6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利用Logistic方程...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不同处理的玉米子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渍水处理降低子粒千粒重最大潜力值,降幅达5.5%-10.3%;灌浆持续期缩短,最高达9 d;平均灌浆速率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氮肥后移较氮肥前移处理提高子粒最大潜力值;平均灌浆速率增大,最高达22.4%;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滞后性",最高延迟13.8%,有利于减轻苗期渍害对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径分析表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影响较大,表现为Tm〉Va〉V1。苗期渍水抑制子粒灌浆速率,导致夏玉米产量下降,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灌浆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沿淮地区夏玉米喷施“金得乐”的安全叶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世济 阮龙 +2 位作者 王俊 武文明 陈洪俭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0期28-31,共4页
为了明确沿淮地区夏玉米喷施化控剂"金得乐"的最佳叶龄时期,采用在6叶龄至抽雄期内每公顷喷施450mL"金得乐"兑225kg水的方法,研究喷施化控剂"金得乐"对玉米的株高、穗位高、棒三叶、产量、穗行数、行粒... 为了明确沿淮地区夏玉米喷施化控剂"金得乐"的最佳叶龄时期,采用在6叶龄至抽雄期内每公顷喷施450mL"金得乐"兑225kg水的方法,研究喷施化控剂"金得乐"对玉米的株高、穗位高、棒三叶、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6叶龄至抽雄期内喷施化控剂"金得乐",株高、穗位高、棒三叶、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随叶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株高于14叶龄和16叶龄降至最低;穗位高于14叶龄降至最低;棒三叶在12叶龄缩至最短;产量在12叶龄降至最低;穗行数在9叶龄减少到最少;行粒数在12叶龄减少到最少;千粒重在12叶龄降至最低。10~18叶龄间喷"金得乐"显著降低玉米的株高,8~16叶龄间喷"金得乐"显著降低玉米的穗位高。6叶龄、7叶龄、8叶龄、16叶龄、18叶龄和抽雄后喷施"金得乐"处理的玉米产量和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玉米6叶龄、7叶龄、8叶龄是喷施"金得乐"的安全叶龄时期。8叶龄是喷施"金得乐"最佳叶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得乐” 叶龄 夏玉米 产量 农艺性状 沿淮
下载PDF
江淮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世济 武文明 +3 位作者 陈洪俭 童友才 张林 彭晨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23期25-26,共2页
本文总结了江淮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催芽定植、肥料管理、移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玉米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栽培技术 江淮地区
下载PDF
江淮旱地玉米氮肥适宜用量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世济 韩坤龙 +1 位作者 李强 陈洪俭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1期47-50,共4页
为了解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隆平206’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施氮水平处理玉米植株,研究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产出投入比和氮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75、150、225、300、375kg/hm2施氮... 为了解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隆平206’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施氮水平处理玉米植株,研究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产出投入比和氮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75、150、225、300、375kg/hm2施氮量下玉米产量差异显著,在0~375kg/hm2施氮量范围内,在0~225kg/hm2施氮量阶段,玉米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0、75、150、225kg/hm2施氮量水平下的玉米产量分别为7354.0、9462.5、10847.3、11352.6kg/km2;施氮量超过225kg/hm2后,增施氮肥对玉米产量增加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与玉米产量存在线性加平台关系,氮肥用量和玉米产量数学模拟方程为y=23.37x+7475,x<169;y=11426,x>169(R2=0.97**,n=18),江淮旱地的推荐施氮量为169kg/hm2。该研究为江淮地区玉米生产的合理施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 氮肥用量 '隆平206’ 产量 氮农学效率
下载PDF
施用方式和氮肥种类对砂姜黑土氮素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姜超强 卢殿君 +3 位作者 祖朝龙 周健民 王火焰 王世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8-255,共8页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在砂姜黑土中研究了施肥方式(上层12 cm土混施、土下12 cm点施、土下12 cm条施)和氮肥种类(尿素、磷酸氢二铵)对氮素垂直运移和水平迁移动态的影响。不同施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的90 d内,砂姜黑土中土壤NH_4^+-N...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在砂姜黑土中研究了施肥方式(上层12 cm土混施、土下12 cm点施、土下12 cm条施)和氮肥种类(尿素、磷酸氢二铵)对氮素垂直运移和水平迁移动态的影响。不同施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的90 d内,砂姜黑土中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均呈现土下12 cm点施>土下12 cm条施>上层12 cm土混施的趋势。