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19
1
作者 孙国平 梅术文 +4 位作者 陆雪姣 王永磊 郑云飞 黄渭金 李永加(摄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6,F0002,共25页
2019~2020年对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遗迹有灰坑、食物储藏坑、器物加工场所及食物处理场所等,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木器、编织物,动物遗存、植物遗存和石块。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300~7800年,是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 2019~2020年对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遗迹有灰坑、食物储藏坑、器物加工场所及食物处理场所等,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木器、编织物,动物遗存、植物遗存和石块。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300~7800年,是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遗存最丰富的史前贝丘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余姚市 井头山遗址 贝丘遗址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划分 被引量:9
2
作者 马星霞 王麟 +6 位作者 朱海燕 刘波 张斌 卢芸 王艳华 蒋明亮 王六如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3,共8页
【目的】根据木蜂种类、分布、筑巢特性和危害程度,对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进行初步划分,为木结构古建筑预防性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和馆藏木蜂标本信息,汇总不同种类木蜂的分布,分析木蜂筑巢特性及对木... 【目的】根据木蜂种类、分布、筑巢特性和危害程度,对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进行初步划分,为木结构古建筑预防性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文献和馆藏木蜂标本信息,汇总不同种类木蜂的分布,分析木蜂筑巢特性及对木结构的危害程度;勘查各省木结构古建筑危害发生程度,记载木蜂对木结构古建筑的危害情况,综合比较后进行全国木结构古建筑木蜂危害风险区域划分。【结果】黑龙江地区无木蜂分布,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和陇东以外的甘肃仅有突眼木蜂分布,这些地区木结构古建筑未发现木蜂危害。西藏、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吉林和甘肃陇东地区仅发现1种木蜂——黄胸木蜂。湖北、陕西、四川、河北、安徽和江苏发现有2种木蜂分布。实地勘察结果显示,河南、山西、四川、江苏和安徽均发现有木蜂轻度危害(危害程度1级);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木蜂危害发生比较严重(危害程度2级或2级以上),危害木构件的木蜂往往有3种以上。【结论】将无木蜂分布的黑龙江以及仅有突眼木蜂分布的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和陇东以外的甘肃划分为木蜂危害低风险区域(代号CB1);木结构古建筑危害发生程度较轻或暂未发现危害,但有1种或2种木蜂分布的地区划分为木蜂危害中风险区域(代号CB2);危害木构件的木蜂有3种以上且危害发生程度较重的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划分为木蜂危害高风险区域(代号CB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木蜂 生物危害 风险区域 筑巢特性
下载PDF
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古建筑木构件树种选择及与生物病害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波 付跃进 +2 位作者 马星霞 卢芸 王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121,共14页
【目的】研究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树种选材原则及与生物病害的关系,深入认识我国古建筑用材的树种配置模式和生物病害规律,为古建筑修缮保护和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座木结构古建筑修缮时因... 【目的】研究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树种选材原则及与生物病害的关系,深入认识我国古建筑用材的树种配置模式和生物病害规律,为古建筑修缮保护和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座木结构古建筑修缮时因病害更换下来的30份旧木构件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生物病害种类、位置和程度,在木构件上切取样品,根据样品腐朽程度选用碳蜡包埋或普通制片方法,采用滑走切片机制备15~20μm厚显微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观构造和生物病害特征,参照IAWA针叶树和阔叶树木材识别特征一览表,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木材树种识别和生物病害等级判定。【结果】12座木结构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树种涉及12科14属,针阔叶树材占比分别为43.3%和56.7%,其中杉木属、桦木属、杨木属和硬木松是常用树种。浙江省古建筑木构件用材最为丰富,河南、贵州省古建筑木构件用材以阔叶树为主,湖南省古建筑木构件用材以针叶树为主。10种木构件中,承重且体积较大的木构件用材树种主要是杉木、落叶松、银杏、硬木松、桦木、锥木、楠木、栎木、榆木、杨木、番龙眼和厚皮香;非承重且体积较小或装饰用木构件用材树种主要是杉木、桦木、杨木、椴木、榆木和臭椿。14种树种的物理力学强度中等,气干密度和抗弯强度最大的是栎木,最小的是杉木;木材强耐腐及耐腐的树种有9种;易开裂的有4种。木构件受腐朽真菌、木蜂、蠹虫和白蚁等不同程度危害;易受木蜂侵害的树种为杉木、桦木和硬木松,易受蠹虫侵害的树种为硬木松、桦木和杨木,易受白蚁蛀蚀的树种为杉木、榆木、栎木和锥木;所有树种均易受腐朽菌侵害,其中杉木、桦木和杨木占比较大。【结论】木材生物病害严重区域古建筑木构件用材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木构件用材和同类木构件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古建筑 木材识别 菌虫危害 腐朽 木蜂 蠹虫
下载PDF
