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李华文 宋育林 《医学信息》 2024年第14期19-24,共6页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构建结肠息肉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行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且资料完整的1029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癌变组和非癌变组...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构建结肠息肉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行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且资料完整的1029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癌变组和非癌变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结肠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结肠息肉患者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重抽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列线图的准确性;采用Hosmer-Lemeshow(H-L)及校准曲线检验判断预测模型的一致性;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1029例患者中,癌变组336例,非癌变组693例。两组身体质量指数、其他肠道疾病史、胆囊手术史、阑尾手术史、息肉数目、息肉最大直径、息肉部位、血糖、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阑尾手术史、息肉直径>1 cm、息肉≥3枚、息肉发生于横结肠或乙状结肠是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构建癌变风险预测模型为:y=-4.517-2.578×(有阑尾手术史)+1.807×(息肉数目≥3枚)+3.145×(息肉直径>1 cm)-1.023×(横结肠息肉)+0.541×(乙状结肠息肉)。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95%CI(0.855~0.898),验证组中AUC=0.877,95%CI(0.860~0.880),H-L检验显示本模型拟合优度较高(P=0.627,χ^(2)=6.184),列线图的校准曲线接近参考线。结论无阑尾手术史、息肉直径>1 cm、息肉≥3枚、息肉发生于横结肠或乙状结肠是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癌变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球囊辅助与传统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辅民 张倩倩 +3 位作者 吴雯玥 项艺 晋晶 孔德润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811-816,共6页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balloon compression-assisted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bc-EI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6月—2020年11月,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ndosc...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balloon compression-assisted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bc-EI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2019年6月—2020年11月,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将患者随机分成bc-EIS组和传统EIS组。对比观察2组达到根除静脉曲张的治疗次数、首次治疗硬化剂使用剂量、首次治疗注射点数、术后随访10个月内再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初步纳入92例患者,经排除标准排除7例,最终有85例纳入数据分析,bc-EIS组47例,传统EIS组38例。bc-EIS组1次根除率、2次累积根除率和3次累积根除率分别为82.98%(39/47)、91.49%(43/47)和100.00%(47/47),传统EIS组分别为10.53%(4/38)(χ^(2)=44.125,P<0.001)、31.58%(12/38)(χ^(2)=33.023,P<0.001)和63.16%(24/38)(χ^(2)=20.73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EIS组与传统EIS组达到根除静脉曲张的治疗次数分别为(1.25±0.60)次和(3.21±1.4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7,P<0.001);首次治疗硬化剂使用剂量分别为(17.66±7.14)mL和(22.92±6.8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1,P=0.001);首次治疗注射点数分别为(2.70±0.86)点和(2.78±1.04)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7,P=0.065);术后随访10个月内再出血率分别为2.13%(1/47)和18.4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1,P=0.029)。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bc-EIS组术后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和溃疡发生率分别为2.13%(1/47)、2.13%(1/47)、4.26%(2/47)和0.00%(0/47),传统EIS组分别为5.26%(2/38)(χ^(2)=0.035,P=0.851)、5.26%(2/38)(χ^(2)=0.035,P=0.851)、7.89%(3/38)(χ^(2)=0.060,P=0.806)和7.89%(3/38)(χ^(2)=1.877,P=0.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c-EIS较传统EI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更为显著,且术后再出血率更低,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肠道血管通路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查德华 张磊 +2 位作者 梅俏 金娟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建立大白兔肠道吸收代谢、肝脏清除等区域性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型,并行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研究。方法16只大白兔采用硬膜外导管从胃十二指肠静脉插管至门静脉,再行十二指肠插管;两导管固定于颈背部皮下,并行造影。其中6只大白兔... 目的建立大白兔肠道吸收代谢、肝脏清除等区域性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型,并行雷贝拉唑肝、肠首过效应研究。方法16只大白兔采用硬膜外导管从胃十二指肠静脉插管至门静脉,再行十二指肠插管;两导管固定于颈背部皮下,并行造影。其中6只大白兔分别从十二指肠、门静脉及外周静脉给予雷贝拉唑6mg/kg,各时间点取血,HPLC法检测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5只大白兔置管成功,术后2周内有两只大白兔门静脉导管发生堵塞,3只大白兔十二指肠导管发生堵塞,其余大白兔门静脉及十二指肠导管均保持通畅1月以上。造影显示胃十二指肠静脉及十二指肠插管位置正确,肠道活动性不受影响。雷贝拉唑6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7.9%,肝脏与肠道提取率分别为78.4%、63.6%。结论采用胃十二指肠静脉及十二指肠插管建立大白兔肠道血管通路模型方法较为简便可靠,为肠道及肝脏区域性药代动力学研究较理想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咪唑类/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投药 口服