尿素在土下12 cm点施条件下,土壤NH_4^+-N主要集中在垂直方向6~18 cm土层和水平距离0~7 cm范围内;而NO_3~–-N的分布核心区土层超过21 cm,水平距离大于15 cm;NH_4^+-N和NO_3~–-N核心区浓度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土下12 cm点施90 d后,尿素和磷酸铵的氮素养分在砂姜黑土中的横向移动距离为5~7 cm,垂直方向上养分主要集中在6~18 cm的土层范围;点施90 d时,磷酸铵处理在土下18 cm和水平距离12 cm处无机态氮(NH_4^+-N和NO_3~–-N)含量分别为148.9和77.4 mg/kg,其含量远大于尿素处理(96.3和53.2 mg/kg),而在施肥点两种氮肥处理土壤无机态氮含量差异更大,说明磷酸铵较尿素具有更高的保肥性。研究表明:点施延缓了NH_4^+-N向NO_3~–-N转化速率,提高了肥际养分供应浓度。结合作物生长和需肥特性,预示通过优化施肥位置和氮肥种类,采用一次施肥可以实现90 d持续供应高浓度养分以满足旱地作物生长发育的养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施用方式 砂姜黑土 迁移扩散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露地鲜食玉米适宜播期确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林 周登峰 +4 位作者 武文明 彭晨 季学勤 杨太明 王世济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03-915,共13页
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 以鲜食玉米“彩甜糯100”为材料,设置4月1、16日,5月1、16、31日,6月15、30日,7月15、30日和8月14日共10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鲜食玉米的生育期、产量和产值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露地播种条件下鲜食玉米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播期推迟,鲜食玉米生育期呈长-短-长变化趋势,株高、秸秆鲜重及产量表现为高-低-高,穗粒数呈多-少-多变化趋势。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的鲜食玉米平均产量为20026.56kg·hm^(-2),显著高于其他播期处理(P<0.05);7月30日播期处理直接销售鲜穗产值为70245.00元·hm^(-2),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加68.66%~123.50%(P<0.05)。(2)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期内≥32℃日数占全生育期日数的56.25%~60.26%,高温积热较4月1日-5月1日和7月30日播期处理高47.78%~54.46%;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株高降低,物质积累减少,产量降低。8月14日播种鲜食玉米,受灌浆期低温影响,鲜食玉米无法正常成熟收获。(3)鲜食玉米生育期与播种-吐丝期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鲜食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降水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日较差,吐丝-成熟期降水量、>10℃有效积温以及播种-吐丝期日照时数。鲜食玉米播种-吐丝期>10℃有效积温主要通过调节穗粒数影响产量。安徽省沿江地区春季4月1日-5月1日或夏季7月30日播种鲜食玉米,可延长鲜食玉米生育期,增加鲜食玉米植株物质积累,获得高产。5月31日-7月15日播种鲜食玉米存在潜在高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播期 气象因子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皖北地区板栗南瓜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寇伟锋 王雯雯 +2 位作者 姜超强 周磊 武克才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2-104,共3页
从品种选择、大棚准备、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定植后管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皖北地区板栗南瓜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分析比较采用该技术模式与其他种植模式对板栗南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发现采... 从品种选择、大棚准备、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定植后管理、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和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皖北地区板栗南瓜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分析比较采用该技术模式与其他种植模式对板栗南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发现采用大棚吊蔓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较普通大棚吊蔓产量增加10%、总收益提高32%,可为皖北地区板栗南瓜绿色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南瓜 大棚 吊蔓栽培 水肥一体化 皖北地区
下载PDF
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世济 武文明 陈洪俭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99,共5页
以糯玉米皖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淮地区研究密度对糯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为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2014年度以60 000株/hm^2... 以糯玉米皖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淮地区研究密度对糯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为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2014年度以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但60 000和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度以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0 000和12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2014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0591xe^((-0.0000135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4 185~98 290株/hm^2;2015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3136xe^((-0.0000137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2 494~98 238株/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总体上玉米的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鲜百粒重下降。江淮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密度以52 494~54 185株/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皖糯5号 种植密度 江淮地区