查海遗址与“查海时代”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宾福 丁风雅 《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9,共12页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南,是辽西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查海遗址进行了首次试掘[1],1987~1994年又进行了六次不同规模的发掘[2]。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查海——... 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南,是辽西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6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查海遗址进行了首次试掘[1],1987~1994年又进行了六次不同规模的发掘[2]。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3](以下简称《查海》),系统地报道了查海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全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海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聚落遗址 文物出版社 沙拉乡 发掘报告 辽西地区
原文传递
自然教育基地评定与规划建设——以宁波为例
5
作者 马丽丽 陈蓉 +2 位作者 张延 卞正平 曹凤芹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自然教育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空间,其规划建设具有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多种功能、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积极意义,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梳理自然教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类型,明... 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自然教育基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空间,其规划建设具有充分发挥生态空间多种功能、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积极意义,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梳理自然教育基地的内涵、特征与类型,明确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条件、评定程序与规划建设路径,并以宁波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着重阐述宁波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情况,以期为其他自然教育基地的评定与规划建设提供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基地 自然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空间规划 宁波
下载PDF
浙江宁波大榭遗址四千年前的制盐手工业:史前海岸带社群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策略
6
作者 雷少 郑童童 +4 位作者 王张华 栗文静 梅术文 王结华 迈克尔·梅多斯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4-267,共14页
海岸带社会由于其地理位置,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然而,本文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报道了位于宁波大榭岛的新石器社群,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出现的适应性策略:海盐手工业生产。通过对遗址探方地层和周边自然钻孔地层进行有孔... 海岸带社会由于其地理位置,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然而,本文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报道了位于宁波大榭岛的新石器社群,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时出现的适应性策略:海盐手工业生产。通过对遗址探方地层和周边自然钻孔地层进行有孔虫与碱土金属元素分析、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我们还原了大榭遗址的环境演变过程与史前社群生业模式的互动发展。在约公元前2900年,大榭遗址已转变为淡水环境的滨海平原,先民来此定居,形成以渔猎采集和制作石器为主要生计的岛屿村庄。约公元前2400年,随着相对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古人营建土台,利用大榭遗址位于山麓半封闭的潮滩环境开始了海盐手工业生产。在土台的周边,堆积着大量制盐废弃物与废弃的盐泥,有孔虫组合显示这些盐泥来源于遗址周边潮滩表层,是先民有意刮取以用于制作浓缩卤水的。同时,盐泥中的有孔虫壳体内充填不定型碳酸钙,它们在海水快速蒸发时析出,说明这些盐泥在用于浓缩卤水前经历了太阳曝晒。晒盐泥这个过程使钙质析出,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食盐。良渚文化末期,大榭遗址从多种混合生业模式向专门化海盐制作的经济转型,与邻近大陆大量良渚文化遗址因海岸带水涝灾害而废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大榭遗址的史前海盐手工业展示了海岸带社会可以通过主动利用地理优势与海洋资源,以在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冲击时保持其社会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体古生物 碱土金属元素 盐泥 潮滩 海平面上升 海岸带社会韧性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任宋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7
作者 李永宁 赵东升 +4 位作者 张牵牛 邹楠(绘图) 吴晶晶(绘图) 胡东清(摄影) 赵东升(摄影)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0,共11页
2021年8—12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宁波市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奉化区溪口镇的任宋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东汉时期窑址2座,明清时期窑址1座,五代时期墓葬1座,北宋时期墓葬1座,明清时期墓葬9座... 2021年8—12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宁波市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奉化区溪口镇的任宋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了东汉时期窑址2座,明清时期窑址1座,五代时期墓葬1座,北宋时期墓葬1座,明清时期墓葬9座。本文介绍发现并清理的汉代龙窑2座。此窑址群的发掘对于认识当地的窑业发展史、产品类型、聚落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市 任宋遗址 汉代 缸窑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大榭遗址史前盐卤制作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