下载PDF
ROCK通路在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肝窦阻塞综合征中变化及意义
4
作者 徐魁 宋育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22-24,共3页
探讨ROCK蛋白在野百合碱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给予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灌胃(160mg/kg)。分批在造模后第1 ... 探讨ROCK蛋白在野百合碱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给予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灌胃(160mg/kg)。分批在造模后第1 天,2 天和4 天随机处死,正常组第4天处死。动物处死后,收集肝组织用于观察肝脏组织学和肝脏ROCK1 、ROCK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单次灌胃MCT(160mg/kg)后,第1天肝窦淤血、肝细胞变性;第2天肝窦淤血扩张明显,第4天肝脏病变加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组ROCK1 、ROCK2蛋白及mRNA升高(P<0.01)。结论:单次MCT造成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呈进行性加重。 ROCK信号通路可能是野百合碱致HSOS发生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百合碱 ROCK 信号通路
下载PDF
TRPV1受体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的表达及其与症状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凯 程鹏 王亚雷 《安徽医学》 2012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研究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也称为辣椒素受体)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组织的表达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GERD患者54例(RE患者28例、NERD患者26例)及对照组25例进行电子胃镜检查时,在胃食管连接处上方3 cm处食管活检... 目的研究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也称为辣椒素受体)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组织的表达及其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GERD患者54例(RE患者28例、NERD患者26例)及对照组25例进行电子胃镜检查时,在胃食管连接处上方3 cm处食管活检2块黏膜组织行HE染色和TRPV1免疫组化检查,并使用RDQ问卷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症状评估。结果 RE组TRPV1受体表达的光密度(OD)值为为0.022 2±0.0029 9,NERD组OD值为0.020 70±0.001 77,对照组OD值为0.005 5±0.000 39,GERD患者食管黏膜TRPV1受体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NERD组和RE组之间的TRPV1受体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PV1受体的表达与患者症状程度相关。结论 GERD患者食管黏膜TRPV1受体表达增加,可能与患者症状的产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
下载PDF
miRNA-34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邓晓晶 邓敏 +1 位作者 宋育林 王启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研究microRNA-34a(mir-34a)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及人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MKN-45、BGC-823中mir-34a的表达水平。体外将... 目的研究microRNA-34a(mir-34a)在人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及人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MKN-45、BGC-823中mir-34a的表达水平。体外将表达人mir-34a(has-mir-34a)慢病毒感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评估细胞感染情况,MTT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后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胃癌细胞AGS、SGC-7901、MKN-45、BGC-823中mir-34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明显降低,其中以胃癌SGC-7901细胞降低最为明显(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34a感染组SGC-7901细胞增殖明显减慢(P<0.01),G1/G0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mir-34a在多种人胃癌细胞,尤其是SGC-7901细胞中呈低表达。mir-34a可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周期停滞及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SGC-7901细胞 微小RNA microRNA-34a 凋亡
下载PDF
40例克罗恩病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韩玮 许建明 梅俏 《胃肠病学》 2007年第2期78-82,共5页
