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权力、信仰与乌托邦——读叶炜的长篇小说《后土》 被引量:2
1
作者 许峰 牛学智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9-72,共4页
长篇小说《后土》是近期乡土小说的力作,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通过肉欲表现出来的运作机制,将其放置于现代性的视域下进行审视。乡村社会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匮乏让人深思。于是,乡村社会的精神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多元复杂的一面,而... 长篇小说《后土》是近期乡土小说的力作,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通过肉欲表现出来的运作机制,将其放置于现代性的视域下进行审视。乡村社会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匮乏让人深思。于是,乡村社会的精神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多元复杂的一面,而小说所营造出的乌托邦世界寄托了作者理想主义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信仰 乌托邦
下载PDF
贴近“文本的召唤”——“宁夏新三棵树”评论之审视
2
作者 孙纪文 许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68-173,共6页
评论家对"宁夏新三棵树"的批评,多忠实于文本的艺术呈现,既揣测到作家的创作思维,又能在文本内部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既注重文本现实意义的揭示与阐释,又注重文本形式要素和美学要素的剖析与解读,同时,对文本症候作出善意... 评论家对"宁夏新三棵树"的批评,多忠实于文本的艺术呈现,既揣测到作家的创作思维,又能在文本内部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既注重文本现实意义的揭示与阐释,又注重文本形式要素和美学要素的剖析与解读,同时,对文本症候作出善意和难得的批评,如此则渐渐贴近"文本的召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三棵树 文本的召唤 现实意义 形式要素 文本症候
下载PDF
中国沙漠旅游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艳茹 李陇堂 +2 位作者 张冠乐 薛晨浩 任婕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3-539,共7页
随着沙漠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关于沙漠旅游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增多。在时间维度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综合深化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沙漠旅游的概念、沙漠旅游资源的特点、沙漠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沙漠旅游适宜性、... 随着沙漠旅游备受青睐,中国关于沙漠旅游的学术研究也逐渐增多。在时间维度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初步探索阶段、综合深化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沙漠旅游的概念、沙漠旅游资源的特点、沙漠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沙漠旅游适宜性、沙漠旅游市场、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空间地域研究以单个景区为主。未来沙漠旅游应与生态旅游、沙产业相结合,加强区域合作,重视市场研究,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同时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定量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加强案例研究,并充分发挥GIS、RS等计算机技术在沙漠旅游研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旅游 旅游资源 旅游市场
原文传递
宁夏沙漠旅游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薛晨浩 李陇堂 +2 位作者 任婕 王继霞 魏红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1-910,共10页
从资源禀赋、区域气候、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地空间竞争4个方面共13个指标对宁夏沙漠旅游开发进行适宜度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沙漠拥有丰富的形态及良好的相对稳定性,观赏性强;适宜开展沙漠旅游活动的季节为夏季和秋初,适宜期要长于新... 从资源禀赋、区域气候、旅游地可进入性和旅游地空间竞争4个方面共13个指标对宁夏沙漠旅游开发进行适宜度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沙漠拥有丰富的形态及良好的相对稳定性,观赏性强;适宜开展沙漠旅游活动的季节为夏季和秋初,适宜期要长于新疆、甘肃等省(区),但夏季正午时段旅游适宜度低;影响毛乌素沙地及宁北沙地旅游开发的制约性因素为沙尘暴和大风;宁夏沙漠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比较明显,空间竞争问题较为突出;适宜度综合得分为4.524,属很适宜等级。应融入文化、生态内涵,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加强区域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适宜度 沙漠旅游 宁夏 区域气候 可进入性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宁夏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治东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与现代对接,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 内生动力 宁夏
下载PDF
陕甘宁红色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任婕 高秀云 《宁夏社会科学》 2023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感知价值作为结合了游客“旅游出发前的选择、过程中体验、结束后的感受”的综合表达,是研究游客行为的重要主题。红色旅游的游客感知价值有别于其他主题旅游的感知价值,并直接影响了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陕甘宁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感知价值作为结合了游客“旅游出发前的选择、过程中体验、结束后的感受”的综合表达,是研究游客行为的重要主题。红色旅游的游客感知价值有别于其他主题旅游的感知价值,并直接影响了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陕甘宁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对陕甘宁红色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存在探讨空间,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研究构建陕甘宁红色旅游感知价值维度,结合研究需求提出研究假设,进而得到陕甘宁红色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在不同个体特征上的异同以及游客感知价值对推荐意愿、重游意愿、满意度的影响,验证了研究假设并得到相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 红色旅游 游客感知价值
下载PDF
