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动脉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叶会闯 柯文婷 +2 位作者 范恒鑫 陈真婧 樊树峰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94-196,201,共4页
目的:探究对比增强动脉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CT值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收集连续的40例经临床诊断并由CTA证实的单或双侧CAS斑块(最大厚度>2mm),在没有钙化和明显伪影的斑块最大层面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其平扫及动脉期CT值并计算... 目的:探究对比增强动脉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CT值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收集连续的40例经临床诊断并由CTA证实的单或双侧CAS斑块(最大厚度>2mm),在没有钙化和明显伪影的斑块最大层面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其平扫及动脉期CT值并计算其差值(?Hu),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40例患者中符合入组条件的颈动脉斑块61个,其中CTA期斑块CT值上升>10Hu的有26个(占42.6%),CT值下降>10Hu的有8个(占13.1%),介于两者之间的有27个(占44.3%)。?Hu的中位数值、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4.8(-4.4,19.3)Hu、49.6Hu、-55.3Hu。结论:动脉期对比剂浓度可影响CAS斑块CT值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伪影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检查对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贵军 孙勤学 +2 位作者 李烽 胡燕萍 朱斌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3-606,共4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检查对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中老年AS疑似髋关节病变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影像学表现特点,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检出敏感性及...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学检查对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中老年AS疑似髋关节病变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影像学表现特点,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检出敏感性及骨质异常检出率。结果 CT检查AS髋关节病变主要表现包括髋臼囊变、髋臼关节面破坏、股骨近端骨质硬化、髋臼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均匀狭窄及硬结节; MRI检查AS髋关节病变主要表现包括髋臼囊变、髋臼脂肪沉积、股骨头脂肪沉积、髋臼坏死骨髓水肿、股骨近端坏死骨髓水肿及关节囊积液。在各髋关节病变分级患者中,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在总体患者诊断方面,MRI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 05)。两种检查方式在骨质硬化及骨质侵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CT及MRI检查诊断中老年AS髋关节病变均具有良好的价值,其中MRI检查能够准确反映髋关节早期炎性病变,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病变
下载PDF
头颅核磁共振用于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汪国余 施一鸣 +1 位作者 王增献 陈峰 《中华全科医学》 2021年第6期998-1000,1025,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测的特征,评价其用于该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20年8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测的特征,评价其用于该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20年8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卒中后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卒中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均进行头颅MRI检测,观察脑组织梗死病灶大小,测定大脑白质感兴趣区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全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为26.50%;研究组脑组织存在大梗死和中梗死病灶的患者比例(50.94%和56.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76%和23.81%),χ^(2)=15.943、19.097;均P<0.001;研究组左侧、右侧海马体积和大脑左右径检测数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而研究组颞叶钩回间距检测数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额叶前部、额叶后部、侧脑室前角区、侧脑室后角区、半卵圆中心和海马区等区域脑白质ADC检测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梗死病灶面积大和脑白质稀疏的特征,头颅MRI检测可有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的相关临床特征,对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性痴呆 早期诊断 临床价值
原文传递
定量CT测量的腹部内脏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董剩勇 查晓娟 +23 位作者 冉利梅 李永丽 陈爽 高剑波 李绍林 陆勇 张玉琴 马骁 李跃华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杨营营 陈白如 吕英茹 吴艳 吴静 赵凯平 付晓霞 杜霞 付海鸿 程晓光 曾强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25-431,共7页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的腹内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cardiometabolic risk,CM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中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76226例。腹内脂肪面积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QCT)Pro Model 4系统。本研...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的腹内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cardiometabolic risk,CM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中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76226例。