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诗学胜境与衍生路径——以京口鲍氏父女为例
1
作者 束莉 李紫柔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1-77,共7页
有清一代,以地域为标识、家族为本位的文学集群纷纷涌现,尤以江南地区蔚为大观。京口鲍氏家族“以文学世其家”,其中与主流文坛联动最为密切者,当属雍乾之际名士鲍皋及其次女鲍之蕙。鲍之蕙女承家声,呈现了江南文化家族发展中一种值得... 有清一代,以地域为标识、家族为本位的文学集群纷纷涌现,尤以江南地区蔚为大观。京口鲍氏家族“以文学世其家”,其中与主流文坛联动最为密切者,当属雍乾之际名士鲍皋及其次女鲍之蕙。鲍之蕙女承家声,呈现了江南文化家族发展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特殊征象。此外,她紧随时变,转益多师,其诗作不仅呈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人文蕴涵,还展现了江南文化家族在突破性别及观念界域之后,在衍生路径上的多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皋 鲍之蕙 江南文化家族 格调派 性灵说
下载PDF
陈家庆《曲史》与民国词曲的学科化进程
2
作者 束莉 《南大戏剧论丛》 2023年第2期96-105,共10页
《曲史》是我国民国女性诗词名家、学者陈家庆撰述的一部曲学著作。该书对中国戏曲史的理论问题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致力于增订曲学目录,釐析理论难点,探索曲学著述的撰写方式,提升戏曲的文体地位。在民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态势之... 《曲史》是我国民国女性诗词名家、学者陈家庆撰述的一部曲学著作。该书对中国戏曲史的理论问题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致力于增订曲学目录,釐析理论难点,探索曲学著述的撰写方式,提升戏曲的文体地位。在民国特殊的政治与文化态势之下,《曲史》不仅彰显出提振民族文化自信的功效,且为词曲学的学科化进程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家庆 《曲史》 词曲 刘毓盘 吴梅
下载PDF
理学家的书法观——论朱熹在书法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胡长春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30-34,共5页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 朱熹主要精力用在阐发圣贤之学上,他著述宏富、弟子众多,平生讲道之功目不暇接。然朱熹自幼喜好书法,凭借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朱熹成功地构建了其理学家的书法理论。朱熹对书法的认识闪烁着真知灼见,对后世的书法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朱熹的书法声名远播,"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不啻??圭璧"。其书"意致苍郁、沉深古雅",为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书法艺术 书法理论 理学
下载PDF
别样深情与文苑仙葩——清代徽州“两性文学共同体”与女性文学书写探析
4
作者 束莉 吴怀东 《汉籍与汉学》 2022年第2期139-153,共15页
随着清代徽州经济、政治地位的显著提升,徽州文化在江浙皖地区的竞争力迅速增强,取得了富有争议却难以忽略的成就。作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士绅阶层的私人生活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在研习切磋、师友交游和诗文... 随着清代徽州经济、政治地位的显著提升,徽州文化在江浙皖地区的竞争力迅速增强,取得了富有争议却难以忽略的成就。作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士绅阶层的私人生活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婚姻关系为基础,在研习切磋、师友交游和诗文传播等方面均具有同步性的“两性文学共同体”开始凸显。这一文化新动向,对于女性文学书写来说如同打开了一个双向对流的阀门:一方面,徽州士绅阶层女性将本土文化体验映现于笔端,铸就了富有地域特色、极具辨识度的篇章;另一方面,她们秉持较为新鲜的理念和文体,彰显了明清江南才女群体中“徽州元素”的活泼生命力。以女性文学书写为观察视角,能够为理解清代徽州人士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启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士绅 两性文学共同体 女性文学书写
原文传递
影视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 李媛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54-56,共3页
