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辅助置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胡勇 袁振山 +5 位作者 董伟鑫 徐荣明 孙肖阳 马维虎 袁建兵 王成焘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8-773,共6页
目的 观察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8例可复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层厚1 mm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获取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 目的 观察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辅助置钉重建寰枢椎不稳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8例可复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层厚1 mm扫描后获得DICOM格式数据.获取数据经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螺钉置钉理想钉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建立与个体化基板组合形成导向模板.在激光快速成型机上制作导向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置钉.术后根据颈椎X线片和CT扫描评价螺钉的位置. 结果 应用数字化导向模板为28例患者置入螺钉,其中3例行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椎板螺钉固定;25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共置入C1椎弓根螺钉56枚,C2椎弓根螺钉53枚,C2椎板螺钉3枚,术后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钉道骨皮质,未出现置钉相关并发症. 结论 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能够针对不同螺钉置钉组合方法灵活应用于临床治疗寰枢椎不稳,具有良好的精确性.但数字化导向模板技术在临床上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比重增加,有效控制人为因素能够极大地提高置钉精准性并减少神经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计算机辅助设计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腰椎邻椎病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钟建斌 张凯伦 +3 位作者 赵波捷 吴佳达 沈树锋 胡勇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555-559,共5页
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为腰椎融合节段颅侧或尾侧椎体发生的退行性疾病,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随着腰椎融合手术的普及,既往被认为发病率较低的ASD,在临床中并不少见。现有研究表明,ASD发病率在4%~31%之间... 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为腰椎融合节段颅侧或尾侧椎体发生的退行性疾病,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随着腰椎融合手术的普及,既往被认为发病率较低的ASD,在临床中并不少见。现有研究表明,ASD发病率在4%~31%之间[1-3]。ASD的危险因素较多,然而关于ASD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选择、临床疗效等研究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危险因素 邻椎病 综述
原文传递
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马尾神经冗余征的疗效 被引量:9
3
作者 胡勇 许建忠 +5 位作者 董伟鑫 袁振山 孙肖阳 朱秉科 陈绪国 赵波捷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2-617,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马尾神经冗余征(RNR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3例因腰椎管狭窄伴RNR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38~58岁,平均4... 目的探讨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马尾神经冗余征(RNR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3例因腰椎管狭窄伴RNR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38~58岁,平均48.4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28.1个月。单个节段狭窄7例,2个节段狭窄12例,3个节段狭窄4例。RNRs诊断标准:在腰椎MRIT2像的矢状切面上,硬膜囊内的马尾神经根表现为环状、迂曲、缠绕的现象。MRI信息由3名双盲的放射科医师采集和收集。如果3名医师均判断为RNRs,则认为是RNRs。入院后均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总体疗效评价采用Fischgrund标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23.3个月。手术时间为(130.0±23.2)min,术中出血量为(513.0±165.0)ml。23例患者于术后1周均复查MRI,马尾神经冗余均消失。术前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及JOA评分分别为(6.3±0.8)分、(6.8±0.9)分、(46.7±2.5)分和(10.3±2.8)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1.4±0.5)分、(1.8±0.7)分、(11.9±2.1)分和(25.3±1.8)分(P均〈0.05)。疗效评价: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1%。术后12个月复查cT示螺钉无断裂,椎间融合器无下沉、移位,椎体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腰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能够缓解腰椎管狭窄伴RNRs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和消除马尾神经冗余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腰椎 内固定器 马尾神经
原文传递
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波捷 胡勇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36-440,共5页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MNSF)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及重物砸击等暴力因素造成[1]。暴力直接造成的第一处骨折为原发伤,此处骨折往往严重,力继续向上下传导过程中,由...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MNSF)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及重物砸击等暴力因素造成[1]。暴力直接造成的第一处骨折为原发伤,此处骨折往往严重,力继续向上下传导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留在另一椎体,造成相邻或间隔的继发脊柱骨折;原发损伤多为爆裂骨折并常伴有脱位,继发损伤部位常无神经损伤或损伤症状被原发损伤造成的神经症状所掩盖[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枕骨髁螺钉固定技术应用一例报告 被引量:7