8
作者 雷少 毛欣琳 +1 位作者 崔剑锋 王张华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5-253,共19页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其中年代与钱山漾文化相当的二期遗存是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史前海盐业遗存,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分析结果揭示当时先民主要采用“刮泥淋卤”工艺来制作海盐。经对大榭岛近现代制卤工艺进行口碑调查,结合出...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岛,其中年代与钱山漾文化相当的二期遗存是目前国内所知最早的史前海盐业遗存,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分析结果揭示当时先民主要采用“刮泥淋卤”工艺来制作海盐。经对大榭岛近现代制卤工艺进行口碑调查,结合出土遗迹、遗物和相关文献记载,分为刮取盐泥、建造泥溜、晾晒盐泥、淋滤卤水和收集卤水等五个步骤,分别对史前制卤工艺开展了实验考古研究,并从淋卤和储卤设施、盐泥、钙质结核以及制卤工具等方面,提出了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制卤遗存的辨识标准和方法。虽然本次制卤实验环节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对于产品无法存留的制盐遗址来讲,实验考古无疑是辨识制盐遗存和复原古代制盐工艺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榭遗址 史前盐业 制卤工艺 实验考古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镇海张家山头遗址考古试掘报告
9
作者 雷少 吴波 +2 位作者 李胜利(绘图) 马小姣(绘图) 胡东青(影像)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14,共15页
张家山头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张家山头村,坐落在名为张家山头的孤丘坡脚西南麓。考古试掘表明,该遗址包含河姆渡文化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和唐宋时期等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它的发现,对于推... 张家山头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张家山头村,坐落在名为张家山头的孤丘坡脚西南麓。考古试掘表明,该遗址包含河姆渡文化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和唐宋时期等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它的发现,对于推动和深化翠屏山丘陵东南麓史前至商周时期聚落考古工作,以及宁波平原濒海地带古代人地关系变迁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文化 后马桥文化 越文化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象山县花岙兵营遗址调查简报
10
作者 史伟(文/绘图/摄影) 卜汉文(文/绘图/摄影) +5 位作者 王光远 林子杰 王结华 杨懋杰(绘图/摄影) 梅术文(绘图/摄影) 李泽琛(绘图/摄影)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4,共14页
花岙兵营遗址位于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岛乡南端的花岙岛,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地区一处规模较大的抗清军事设施遗址。该遗址由张名振、张煌言主持营建,其始建年代不晚于顺治四年(164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废弃。调查发现,花岙兵营遗址由2... 花岙兵营遗址位于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岛乡南端的花岙岛,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地区一处规模较大的抗清军事设施遗址。该遗址由张名振、张煌言主持营建,其始建年代不晚于顺治四年(1647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废弃。调查发现,花岙兵营遗址由2处兵营、46处房址、2段围垣、1座瞭望台和总面积1300余亩的8处屯田构成。花岙兵营遗址就地取用林木、石块营建,选址考究,规模宏大,规划周密,设施完备,军事布防体系自成一体,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明清时期兵营、海岛军事防御体系等方面的珍贵“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岙兵营遗址 张煌言 明末军事设施遗址
原文传递
区域系统调查的水下考古——以渔山列岛海域为例
11
作者 王光远 李滨 林国聪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8-115,共8页
通过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实践,探讨了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工作流程和价值内涵。研究表明,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核心是全面性和系统性,其工作流程可以分为5个步骤:全面系统梳理背景资料—筛选水下重点调查区... 通过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实践,探讨了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工作流程和价值内涵。研究表明,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的核心是全面性和系统性,其工作流程可以分为5个步骤:全面系统梳理背景资料—筛选水下重点调查区域—寻找水下遗存疑点—水下遗存的排查确认—水下遗存的信息采集。目前,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方法还存在较大挑战,主要包括调查标准尚未统一,应用性研究缺乏;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有待突破;水下能见度、水深等因素影响水下探摸的效率;埋藏较深或环境复杂的水下疑点确认难度大。建议应加强水下考古区域调查方法的应用性研究;积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注重跨学科合作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考古 区域系统调查 系统性考古调查方法 水下考古调查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鱼山遗址出土木材的种属鉴定与分析
12
作者 赵一凡 王树芝 +1 位作者 雷少 焦延静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5,共11页
