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年文学接受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34-543,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接受史模式作了大量的探索:革新"集注"、"集说"传统,实现传统学术方法的现代转型;以新颖的视野开辟学术生长点;接受史与创作史互补,建构文学史体系的现代格局;丰富学术思维,接受史意识成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接受史研究是为了沟通古今审美经验,让古典走向现代。接受史作为与创作史前后衔接的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新维度,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更紧邻文学史料学的学术研究史,在主体范围、对象性质、功能任务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均有实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史 范式
下载PDF
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 被引量:11
2
作者 丁 放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59,共7页
盛唐诗歌①是当代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在沈宋、四杰与陈子昂之后,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之前,诗坛的演化轨迹到底如何?殷潘《河岳英灵集序》曰:“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颇通远调”的是哪一批诗人?... 盛唐诗歌①是当代唐诗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在沈宋、四杰与陈子昂之后,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之前,诗坛的演化轨迹到底如何?殷潘《河岳英灵集序》曰:“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颇通远调”的是哪一批诗人?“声律风骨始备”的诗是在何人手中完成的?开元诗坛的格局与政局的演化有何关系?谁是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对此,学术界均未予以较为具体而科学的解释。笔者认为,研究张说、张九龄集团的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说 张九龄 唐代 唐诗研究 盛唐诗歌 开元诗风 文学活动 政治活动
原文传递
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7,共12页
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曾几何时成了一个最缺乏学术新意的"学术避难所"。这与不少研究者缺少接受史的"问题意识"和正确方法密切相关。经典作家接受史实质是作家精神生命的"身后史",也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 经典作家接受史研究,曾几何时成了一个最缺乏学术新意的"学术避难所"。这与不少研究者缺少接受史的"问题意识"和正确方法密切相关。经典作家接受史实质是作家精神生命的"身后史",也是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多元审美对话史和多重意义生成史。从接受过程中的关注焦点、接受方式和功能效应看,经典作家接受史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即经典地位的确立史,经典序列的形成史,艺术风格的阐释史,艺术典范的影响史,以及人格精神的传播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从创作到审美、从诗品到人品。通过对经典作家的经典地位、经典序列、艺术风格、典范影响和人格精神的传播等多元历时考察,为读者展示出一部立体的、全方位的、血肉丰满的经典作家的身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作家 接受史 接受主体 文学研究方法
下载PDF
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勇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3,70,共6页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大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使"生命教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一些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也显得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生爱物"思想、"众生平等"观...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大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使"生命教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深入挖掘、充分利用一些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也显得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生爱物"思想、"众生平等"观念,及对个体生命道德感、使命感的强调,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批判,能帮助大学生体认生命的神圣,提升生命的价值,摆脱生命的羁绊,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敬畏生命",应当成为当代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生命 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日课一诗论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传志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9,共8页
日课一诗源于宋前。杜甫的纪行诗、元稹学诗时的日课、白居易日记性质的闲适诗,都是日课一诗的源头。梅尧臣大力践行日课一诗法,将创作诗歌作为穷士的精神追求,使其诗题材、风格、手法等方面出现诸多新变,直接开启宋诗面貌。苏轼明确肯... 日课一诗源于宋前。杜甫的纪行诗、元稹学诗时的日课、白居易日记性质的闲适诗,都是日课一诗的源头。梅尧臣大力践行日课一诗法,将创作诗歌作为穷士的精神追求,使其诗题材、风格、手法等方面出现诸多新变,直接开启宋诗面貌。苏轼明确肯定梅尧臣日课一诗之举,提高日课一诗的意义,胡仔、刘克庄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陆游笃好梅诗,自觉践行日课一诗,将之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出与梅尧臣等人不同的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课一诗 梅尧臣 苏轼 陆游
