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4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被引量:507
1
作者 陆林 任以胜 +4 位作者 朱道才 程久苗 杨兴柱 杨钊 姚国荣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18,共1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内容深度相对薄弱、功能拓展比较泛化、时代特征不够显著等问题,把握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充分考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构建了融合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新时代中国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归纳了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即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学理和逻辑机理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生态宜居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治理体系重构的路径研究、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研究。五个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保障层面,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共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汲取科学方法论的智慧和营养,构建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和数据处理的科学性,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 城乡融合 新时代
原文传递
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 被引量:204
2
作者 陆林 宣国富 +2 位作者 章锦河 杨效忠 汪德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1-740,共10页
利用1996~2001年国内旅游客流月份分布数据,分析了三亚、北海、普陀山等海滨(岛)型旅游地和黄山、九华山等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从旅游客流季节分布曲线看,三亚、九华山分别表现为'三峰两谷'和'双峰双谷'型... 利用1996~2001年国内旅游客流月份分布数据,分析了三亚、北海、普陀山等海滨(岛)型旅游地和黄山、九华山等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从旅游客流季节分布曲线看,三亚、九华山分别表现为'三峰两谷'和'双峰双谷'型,北海、普陀山、黄山均表现为'三峰三谷'型;从旅游客流集中指数R值看,黄山的R值最大,近年平均为5.7,三亚的R值最小,近年平均为1.3,并且黄山、三亚的R值变化幅度较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海、普陀山、九华山的R值介于黄山、三亚之间,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比较分析5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成因,发现它们均受自然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前者土要包括气候的舒适性、降水等,对于海滨(岛)型旅游地而言,海水温度、热带气旋活动影响也很重要;后者主要包括法定节假日、居民出游习惯等,对于富有宗教特色的旅游地,宗教节庆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自然季节性因素是造成以自然吸引物或自然-文化吸引物为特征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季节性因素只是在自然季节性因素形成的旅游季节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 北海 普陀山 黄山 九华山 季节性 海滨型旅游地 山岳型旅游地 客流量 持续发展
下载PDF
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 被引量:143
3
作者 朱桃杏 陆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8,共7页
论文通过对国外《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及国内《旅游学刊》3大期刊近10年来发表的有关文化旅游的82篇文献进行研究方法的分类和分析讨论,从概念与综述、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文化旅游者及市场... 论文通过对国外《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及国内《旅游学刊》3大期刊近10年来发表的有关文化旅游的82篇文献进行研究方法的分类和分析讨论,从概念与综述、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研究、文化旅游管理研究、文化旅游理论与方法研究7个方面对文化旅游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对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本土化 综述 社区参与
下载PDF
环莫干山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92
4
作者 张海洲 陆林 +2 位作者 张大鹏 虞虎 张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95-2715,共21页
民宿是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业态和空间利用方式,但学术关注滞后。环莫干山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典型的民宿发展集聚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官方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获取环莫干山民宿空间发展数据,构建了ArcGIS和地理探... 民宿是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业态和空间利用方式,但学术关注滞后。环莫干山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典型的民宿发展集聚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官方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获取环莫干山民宿空间发展数据,构建了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结合的民宿空间过程分析方法,基于目的地的微观尺度系统地探讨环莫干山民宿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①2011-2017年环莫干山民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空间发展方向出现较大变化,逐渐趋向镇域均衡性发展。目前已经在莫干山风景区毗邻村域形成以"后坞-仙潭-燎原-劳岭-兰树坑"为中心的环莫干山面状核心集聚区和边缘村域多点集聚的民宿空间发展结构。不同档次民宿的时空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差异。②环莫干山民宿的空间过程由集聚到强烈集聚,不同档次民宿的集聚程度均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空间发展过程中早期民宿集聚点扩散效应显著。空间集聚过程与地形地势、核心风景区、交通干线和居民点密切相关。③风景景观、发展基础、社会因素和区位因素是环莫干山民宿景观格局异质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维度,但不同等级民宿的空间决定因素维度和指标差异性显著,两因素维度交互作用对于民宿的空间影响力更为显著。研究对于丰富接待业空间选址的类型研究,总结中国典型民宿集聚区空间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民宿产业选址和民宿集聚区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时空演化 空间集聚 等级分异 环莫干山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演进历程、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 被引量:91
5
作者 黄征学 蒋仁开 吴九兴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用途管制阶段、生态要素用途管制阶段、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阶段、国... 研究目的: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与政策创新。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土地用途管制阶段、生态要素用途管制阶段、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阶段、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阶段;(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与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契合、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契合、与各类空间政策相契合、与信息融合相契合;(3)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实施机制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考虑不同层级政府的分工、不同部门的分工,建立指标+空间+清单的管理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可交易发展权的政策设计;(4)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在空间用途管制中的作用,强化依法管制、依法治国、高效治理等要求,并做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技术支撑。研究结论:从提高制度协同配合效率角度审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把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机构改革、技术调整、空间规划和政策延续等关键内容;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共同提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用途管制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制度演进