5
作者 马维虎 王扬 +2 位作者 李国庆 阮超越 赵华国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08-512,共5页
临床上枕颈不稳通常由外伤、先天畸形、肿瘤、炎症等因素引起,一般行枕颈融合术。枕颈融合需要三大固定结构:颅侧固定结构、颈椎固定结构及纵向连接结构。而颅侧骨骼、神经与血管变异率较高,固定相对困难。目前常用的枕颈融合术式是... 临床上枕颈不稳通常由外伤、先天畸形、肿瘤、炎症等因素引起,一般行枕颈融合术。枕颈融合需要三大固定结构:颅侧固定结构、颈椎固定结构及纵向连接结构。而颅侧骨骼、神经与血管变异率较高,固定相对困难。目前常用的枕颈融合术式是枕骨鳞部螺钉固定技术,在枕骨菲薄的患者中无法应用,部分枕颈交界区畸形的患者应用该术式进行融合有较大的技术难度,易引起硬膜外血肿、静脉窦破裂甚至脑损伤。此外,有些学者认为由于枕骨螺钉固定后存在微动易导致术后难治性头颈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技术 髁螺钉 枕骨 应用 枕颈融合术 连接结构 先天畸形 枕颈交界区
原文传递
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人群特征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6
6
作者 沈树锋 胡勇 +1 位作者 吴佳达 储振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3-618,共6页
目的:分析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的人群特点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CDD)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20年9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因颈椎病行手术治疗且年龄为18~40周岁的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 目的:分析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的人群特点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CDD)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20年9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因颈椎病行手术治疗且年龄为18~40周岁的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吸烟、饮酒不良嗜好、是否从事长期低头职业、术前VAS评分、手术节段、不同年份全院颈椎手术量等资料。根据术前颈椎X线片中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前方骨赘、是否存在终板硬化三个指标对CDD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患者CDD及三个评分指标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不良嗜好、长期低头职业、术前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33.9±4.2岁,BMI为25.02±2.40kg/m2。吸烟患者28例,饮酒患者39例,从事长期低头职业的患者为68例。青年颈椎病手术量占当年我院颈椎手术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5.6%上升至2020年的8.5%。青年手术人群中CDD总分为2.73±1.20分,以轻度退变居多。93.5%的患者存在椎体间隙高度丢失,62.9%的患者椎体前方有骨赘形成,有终板硬化的患者占50.9%。患者CDD总分与年龄和吸烟两个因素呈中度相关(r_(s)分别为0.41和0.69,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评分与年龄和从事长期低头职业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_(s)分别为0.53和0.41;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椎体前方骨赘形成评分与年龄和吸烟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_(s)分别为0.51和0.58;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终板硬化评分与年龄和吸烟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_(s)分别为0.31和0.54;P<0.01),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青年颈椎病手术患者中CDD退变程度相对较轻,影像表现依次以椎间隙高度丢失、骨赘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青年人群 颈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通道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勇 张蛟 +3 位作者 袁振山 董伟鑫 孙肖阳 朱秉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1-736,共6页
目的确定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APS)理想置钉通道,为AAPS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征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志愿者40名,行颈椎CT扫描。将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枢椎三维图像。根据中心线确定理想置钉通道。根据性别将枢... 目的确定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APS)理想置钉通道,为AAPS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征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志愿者40名,行颈椎CT扫描。将颈椎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枢椎三维图像。根据中心线确定理想置钉通道。根据性别将枢椎分为男女两组,分别测量两组枢椎椎弓根左右侧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钉道长度;进钉点至枢椎两侧上关节面内侧缘顶点连线的距离;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矢状面的距离;进钉点至“人”字嵴顶点的距离;钉道外倾角及钉道下倾角。结果左右侧及男女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PS理想钉道的进钉点位于枢椎两侧上关节突上缘的连线下方(4.39±0.67)mm与正中矢状面外侧(3.95±0.44)mm交汇处;钉道长度为(34.15±2.93)mm;枢椎椎弓根内中心线上可拟合的最小直径为(7.04±0.87)mm;进钉点至枢椎“人”字嵴顶点的距离为(1.454-0.19)mm;角度为外倾(30.80±2.79)°,下倾(36.35±3.26)°。结论AAPS理想置钉通道可避开椎管、椎间孔等重要结构,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可以枢椎椎体前方“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钉参考点。但临床上仍需强调AAPS置入的个体化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弓根螺钉 解剖学
