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智能化如何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儒煜 高明宇 《财经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8,共12页
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本地视角,往往忽略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的空间配置作用。本文基于劳动力迁移视角,将包含智能化资本的生产函数纳入空间均衡模型,演绎了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机制,利用2006... 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本地视角,往往忽略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的空间配置作用。本文基于劳动力迁移视角,将包含智能化资本的生产函数纳入空间均衡模型,演绎了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机制,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证明:工业智能化能够通过影响劳动力空间配置而重塑劳动力技能结构,具体体现为提升了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占比,降低了地区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工业智能化能够产生技能溢价效应,影响技能异质性劳动力收入以及区位选择,进而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生活成本对工业智能化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占比、降低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分化。为此,政府应加强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数据培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技能结构 技能溢价 生活成本 劳动力迁移
原文传递
空间品质如何影响城市创新能力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儒煜 高明宇 李亚雄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3-137,共15页
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多区域、三要素、三部门的一般均衡框架,将空间品质、人才区位和内生技术进步等纳入其中,探究了空间品质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微观作用机制,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以及手工整理的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 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多区域、三要素、三部门的一般均衡框架,将空间品质、人才区位和内生技术进步等纳入其中,探究了空间品质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微观作用机制,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以及手工整理的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空间品质提升对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具有促进作用;人才集聚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城市的公共服务、休闲文化和交通运输品质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明显。政策上需强化人才支持、提升城市品质且加大落后地区城市品质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品质 城市创新能力 人才集聚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与新产业革命的双重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儒煜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中共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产业革命叠加、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保持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等... 中共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产业革命叠加、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保持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等特征,突显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当前,新产业革命是解决中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是,新产业革命与以往历次产业革命不同,具有双重效应:即新产业革命本身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增加新创产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的同时,也具有削弱传统资源地位、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面效应;且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加速城市现代化、提高知识尊重度的积极作用,也有扩大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削弱传统人力资本培育效果的消极作用。这些负面效应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应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以都市圈建设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产业发展特殊性 新产业革命 需求第一性 都市圈建设
下载PDF
中国产业发展对周期理论的证伪与创新
4
作者 赵儒煜 杨杨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1978—2008年间的快速、稳定、超长期的经济增长和2008年以来在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出现下行趋势的中期性波动,对传统产业周期理论形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证伪。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后到2008年间超长周期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1978—2008年间的快速、稳定、超长期的经济增长和2008年以来在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出现下行趋势的中期性波动,对传统产业周期理论形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证伪。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后到2008年间超长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与2008年后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经济下行的中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上,都与消费结构升级意义上的需求增量紧密相关。基于上述分析和对传统周期理论及价格机制的反思,重新构建了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逻辑:经济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方的功能预期(消费结构升级)与供给方科技创新之间的矛盾。其中,需求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内生变量,科技创新的内生性只是附着于需求的内生性才存在的;储蓄率与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对应关系,投资的乘数效果、消费的加速原理等,都是新的需求功能预期实现并拉动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新需求功能预期不断得到科技创新的回应,是实现超长周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产业发展 周期理论 预期机制
下载PDF
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战略与路径
5
