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籽醇提物对松材线虫及根结线虫室内活性测定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吴慧平 徐晓莉 王军 《植物检疫》 2007年第6期335-337,共3页
为筛选具杀线虫活性的植物材料,测定了茶等5种植物95%乙醇粗提物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PWN)等的离体活性,并对活性材料的粗粉进行了室外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茶、银杏和喜树的果实部分95%乙醇粗提物在10.0mg/mL浓... 为筛选具杀线虫活性的植物材料,测定了茶等5种植物95%乙醇粗提物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PWN)等的离体活性,并对活性材料的粗粉进行了室外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茶、银杏和喜树的果实部分95%乙醇粗提物在10.0mg/mL浓度处理线虫60h后,引起PWN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00%、88.40%、85.77%,呈极强杀线活性;茶籽粗提物对PWN的LC50值为0.0119mg/mL,表现出的最强毒力;另活性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Meloidogyne incognita,J2)和水稻潜根线虫(Hischmanmella oryzae)有明显的选择活性。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茶、喜树和银杏果实粗粉按1.5g/100g土混入盆栽土,与对照相比辣椒的根结病级数分别下降53.33%、46.67%、40.00%,对根结形成控制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线虫活性 醇提物 松材线虫 粗粉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白兰精油化学成分 被引量:3
2
作者 陆宁 宛晓春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04年第2期125-127,共3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白兰精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鉴定了57种化学物质。结果表明,白兰精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其含量达58.74%。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白兰精油 化学成分 检测分析 香料
下载PDF
茉莉精油微胶囊香气成分的释放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陆宁 宛晓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34,共5页
研究了茉莉精油的挥发性、茉莉精油微胶囊的总精油含量及表面含油量,分析了茉莉精油微胶囊总精油及表面含油量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在贮存过程中,茉莉精油的损失主要是微胶囊表面油的损失,并得出微胶囊对茉莉精油香... 研究了茉莉精油的挥发性、茉莉精油微胶囊的总精油含量及表面含油量,分析了茉莉精油微胶囊总精油及表面含油量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在贮存过程中,茉莉精油的损失主要是微胶囊表面油的损失,并得出微胶囊对茉莉精油香气成分的保存是十分有效的结论。对各释放结果逐一进行了数学方程拟合,取得了较高的置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精油 微胶囊 香气成分 释放 总精油含量 表面含油量
下载PDF
茶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被引量:100
4
作者 孙美莲 王云生 +5 位作者 杨冬青 韦朝领 高丽萍 夏涛 单育 骆洋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9-587,共9页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准确性的先决条件。该文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芽、叶、幼根、嫩茎、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18S rRNA、GAPDH、β-actin和α-tubulin4个...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准确性的先决条件。该文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芽、叶、幼根、嫩茎、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18S rRNA、GAPDH、β-actin和α-tubulin4个常用内参基因在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经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发现,当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可选择β-actin作为校正内参基因;而比较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和愈伤组织时,可以选择GAPDH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实时荧光定量PCR 内参基因
下载PDF
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5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99-2908,共10页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黄酮 儿茶素 生物合成途径 调控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45
6
作者 方从兵 宛晓春 江昌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8-504,共7页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作者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茉莉花茶香气成分与品质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陆宁 宛晓春 潘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3-97,共5页