原文传递
传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和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技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振山 胡勇 +3 位作者 董伟鑫 孙肖阳 朱秉科 赖欧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61-968,共8页
目的:比较传统置钉技术与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技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症患者56例(男33例,女23例),男性年龄56.8±8.9岁(36~71岁),女性年龄54.5±10.8... 目的:比较传统置钉技术与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置钉技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的置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寰枢椎不稳症患者56例(男33例,女23例),男性年龄56.8±8.9岁(36~71岁),女性年龄54.5±10.8岁(33~72岁),其中30例行传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照组),26例行个性化定点-定向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寰椎和枢椎定点导板均有长条状扶手设计.术后3d复查CT评估寰椎和枢椎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并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位于骨性钉道内;1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2级,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螺钉直径穿破骨皮质>50%;3级,螺钉直径完全穿破骨皮质.比较两组螺钉安全率(0级设为安全,1~3级设为存在风险)、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中出血量.结果:寰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48枚、1级7枚、2级2枚、3级1枚,观察组0级49枚、1级2枚、2级1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0级53枚、1级6枚、2级1枚、3级0枚,观察组0级48枚、1级2枚、2级0枚、3级0枚,各级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螺钉安全率对照组及观察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9);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109.2±17.1min,观察组115.2±16.6min,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9);平均透视次数对照组12.50±1.95次,观察组6.85±2.44次,两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001);平均术中出血对照组198.1±108.3ml,双导板组160.3±135.4ml,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216).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26个月(19.4±4.1个月),所有病例行寰枢椎后路术后均获得融合.结论:改良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传统置钉技术更能有效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并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导向模板 3D打印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优势侧单边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Jefferson骨折 被引量:4
9
作者 胡勇 张蛟 +7 位作者 徐荣明 袁振山 董伟鑫 赖欧杰 孙肖阳 朱秉科 许建忠 陈绪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13-620,共8页
目的探讨单侧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Jeffers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骨性融合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22例不稳定Jeffers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35~67岁... 目的探讨单侧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不稳定Jefferson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骨性融合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22例不稳定Jeffers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35~67岁,平均52.9岁。视觉模拟评分(VAS)4~8分,平均6.09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D级2例,C级1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12.3分。根据置钉难易程度,15例行双侧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双侧组);7例因骨折块极度不稳或椎弓根螺钉骨性通道过细导致寰枢椎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困难,仅行寰枢椎完整性优势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单侧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并发症。应用VAS评估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个月颈枕区疼痛改善情况。采用ASIA分级及JOA评分评估伴有神经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在X线片上测定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6,12个月寰齿前间隙(ADI)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在寰枢椎CT上评价螺钉位置及融合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9.5±21.2)min;术中出血量(280.1±83.1)m1。术中共置入74枚寰枢椎螺钉,术后CT显示螺钉位置满意。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3~33个月,平均20.7个月。