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混菌发酵制备茶籽多肽及其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
8
1
作者
赵世光
谢东宝
+5 位作者
储欣颖
张宇
胡子敏
葛礼涛
钱森和
魏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153,共7页
以茶籽为原料,利用灵芝菌UIM-281与解淀粉芽孢杆菌PI142进行混菌两段发酵制备茶籽多肽(tea seed polypeptides,TSP)并研究其抗氧化作用。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及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条件,采用超滤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级分离,测定茶籽...
以茶籽为原料,利用灵芝菌UIM-281与解淀粉芽孢杆菌PI142进行混菌两段发酵制备茶籽多肽(tea seed polypeptides,TSP)并研究其抗氧化作用。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及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条件,采用超滤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级分离,测定茶籽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制备茶籽多肽的最佳工艺为:茶籽75.23 g/L、葡萄糖4.0 g/L、UIM-281接种量1%、初始发酵pH 9.20、Ⅰ段发酵时间24 h、PI142接种量0.5%、Ⅱ段发酵时间24 h、两段发酵温度恒定40℃、摇床转速120 r/min,该条件下茶籽多肽产量达到8.97 mg/mL。超滤分级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5 kDa的多肽组分T_(s),其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0.358、0.164、3.537 mg/mL。茶籽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显著优于未发酵茶籽,为茶籽、茶粕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
茶籽多肽
混菌发酵
响应面优化
抗氧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缓释性能
被引量:
6
2
作者
钱森和
李方凯
+3 位作者
屠西猛
郑鹏
王若男
赵世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38,共6页
在分析牡丹籽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基础上,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牡丹籽多肽微胶囊,以提高牡丹籽多肽的稳定性。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CaCl质量分数、海藻酸钠质量分数、芯壁比和反应温...
在分析牡丹籽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基础上,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牡丹籽多肽微胶囊,以提高牡丹籽多肽的稳定性。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CaCl质量分数、海藻酸钠质量分数、芯壁比和反应温度进行了优化,并对牡丹籽多肽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和缓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多肽对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CaCl质量分数2.20%、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80%、芯壁比1∶3、反应温度52℃,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3.17%;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红外光谱相对于牡丹籽多肽发生了红移,且吸收强度低于牡丹籽多肽;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大小约为0.7 mm,在低倍镜下观察其表面有凹陷和裂痕,在高倍镜下观察其表面有褶皱现象;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在人工模拟胃液中可以稳定存在,在人工模拟肠液中可以缓慢释放,3 h时释放率达到了95.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
抗氧化肽
微胶囊
表征
缓释性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混菌发酵制备茶籽多肽及其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
8
1
作者
赵世光
谢东宝
储欣颖
张宇
胡子敏
葛礼涛
钱森和
魏明
机构
安徽
工程
大学
生物与食品
工程
学
院
安徽
工程
大学
宣城
产业
技术
研究院
有限公司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153,共7页
基金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9A0143)
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B2018-03)
+1 种基金
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19-01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110363061,S202010363235,S201910363219)。
文摘
以茶籽为原料,利用灵芝菌UIM-281与解淀粉芽孢杆菌PI142进行混菌两段发酵制备茶籽多肽(tea seed polypeptides,TSP)并研究其抗氧化作用。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及响应面实验优化发酵条件,采用超滤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级分离,测定茶籽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制备茶籽多肽的最佳工艺为:茶籽75.23 g/L、葡萄糖4.0 g/L、UIM-281接种量1%、初始发酵pH 9.20、Ⅰ段发酵时间24 h、PI142接种量0.5%、Ⅱ段发酵时间24 h、两段发酵温度恒定40℃、摇床转速120 r/min,该条件下茶籽多肽产量达到8.97 mg/mL。超滤分级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5 kDa的多肽组分T_(s),其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0.358、0.164、3.537 mg/mL。茶籽多肽的抗氧化能力显著优于未发酵茶籽,为茶籽、茶粕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茶籽
茶籽多肽
混菌发酵
响应面优化
抗氧化
Keywords
tea seeds
tea seeds peptides
mixed fermentation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antioxidant activity
分类号
TQ929 [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缓释性能
被引量:
6
2
作者
钱森和
李方凯
屠西猛
郑鹏
王若男
赵世光
机构
安徽
工程
大学
生物与食品
工程
学
院
安徽
工程
大学
宣城
产业
技术
研究院
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38,共6页
基金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1910363205,202010363064)
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KJ2020A0374)
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B2018-03)。
文摘
在分析牡丹籽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基础上,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牡丹籽多肽微胶囊,以提高牡丹籽多肽的稳定性。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CaCl质量分数、海藻酸钠质量分数、芯壁比和反应温度进行了优化,并对牡丹籽多肽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和缓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多肽对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CaCl质量分数2.20%、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80%、芯壁比1∶3、反应温度52℃,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3.17%;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红外光谱相对于牡丹籽多肽发生了红移,且吸收强度低于牡丹籽多肽;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大小约为0.7 mm,在低倍镜下观察其表面有凹陷和裂痕,在高倍镜下观察其表面有褶皱现象;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在人工模拟胃液中可以稳定存在,在人工模拟肠液中可以缓慢释放,3 h时释放率达到了95.43%。
关键词
牡丹籽
抗氧化肽
微胶囊
表征
缓释性能
Keywords
peony seed
antioxidant peptide
microcapsules
characterization
sustained-release performance
分类号
TS229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TQ934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混菌发酵制备茶籽多肽及其抗氧化作用
赵世光
谢东宝
储欣颖
张宇
胡子敏
葛礼涛
钱森和
魏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缓释性能
钱森和
李方凯
屠西猛
郑鹏
王若男
赵世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