本文提取并分析了三种不同级别茉莉花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讨论并确定了香气挥发油总量是决定香气浓度的基础;推测低沸点物质对香气的鲜灵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讨论了茉莉花茶香气成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芳樟醇,乙酸苄酯,顺... 本文提取并分析了三种不同级别茉莉花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讨论并确定了香气挥发油总量是决定香气浓度的基础;推测低沸点物质对香气的鲜灵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讨论了茉莉花茶香气成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芳樟醇,乙酸苄酯,顺-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为茉莉花茶的主要香气成份,并且前四种物质与香气的品质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香气成分 品质 相关性 香气挥发油总量
下载PDF
微波、超声波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提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夏涛 时思全 宛晓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0-173,共4页
浸提工艺是影响茶饮料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在低温短时浸提条件下保持茶叶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内含成分浸出率,是茶饮料生产工艺急待解决的难题。尝试将微波、超声波应用于茶饮料浸提过程中,研究了两种浸提方法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 浸提工艺是影响茶饮料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在低温短时浸提条件下保持茶叶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内含成分浸出率,是茶饮料生产工艺急待解决的难题。尝试将微波、超声波应用于茶饮料浸提过程中,研究了两种浸提方法对茶叶主要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超声波对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浸出率与常规浸提法相当,对蛋白质、果胶等大分子物质的浸出有抑制作用。分析了不同浸提方式茶汤中主要儿茶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波浸提茶汤中主要儿茶素的含量高于其它浸提方式。微波、超声波处理适合于茶饮料的浸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微波 超声波 浸提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四大药用菊花功能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段崇霞 张正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05,共7页
为了比较4种药用菊花的品质特征,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测定绿原酸含量,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结果表明,贡菊、滁菊、亳菊和杭菊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5.608%、4.619%、4.372%和3.017%;绿原酸含量分别为0.345%、0.207%、0.337%... 为了比较4种药用菊花的品质特征,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HPLC测定绿原酸含量,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结果表明,贡菊、滁菊、亳菊和杭菊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5.608%、4.619%、4.372%和3.017%;绿原酸含量分别为0.345%、0.207%、0.337%和0.131%;挥发油总量分别为0.243%、0.524%、0.388%和0.212%;GC-MS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中贡菊有18种,滁菊有46种,亳菊有35种,杭菊有6种。可见贡菊的主要功能成分较其他3种菊花含量高,并且具有较好的香气品质,认为贡菊可能不仅更适合药用,同时适于作为饮料、功能和保健食品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菊花 总黄酮 绿原酸 挥发油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茶尺蠖生物学习性研究 被引量:38
10
作者 高旭晖 宛晓春 +2 位作者 杨云秋 郑高云 沈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3,共4页
本试验对茶尺蠖的生活习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成虫羽化后,大多于次日晚20:00~凌晨01:00交尾,交尾高峰集中在22:00~23:00,翌日黄昏开始产卵,20:00~00:00产卵最多。不同叶位饲养幼虫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本试验对茶尺蠖的生活习性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尺蠖成虫羽化后,大多于次日晚20:00~凌晨01:00交尾,交尾高峰集中在22:00~23:00,翌日黄昏开始产卵,20:00~00:00产卵最多。不同叶位饲养幼虫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咀食嫩叶的幼虫生长最快,化蛹率较高;食成老叶的生长较快,化蛹率最高;而食芽头的生长最慢,化蛹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 性行为 交尾高峰 生长速率
下载PDF
鲜茶叶摊放过程中呼吸速率、β-葡萄糖苷酶活性、游离态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35
11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施兆鹏 高丽萍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4-136,共3页
鲜茶叶在 12h摊放过程中 ,总的变化趋势是 :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 ,叶组织逐步失水 ;细胞的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内源β 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提高 ;游离态香气的含量增加 ,摊放 4h最高 ,此后下降并稳定在这个相对低的水平上 ;糖苷类香气前体... 鲜茶叶在 12h摊放过程中 ,总的变化趋势是 :随着摊放时间的延长 ,叶组织逐步失水 ;细胞的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内源β 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提高 ;游离态香气的含量增加 ,摊放 4h最高 ,此后下降并稳定在这个相对低的水平上 ;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较鲜茶叶上升 ,特别是在摊放 0~ 8h期间 ,后期有所下降 ,在摊放 10h后与鲜茶叶中的含量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茶叶 摊放过程 呼吸速率 Β-葡萄糖苷酶 酶活性 游离态香气 糖苷类香气前体