两组术后VAS均较术前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双侧组2例ASIA分级由D级恢复至E级,单侧组1例由C级恢复至D级;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提高至平均15.7分。两组术后ADI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法进行寰枢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的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枕关节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颈椎结构损伤对C1~C2和C2~C3节段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勇 董伟鑫 +2 位作者 袁振山 孙肖阳 张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测试Ⅱ型齿状突骨折、I型Hangman骨折及C2~3椎间盘损伤对C1~C2节段和C2~C3节段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新鲜成人完整C1~C3标本10具,男5具,女5具;年龄25—45岁,平均35.7岁。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依次按照对照组(... 目的测试Ⅱ型齿状突骨折、I型Hangman骨折及C2~3椎间盘损伤对C1~C2节段和C2~C3节段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新鲜成人完整C1~C3标本10具,男5具,女5具;年龄25—45岁,平均35.7岁。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依次按照对照组(正常状态)、I型Hangman骨折组、Ⅱ型齿状突骨折组、I型Hangman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组、I型Hangman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C2~3椎间盘损伤组顺序测试C1~C2及C2~C3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及中性区(NZ),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型Hangman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ROMC1-C2在各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ROMC2-C3的左/右侧屈两个方向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Ⅱ型齿状突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ROMC2-C3在各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ROMC1-C2的左/右旋转两个方向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I型Hangman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组和对照组比较,ROMC1-C2值只在左/右旋转方向上以及ROMC2-C3值只在后伸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型Hangman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C:~。椎间盘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ROM。,~。值在侧屈和前屈后伸方向上以及ROM。。值在各方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型Hangman骨折丧失了C2~C3节段在左/右旋转和前屈后伸方向的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丧失了C1-C2节段在左/右侧屈和前屈后伸方向上的稳定性;I型Hangman骨折伴Ⅱ型齿状突骨折联合C2-3,椎间盘损伤丧失了除寰枢关节旋转功能外C1-C3节段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本研究可为相关内固定技术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骨折 椎间盘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勇 朱秉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6-1049,共4页
腰椎椎弓根螺钉(1umbarpediclescrew,LPS)因其生物力学性能好、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大学者所认可,用于重建腰椎的稳定性。但LPS存在肌肉组织剥离范围大、固定过度僵硬而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等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腰椎椎弓根螺钉 螺钉内固定术 椎板关节突 生物力学性能 邻近节段退变 植骨融合率 剥离范围 肌肉组织
原文传递
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勇 董伟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7,共3页
基于枢椎在脊柱中特殊的解剖结构,其在创伤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骨折类型[1],从单一解剖部位骨折(齿状突骨折占颈椎骨折的9%~18%[2~4]、Hangman骨折占颈椎骨折的4%~7%[5]、枢椎椎体骨折占颈椎骨折的0.3%[6])到联合多个解剖部位的复合... 基于枢椎在脊柱中特殊的解剖结构,其在创伤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骨折类型[1],从单一解剖部位骨折(齿状突骨折占颈椎骨折的9%~18%[2~4]、Hangman骨折占颈椎骨折的4%~7%[5]、枢椎椎体骨折占颈椎骨折的0.3%[6])到联合多个解剖部位的复合型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1%~3.4%[7、8])。目前临床上对单一解剖部位骨折的治疗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复合型骨折的处理目前仍无一致的意见[7、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术 齿状突 骨折类型 螺钉 解剖部位 解剖结构 椎体骨折 HAN
下载PDF
动态稳定系统的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建斌 胡勇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第5期355-359,共5页
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由Stoll 等[1]在Graf 韧带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LDD主要包括腰椎椎间盘突出、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椎体滑脱及退行性脊柱侧凸等,当引发严重腰腿部疼痛、神经... 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由Stoll 等[1]在Graf 韧带系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LDD主要包括腰椎椎间盘突出、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椎体滑脱及退行性脊柱侧凸等,当引发严重腰腿部疼痛、神经根压迫等临床症状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脊椎滑脱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枢椎泪滴样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勇 孙肖阳 +3 位作者 张蛟 袁振山 董伟鑫 朱秉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5-400,共6页