影视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平台,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影视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策略与表现艺术,力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进一步增强我国影视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关键词 影视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清标原是六朝人--湘籍才媛陈家庆的双重文化认同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束莉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7-84,共8页
近代湘籍女作家陈家庆的著作中,存在着一种双重文化认同:以楚骚精神为内核的湖湘文化,构成了其所浸润的原生文化环境的特质,成就了她忠贞爱国的精神底色;而在近代局势下重新进入士人视野的魏晋六朝文化,为陈氏一家提振民族自信的努力提... 近代湘籍女作家陈家庆的著作中,存在着一种双重文化认同:以楚骚精神为内核的湖湘文化,构成了其所浸润的原生文化环境的特质,成就了她忠贞爱国的精神底色;而在近代局势下重新进入士人视野的魏晋六朝文化,为陈氏一家提振民族自信的努力提供了新的路径。二者相互激发,呈现出一定的主次关系,有着此隐彼显的发展趋势。这一复杂样态,不仅具有个人心灵史的意义,而且关联到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一种群体趋向。此一趋向,对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走向,亦有着不可忽视的牵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家庆 湖湘文化 楚骚精神 魏晋六朝情结
下载PDF
文笔离合的管钥——中古文章学发展视野中的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
7
作者 束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11-118,共8页
长期以来,围绕着政治立场问题展开的探讨,为理解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提供了诸多启示,但也带来了视角单一的障蔽。将该文返置于中古文章学发展的脉络,能够在客观认识其文本属性、贴切归纳其文本特质的基础上,探知其进入文学史脉络的机... 长期以来,围绕着政治立场问题展开的探讨,为理解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提供了诸多启示,但也带来了视角单一的障蔽。将该文返置于中古文章学发展的脉络,能够在客观认识其文本属性、贴切归纳其文本特质的基础上,探知其进入文学史脉络的机缘,体会阮籍的一系列公牍书写对于两晋南朝文士提升“笔”体内涵,进而改善自身社会地位和文化生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文笔之辨 文士浮沉
下载PDF
晚清徽州士绅文化与闺秀文学传统的交融与蝶变--吕碧城人生转关背后的原生家庭因素
8
作者 束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42-53,共12页
吕碧城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着徽州士绅文化与闺秀文学传统两种主要文化要素,它们分别由其父系和母系所承载,经联姻汇聚于吕氏的家庭中。随着近代时局的裂变,两种传统均进入衰变期,文化困局浮出水面,变革之道亟待商讨。幸运的是,混融状态的... 吕碧城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着徽州士绅文化与闺秀文学传统两种主要文化要素,它们分别由其父系和母系所承载,经联姻汇聚于吕氏的家庭中。随着近代时局的裂变,两种传统均进入衰变期,文化困局浮出水面,变革之道亟待商讨。幸运的是,混融状态的原生家庭文化,恰好为吕碧城做好了适应新社会形态的知识、人脉、心理准备,并使她在人生的不同关口均得到及时的助益,最终在立功、立言、立德方面均趋于和平圆满。引入家族史的考察,以近代多种文化传统的交融和扬弃为背景,以其对原生家庭文化因素的选择性利用为视角,方可探察吕碧城人生转关、愈转愈进的动力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徽州 士绅文化 闺秀文学 原生家庭
下载PDF
杜诗“故人”、“主人”考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霜琴 《杜甫研究学刊》 2006年第1期56-62,共7页
关于杜甫《酬高使君相赠》、《卜居》等诗中“故人”、“主人”所指对象为谁的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纷。然若结合杜甫生平、整体诗作及其他相关资料综合观照,则此中“故人”、“主人”所指应分别为高适、裴冕二人。
关键词 杜甫 故人 主人
下载PDF
晚清桐城派“中兴”的出版因素——以曾国藩、萧穆交游为中心
10
作者 束莉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9-33,共5页