原文传递
中晚唐诗歌流派与晚唐五代词风 被引量:13
6
作者 余恕诚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62,共11页
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突出现象。本文着重从文体内质方面,论述中晚唐诗派在词体初建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导致温庭筠、韦庄二家词风之不同。旨在深... 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突出现象。本文着重从文体内质方面,论述中晚唐诗派在词体初建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导致温庭筠、韦庄二家词风之不同。旨在深化诗词之间关系研究,全面认识词体文类风格的形成,与词家早期疏、密两派肇始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流派 中晚唐 晚唐五代 词风 文体 温庭筠 诗词 词体
原文传递
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汪裕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80-85,共6页
审美静照是艺境创构的起点。中国人的静照方式是“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诗人画家的观照法,也是哲人的观照法。宗白华从“道”的运行中为这一方法求得文化原型,并从哲学上论证了:中西观照法的差异,源于宇宙观的不同。
关键词 宗白华 美学 审美静照 观照法 文化原型 宇宙观 "复" "逍遥游"
下载PDF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 被引量:7
8
作者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主要艺术特征。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散文 先秦散文 唐宋八大家 小品文
下载PDF
温庭筠文笺证暨庭筠晚年事迹考辨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学锴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8,共7页
现存温文绝大多数作于晚年。通过对它们的笺证,可以考见庭筠在大中、咸通年间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如羁游、多次应举、贬谪、两次寄幕、干谒交游等,为其晚年生活勾画出一个轮廓。
关键词 温庭筠 晚年事迹 文笺 北宋时期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空白”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伟军 《河北学刊》 2002年第6期107-110,共4页
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 ,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 ,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本文从思想渊源、内在意蕴、创造与鉴赏等几个层面入手 ,对古典诗歌意境结构中的“空白”进行集中探究。
关键词 气韵 体悟 中国 古典诗歌 意境 “空白”论
下载PDF
李清照《词论》中的“乐府”、“声诗”诠解 被引量:8
11
作者 余恕诚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3-68,共6页
有的词学著作将李清照《词论》开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句中的"乐府"解释为"词体",并据此称李清照认为唐代词与声诗二者并行,不存在渊源关系。本文对《词论》中"乐府"的涵... 有的词学著作将李清照《词论》开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句中的"乐府"解释为"词体",并据此称李清照认为唐代词与声诗二者并行,不存在渊源关系。本文对《词论》中"乐府"的涵义予以辨正,并指出《词论》一开始正是立足于声诗与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而发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乐府 声诗
原文传递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被引量:7
12
作者 潘啸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86-295,共10页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多视角考察 结构诸说 研究的深化
下载PDF
经学史视野中曾点之志的多维解读——兼评《论语·先进》“侍坐”阐释史之得失 被引量:9
13
作者 武道房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1,共7页
在中国经学史视野中,《论语》"侍坐"一章中曾点之志被多维解读。汉唐时期今文学家、古文学家、玄学家分别从春游、求雨、隐逸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宋明理学家将曾点解读为得道的圣贤;清代汉学家汇辑汉说,同时也纠驳汉注,试图寻... 在中国经学史视野中,《论语》"侍坐"一章中曾点之志被多维解读。汉唐时期今文学家、古文学家、玄学家分别从春游、求雨、隐逸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宋明理学家将曾点解读为得道的圣贤;清代汉学家汇辑汉说,同时也纠驳汉注,试图寻求经意的历史真相。纵览两千多年来的"侍坐"阐释史,汉学、宋学互有短长。汉学重实证,失之拘谨;宋学妙义精微,失之过度阐释。《论语》的成书特点决定了多义性的阐释成为可能,而这种多义性的理解正是《论语》接受的本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曾点之志 多维解读
原文传递
从纷歧走向融通——《锦瑟》阐释史所显示的客观趋势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学锴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80-288,共9页
自宋至今的《锦瑟》阐释史,是从纷歧走向融通的历史。各种主要的异说既各有其依据与优长,又各有其自身的缺陷,从而在客观上提出了互补与融通的要求。它们之间,又具有一体连枝、异派同源的性质。纷歧的异说分别认识其一枝一节,融通则将... 自宋至今的《锦瑟》阐释史,是从纷歧走向融通的历史。各种主要的异说既各有其依据与优长,又各有其自身的缺陷,从而在客观上提出了互补与融通的要求。它们之间,又具有一体连枝、异派同源的性质。纷歧的异说分别认识其一枝一节,融通则将它们还原为一个艺术整体。从纷歧走向融通,反映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瑟》 阐释史 文学研究 诗歌 李商隐 古代文学研究
下载PDF
从明代词选看词学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8
15