腹内脂肪面积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QCT)Pro Model 4系统。本研究收集的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MR得分定义为血压、血糖、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得分之和。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0±13)岁,男性占58.8%。男性腹内脂肪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191.7±77.1)cm^(2)比(116.4±56.2)cm^(2),P<0.001]。随着腹内脂肪面积的增加,年龄校正后的心血管代谢指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外)均呈上升趋势。当腹内脂肪面积为300 cm^(2)时,CMR得分≥1的年龄校正后比值比[OR值(95%CI)]男性为14.61(13.31~16.04),女性为5.46(4.06~7.36);CMR得分≥3的年龄校正后可能性男性为31.7%,女性为31.3%。结论基于CT扫描的QCT测量的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密切相关。在接受低剂量CT扫描筛查肺癌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可考虑同时测量腹内脂肪,有助于控制和管理腹型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脂肪 内脏脂肪组织 心血管代谢风险 定量CT
原文传递
基于定量CT的中国健康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及地区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金鹰 赵凯平 +24 位作者 瞿建 杜霞 李永丽 陈爽 吴艳 吴春维 洪国斌 陆勇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安苗苗 王子云 聂四平 吕英茹 高剑波 李绍林 李跃华 曾强 程晓光 冉利梅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10-615,共6页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 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 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 取平... 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 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 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 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 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 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70岁以前, 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 (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低于东北[(183.01±24.58)至(99.69±27.85)mg/cm^(3))、华北(188.93±24.80)至(95.89±26.12)mg/cm^(3)]、华东[(187.54±27.71)至(95.65±27.86)mg/cm^(3)]地区(P<0.01);≥70岁各地区BMD趋于一致(P>0.05)。华中和西南地区在40~60岁年龄段BMD值接近(P>0.05), ≥60岁各地区BMD均低于骨量异常值(均P<0.05)。≥50岁女性西南地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25.65%), 华北地区最低(17.30%)。结论建立了中国健康女性人群的QCT骨密度参考值数据库, 西南地区BMD值最低, 华南地区BMD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健康成年女性 定量CT 骨密度
原文传递
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CT及MRI表现 被引量:5
6
作者 田萍 江凯 +2 位作者 蔡志强 王咏涛 邓生德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2期1141-1146,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53.4岁。临床症状以脊柱区疼痛为主,少数...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53.4岁。临床症状以脊柱区疼痛为主,少数伴周围神经症状。病程2周~3个月,平均9周。CT平扫9例,CT平扫及增强8例;21例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5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对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进行观察,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变部位及大小:颈椎1例,胸椎16例,腰椎2例,骶椎4例。肿块常较大,最大的横断面73 mm×125 mm。病变类型:23例中15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型,7例为软组织肿块型,无骨髓浸润型。CT及MRI表现:CT示11例伴"云雾"状改变,6例伴压缩性骨折,并伴"浮冰"样改变,伴"袖套"样改变9例;11例伴椎管狭窄;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示T1WI均为稍低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后强化明显,椎管狭窄16例,伴"袖套"样改变13例;椎间隙均无明显狭窄。CT及MRI表现对照:CT对骨质破坏细节的显示明显优于MRI,但其对病灶范围及其周围结构是否受累的显示不及MRI,MRI显示病灶的范围往往大于CT。病理:23例均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表现中"云雾"状、"浮冰"状骨质破坏及椎管内"袖套"样浸润对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淋巴瘤 CT MRI
下载PDF
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基线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凯平 翟建 +22 位作者 冉利梅 李永丽 陈爽 吴艳 洪国斌 陆勇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吕英茹 高剑波 李绍林 李跃华 查晓娟 郭智萍 曾强 李真林 吴静 程晓光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596-603,共8页
