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2
1
作者 包文中 孟翔凌 +3 位作者 李良 汤大纬 周高潮 王家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 将26例确诊后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发病48 h内行LC术轻中度胆囊结石伴胰腺炎的患者列为早期LC组,与58例延期手术组的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胰腺炎患者实施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 将26例确诊后经保守治疗病情平稳、发病48 h内行LC术轻中度胆囊结石伴胰腺炎的患者列为早期LC组,与58例延期手术组的临床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 所有LC手术成功.早期手术组术后第1、3、5、7天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尿淀粉酶、碱性磷酸酶与延期手术组入院治疗第1、3、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住院日明显缩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胰腺炎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明确排除胆总管结石后,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度胰腺炎在发病48 h内行早期LC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胰腺炎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原文传递
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对低PNI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刘志平 胡开兵 +4 位作者 汤永胜 张有前 郭德胜 王想 王卫平 《安徽医学》 2021年第9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对低预后营养指数(PNI)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52例低PNI(PNI<45)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瘘组(n=29)与直吻组(n=23)... 目的探讨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对低预后营养指数(PNI)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52例低PNI(PNI<45)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瘘组(n=29)与直吻组(n=23),造瘘组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直吻组未造瘘而直接行一期吻合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差异。结果直吻组患者术后肠漏、腹腔感染、炎性肠梗阻、复合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均高于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吻组患者术毕至首次排气的时间为(87.32±10.06)h、盆腔引流管拔出时间为(10.04±7.32)d,均长于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住院天数和总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可在低PNI结直肠癌手术中运用,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增加术后总住院天数和费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回肠末端造瘘 结直肠癌 预后营养指数
下载PDF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400名临床男护士留职意愿影响因素组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丽霞 杨麦兰 +1 位作者 孔令梅 姚瑶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8-53,共6页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下,对临床男护士留职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为医院管理者识别男护士留职意愿的组合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2-4月选取400名男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在19个影...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下,对临床男护士留职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组态分析,为医院管理者识别男护士留职意愿的组合因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2-4月选取400名男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在19个影响因素中找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组合因素对男护士留职意愿的联动效应及其路径选择。结果 本研究男护士留职意愿得分为(20.52±5.53)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中高留置意愿组310名(77.5%),得分17~30(22.61±4.41)分;低留置意愿90名(22.5%),得分为≤16(13.88±2.17)分。男护士职业获益感总分得分为89~148(114.91±14.54)分。本研究结果显示:薪酬待遇变量是中高水平留职意愿的必要条件,组态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了5个组态,分别隶属于3种类型。(1)行为-主观型:组态1:正向职业感知*护患关系*团队归属感;(2)行为-主观-知觉型:组态2:正向职业感知*亲友认同*晋升机会,组态3:护患关系*晋升机会*~轮值夜班;(3)知觉型:组态4:择业方式*科研与创新,组态5:临床教学*晋升机会*科研与创新。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fsQCA分析法明确了男护士留职意愿受多种因素相互组合协同联动效应的影响,并确定了男护士中高留置意愿各组态的核心因素及辅助因素。有助于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借助“组态视角”下找出影响男护士职业稳定性的组合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并为其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新的证据及分析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护士 留职意愿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计划行为理论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细切除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包文中 孟翔凌 +2 位作者 汤大纬 周高潮 王家文 《肝胆外科杂志》 2013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探讨在术中B超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确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0.1-2013.9近13年间收治的22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2例患者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占17例,无功能性5例;前者的主要... 目的探讨在术中B超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确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0.1-2013.9近13年间收治的22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2例患者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占17例,无功能性5例;前者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低血糖症状,均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后者主要是腹部包块就诊。血清胰岛素测定对诊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有重要价值。22例经腹B超发现10例(45.5%),17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阳性率76.5%(13/17),而薄层CT扫描的敏感性可达91.7%(11/12)。术中B超阳性率100%(19/19),14例采用非精确切除发生胰瘘6例,8例采用术中在B超引导下对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实施精确切除胰瘘1例,超声引导下胰岛细胞瘤精确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及胰瘘的严重程度(P<0.05)。结论典型的临床表现、CT薄层扫描、结合胰岛素水平测定是诊断胰岛细胞瘤诊断的有效方法;术中超声不仅有助于术中肿瘤的定位,超声引导下精确切除肿瘤,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胰腺组织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超声 胰岛细胞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胆囊十二指肠瘘伴胆石性肠梗阻合并结肠癌1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文波 李良 +2 位作者 姜友 张军 鲁俊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4-908,共5页
胆石性肠梗阻(gallstone ileus,GI)是一种相对少见继发于胆囊结石的并发症,由于胆囊结石通过胆囊消化道瘘口进入消化道内,结石嵌顿所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相关文献[1-3]报道显示,0.3%~0.5%的胆石症患者可以发展为GI,1%~4%的肠梗阻系GI... 胆石性肠梗阻(gallstone ileus,GI)是一种相对少见继发于胆囊结石的并发症,由于胆囊结石通过胆囊消化道瘘口进入消化道内,结石嵌顿所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相关文献[1-3]报道显示,0.3%~0.5%的胆石症患者可以发展为GI,1%~4%的肠梗阻系GI。鉴于胆囊与十二指肠毗邻关系,胆囊十二指肠瘘临床最为常见[4]。由于胆囊结石的高发病率,GI罹患率并非罕见,在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的肠梗阻患者诊疗过程中,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疾病 肠梗阻 结肠肿瘤