作者 赵儒煜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8,F0003,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有根本性、系统性变革的,具有更深认识自然水平、更高改造自然能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当前,正在快速推进的新产业革命就是相对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占据产业体系统治地位的传统重化工业体系而言的新质生产...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有根本性、系统性变革的,具有更深认识自然水平、更高改造自然能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当前,正在快速推进的新产业革命就是相对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占据产业体系统治地位的传统重化工业体系而言的新质生产力的构建过程。随着新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东北地区长期存在的“产业缺位”问题已深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缺位。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东北经济全面振兴,在战略层面上,要正确处理新旧矛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选择正确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具体路径上,应消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传统思维障碍,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着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根据不同产业领域选择不同的创新主体扶植路径,充分发挥区域内外创新资源作用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产业革命 东北全面振兴
下载PDF
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弊病与重建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儒煜 王一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8-70,共13页
国际贸易理论自绝对成本说以来,一直以供给领域的解释为主流,以分工为前提或者内因,以供给方面的资源禀赋优势或竞争优势为动因。虽有从偏好入手讨论需求的作用机理的理论,但集中于产业内贸易,不具有覆盖整个国际贸易各种形态的普适性... 国际贸易理论自绝对成本说以来,一直以供给领域的解释为主流,以分工为前提或者内因,以供给方面的资源禀赋优势或竞争优势为动因。虽有从偏好入手讨论需求的作用机理的理论,但集中于产业内贸易,不具有覆盖整个国际贸易各种形态的普适性。为此,我们尝试重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在不完全市场前提下,需求是国际贸易的决定性成因;真正“看不见的手”是预期,而非价格。从产生机制看,需求预期中的价格预期、偏好预期、功用预期分别在俄林商品、林德商品、波斯纳商品的供给选择决策中发挥主要作用;在产业商品的供给选择中,需求的价格预期、功用预期、偏好预期兼有而略异,其中功用是门槛,价格是主因,偏好有影响。从影响来看,国际贸易带来了国际分工,而非国际分工导致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借助其技术垄断优势片面夸大了其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并借此维系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盘剥;保护主义政策客观上存在前提制约,美日等追求产业回流的政策效果甚微可以证此。这些理论总结构成了其与传统理论的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 市场 需求预期
下载PDF
论经济人的道德约束
7
作者 赵儒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中国经济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发挥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斯密难题”表明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人道德判断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 中国经济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发挥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斯密难题”表明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人道德判断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局限性。关于经济人的道德约束问题,以自利为德的经济人价值观和将经济人的道德规范扩大为社会人道德都是错误的。其理论谬误的成因,在于对经济人界定的错误以及从价格机制去认识市场机制的片面性。而经济人作为执行经济职能的特定时间段内的特定人群,经济人的道德约束不可能是完全自利的,也不可能是无限利他的,而是在既有自利也有利他的“两利”表象下以利他为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市场经济 经济人 斯密难题 道德约束
下载PDF
市场预期机制下市场信心的形成与管理
8
作者 赵儒煜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随着经济人不完全理性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同,基于心理预期视角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正在逐步推进着经济学革命和市场管理方式的变革。“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正是市场管理思想从结果管理向成因管理进步的体现。其中,心理预... 随着经济人不完全理性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同,基于心理预期视角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正在逐步推进着经济学革命和市场管理方式的变革。“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正是市场管理思想从结果管理向成因管理进步的体现。其中,心理预期受到关注,其原因在于价格并非真正的“看不见的手”,预期机制则可以在现实的不完全市场前提下对市场现象作出全面解释,并揭示市场动力、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必然失衡、市场管理必然存在等市场基本规律的内在机理。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市场信心作为经济人在不完全理性下对市场总体发展倾向的主观判断,其形成机制是需求预期作用于供给预期并通过乘数效果影响整个经济增长态势进而影响人们对市场活力的综合判断。为此,在预期管理上,对市场信心应以辩证认识为指导,建立科学的预期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预期机制 市场信心 预期管理
下载PDF
从价格决定到人民向往——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特色与核心逻辑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儒煜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8-147,共10页
经济学的核心逻辑就是市场资源如何实现最佳配置的问题。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以价格机制为其核心逻辑。随着人类经济实践的深化,现实中出现了大量价格上升而需求扩大、价格下降而供给扩大的原理外现象,使得价格决定市场资源配置的... 经济学的核心逻辑就是市场资源如何实现最佳配置的问题。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以价格机制为其核心逻辑。随着人类经济实践的深化,现实中出现了大量价格上升而需求扩大、价格下降而供给扩大的原理外现象,使得价格决定市场资源配置的逻辑漏洞百出。中国经济实践的成功,更揭示了其哲学不彻底性、理论谬误性、资产阶级性和解释力的严重不足。为此,经济学重构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中国经济学肩上。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学必然具有科学性、社会进步性,进而形成解释力的广谱性并具体表现在对市场原理的科学重建之中。即,在理论前提上,中国经济学将以客观现实中的不完全市场经济为前提;在市场运行机制上,跳出以价格为考察视角的窠臼,通过对整个人类经济运行历程的系统总结,提出以人民向往为中心的、需求主导的预期配置资源的机制;在基本结论上,承认市场失衡的客观存在,强调市场管理必不可少且供给侧管理为市场管理的高级阶段。上述关于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将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 中国特色 西方经济学 理论特色 核心逻辑 价格决定 人民向往 市场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