下载PDF
茶皂甙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32
12
作者 侯如燕 宛晓春 文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9-372,共4页
皂甙作为中草药的活性成分之一,受到普遍关注。茶树中的皂甙是一类齐墩果烷型三萜类皂甙的混合物,通称为茶皂甙。由于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的进步,现已从茶树的根、叶和种子中分离鉴定出10多种茶皂甙的单体,同时发现茶皂甙具有抗菌、抗病毒... 皂甙作为中草药的活性成分之一,受到普遍关注。茶树中的皂甙是一类齐墩果烷型三萜类皂甙的混合物,通称为茶皂甙。由于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的进步,现已从茶树的根、叶和种子中分离鉴定出10多种茶皂甙的单体,同时发现茶皂甙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抗氧化等生物学活性,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甙 茶皂甙 化学结构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茶叶β-葡萄糖苷酶亲和层析纯化与性质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坂田完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2,共7页
以化学合成的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β-葡萄糖脒为配体,通过N-糖苷键交联到支持物上,使糖脒N-糖苷键一侧的氨基保持带正电荷的活化状态,合成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亲和层析树脂。这种合成的亲和层析树脂在弱酸条件下非常稳定,能选择性... 以化学合成的β-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β-葡萄糖脒为配体,通过N-糖苷键交联到支持物上,使糖脒N-糖苷键一侧的氨基保持带正电荷的活化状态,合成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的亲和层析树脂。这种合成的亲和层析树脂在弱酸条件下非常稳定,能选择性地吸附β-葡萄糖苷酶,并能多次重复使用。利用这种亲和层析树脂,在pH6和pH5条件下,从薮北种茶树叶片中纯化出两种分子量分别为63和75kDa的β-葡萄糖苷酶单体酶。以对硝基苯酚β-葡萄糖苷为底物,研究了两种酶的性质。TLC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β-葡萄糖苷酶都能水解(Z)-3-己烯醇、苯甲醇和苯乙腈的β-D-葡萄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Β-葡萄糖苷酶 茶叶香气 亲和层析 薮北种 β-葡萄糖脒
下载PDF
祁门红茶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刘莉华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文勇 张正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6-389,共4页
对祁门传统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两种加工工艺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碎茶在加工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在萎凋结束时,酶活达到最高,以后持续下降;而工夫红茶至揉捻阶段酶活升至最高;低温有利于酶活性的保持。
关键词 祁门工夫红荼 红碎茶 Β-葡萄糖苷酶 香气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茶(Gabaron Tea)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杨昌军 宛晓春 黄继轸 《茶业通报》 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
本文对γ-氨基丁酸茶的生理功能与加工技术进行了综述,简述了γ-氨基丁酸的增加方法,并展望了其开发前景。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茶 生理功能 加工技术 Γ-氨基丁酸 鲜叶处理 微波处理 谷氨酸钠溶液 红外线加温处理
原文传递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大祥 宛晓春 +1 位作者 刘莉华 夏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TF1、TF2+TF3和TF4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8.5%、2.0(3.8%和2.0(3.9%,三者总量的变异系数为2.2(4.1%.应用该法对Sigma公司的混合茶黄素标样测定表明,其相对误差为3.4%.对自制茶色素中茶黄素类含量分析表明,茶黄素类总量可达20.5%、其中TF1、TF2+TF3和TF4的含量则分别为6.0%、9.1%和5.4%.茶色素中茶黄素类HPLC定量方法的建立,对于茶色素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并有助于茶色素的开发以及药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色素 茶黄素 HPLC定量
下载PDF
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机体骨代谢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30
17
作者 黄彤 金邦荃 +2 位作者 孙桂菊 杜先锋 宛晓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482-2484,共3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机体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3月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背驮式切除双侧卵巢后每日灌胃葛根素5mg/kg(P-5组),10mg/kg(P-10组)和20mg/kg(P-20组),并设假手术组(Sham),...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机体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3月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背驮式切除双侧卵巢后每日灌胃葛根素5mg/kg(P-5组),10mg/kg(P-10组)和20mg/kg(P-20组),并设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和己烯雌酚阳性对照组(E)。3个月后处死动物,测定大鼠胫骨干重、灰分重量和矿物质含量,胫骨Ca、P含量以及血清相关骨代谢指标。结果与OVX组相比,葛根素各组的胫骨矿物质含量(mg/g)均有增加(574±17,590±22和597±18),其中P-20组差异显著(P<0.05);葛根素各组的胫骨Ca含量(mg/g)高于OVX组(132±10,222±7,228±8),其中P-10,P-20两组差异显著(P<0.05,P<0.01),说明服用葛根素后大鼠骨量得到增加;同时,葛根素各组的碱性磷酸酶(U/L)与OVX组有所降低(101±26,90±20,71±15),其中P-10,P-20两组差异显著(P<0.05,P<0.01),说明去卵巢大鼠骨的高转换状态得到改善。结论葛根素能抑制去卵巢大鼠骨量的丢失,对骨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去卵巢大鼠 骨代谢