原文传递
江淮地区玉米品种适宜性研究
17
作者 彭晨 王世济 +1 位作者 张林 武文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9期28-31,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以生产中12个主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从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经济性状等角度开展该区域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间和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穗长、穗粒数和千粒... 为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以生产中12个主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从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经济性状等角度开展该区域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间和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品种产量变异系数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不同,丰产稳产性品种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小,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大,且为抗锈病、抗倒伏品种。综合评价表明,庐玉9105、登海605、蠡玉16和庐玉9104抗锈病、抗倒伏,具有较强的丰产稳产性,适宜在江淮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性状 产量 抗性 江淮地区
下载PDF
增施氮肥对玉米植株氮积累量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强 武文明 +1 位作者 彭晨 王世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9期173-174,182,共3页
以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不同器官氮素吸收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器官氮含量、氮积累量和干物质量显著提高;施氮量高于300... 以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不同器官氮素吸收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器官氮含量、氮积累量和干物质量显著提高;施氮量高于300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不再显著增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不同处理较对照产量提高30.7%~104.3%;施肥量达225kg/hm^2后,产量无显著增加;氮肥施用量与产量存在线性加平台的关系。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偏生产力显著下降,较对照下降34.7%~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 氮肥用量 隆平206 氮吸收积累 器官氮含量
下载PDF
玉米籽粒花青素合成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廷春 杨华应 +6 位作者 刘桂虎 张玮 董庆 雷艳丽 钱益亮 周应兵 陈洪俭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23-2627,共5页
富含花青素的鲜食玉米,由于能为人体带来多种益处,被认为是鲜食玉米中的保健黄金食品,本研究围绕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阐述了玉米籽粒花青素合成的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转运蛋白以及调控基因,并阐述了玉米籽粒花青素的合成位点与组... 富含花青素的鲜食玉米,由于能为人体带来多种益处,被认为是鲜食玉米中的保健黄金食品,本研究围绕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制,阐述了玉米籽粒花青素合成的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转运蛋白以及调控基因,并阐述了玉米籽粒花青素的合成位点与组成成分,为鲜食紫玉米的种质创制、利用和杂交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青素 代谢途径 功能基因 组成成分
原文传递
紫玉米籽粒呈色过程中DNA甲基化变化的MSAP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廷春 杨华应 +2 位作者 张玮 周应兵 陈洪俭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978-1984,共7页
为了研究紫玉米籽粒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鲜食紫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分析紫玉米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呈色组织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紫玉米籽粒在授粉10d至40d的发育过程中,DNA半甲基... 为了研究紫玉米籽粒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鲜食紫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分析紫玉米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呈色组织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紫玉米籽粒在授粉10d至40d的发育过程中,DNA半甲基化条带比率与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均随着籽粒的生长发育而逐渐升高,在授粉后10、20、30、40d,半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8.12%、8.25%、8.90%和9.83%,全甲基化条带比率分别达到17.24%、17.76%、17.93%和18.14%。通过对甲基化表现呈多态性变化的8个片段回收、测序分析表明,DNA甲基化发生的位点既存在于基因组的编码区,也存在于非编码区。本研究为探讨紫玉米籽粒发育及其色素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玉米 籽粒 呈色过程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