作者 丁放 葛旭芳 刘尊明(评点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学术界多认为明代是词的中衰期,这其实是一大误解,且不说明代词作现存两万余首,迄今为止并无多少研究成果面世,仅就留存至今多达四十余种的明代词选而言,研究成果更为鲜见。事实上,以明代词选为观照对象,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明代词学观念... 学术界多认为明代是词的中衰期,这其实是一大误解,且不说明代词作现存两万余首,迄今为止并无多少研究成果面世,仅就留存至今多达四十余种的明代词选而言,研究成果更为鲜见。事实上,以明代词选为观照对象,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明代词学观念在词选中的演变轨迹:从唐、宋到明朝,人们多沿袭《花间集》和《草堂诗余》的选词标准,以婉约为正,以豪放为变,而在明代著名词选《古今词统》中,这一观念有了重大转变,其核心创新点是豪放与婉约并重,在选目、序言、评点等方面都明确体现了这一宗旨,这在为豪放词争取地位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古今词统》选词数量位居前十位的词人中,辛弃疾、刘克庄、陆游、苏轼、黄庭坚分列于第一、五、六、八、九位,足见其对豪放词的推崇。《古今词统》的出现与当时词坛状况有密切关系,对清代词坛也有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词学 《古今词统》 豪放 婉约
原文传递
《诗经》抒情人称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潘啸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 ,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 ,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 :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 ,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 (第一人... 本文通过对《诗经》抒情人称运用实例的考察 ,论述了《诗经》适应着主要用于歌唱的特点和抒情主体及表现对象的变化 ,在抒情人称的运用上有着各种方式的探索和创造 :从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境” ,表现对自我境遇的哀乐之情 (第一人称方式 ) ;到隐藏在情境背后 ,抒写对他人境遇的感受 (第三人称方式 ) ;以至超出“自我”之外 ,运用“第二人称”或“无人称”方式 ,表现带有普遍性的体验或感悟 ;或者创造与诗人自我分离的另一抒情主体 ,“代拟”其特定境遇中的情思 ,等等。可以说已经包含了后世抒情体、叙事体、代拟体等各种诗歌体式的人称特点及其变化方式。这些探索与创造 ,极大影响着中国古诗抒情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抒情主体 外在情境 人称 代拟 诗歌
下载PDF
唐蕃关系视野下的杜甫诗歌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树森 余恕诚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77,共7页
玄肃代三朝风波迭起的唐蕃关系,以及杜甫后期沿唐蕃对峙前线流徙跋涉的独特经历,为杜甫超过150首的涉蕃诗提供了素材基础与创作机缘。这些涉蕃诗不仅见证了玄宗后期至代宗朝唐蕃角力的实际,同时也反映了杜甫期盼国家安定、民族和解的良... 玄肃代三朝风波迭起的唐蕃关系,以及杜甫后期沿唐蕃对峙前线流徙跋涉的独特经历,为杜甫超过150首的涉蕃诗提供了素材基础与创作机缘。这些涉蕃诗不仅见证了玄宗后期至代宗朝唐蕃角力的实际,同时也反映了杜甫期盼国家安定、民族和解的良好愿望,而透过这些涉蕃诗,我们还能对杜诗之所以取得极高艺术成就,究竟在何种程度上需要现实为其提供支撑这一问题得出更加深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蕃诗 唐蕃关系 行踪 态度 风格
原文传递
汉宋之争与曾国藩对桐城古文理论的重建 被引量:7
18
作者 武道房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清中叶的汉宋之争是曾国藩古文理论形成的一个深刻背景。乾嘉以降,桐城派古文广受汉学家批评。汉学家责难程朱理学为孔门异端,推崇骈文为古文正统,嘲讥桐城文人空疏不学。这些批评无异于对桐城"义法"进行全面否定。汉学派挟... 清中叶的汉宋之争是曾国藩古文理论形成的一个深刻背景。乾嘉以降,桐城派古文广受汉学家批评。汉学家责难程朱理学为孔门异端,推崇骈文为古文正统,嘲讥桐城文人空疏不学。这些批评无异于对桐城"义法"进行全面否定。汉学派挟其显学之势使嘉道时期的桐城派陷入困境。曾国藩古文从桐城派入手,但他在继承桐城堂庑的基础上,又广泛吸取汉学家的批评意见,从而对桐城文论进行了一番较大创新和改造。具体做法是:对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要素进行内容修正,同时添加"经济"之学。在义理上,曾氏坚守宋学信仰,同时吸纳汉学,调和汉宋;在考据上,曾氏重视研究历史兴衰治乱之源、制度因革之要,归旨于经世;在辞章上,推崇骈散兼行,追求雄直之气。曾国藩的古文理论兼采并扬弃汉宋,是汉宋学派由长期的对立冲突走向调和兼容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使咸同时期的桐城派得以复兴,同时促成了湘乡文派的崛起,在晚清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之争 曾国藩 桐城文论 重建
原文传递
姚崇、宋璟与盛唐诗坛 被引量:6
19
作者 丁放 袁行霈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62,共12页
姚崇、宋璟是“开元之治”的奠基者,著名的“姚崇十事”是他们的施政纲领,其可信度很高。他们开创了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局面,为盛唐诗人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姚、宋也能诗,但水平不甚高;此期长安诗坛存在着一个以岐王为中心的小圈... 姚崇、宋璟是“开元之治”的奠基者,著名的“姚崇十事”是他们的施政纲领,其可信度很高。他们开创了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局面,为盛唐诗人提供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姚、宋也能诗,但水平不甚高;此期长安诗坛存在着一个以岐王为中心的小圈子和以韦陟为中心的小圈子,但影响都不太大;张说被贬出朝期间,诗歌创作达到新的高度,他的诗代表这一时期诗坛的水准;盛唐诗歌高潮虽然尚未到来,但一大批一流诗人的储备与一批名篇的出现,已昭示了盛唐诗歌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崇 宋璟 姚崇十事 政治环境 盛唐诗坛
原文传递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被引量:6
20
作者 潘啸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444-450,共7页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体例 不统一 原因 招魂对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