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单核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疗效及外周淋巴细胞变化观察
1
作者 赵舒怡 裘冯卓 +7 位作者 史明超 康悦 杨涛 许迅 李军荣 李圣华 李冠宇 金庆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1-707,共7页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与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符合标准的ALS患者65例,通过随机表号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BMC组(PBMC 1×10^(6)个/kg体重^(+)20%人体白蛋白100 m L,33例)和对照组(20%人体白蛋白100 mL,32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及第14天,以修订版ALS功能评定量表(revised AL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评分,并测定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及CD16^(+)CD56^(+)NK细胞数目。结果:(1)PBMC组ALSFRS-R评分于治疗后第5天[(30.1±3.4)分]、第14天[(26.5±2.0)分]均较治疗前[(25.3±1.4)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LSFRS-R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BMC组治疗后第5天、第14天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均增高,与对照组、PBMC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16^(+)CD56^(+)NK细胞在PBMC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细胞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在PBMC治疗后第5、14天时,CD8^(+)T细胞数量与ALSFRS-R分数呈负相关(P<0.05);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与ALSFRS-R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体外扩增的自体PBMC回输治疗可以短期改善AL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外周血CD8^(+)T细胞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的变化与疾病临床进展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单核细胞 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定量表 免疫
下载PDF
ALSFRS-R量表与AALS量表在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不同治疗中的价值比较
2
作者 康悦 裘冯卓 +6 位作者 史明超 赵舒怡 杨涛 许迅 余艳华 李军荣 金庆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3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目的比较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和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评定量表(AALS)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ALS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利鲁唑组(31例)、依达拉奉组(32例)和对照... 目的比较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和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评定量表(AALS)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ALS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利鲁唑组(31例)、依达拉奉组(32例)和对照组(未进行正规治疗的患者,31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功能量表评分等资料。比较3组间临床资料,分析在不同药物治疗中两种量表的评分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采用标准化评分比较ALSFRS-R和AALS,结果提示基线两种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ALS伦敦临床分期3期、4期患者中两种量表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利鲁唑组和依达拉奉组中两种量表评分反映的疾病严重程度在部分时间点上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3组的各时间点ALSFRS-R评分均较低。结论ALSFRS-R与AALS在临床功能评估上差异有显著性,ALSFRS-R反映的疾病严重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修订版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 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评定量表 疗效判断
原文传递
体外扩增自体调节性T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
3
作者 赵舒怡 裘冯卓 +3 位作者 康悦 李冠宇 王蔚 金庆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3年第6期614-622,632,共10页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的自体调节性T细胞(Treg)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5例ALS患者,随机分为Treg组(33例)和安慰剂组(32例)。主要观察目标为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目的 探索体外扩增的自体调节性T细胞(Treg)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65例ALS患者,随机分为Treg组(33例)和安慰剂组(32例)。主要观察目标为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观察治疗前(治疗前3个月-基线)、治疗结束后(9个月治疗结束-基线)修订版ALS功能评定量表(ALSFRS-R)均数变化;次要观察目标为Appel ALS评定量表(AALS)、Rasch构建的ALS整体残疾量表(ROADS)、用力肺活量(FVC)均数变化、死亡和气管切开病例数。结果 (1)本研究达到了主要安全终点,治疗安全。(2)从治疗前3个月至基线,Treg组(-3.77分/3个月)和安慰剂组(-3.22分/3个月)的ALSFRS-R均数下降相似(P>0.05);从基线至6个治疗周期结束时,安慰剂组ALSFRS-R均数(-4.81分/9个月)较Treg组(-0.39分/9个月)显著下降(P<0.01)。(3)Treg组AALS、ROADS、FVC均数治疗后变化均优于安慰剂组。结论 ALS患者接受自体Treg细胞治疗安全性较好,且短期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调节性T细胞 体外扩增 治疗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成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报道
4
作者 耿介立 金海峰 +3 位作者 倪小棋 程云 吴恒趋 管阳太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3年第3期73-78,共6页
目的:提高对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的认识,从而尽早诊断。方法:报道1例NIID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本... 目的:提高对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的认识,从而尽早诊断。方法:报道1例NIID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本例患者以认知障碍和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头颅MRI见皮髓交界处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进一步行基因检测确诊为NIID。结论:NIID临床表现多样,症状上呈高度异质性。头颅MRI存在特征性改变可能是诊断NIID的突破口。还需要完善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来进行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神经影像 白质脑病
原文传递
神经免疫相关睡眠障碍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研究进展
5
作者 洪云 程云 +2 位作者 沈晶赞 吴恒趋 郝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4-1077,共4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存在于多种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这些睡眠障碍可出现在神经免疫性疾病起病前,或伴随疾病的进展及恢复过程。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可将各类睡眠障碍的信息数据化、客观化,有助于临床上对神经免疫相关睡眠障碍的... 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存在于多种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这些睡眠障碍可出现在神经免疫性疾病起病前,或伴随疾病的进展及恢复过程。视频-多导睡眠监测技术可将各类睡眠障碍的信息数据化、客观化,有助于临床上对神经免疫相关睡眠障碍的深入研究。本文现围绕各类神经免疫相关睡眠障碍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免疫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诊断及评估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神经免疫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
原文传递
脑桥点状梗死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1例
6
作者 洪云 姚小英 吴恒趋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3年第3期79-83,共5页
目的:报道并分析1例脑桥点状梗死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例的关注。方法:通过对1例脑桥点状梗死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的深入剖析,阐述其临床症状的产生机制,增进对脑干各神经纤维束的... 目的:报道并分析1例脑桥点状梗死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例的关注。方法:通过对1例脑桥点状梗死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的患者的深入剖析,阐述其临床症状的产生机制,增进对脑干各神经纤维束的解剖认识,指导临床诊疗。结果:1例67岁女性,主诉“头晕11 h余”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显示双眼左侧视时右眼内收不能,左眼可外展,伴水平眼震。头颅MRI发现右侧脑桥背侧点状急性期小梗死灶。结合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为脑桥梗死。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丁苯酞、倍他司汀等治疗,症状好转出院,1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结论:脑干结构精密复杂,发生病变多出现邻近的神经核团以及纤维束受损的表现单纯累及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eieulus,MLF)的脑干点状梗死报道较少,故一线医生应增进对脑干各神经纤维束的解剖认识,重视临床查体,避免漏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复视 头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