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 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 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 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分析入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以及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基线情况, 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性别对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年龄变化趋势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经对主要指标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异常值筛选后, 最终86 113例纳入本研究, 入组率为92.47%, 其中女性35 431例(41.1%), 男性50 682例(58.9%), 男女比值为1.43。总体年龄为(50.3±12.7)岁, 男性为(50.2±12.8)岁, 女性为(50.4±12.5)岁, 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地区划分, 华东地区入组最多, 共43 833例(50.90%), 其次为华中地区16 434例(19.08%), 东北地区最低2 914例(3.38%)。与主要研究结局相关的健康信息指标入组率基本在70%以上, 且两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骨密度为(139.33±46.76)mg/cm3, 男性为(135.90±36.48)mg/cm3, 不同性别骨密度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减趋势(均P<0.001);女性腹内脂肪面积为(116.39±56.23)cm2, 男性为(191.67±77.07)cm2, 不同性别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增趋势(均P<0.001)。结论基于QCT测量的基线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年龄趋势不同, 健康信息指标也有性别差异;此外, 由于纳入数据的地区差异, 也需考虑地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状况 内脏脂肪组织 骨密度 定量CT 大数据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男性人群脊柱定量CT骨密度参考值和地区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刘萍 翟建 +25 位作者 冉利梅 李永丽 吕英茹 吴艳 李绍林 王晗琦 潘亚玲 陈彤彤 吕海英 赵凯平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高剑波 李跃华 杜霞 李真林 曾强 程晓光 陈爽 吴静 陆勇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04-609,共6页
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公司的QCT系... 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
原文传递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联合射频消融在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贵军 李宏 +4 位作者 马霁波 叶桦 李烽 孙勤学 朱斌斌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4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及鄞州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及鄞州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静脉化疗的方法。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0.83%vs. 37.50%,P<0.05);但2组患者的获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0%vs. 87.50%,P=0.26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FA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ICC患者,可以提高缓解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射频消融 近期疗效 肿瘤标志物 远期生存率
原文传递
CT诊断肠系膜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姚凤明 朱海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40-141,共2页
目的:评价CT诊断肠系膜损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因腹部钝伤进行手术患者的CT图像和临床资料。结果:手术证实7例肠系膜损伤。术前CT诊断肠系膜损伤6例。CT表现包括肠系膜内血肿4例、肠壁增厚2例、肠系膜脂肪内渗出6例和对... 目的:评价CT诊断肠系膜损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因腹部钝伤进行手术患者的CT图像和临床资料。结果:手术证实7例肠系膜损伤。术前CT诊断肠系膜损伤6例。CT表现包括肠系膜内血肿4例、肠壁增厚2例、肠系膜脂肪内渗出6例和对比剂从肠系膜血管漏出2例。结论:CT对于肠系膜损伤的检测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 创伤 CT
下载PDF
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定量CT骨密度与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彩云 赵凯平 +21 位作者 查晓娟 冉利梅 陈爽 吴艳 洪国斌 陆勇 张玉琴 马骁 陆靖 肖喜刚 龚向阳 杨泽宏 陈伟 吕英茹 高剑波 李绍林 李跃华 杜霞 曾强 程晓光 吴静 李永丽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616-622,共7页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测量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骨密度, 探讨其与血红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数据(China Biobank), 脊柱骨密度测量采用 QCT Pro图像分析系统, 所有合作中心均采用欧洲脊...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测量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骨密度, 探讨其与血红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数据(China Biobank), 脊柱骨密度测量采用 QCT Pro图像分析系统, 所有合作中心均采用欧洲脊柱体模(NO.145)进行质量控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50 0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年龄分为7组, 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脊柱骨密度、人血白蛋白、血红蛋白,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相关性。结果健康体检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均降低(P<0.05), 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体质指数(BMI)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分别r=0.086、0.101、0.076、0.090、0.072、0.123、0.100;均P<0.01);而女性健康体检者部分年龄组骨密度与血红蛋白相关(分别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77;均P<0.05);部分年龄段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白蛋白相关(其中男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8;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51;女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4;40~49岁组r=-0.042;50~59岁组r=-0.086;70~79岁组r=-0.07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后血红蛋白水平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1.022, 95%CI:1.017~1.027)、骨密度减少(OR=1.012, 95%CI:1.007~1.016)的保护因素;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0.926, 95%CI:0.905~0.948)、骨密度减少(OR=1.006, 95%CI:0.951~1.011)危险因素。结论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存在相关性。血红蛋白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保护因素, 人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白蛋白 相关性