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三年(1861—1864),曾国藩驻辕安庆,弘扬文治,促成了桐城派的"中兴"之局。在此期间,得益于他的提携与指点,桐城后生萧穆的学术志趣逐渐从古文撰述转变为乡邦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此后四十年中,他铭记曾国藩的嘱... 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三年(1861—1864),曾国藩驻辕安庆,弘扬文治,促成了桐城派的"中兴"之局。在此期间,得益于他的提携与指点,桐城后生萧穆的学术志趣逐渐从古文撰述转变为乡邦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此后四十年中,他铭记曾国藩的嘱托,不仅促成了桐城派诸多经典文献的搜辑、编纂与出版,还延续了"道咸之学新"的学术视线,破除汉宋畛域,兼收骈散,呼吁搜辑、保存清代皇室档案及域外汉籍,倡导边疆史地之学的研究。萧穆广阔的学术视野与丰硕的编纂实绩,为近代桐城派的开陈出新提供了丰厚的文本基础。出版因素在晚清近代桐城派"中兴"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也应当获得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萧穆 桐城派“中兴” 出版因素
下载PDF
《易经》成书年代新证
11
作者 张增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45-49,共5页
《易经》究竟成书于何时,是关系到正确认识、研先、评价《易经》的重要问题。本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易经》最后成书当在春秋早期。文章着力于内证,在六十四卦中远出益卦、旅卦、鼎卦三个具有代变性的卦,作为考察对象,运用... 《易经》究竟成书于何时,是关系到正确认识、研先、评价《易经》的重要问题。本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易经》最后成书当在春秋早期。文章着力于内证,在六十四卦中远出益卦、旅卦、鼎卦三个具有代变性的卦,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易经》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商业和日常生活用具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其结论是:益卦六四艾“为依迁国”是指西周末年郑国东迁之事;诱卦所触及的远地行商具备西周末年,尤其是春秋早期,远地行商刚刚起步、正待风行的时代特征;鼎卦中的鼎,究其形状和铸造方式,显然属于春秋早期,而它能作为一般的煮食之器出现在依神而存的《易经》里,更是春秋早期礼制遭到破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成书年代 西周末年 《左传》 时代特征 货币 铸造方式 郭沫若 旅卦 中国青铜器
下载PDF
萧穆、沈曾植交游考论——以《章学诚遗书》的保存与刊刻出版为中心
12
作者 束莉 《文教资料》 2020年第18期73-75,共3页
萧穆、沈曾植在年龄、身份、学术旨趣上均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同处于晚清国学衰微、西学东渐的文化风口,对于古籍的保存与刊刻,二人同样具有危机意识和挽救意图,并进行了前后相继的努力,最终促成了《章学诚遗书》的幸存与刊刻、出版... 萧穆、沈曾植在年龄、身份、学术旨趣上均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同处于晚清国学衰微、西学东渐的文化风口,对于古籍的保存与刊刻,二人同样具有危机意识和挽救意图,并进行了前后相继的努力,最终促成了《章学诚遗书》的幸存与刊刻、出版。萧穆、沈曾植的交游,突破了诗酒唱和的习见格套,凸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士人们联手护惜文化遗产的决心与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穆 沈曾植 《章学诚遗书》
下载PDF
走进仙心——谈李白的个性与游仙的关系
13
作者 李霜琴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58-62,共5页
游仙在李白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多年来 ,人们于李白对神仙的态度究竟如何一直众说纷纭 ,在探讨其游仙原因时也多从外部因素着眼 ,而对其内因———李白个性所起的作用 ,却罕有论及。实际上 ,正是在时代社会和李白独特个性的合力作... 游仙在李白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多年来 ,人们于李白对神仙的态度究竟如何一直众说纷纭 ,在探讨其游仙原因时也多从外部因素着眼 ,而对其内因———李白个性所起的作用 ,却罕有论及。实际上 ,正是在时代社会和李白独特个性的合力作用下 ,形成了李白对游仙的既信且疑的矛盾复杂态度。李白后期游仙诗取得极大成就 ,其独特个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中介作用 ;也正是由于其独具魅力的个性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个性精神 游仙诗 政治理想 浪漫主义精神
下载PDF
知是鸾声是凤声——试论吕碧城对杜甫诗歌的追摹与依违
14