鱼山遗址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以河姆渡文化和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一处遗址。在2013~2015年发掘中,采集了58个木材样品。经鉴定,出土木材分别属于柏木属(Cupressus sp.)、松属(Pinus sp.)、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属(Cyclobalan... 鱼山遗址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以河姆渡文化和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的一处遗址。在2013~2015年发掘中,采集了58个木材样品。经鉴定,出土木材分别属于柏木属(Cupressus sp.)、松属(Pinus sp.)、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sp.)等15个属或种。研究表明,鱼山先民主要利用遗址周边的树木资源,而且松属、青冈属木材在先民生活中有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作建材和生活用器用材;青冈属为代表的壳斗科树木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可能是先民的食物资源而得到了先民的保护;先民选用甜槠制作木屐,利用榉属、糙叶树属、柿属木材修筑木构通道,利用青冈、甜槠制作木陀螺;在遗址区域发现了古松树遗存,可能是先民自然神信仰的体现。鱼山先民在木材利用上体现了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特点,为探讨宁绍平原史前树木资源利用模式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山遗址 木材考古 木材利用 木材解剖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宁波市革命文物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
13
作者 张陆青 张延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39,共4页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宁波市域内现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社会教育作用持续增强,但仍存在忽视周边环境保护、科学保护思维缺失、内涵精神阐述不深等问题。为此,可从营造文物...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宁波市域内现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状况进行考察,发现,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社会教育作用持续增强,但仍存在忽视周边环境保护、科学保护思维缺失、内涵精神阐述不深等问题。为此,可从营造文物场景、树立科学保护思维、凝聚研究力量、精准阐述内涵等方面入手实施革命文物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物 价值 保护利用
下载PDF
大运河宁波段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
14
作者 张亚红 《宁波通讯》 2024年第15期62-65,共4页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举。在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过程中,它建立起跨越千年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国家漕运体系,催生了繁华的都市风物和商贸兴旺的场镇,支撑起和平稳定、多元一体的格局,滋养了兼容...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举。在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过程中,它建立起跨越千年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国家漕运体系,催生了繁华的都市风物和商贸兴旺的场镇,支撑起和平稳定、多元一体的格局,滋养了兼容并蓄、璀璨生辉的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灌溉 大运河 多元一体 伟大创举 兼容并蓄 宁波段 钱塘江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浙江宁波鄞州横溪栎斜西山墓地考古发掘简报
15
作者 卜汉文 王光远 +3 位作者 兰博 田小冬(摄影) 陈卓尔(摄影) 夏可一(摄影)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0,共17页
栎斜西山墓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栎斜村西北一侧的西山上,墓葬年代从东汉—三国时期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墓葬数量最多。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墓葬114座,其中东汉—三国时期墓葬有5座、两晋时期的墓葬有3座、南朝时期墓葬... 栎斜西山墓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栎斜村西北一侧的西山上,墓葬年代从东汉—三国时期延续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墓葬数量最多。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墓葬114座,其中东汉—三国时期墓葬有5座、两晋时期的墓葬有3座、南朝时期墓葬有7座、隋唐时期墓葬有3座、明清时期墓葬有96座,出土少量遗物。该墓地使用时间长、墓葬数量大、类型丰富,为研究宁绍平原乃至浙东地区汉晋墓葬的分布规律、墓葬形制、墓室构筑、墓砖烧造等方面提供了新材料,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数量较多、特征明显的明清墓葬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丧葬制度、习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斜西山墓地 东汉—三国时期墓葬 明清时期墓葬
原文传递
浙江余姚市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永磊 宋姝 +10 位作者 张依欣 梅术文 陆雪姣 郑云飞 孙国平 林城(拍摄) 郑豆豆(绘制) 王钰(绘制) 梁江涛(绘制) 何仁儒(绘制) 袁云江(绘制)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1,F0002,共20页
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地处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与余姚江河谷平原交界地带(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01′39″、东经121°22′31″,地表海拔1.4~4.2米,东南距田螺山... 施岙遗址古稻田遗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地处四明山余脉翠屏山与余姚江河谷平原交界地带(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01′39″、东经121°22′31″,地表海拔1.4~4.2米,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图二)。经勘探发现,施岙古稻田遗存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探索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和农耕方式的演变,并为后期建设规划提供文物保护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采用长探沟解剖与探方发掘相结合的方式,较大面积揭露了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与良渚文化时期的三期史前稻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余姚市 施岙遗址 古稻田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原文传递