原文传递
Gd-EOB-DTPA增强MRI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严洪军 梁修振 +3 位作者 李烽 董海波 陈鸿 孙勤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4期595-599,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Gd-EOB-DTPA增强MRI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肝脏Gd-EOB-... 目的探讨肝脏Gd-EOB-DTPA增强MRI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clinically significant portal hypertension,CSPH)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肝脏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剪切波弹性成像并行HVPG测定的32例患者的资料。Pearson相关分析门静脉、脾静脉管径、肝脾体积、肝胆期相对强化程度(relative enhancement,RE)值、肝硬度值(liver stiffness,LS)等参数与HVPG的相关性。对易出血组(HVPG>12 mmHg)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诊断模型(RE_(20min)与肝硬度值)并检验拟合度,绘制单一诊断指标及联合诊断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患者存在CSPH,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管径、脾脏体积、LS均呈正相关(r=0.375、0.591、0.749,P<0.05),与RE_(10min)、RE_(20min)呈负相关性(r=-0.453、-0.548,P<0.01),与肝脏体积、脾静脉无相关性(r=0.032、0.287,P>0.05)。门静脉管径、脾体积、RE_(10min)、RE_(20min)、LS、联合诊断模型(RE_(20min)与肝脏硬度)的AUC值分别为0.806,0.813,0.759,0.721,0.881,0.883。结论肝脏Gd-EOB-DTPA增强MRI相关参数与HVPG密切相关,有助于CSPH的诊断。在CSPH患者中,对肝脏硬度明显增高、肝胆期相对强化程度明显降低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RE_(20min)联合肝硬度值较单一因素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有待进一步模型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显著门静脉高压 肝静脉压力梯度 磁共振成像 剪切波弹性成像
下载PDF
脑胶质瘤MRI影像组学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雪瑶 董海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2082-2084,共3页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诊断及分子分型均依赖于有创的外科操作,而磁共振成像(MRI)这一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反映其组织病理、细胞代谢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利用影像组...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诊断及分子分型均依赖于有创的外科操作,而磁共振成像(MRI)这一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反映其组织病理、细胞代谢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利用影像组学技术勾画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即通过分析高通量的医学影像特征,得以预测患者临床表现、基因特征、疗效预后等。本文就近年来脑胶质瘤MRI影像组学的发展现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椎动脉MRA在眩晕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缪光胜 杨光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1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眩晕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进行椎动脉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显示正常者14例,显示异常者38例,其...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眩晕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患者进行椎动脉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显示正常者14例,显示异常者38例,其中管腔闭塞3例、管腔狭小13例、局限性狭窄15例,延长迂曲或折角形成7例。此外,在17例进一步行椎动脉DSA的患者中,椎动脉DSA与MRA完全吻合者为12例,完全吻合率为70.59%。结论椎动脉MR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能显示大部分椎动脉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磁共振血管成像 眩晕 诊断
下载PDF
CT联合MRI对钙化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任峰 高岭 +2 位作者 姚凤明 胡铁波 林闽江 《健康研究》 CAS 2014年第3期259-260,263,共3页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对钙化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断疗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3例钙化性脑膜瘤患者的CT和MRI诊断资料。结果 CT诊断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光整、清晰,脑组织窗观察呈现高密度影,肿瘤整体密度比骨皮质密度稍低。MRI诊断...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对钙化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断疗效,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3例钙化性脑膜瘤患者的CT和MRI诊断资料。结果 CT诊断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光整、清晰,脑组织窗观察呈现高密度影,肿瘤整体密度比骨皮质密度稍低。MRI诊断结果显示T1WI上18例患者以等信号为主伴有些许低信号,20例患者以低信号为主伴有些许等信号,5例患者以不均质稍高信号。10例患者病灶边缘出现薄层环状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30例强化均匀,13例强化不均匀,内有斑片结节状相对低信号。结论 CT联合MRI诊断钙化性脑膜瘤更具全面性,更为客观地反应肿瘤特性,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放射科医师判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孙亚 张玉琴 +3 位作者 吴明杰 姚凤明 陈达巍 郑建军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12期18-19,共2页