下载PDF
3D高清腹腔镜在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文波 李良 +5 位作者 姜友 张军 鲁俊 陈跃 葛强 刘家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5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下行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治疗成人原发性单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行TAPP术的腹股沟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3D组45例,年龄22~81岁,左侧13例,右侧32例;斜...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下行经腹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治疗成人原发性单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行TAPP术的腹股沟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3D组45例,年龄22~81岁,左侧13例,右侧32例;斜疝37例,直疝3例,股疝3例,单侧直、斜复合疝2例;腹股沟疝分型:Ⅰ型9例,Ⅱ型30例,Ⅲ型6例;均采用3D腹腔镜系统行TAPP术。2D组49例,年龄23~88岁,左侧17例,右侧32例;斜疝42例,直疝3例,股疝2例,单侧直、斜复合疝2例;腹股沟疝分型:Ⅰ型12例,Ⅱ型32例,Ⅲ型5例;均采用2D腹腔镜系统行TAPP术。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疝分型及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3D组手术时间、补片放置时间、腹膜缝合时间均少于2D组(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组出现血清肿2例,切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2D组出现血清肿2例,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各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感觉神经障碍等并发症。两组术后NRS评分均在4分以下(轻度疼痛),均未予以特殊处理。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6个月,均未出现慢性疼痛及疝复发。结论3D高清腹腔镜行TAPP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辅助工具,有助于改善解剖的可视化和结构的识别,提高操作的精确性,降低精细操作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且在平衡手术图像显示效果及成本上更具临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腹腔镜
下载PDF
改良缝合法处理疝环缺损在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仁保 李良 +3 位作者 汤大纬 江鸣 高森 李琰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3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关闭疝环缺损的手术流程和预防术后血清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8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资料,根据对疝环缺损的不同处理方...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关闭疝环缺损的手术流程和预防术后血清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行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的80例腹股沟直疝患者资料,根据对疝环缺损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术中用3-0倒刺缝线5针法缝合疝环缺损,“十”字法贯穿缝合假疝囊;对照组术中旷置假疝囊。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血清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t=5.291,P<0.001),两组间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7、-0.493,P=0.055、0.623);研究组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22.5%,χ2=5.165,P=0.023)。结论腹腔镜经腹膜前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采用倒刺线改良缝合关闭疝环缺损的方法操作简便且安全,能够有效预防血清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直疝 缝合 腹腔镜 疝修补术
原文传递
乳腺微创旋切术在治疗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临床上的应用
8
作者 赵玉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87-90,共4页
探讨应用乳腺微创旋切术在治疗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结节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124例,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实... 探讨应用乳腺微创旋切术在治疗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纳入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结节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124例,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实验组实施乳腺微创旋切术,分析乳腺微创旋切术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病理筛查中的应用以及分析比较乳腺微创旋切术在治疗乳腺良性结节时临床效果和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乳腺微创旋切手术可以通过手术活检对乳腺结节的良性恶性进行筛查,确定乳腺结节的病理性质;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留疤大小等指标信息,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的实验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疼痛评分也照比对照组要低,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对比两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乳腺发生畸形、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的实验组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中术后发生乳腺感染的情况更是对比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微创旋切手术可以通过手术活检确定乳腺结节的病理性质,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最大限度的维持患者乳房美感,患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更高,最大的优势是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时间短,随做随走,在门诊手术中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微创旋切术 乳腺良性结节 乳腺恶性结节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直肠癌组织中R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9
作者 李永海 姚玲 +2 位作者 沈奎 刘远成 何磊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7-721,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染色体浓缩调节因子1(R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RC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66对直肠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染色体浓缩调节因子1(R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RCC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收集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66对直肠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上述组织中RCC1 mRNA水平,分析RCC1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结肠癌和直肠癌组织中RCC1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直肠癌全组分析显示RCC1表达与总生存期(OS)无关,但低表达的无复发生存期(RFS)优于高表达(HR=0.83,P=0.026);结肠癌亚组分析显示低表达的OS和RFS均优于高表达(HR=0.59,P=0.034;HR=0.55,P=0.016),而直肠癌亚组分析显示RCC1表达与OS和RFS均无关(P>0.05)。直肠癌组织中RCC1 mRNA水平为1.987±0.713,高于癌旁组织的1.152±0.561(P<0.05)。RCC1表达与性别、年龄和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有关(P<0.05)。结论肿瘤细胞RCC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人直肠癌的发生发展,RCC1表达可能是肿瘤细胞进展和预后不良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染色体浓缩调节因子1 临床意义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