下载PDF
大别山贫困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与影响机理 被引量:84
6
作者 王群 银马华 +1 位作者 杨兴柱 姚兆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63-1679,共17页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主要由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要素和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相关变化要素构成,是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综合体现。以大别山区9县(市)为例,基于SEE-PSR模型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探讨...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主要由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要素和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相关变化要素构成,是社会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综合体现。以大别山区9县(市)为例,基于SEE-PSR模型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探讨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2009-2016年,区域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由0.52波动降至0.41,其中经济子系统脆弱性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社会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呈稳定态势且对区域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贡献率达到76%,目前区域整体属于较低脆弱并朝着利好方向发展。②空间差异上,2009-2016年脆弱性综合指数低值县域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下降且变异系数较小,脆弱性综合指数高值县域于2013年开始下降逐步演变为较低脆弱等级且变异系数较大;县域间脆弱性空间差异呈现连续波动上升趋势,县域间差异有所增大。③阻碍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由旅游收入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收入差距、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及耕地面积比率转变为旅游经济密度、游客密度及城镇化率,区域整体由状态主导型脆弱演化为压力主导型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大别山区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7
作者 李冬花 张晓瑶 +2 位作者 陆林 张潇 李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80,共11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旅游景区 旅游业 生态环境脆弱性 黄河旅游带
原文传递
安徽巢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79
8
作者 王心源 吴立 +2 位作者 张广胜 王官勇 韩伟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8-553,共6页
通过对获取的巢湖湖泊沉积岩芯的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孢粉及相邻其它区域的环境考古资料,得出该岩芯柱样所反映的环境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巢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曲线在117cm以下总体上比较平稳而略有下降,117cm以... 通过对获取的巢湖湖泊沉积岩芯的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孢粉及相邻其它区域的环境考古资料,得出该岩芯柱样所反映的环境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巢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曲线在117cm以下总体上比较平稳而略有下降,117cm以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侵蚀作用加剧使得磁化率值异常升高;(2)本岩芯柱样117cm以下样品的磁化率强度与粘土的百分比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粉砂组分的百分比含量成负相关;(3)根据磁化率与粒度组合变化特征,结合孢粉分析及全新世以来区域气候变化背景,9870 Cal a B.P.以来的巢湖流域古气候环境演变可以划分6个不同的时期:9870~7000 Cal a B.P.,气候呈温和略干的特点;7000~4750 Cal a B.P.,气候温暖湿润;4750~2170 Cal a B.P.,流域气候温和干燥,巢湖湖盆局部地区可能出露水面以上;2170~1040 Cal a B.P.,气候总体上温和湿润,但是冷暖波动明显;1040~200 Cal a B.P.流域处在温凉稍湿的时期,人类活动逐渐加强;200 Cal a B.P.至今,流域总体上处于相对温暖湿润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磁化率 粒度 环境演化 全新世 巢湖
下载PDF
水东枣园土壤动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4
9
作者 钱复生 王宗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4-50,共7页
1992年12月-1993年2月,对安徽省宣州市水东枣园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5875个,分隶属于5门、11纲、28目、35类.螨类、线虫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弹尾类为常见类群.通过7个样地对比得... 1992年12月-1993年2月,对安徽省宣州市水东枣园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大、中小型土壤动物5875个,分隶属于5门、11纲、28目、35类.螨类、线虫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弹尾类为常见类群.通过7个样地对比得出:枣树种植年代愈久,土壤动物愈丰富,其类群数随土壤养分的增加而增加.随PH值和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少.且其类群与个体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园 土壤动物 土壤环境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演化 被引量:72
10
作者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27-1437,共11页
旅游地发展演化的研究可以理清旅游地发展的脉络,寻求旅游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选取1980、1987、1999、2008年4个时间断面,选取节点发展和交通连接两项指标加以体现城... 旅游地发展演化的研究可以理清旅游地发展的脉络,寻求旅游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选取1980、1987、1999、2008年4个时间断面,选取节点发展和交通连接两项指标加以体现城市群旅游空间发展演化过程,以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业绩反映城市节点的发展演化,以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连接反映城市之间连接的演化。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业绩模型,反映城市旅游节点的发展状况,通过公路交通可达性、公路交通运量的演化反映珠三角区域的城际公路交通连接的演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主要体现在从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格局转化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两级格局,珠三角各城市旅游业均取得了高速发展,城际公路交通连接效率和总体运行能力大大提高。但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存在不平衡性,珠江口东西两岸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港澳珠跨海大桥的修建及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区域空间网络体系将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旅游空间格局 演化 珠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被引量:66
11
作者 黄亮 陆林 丁雨莲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56,共4页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 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 模式 傣族园
下载PDF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60
12
作者 刘广栋 程久苗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0-80,共11页
