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患者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动态观察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小虎 王海涛 +9 位作者 朱娟 邱晓辉 张金平 黄国权 曾小松 贺克武 谢宗玉 徐启中 刘斌 余永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5-43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达到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发热(57例)、咳嗽(55例)为主要症状。5例轻型患者3例全程CT检查为阴性,2例首次CT阴性表现,第2次胸部CT发现异常。55例(53例普通型和2例重型)首次CT异常患者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双肺受累为主(51例),病灶多发(33例),胸膜下多见(40例),磨玻璃影像最为常见(55例)。转归中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逐渐变淡,完全吸收(19例);肺内磨玻璃影范围扩大,进展为铺路石征、实变影,病灶再逐渐吸收后可见纤维条索影(27例);肺内磨玻璃影快速进展为实变影像,病灶吸收较慢,病灶大部分吸收后伴有较多纤维条索影残留(4例),2例重型患者肺内病灶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影缓慢吸收后可见较多纤维灶残留。结论胸部CT在输入性COVID-19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T影像所见肺的受累程度与临床转归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特征初步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小虎 邱晓辉 +10 位作者 张金平 曾小松 徐启中 黄国权 贺克武 马宜传 吴宗山 史恒峰 袁玉山 刘斌 余永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血清miR-21、腰椎椎体CT值及骨密度值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雪光 陈礼 +3 位作者 张文奎 李彬 曹传军 张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5930-5932,共3页
目的分析血清miR-21、腰椎椎体CT值及骨密度值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以骨折的再发生作为... 目的分析血清miR-21、腰椎椎体CT值及骨密度值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以骨折的再发生作为终点事件,发现术后再骨折23例作为再骨折组,术后未骨折85例纳入未骨折组,统计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的高危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iR-21、腰椎椎体CT值及骨密度值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结果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水泥注入量、椎间盘渗漏数、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后凸畸形角度、是否接受规范性骨质疏松治疗、血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骨折组相比,再骨折组腰椎椎体CT值、血清miR-21值、骨密度明显较低,初次双节段骨折数患者比例明显较高(P<0.05)。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见,腰椎椎体CT值、骨密度、初次双节段骨折数、血清mir-21值可作为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ROC曲线可见,腰椎椎体CT值、骨密度值、血清miR-21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8、0.914、0.918。结论通过血清miR-21、腰椎椎体CT值及骨密度值的监测能够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代谢水平的变化,并由此预测早期预测骨折再发风险,通过制定有针对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miR-21 腰椎椎体CT值 骨密度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再骨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