目的比较人工智能与放射科医师判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的原发性SPN患者150例,分别进行人工智能肺结节检测系统检测和副主任及以上放射... 目的比较人工智能与放射科医师判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的原发性SPN患者150例,分别进行人工智能肺结节检测系统检测和副主任及以上放射科医师3人判读,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二者对SPN良恶性结果判断的准确率。结果人工智能的敏感度(92.6%)、特异度(82.1%)、阳性预测值(95.8%)、准确率(90.7%)略低于放射科医师的判断(96.7%、89.3%、97.5%、95.3%)。结论人工智能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放射科医师辅助诊断SPN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放射科医师 孤立性肺结节 良恶性 准确率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影像学评价——附39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志新 张玉琴 +2 位作者 缪锦芬 王超英 王春伟 《新医学》 2009年第1期33-34,49,共3页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总结分析39例行MHD期间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与结论:通过胸部X线摄片、腹部B超、心电图、UCG、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总结分析39例行MHD期间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与结论:通过胸部X线摄片、腹部B超、心电图、UCG、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或螺旋CT造影、头颅CT、腹部CT等检查,发现慢性心力衰竭8例,急性肺水肿2例,心包积液12例,冠状动脉钙化4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胸腔积液8例,肺炎3例,肺结核4例,脑出血4例,脑梗死2例,肾性骨病及血管通路狭窄各1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方法,39例均获确诊,无误诊或漏诊病例。提示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诊断MHD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并发症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摄片 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
下载PDF
侵袭性肺曲菌病11例CT影像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缪光胜 杨光钊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4期15-17,共3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菌病(IPA)的CT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IPA患者的CT图像,动态观察患者肺内病灶的形态、数量及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1例IPA患者中,最初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结节或实变影,周围伴发晕轮征;典型的CT影像...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菌病(IPA)的CT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IPA患者的CT图像,动态观察患者肺内病灶的形态、数量及变化情况。结果本组11例IPA患者中,最初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结节或实变影,周围伴发晕轮征;典型的CT影像往往出现在病程的10~20d,8例主要表现为结节或团块样实变,并在结节或团块样实变的基础中有空洞4例,晕轮征5例,病变内低密度征1例,空气半月征1例。此外,3例仅表现为斑片实变影。结论免疫缺陷的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尽早行肺部CT检查,且应动态随访和复查。熟悉IPA的CT影像表现及演变过程对疾病的诊断、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性 曲霉菌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CT、MRI诊断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凤明 戴闽晔 任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1期1775-1776,共2页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病变,国内外报道较少。我院2002年1月~2011年5月期间共收治5例,结合文献对本病的CT与MRI表现、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嗜酸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凤明 戴闽晔 +2 位作者 任峰 付峰 李晖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评价MS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境(VE)等后处理。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MS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境(VE)等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手术结果及超声心动图,分析MSCTA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中的优缺点。结果:11例患者心内心外畸形共35处,MSCTA共诊断26处(诊断符合率74.3%),其中心外畸形19处(诊断符合率95%),漏诊1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心内畸形7处(诊断符合率46.7%),漏诊2例房间隔缺损和6例瓣膜病变共8处畸形;超声心动图共诊断畸形29处(诊断符合率82.9%),其中诊断心外畸形14处(诊断符合率70%),漏诊主动脉缩窄5例和肺静脉瘤样扩张1例,诊断全部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100%)。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特异征象,明确病变的部位、类型、侧枝血管情况,对于诊断、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A和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是诊断心内心外复杂畸形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血管成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后处理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