宁波大榭遗址的制盐功能认证与制盐流程复原研究
17
作者 周雪琪 雷少 崔剑锋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50,240,共11页
通过对宁波大榭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器、夹贝陶盆、烧土块、支脚、结核物等遗物进行检测,对相关遗物进行成分、物相分析以获得基本的材质信息,对部分遗物中的碳酸钙进行了碳、氧同位素的研究以了解其形成过程,帮助判断遗迹成因与遗物所经... 通过对宁波大榭遗址出土的夹砂陶器、夹贝陶盆、烧土块、支脚、结核物等遗物进行检测,对相关遗物进行成分、物相分析以获得基本的材质信息,对部分遗物中的碳酸钙进行了碳、氧同位素的研究以了解其形成过程,帮助判断遗迹成因与遗物所经历的事件,并且辅以锶同位素去判断一些样品的海相或陆相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一些非海相、但与海水关系密切的方解石质结核物的生成温度在38℃左右,或许是在晾晒过程中,土壤中原本的钙质与盐泥或盐水中的钙质混合并析出,最终形成了这种遗迹。此外,陶盆内壁的风化情况以及其中贝壳羼和料的碳、氧同位素也显示其可能用来煮水,同时观察到一些红烧土块外部风化酥粉严重,可能也曾在加热后被投入盐水中辅助升温。综上所述,大榭遗址的遗迹遗物与制盐密切相关,且当地的制盐产业可能采用了晒煮结合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榭遗址 新石器时代 盐业考古 科技考古
原文传递
宁波压赛堰考辨及价值研究——浙东运河宁波段关键工程研究之一
18
作者 杨晓维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3期52-61,共10页
宁波压赛堰是大运河(宁波段)关键工程之一,节制内河(塘河)与外江(潮汐河)的水量调度。2013年3月,宁波“压赛堰遗址”作为大运河·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由于年代久远、水系变迁,遗址名称及位置变迁多有混淆。文章根... 宁波压赛堰是大运河(宁波段)关键工程之一,节制内河(塘河)与外江(潮汐河)的水量调度。2013年3月,宁波“压赛堰遗址”作为大运河·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列入第七批国保单位。由于年代久远、水系变迁,遗址名称及位置变迁多有混淆。文章根据考古调查、现场走访,结合史料、碑刻记载,考辨并论证压赛堰及其附近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等位置、沿革、运行机制。研究指出:压赛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压赛堰社区,倪家堰河(原西大河)与机场河(原穿心港)交汇处;自明代起,在其下游陆续兴建了虞家堰、虞家(五眼)、郭公(即国保单位大运河·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压赛堰遗址”)。压赛堰和“压赛堰遗址”这2处遗址共同组成了集交通运输和农业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枢纽体系,建议一并纳入现有国保单位范畴予以统筹保护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赛堰 虞家堰 虞家 郭公碶
下载PDF
浙江宁波镇海区黄山遗址2020年度考古发掘简报
19
作者 梅术文 杨懋杰 +2 位作者 朱瑨 毛欣琳 余家福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9,共13页
2020年为配合当地经济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对黄山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灰坑和灰沟等遗迹现象二十处,出土陶器、石器和瓷器等各类遗物及小件标本三十余件,遗存年代从河姆渡文化晚期一直延续至唐宋... 2020年为配合当地经济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对黄山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灰坑和灰沟等遗迹现象二十处,出土陶器、石器和瓷器等各类遗物及小件标本三十余件,遗存年代从河姆渡文化晚期一直延续至唐宋时期。该遗址是宁波地区目前发现的离现海岸线较近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时期遗址之一,为研究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在沿海地区的分布、发展和人地关系的演变等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遗址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沿海地区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宁绍平原东部新石器遗址地层碱土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对海水入侵事件的指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昱 孙国平 +2 位作者 雷少 吴莹莹 王张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180,共12页
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但目前发现的遗址地层中普遍存在着不同时期文化堆积中断现象。选择井头山遗址和鱼山遗址两个剖面进行AMS14C测年、有机地球化学和碱土金属元素分析,探讨稀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含量... 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但目前发现的遗址地层中普遍存在着不同时期文化堆积中断现象。选择井头山遗址和鱼山遗址两个剖面进行AMS14C测年、有机地球化学和碱土金属元素分析,探讨稀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特征和原因,同时通过与研究区其他新石器遗址地层记录对比,识别区域性的水文环境变化事件。研究结果显示,稀醋酸提取的碱土金属元素Sr和Ca含量对海岸带低地环境的海水入侵事件十分敏感,是海陆过渡带有效的水文环境代用指标;而Ba含量的变化更加复杂,在两个遗址的中全新世地层中普遍呈现为低值,显示其不仅受水体盐度影响,而且与本地河流输入的泥沙量密切相关。通过区域性地层对比,认为宁绍平原东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存在3次大范围海水入侵事件,分别发生于大约6300、5300和4500 cal.aBP,主要由相对海平面上升或极端风暴事件造成,是新石器遗址文化堆积中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低地 Sr BA 水文环境 河流输入 极端风暴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