下载PDF
茶树酯型儿茶素生物合成及水解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8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5 位作者 刘亚军 王云生 刘莉 赵磊 蒋晓岚 钱玉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07-2320,共14页
茶树酯型儿茶素对于茶叶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及人类健康的药理功效均高于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合成及水解途径及分子调控机理,既是长期困扰茶业界的重点难题,也是富含原花青素(PAs)或缩合单宁(CAs)植物如葡萄、柿子的未解科学问题之... 茶树酯型儿茶素对于茶叶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及人类健康的药理功效均高于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合成及水解途径及分子调控机理,既是长期困扰茶业界的重点难题,也是富含原花青素(PAs)或缩合单宁(CAs)植物如葡萄、柿子的未解科学问题之一。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及水解途径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过程与水解单宁合成具有相似性;没食子酰基葡糖糖(βG)是它们合成的酰基供体,与葡萄糖基转移酶(UGGT)和没食子酰基转移酶(ECGT)等有关;在茶树中酯型儿茶素很容易被水解酶(GCH)水解为没食子酸和非酯型儿茶素。此外,还综述了国际上有关flavan-3-ols的合成、聚合、糖苷化和甲基化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酯型儿茶素 生物合成
下载PDF
共固定化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茶饮料增香和除混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苏二正 夏涛 +2 位作者 张正竹 黄继轸 胡颍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5-129,共5页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的方法共固定化了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2种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为67·3%和46·0%。将共固定化酶应用于茶饮料的除混和增香,结果表明,经共固定化酶处理后,绿茶、红茶、乌龙茶3类茶的香精油...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的方法共固定化了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2种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为67·3%和46·0%。将共固定化酶应用于茶饮料的除混和增香,结果表明,经共固定化酶处理后,绿茶、红茶、乌龙茶3类茶的香精油总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绿茶的香精油总量增加最多,增长率达20·69%,乌龙茶和红茶分别为10·30%,6·79%;3类茶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增加,增幅依次为绿茶(52·17%)>红茶(12·94%)>乌龙茶(8·83%),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降幅依次为绿茶(20·0%)>乌龙茶(16·68%)>红茶(5·04%);实验中还研究了用共固定化酶处理绿茶饮料的抗沉淀效果,未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饮料低温时的浊度比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要高,贮藏3个月,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的澄清度一直很高,而未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在60d后有少许沉淀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共固定化 单宁酶 增香 酯型儿茶素 绿茶饮料 酶处理 乌龙茶 海藻酸钠 沉淀效果 香精油 红茶 回收率 酶应用 增长率 澄清度 交联 含量 混和
下载PDF
绿茶汤色分析 被引量:22
20
作者 李立祥 梅玉 +1 位作者 常珊 董瑞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采用色差分析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10种绿茶汤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品茶师间对绿茶评分与评价呈现较高度一致,差异性较小。色差分析绿茶汤色各组间明亮度(L)、茶汤绿度(a)和茶汤黄度(b)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亦存在差异;但绿茶汤色各组间色... 采用色差分析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10种绿茶汤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品茶师间对绿茶评分与评价呈现较高度一致,差异性较小。色差分析绿茶汤色各组间明亮度(L)、茶汤绿度(a)和茶汤黄度(b)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亦存在差异;但绿茶汤色各组间色差衍生指标a/b具有高度一致性。统计分析显示:品茶师茶汤评分与茶汤明亮度(L)和茶汤黄度(b)相关性较小,与茶汤绿度(a)相关性较大;而与色差衍生指标a/b达极显著相关。应用逐步回归对色差的衍生指标色相(a/b)进行绿茶汤色感官评分表征,相关性均达极显著,其决定系数均可达80%以上。应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对色差亮度(L值)和色差的衍生指标色相(a/b)进行绿茶汤色感官评分表征,相关性均达显著以上,其决定系数均可达95%以上。文中还对绿茶汤色的表述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色差 汤色 感官审评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