作者 束莉 《文教资料》 2019年第15期4-6,13,共4页
吕碧城的早期诗歌创作追摹杜甫的印迹十分鲜明。中年以后,在文体选择上她更倾心散文与词;在诗学宗尚上,他转而青睐“义山风味”。诗学宗尚的凸显与转移背后,原生家庭教育、文体“尊卑”与吕碧城的自我形塑,以及清末民初京津文化圈对新... 吕碧城的早期诗歌创作追摹杜甫的印迹十分鲜明。中年以后,在文体选择上她更倾心散文与词;在诗学宗尚上,他转而青睐“义山风味”。诗学宗尚的凸显与转移背后,原生家庭教育、文体“尊卑”与吕碧城的自我形塑,以及清末民初京津文化圈对新型才女的想象与塑造,皆为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杜甫 追摹
下载PDF
叙录结合 亦谱亦传——评施立业《姚莹年谱》
15
作者 李霜琴 《古籍研究》 2007年第1期286-291,共6页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著名学者、思想家,也是清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曾任台湾知县、广西按察史等职。鸦片战争期间,姚莹领导台湾人民奋勇抗英,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目前,学界对姚莹的研究主要体...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著名学者、思想家,也是清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曾任台湾知县、广西按察史等职。鸦片战争期间,姚莹领导台湾人民奋勇抗英,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目前,学界对姚莹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姚莹任台湾县令期间领导人民抵抗英国侵略者的事迹、影响及其意义;二、姚莹开眼看世界的思想主张;三、姚莹的文学创作及其在桐城派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莹 台湾人民 中国近代史 叙录 文学创作 看世界 安徽桐城 晚清政府 诗序 李申耆
原文传递
中年哀乐,絮语松声——《海日楼家书》与沈曾植的私领域书写
16
作者 束莉 《云梦学刊》 2020年第5期118-124,共7页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1898—1902),沈曾植与夫人李逸静频繁通信,留下近八十封寄内函稿,后结集为《海日楼家书》。在此期间,沈曾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生转折,诗学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在此背景之下,这批寄内家书也透显出丰厚的...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1898—1902),沈曾植与夫人李逸静频繁通信,留下近八十封寄内函稿,后结集为《海日楼家书》。在此期间,沈曾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生转折,诗学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蜕变。在此背景之下,这批寄内家书也透显出丰厚的意蕴:人到中年的夫妻两人,通过信函谈论生活琐细,字里行间难觅直白的相思情愫,却琐屑而默契,放松而诙谐,以简素之语传达朴厚之情。这些私领域的文字,透显了沈曾植端凝严肃的儒者面目之外所具有的人间情怀。就诗学层面而言,这些绵绵絮语,亦如松涛之声,呈现出低回郁起、广纳众象的美感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李逸静 《海日楼家书》 人间情怀 松秀之美
下载PDF
论方潜的“心性之辨”及其诗歌表达
17
作者 蒋明恩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7,共6页
桐城理学家方潜游走于儒释道之间,先后撰《心述》《性述》以阐明“心性之辨”。方氏对心性问题的再讨论,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展开的,受到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环境影响。尽管他对心性关系问题的思考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但也深刻反映了晚清... 桐城理学家方潜游走于儒释道之间,先后撰《心述》《性述》以阐明“心性之辨”。方氏对心性问题的再讨论,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展开的,受到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环境影响。尽管他对心性关系问题的思考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但也深刻反映了晚清儒学内部诸多矛盾与缺陷,折射出其时的学术发展态势。方潜的哲学思路还渗透于其诗歌创作中,诗作除酬唱互答、寄托感怀外,亦常涉逃禅语,与其心性、儒释之辨多相关照,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潜 心性之辨 诗歌创作 桐城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