目的探讨枢椎泪滴样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分别占同期收治的颈椎损伤患者的3.9%和枢椎骨折患者的11.4%。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21-56岁,平均37.8岁... 目的探讨枢椎泪滴样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分别占同期收治的颈椎损伤患者的3.9%和枢椎骨折患者的11.4%。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21-56岁,平均37.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跌落伤6例,重物砸伤1例。入院后常规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13例接受3~6个月不等的Halo-vest支架外固定治疗,6例接受颈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行影像学评价,同时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评价[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观察内固定松动断裂、骨融合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18例枢椎泪滴样骨折实现骨愈合,1例未愈合。所有患者颈部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VAS由(7.5±1.2)分恢复至(3.1±1.5)分;18例ASIA分级仍为E级,1例进展为D级。结论枢椎泪滴样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颈椎损伤类型,大部分患者颈椎稳定性尚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当影像学上提示有不稳定性因素存在时,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枢椎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颈椎椎体螺钉失效后补救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勇 孙肖阳 +3 位作者 董伟鑫 张蛟 袁振山 谢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24-726,共3页
目的评估颈椎椎体螺钉(4.0mm)失效后,常规颈椎椎体补救螺钉(4.5mm)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4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一C7),游离出20个完整颈椎椎骨。在椎体左右两侧分别置人直径4.0mm的颈椎椎体螺钉,测量螺钉的最大旋入扭矩... 目的评估颈椎椎体螺钉(4.0mm)失效后,常规颈椎椎体补救螺钉(4.5mm)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4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3一C7),游离出20个完整颈椎椎骨。在椎体左右两侧分别置人直径4.0mm的颈椎椎体螺钉,测量螺钉的最大旋入扭矩。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行最大轴向拔f{j力实验,记录最大轴向拔出力。沿原进钉点、原钉道置人直径4.5mm的补救螺钉,测量补救螺钉置入时的最大扭矩,置入后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进行最大轴向拔出力实验。比较颈椎椎体螺钉与补救螺钉的最大旋入扭矩以及最大轴向拔出力,分析最大旋入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的关系。结果颈椎椎体螺钉组平均最大轴向拔出力为(380.01±161.07)N,补救螺钉组平均最大轴向拔Ⅲ力为(169.63±77.20)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椎体螺钉组置入的最大扭矩平均值为(2.64±0.88)kgf/cm,补救螺钉组置入的最大扭矩平均值为(1.50±0.36)kgf/cm,两者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椎体螺钉组置人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768,P〈0.01),补救螺钉组置人的最大扭矩与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相关(r=0.534,P〈0.01)。结论直径4.0mm的颈椎椎体螺钉失效后,通过原钉道置人直径4.5mm的补救螺钉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螺钉 颈椎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颈椎前侧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宇杰 章彩珍 +2 位作者 徐顶立 王扬 马维虎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208-212,共5页
上颈椎由枕骨髁(C0)、寰椎(C1)、枢椎(C2)及其相互连接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结构组成。该部位解剖结构重要且复杂,若发生畸形、肿瘤、外伤、结核或风湿等病变,会导致上颈椎失稳,压迫脊髓、椎动脉和神经。上颈椎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且致残... 上颈椎由枕骨髁(C0)、寰椎(C1)、枢椎(C2)及其相互连接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结构组成。该部位解剖结构重要且复杂,若发生畸形、肿瘤、外伤、结核或风湿等病变,会导致上颈椎失稳,压迫脊髓、椎动脉和神经。上颈椎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且致残、致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C0~2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和置钉都较为困难,所以熟练掌握其解剖结构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上颈椎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的选择在国内外尚未达成一致,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采用何种内固定方式,是否需要前后路联合治疗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上颈椎前侧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技术作如下综述,旨在为临床对上颈椎疾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疾病 内固定 文献综述
下载PDF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勇 陈绪国 +5 位作者 袁振山 董伟鑫 赖欧杰 孙肖阳 朱秉科 许建忠 《脊柱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枢椎板开双孔辅助螺钉置钉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振山 胡勇 +3 位作者 董伟鑫 孙肖阳 朱秉科 赖欧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109-1117,共9页