黄河流域宁夏段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治东 《宁夏党校学报》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千百年的农业劳动实践中,宁夏各族群众依黄河之利,创立了包括工程类、特产类、物种类、聚落类和民俗类等在内的各项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在有效节约水土资源、维护生...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千百年的农业劳动实践中,宁夏各族群众依黄河之利,创立了包括工程类、特产类、物种类、聚落类和民俗类等在内的各项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在有效节约水土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改良土壤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和塑造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传统农耕文化 现代农村治理
下载PDF
基于模糊理论的宁夏沙漠旅游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陇堂 薛晨浩 +2 位作者 任婕 张冠乐 王艳茹 《旅游研究》 2015年第2期45-51,共7页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以宁夏沙漠景区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旅游活动对沙漠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旅游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旅游活动对沙漠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沙丘景观... 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以宁夏沙漠景区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旅游活动对沙漠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旅游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旅游活动对沙漠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沙丘景观美誉度、沙漠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交通环境、景区绿化水平、污水处理水平、垃圾处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接待能力和社会引导示范这10个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对沙漠旅游资源特色、景区噪音水平、大气质量和社会治安状况的影响较小。这为下一步减轻景区环境压力、缓和生态系统矛盾、改善沙漠地区环境质量、创新景区管理制度和实现宁夏沙漠景区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 沙漠景区 模糊评价 宁夏
下载PDF
我们的“文学研究”将被引向何处? 被引量:7
9
作者 牛学智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45,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这个方法普遍流行以来,经历了巨大的转向。"文学性"在跨学科研究中实际上处在完全被消解的境地,这在近年来的国家社科课题立项中表现得更加醒目。数据显示,"文学性"已在当...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化研究"这个方法普遍流行以来,经历了巨大的转向。"文学性"在跨学科研究中实际上处在完全被消解的境地,这在近年来的国家社科课题立项中表现得更加醒目。数据显示,"文学性"已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面临危机,这直接导致研究者对文学人性论的漠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文学性 人性论
下载PDF
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审美视域论
10
作者 贾峰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共7页
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中国画艺术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视域问题,总会周期性地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旧国画”,从改革开放后的“形式美讨论”到“实验水墨”探索,再到进入新... 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中国画艺术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视域问题,总会周期性地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造旧国画”,从改革开放后的“形式美讨论”到“实验水墨”探索,再到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画“民族性”身份谱系的再确认、“当代性”审美意识的再转换、“世界性”语言特征的再建构。在百余年的审美视域探索与转变中,中国画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兼具民族性、当代性与世界性的审美视域,产生了一大批能够阐释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现代转型 审美视域 文化自觉
下载PDF
关于当代文学研究内卷的一个反思——以2022—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立项名单为例
11
作者 牛学智 《艺术广角》 2024年第3期83-88,共6页
对文学研究的研究总会周期性地引起一定的议论,这表明文学研究堕入了某种模式化或程式化陷阱。目前,已有零零星星的文章开始注意当代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一些突出弊病,这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或批评,早已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对2... 对文学研究的研究总会周期性地引起一定的议论,这表明文学研究堕入了某种模式化或程式化陷阱。目前,已有零零星星的文章开始注意当代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一些突出弊病,这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或批评,早已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对2022—202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项中的当代文学立项题目归纳与分析,可以见到其中存在的普遍性局限,以及透过人为的设置致使当代文学研究或批评之路越走越狭隘、越走越狭窄的现状,由此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对理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引起反思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内卷
下载PDF
在传统与现代交互坐标看宁夏文学
12
作者 牛学智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2期99-105,共7页