文章根据建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制度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焦点的转移,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分为5个阶段,就每个阶段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土地政策调整的各个阶段进行对比,总结了中国土地制度和政策调整的... 文章根据建国以来关于农村土地制度论文发表数量和研究焦点的转移,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分为5个阶段,就每个阶段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土地政策调整的各个阶段进行对比,总结了中国土地制度和政策调整的变迁特点,并将理论研究的演变阶段与制度的演变阶段进行了对照,得出了如下结论:虽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先后经历了多种变迁方式,土地政策也相应进行了多次调整,但由于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忽视了核心制度的再创新,效果因此并不显著,新问题不断显现,问题依然存在;土地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二者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是对应的,但从土地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储备滞后于实践需求,这为理论研究的发展提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制度变迁 农村 理论和实践
原文传递
游客涉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盎格鲁入境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的比较 被引量:68
13
作者 张宏梅 陆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13-1623,共11页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维度层次探讨游客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并对盎格鲁入境旅游者(n=349)和国内旅游者(n=292)两个群体的影响模式进行比较。游客涉入测量使用Gursoy & Gavcar修订的国际休闲旅游者游客涉入量表,包括娱乐/兴...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维度层次探讨游客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并对盎格鲁入境旅游者(n=349)和国内旅游者(n=292)两个群体的影响模式进行比较。游客涉入测量使用Gursoy & Gavcar修订的国际休闲旅游者游客涉入量表,包括娱乐/兴趣、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后果3个维度;目的地形象测量使用Baloglu的目的地形象量表,包括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2个成份。以桂林、阳朔作为案例地,使用多组结构模型分析方法比较两个群体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游客涉入对目的地形象感知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娱乐/兴趣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和情感形象;风险后果显著负向影响认知和情感形象;风险可能性对情感形象无显著影响,国内旅游者风险可能性显著正向影响认知形象,但盎格鲁入境旅游者没有发现这种影响;2个子样本只有娱乐/兴趣→认知形象和风险可能性→认知形象两个路径系数存在差异,其他路径系数均等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形象 游客涉入 多组结构模型分析 盎格鲁入境旅游者 国内旅游者 阳朔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 被引量:66
14
作者 陈浩 陆林 +1 位作者 章锦河 郑嬗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以往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将城市作为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少,多侧重城市旅游形象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涉足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则更少。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因此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 以往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将城市作为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少,多侧重城市旅游形象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涉足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则更少。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因此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中国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珠三角区域形态以及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进行了度量,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空间等级结构和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型,得出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使得加强更大区域旅游合作显得更加必要。随着港澳深珠跨海大桥的修建,珠三角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市群 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我国地面太阳辐射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64
15
作者 查良松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2-237,共6页
在分析我国到达地面太阳辐射量(1957~1992年)时空变化分布规律基础上,阐述了火山爆发产生的气溶胶和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工气溶胶对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以及大气中气溶胶增加和地面太阳总辐射量的减少在环境研究中的问题。
关键词 太阳辐射 气溶胶 空气污染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高铁网络化时代典型旅游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化——以黄山市为例 被引量:66
16
作者 李磊 陆林 +1 位作者 穆成林 孙小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7-216,225,共11页
交通对旅游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铁作为近年来我国诞生的新兴地理要素,正在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高铁对典型旅游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对高铁开通前(2015年4月)、高铁刚开通(2015... 交通对旅游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铁作为近年来我国诞生的新兴地理要素,正在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高铁对典型旅游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对高铁开通前(2015年4月)、高铁刚开通(2015年8月)、高铁运行两年(2017年7月)、高铁网络形成(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的观测、调查和预测,结合3 600份调查问卷和955条旅行社在线旅游网站线路数据,借助Excel、SPSS、UCINET、ArcGIS、Photoshop等分析软件和研究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化时代典型旅游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高铁刚开通,黄山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不明显。②高铁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流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逐渐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显著,核心区逐渐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形成新的旅游发展轴线,网络整体合作水平上升,“旅游核心+高铁沿线城市”成为最主要的合作形式。黄山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呈现极化发展趋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高铁沿线城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普遍提升,成长为次级旅游中心和交通核心,非高铁沿线城市节点功能普遍下降。③预计到2020年,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将建成,黄山市高铁网络持续优化,旅游流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网络发育更加完善,沿高铁线路将形成多个环形核心区,边缘区将覆盖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黄山市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关系持续增强,对周边旅游地的辐射功能亦不断提升。黄山市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再次提升,沿高铁网络将形成多个次级旅游中心、交通核心,高铁沿线城市的区位优势继续增强,整体网络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④高铁开通至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逐渐由不均衡的“网状”结构演化为“网状+链状”结构,待2020年高铁网络基本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网络化 典型旅游城市 旅游流 圈层结构 高铁旅游轴线 区位优势 极化效应