背景:近年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对CD临床特点的认识尚有限。目的:回顾性分析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的CD住院病例,按照维也纳分类标准进行临床分类,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 背景:近年我国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对CD临床特点的认识尚有限。目的:回顾性分析C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的CD住院病例,按照维也纳分类标准进行临床分类,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建议进行临床严重度分度。结果:共纳入40例CD患者,男女比例为1.22:1,诊断时年龄16~65岁。根据维也纳分类标准,诊断时年龄<40岁(A1)者28例(70.0%),≥40岁(A2)者12例(30.0%);病变部位位于末端回肠(L1)者15例(37.5%),结肠(L2)11例(27.5%),回结肠(L3)11例(27.5%),上消化道(L4)3例(7.5%);无狭窄、穿孔(B1)16例(40.0%),发生狭窄(B2)10例(25.0%),发生穿孔(B3)14例(35.0%)。A1型中病变位于末端回肠者占42.9%,A2型中病变位于结肠者占41.7%。L1型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L2型(40.0%对18.2%),穿孔发生率明显低于L2型(26.7%对45.4%)。参考简化CD活动指数(CDAI)评分,轻度6例(15.0%),中度20例(50.0%),重度14例(35.0%),回结肠受累者重度患者占63.6%。结肠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以及结节状增生、假息肉、肠腔狭窄等。活检标本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为42.1%,手术标本为61.9%。共21例患者接受手术诊治,手术率为52.5%。内科治疗轻度患者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为主;中度患者小肠受累者以激素治疗为主,结肠受累者以口服SASP/5-ASA为主;重度患者以激素治疗为主,2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结论:维也纳分类标准简单、易行,适用于我国CD人群的分类。本组CD患者手术率高。应根据临床严重度和病变部位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维也纳分类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维生素D缺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冰冰 陈熙 +5 位作者 陈远华 张程 何薇 陶莉 徐德祥 许建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11-615,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缺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4至6月门诊体格检查人群中符合 NAFLD 诊断标准的患者104例,以及同期体检人群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98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 目的探讨维生素 D 缺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4至6月门诊体格检查人群中符合 NAFLD 诊断标准的患者104例,以及同期体检人群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98名。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完成临床资料采集;上腹部超声检查判定肝脏脂肪变严重程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 D[25(OH)D]浓度。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25(OH)D 浓度与 NAFLD 的相关性。结果NAFLD 组的 BMI、腹围、血压、AST、ALT、GGT、LDH、尿酸、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1,P =0.004);两组的血清25(OH)D 浓度及钙、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年龄、BMI 的分层研究显示,≤30岁的 NAFLD 患者中25(OH)D 缺乏(<37.5 nmol/L)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χ^2=6.679,OR =13.71,P =0.025);BMI ≤25 kg/m2的NAFLD 患者中25(OH)D 缺乏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χ^2=3.734,OR =4.97,P <0.01)。BMI ≤25 kg/m^2群体经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及代谢综合征等混杂因素后,25(OH)D 浓度与 NAFLD 呈负相关(OR =1.16,95% CI :1.03~1.30,P =0.032)。结论维生素 D 缺乏可能是≤30岁和 BMI≤25 kg/m^2的 NAFLD 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体质指数 年龄
原文传递
微小核糖核酸-148a调控胰腺癌细胞中ErbB3的表达
9
作者 冯慧 姚玮艳 +2 位作者 陈熹 张辰宇 王亚雷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9-402,共4页
目的 在胰腺癌细胞中寻找并验证微小核糖核酸(miRNA)-148a的下游调控基因.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NA-148a调控的目的基因,构建含目的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3'-UTR)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用脂质体转染miRNA-148a类似物和抑制... 目的 在胰腺癌细胞中寻找并验证微小核糖核酸(miRNA)-148a的下游调控基因.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NA-148a调控的目的基因,构建含目的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3'-UTR)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用脂质体转染miRNA-148a类似物和抑制剂进入胰腺癌细胞BXPC-3,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确定miRNA-148a是否直接与靶基因3’-UTR结合.同时改变胰腺癌细胞BXPC-3中miRNA-148a表达水平,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在蛋白水平检测靶基因ErbB3表达的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生物信息学发现ErbB3和miRNA-148a上有一个保守的结合靶位点.miRNA-148a直接与ErbB3的3’-UTR结合,使荧光素酶活性下降到阴性对照的[-(25.00±4.70)%,F=4.66,P<O.01];过表达miRNA-148a后,BXPC-3细胞中ErbB3蛋白水平灰度值下降到阴性对照的[(26.16±4.69)%,F=6.563,P<O.05].结论 miRNA-148a在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中直接靶向并调控ErbB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微RNAS 癌基因蛋白质v-erbB 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印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