目的评价枢椎板开双孔辅助螺钉置钉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枢椎标本22具,男11具,女11具;年龄26~69岁,平均47.2岁。通过CT扫描获得枢椎标本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分割功能截取椎板中心水平面作为... 目的评价枢椎板开双孔辅助螺钉置钉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枢椎标本22具,男11具,女11具;年龄26~69岁,平均47.2岁。通过CT扫描获得枢椎标本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分割功能截取椎板中心水平面作为测量平面。分别在椎板棘突交界线的中点(孔1)和椎板侧块交界线的中点(孔2)挖除骨皮质作为观察孔。当枢椎椎板螺钉进钉点位于腹侧偏移点A、中心点M或背侧偏移点P时分别在最大安全内倾(腹倾)、平行、最大安全外倾(背倾)位置时分别测量过观察孔1和孔2的中心点垂直于椎板中轴方向的线与模拟钉道中轴线的交点至各自观察孔中心点的距离,即D1和D2。分别比较左、右侧椎板从点A、M、P平行、内倾和外倾置入螺钉时D1和D2的差异。结果22具枢椎标本获得平行、内倾、外倾钉道参数各44组。分别在A、M、P三点平行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A点:(3.72±0.95)mm,(3.37±1.24))mm;M点:(2.29±0.72)mm,(1.94±0.58)mm;P点:(1.17±0.44)mm,(0.86±0.69)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1.776,1.777;均P>0.05),而右侧D1与D2[A点:(4.44±1.20)mm,(3.36±1.37)mm;M点:(3.01±0.76)mm,(1.97±0.90)mm;P点:(2.06±0.73)mm,(1.00±0.87)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81,4.141,4.378;均P<0.05)。在M点内倾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与D2[(3.11±0.92)mm,(3.79±1.36)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2,P=0.058),右侧D1和D2[(3.79±1.20)mm,(3.69±1.5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812);在P点内倾置入螺钉时,左侧D1和D2[(2.67±0.77)mm,(4.25±1.3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4,P=0.000),右侧D1和D2[(2.57±1.14)mm,(3.94±1.5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P=0.001)。分别在A、M点外倾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时,左侧D1和D2[A点:(3.44±1.05)mm,(1.22±0.71)mm;M点:(2.26±0.73)mm,(0.90±0.75)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15,6.095;均P<0.05);右侧D1和D2[A点:(4.56±1.51)mm,(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螺丝 解剖学
原文传递
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19
作者 彭宇杰 王扬 +5 位作者 马维虎 施凯日 徐顶立 李豪杰 周树一 赵旭晨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2299-2303,共5页
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 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路斜坡螺钉置钉建立斜坡螺钉固定模型,随后在原标本采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建立枕骨髁螺钉固定模型。分别给予4组模型1.5 N·m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_(0)-C_(1)与C_(0)-C_(2)的活动度(ROM)。最后进行拔出力试验,比较单双皮质固定对螺钉抗拔出力的影响。结果在C_(0)-C_(1)节段,斜坡螺钉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6.46°±0.85°、5.14°±0.76°、2.73°±0.36°、1.12°±0.41°,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5.92°±0.90°、4.16°±1.06°、2.86°±0.50°、1.05°±0.27°;在C_(0)-C_(2)节段,斜坡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9.55°±1.99°、10.46°±2.03°、6.90°±1.29°、13.51°±1.37°,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8.14°±1.38°、9.53°±1.55°、4.75°±1.06°、7.90°±1.68°,枕骨髁螺钉组较斜坡螺钉组的侧弯及旋转ROM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皮质固定的枕骨髁螺钉最大拔出力为(408±28)N,双皮质固定最大拔出力为(439±33)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在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上比前路斜坡螺钉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 枕颈融合 枕骨髁螺钉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后路枕骨髁螺钉技术研究进展
20
作者 娄桢祺 王扬 +1 位作者 李国庆 马维虎 《脊柱外科杂志》 2020年第3期198-202,共5页
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了枕颈部活动的结构功能单位,即枕颈交界区[1-2]。炎症、创伤、肿瘤及畸形等因素会导致枕颈交界区失稳,从而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麻痹及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危及生命[3-4]。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枕... 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了枕颈部活动的结构功能单位,即枕颈交界区[1-2]。炎症、创伤、肿瘤及畸形等因素会导致枕颈交界区失稳,从而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麻痹及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危及生命[3-4]。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枕颈部失稳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术式为枕骨螺钉技术,该技术较钢丝固定技术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5],且拥有更高的骨融合率,但存在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乙状窦和静脉窦受损的可能[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