原文传递
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阎伍玫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74-277,共4页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对巢湖流域塘西地区大豆地、水稻田、菜地、山芋地、小麦地、集镇街道、山坡地、饲养场地、农村道路、湖滩芦苇地、荒地等11种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通过对巢湖流域塘西地区大豆地、水稻田、菜地、山芋地、小麦地、集镇街道、山坡地、饲养场地、农村道路、湖滩芦苇地、荒地等11种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现状的详细调查与分析,建立了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在分析了巢湖流域环境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应用主分量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的特征。结果表明,巢湖流域地表径流污染已相当严重,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特征差异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巢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建议,为巢湖流域非占源污染的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地表径流 巢湖流域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动态演变与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63
18
作者 许艳 陆林 赵海溶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0-210,共11页
利用“百度指数”数据共享平台获取2013—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乌镇景区网络搜索指数,结合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研究分析了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全国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出波动态势,... 利用“百度指数”数据共享平台获取2013—2017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乌镇景区网络搜索指数,结合区域经济差异测算指标研究分析了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全国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出波动态势,下半年较上半年起伏较大。季节性差异显著,但近年来的热门综艺、国际盛会等“大事件”引致旅游流基本平衡了淡季关注落差。②各地区的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西部地区的季节性差异最为凸显。③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差异逐年递减,集聚程度趋向缓和;区域内关注较为分散,空间结构相对均衡。④乌镇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网络发达程度、社会人口统计特征、气候舒适度和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镇景区 百度指数 网络关注度 大数据 游客流量 季节集中度 互联网+旅游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中国PM2.5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8
19
作者 夏晓圣 陈菁菁 +1 位作者 王佳佳 程先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57-2065,共9页
选取气溶胶光学厚度、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均风速、人口密度、GDP密度和NDVI作为影响因子,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特征重要性排序和偏依赖图技术,研究中国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与多元回归、广义可... 选取气溶胶光学厚度、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均风速、人口密度、GDP密度和NDVI作为影响因子,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特征重要性排序和偏依赖图技术,研究中国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与多元回归、广义可加模型和BP神经网络相比,随机森林模型估算的PM2.5浓度精度最高,可用于PM2.5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②PM2.5浓度随气溶胶光学厚度、人口密度和GDP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随降水、风速和NDVI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平稳的趋势,随海拔和气温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③气溶胶光学厚度对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可解释37.96%的PM2.5浓度空间分异;年降水量对PM2.5浓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小,解释率仅为5.75%.④影响因子与PM2.5浓度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同一影响因子对不同地理分区的PM2.5浓度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气溶胶光学厚度对华南地区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对东北地区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随机森林 中国
原文传递
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57
20
作者 陆林 任以胜 徐雨晨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7-1278,共12页
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群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群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维持传统人文活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战略空间。关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 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群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群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维持传统人文活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战略空间。关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过程、格局和机制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旅游地理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城市群空间、旅游发展影响、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基本属性等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对城市群内部及周边的边缘地带关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诠释新的功能地域空间;对旅游显著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的事实关注不够,有待进一步强化旅游助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典型'空间性'研究;对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利用方式关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城乡空间利用和城乡关系演变研究。研究认为,以旅游作为新的产业路径、新的利用方式科学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推动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转型升级,发挥旅游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探索国土整治与国土空间优化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举措。在构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三阶段'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应该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遵循'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研究路线,探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实践路径,提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的技术路径,探索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 空间性 “三阶段”理论假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