宁夏文学是西部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风格化存在。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其风格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地域文学的某些共性。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些共性折射出的正是地域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在素材、... 宁夏文学是西部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风格化存在。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其风格化,一定程度反映了地域文学的某些共性。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些共性折射出的正是地域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在素材、情节、故事乃至主题、价值模式、话语方式上的尴尬“竞赛”,一般以地域文学牺牲其地域性而收场,造成了地域文学的某种普遍性“空转”和拔着头发升高自己的现象。文章实证分析了宁夏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小说和理论批评内外部原因,希望能引起理论批评界和创作界的重视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现代 宁夏文学
下载PDF
开卷思人:重读《美的历程》
13
作者 贾峰 《华夏文化》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李泽厚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先后出版他的著作60余种,加之海外译介版本,计有百部之多,诚可谓著作等身。在这些著作中,涉及哲学、思想史、文化、美学、伦理学和文学创作等领域,因此他被学界称为当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 李泽厚先生一生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先后出版他的著作60余种,加之海外译介版本,计有百部之多,诚可谓著作等身。在这些著作中,涉及哲学、思想史、文化、美学、伦理学和文学创作等领域,因此他被学界称为当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然而在大众心中他似乎只是一位著名美学家,这一片面而又具有普遍性认知的学术身份,并非没有原因,这就是他的《美的历程》太过有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大众对其学术成就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历程》 文学创作 李泽厚先生 学术身份 学术成就 著作等身 海外译介 思想史
下载PDF
数字技术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及困境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治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5期137-139,共3页
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速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它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多媒体数字技... 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速变化,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地或部分地失去它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了不可挽救的损失。多媒体数字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开放和交流的平台。然而在全球数字技术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仍然存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产业链条薄弱、信息传播不畅、认知壁垒过多等问题。本文从民族文化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传播路径及现实困境入手,就如何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为民族文化服务作了探析和说明,以求为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数字传播 现实困境 对策分析
下载PDF
消费社会、新穷人与文学批评的日常生活话语 被引量:5
15
作者 牛学智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4,共9页
在消费社会,文学日常生活叙事及其随之而来的批评话语,其批评性思想还只是启蒙话语、人道主义话语的某种延续,其中寄存着某种理论蓝图,而很少把消费社会和它的新产物"新穷人"纳入其视野考量。文学批评的日常生活话语多只是一... 在消费社会,文学日常生活叙事及其随之而来的批评话语,其批评性思想还只是启蒙话语、人道主义话语的某种延续,其中寄存着某种理论蓝图,而很少把消费社会和它的新产物"新穷人"纳入其视野考量。文学批评的日常生活话语多只是一种"到此为止",而不是"从此开始"的介入姿态,这造成了批评本身浮泛粗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叙事 文学批评 批评话语 消费社会 穷人 启蒙话语 人道主义 批评性
原文传递
宁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实践
16
作者 张治东 《民族学论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4,共10页
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乡土社会,开创性地传承和发展了包括育种、耕作、栽培、蓄水防洪、减蚀固沟、集流抗旱等农业耕作技术,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在内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乡村礼仪制度等内容。在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传统农业文化强调... 农业文化遗产根植于乡土社会,开创性地传承和发展了包括育种、耕作、栽培、蓄水防洪、减蚀固沟、集流抗旱等农业耕作技术,以及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在内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乡村礼仪制度等内容。在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传统农业文化强调对自然界进行零排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绵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宁夏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时代背景,分析和发掘宁夏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循环经济思想及其生态价值,以为宁夏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和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循环经济 生态理念 乡村礼仪
原文传递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7-251,共5页
回族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作品《清水里的刀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回族文学重要的收获。这部作品发表距今已近20年,但对这部小说的批评与阐释却与日俱增。整合这些评论文章,可以发现,评论者在对小说的解读过程... 回族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作品《清水里的刀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回族文学重要的收获。这部作品发表距今已近20年,但对这部小说的批评与阐释却与日俱增。整合这些评论文章,可以发现,评论者在对小说的解读过程中存在着意义过度阐释、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认知错位等问题,这类问题俨然已成为当代回族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常见问题。要避免当代回族文学批评出现此类问题,提升回族文学批评的学术品质,不仅需要论者谙熟回族文化和伊斯兰教的知识背景,更要有批判性的眼光和自觉的理论意识,使回族文学批评更好地成为回族文学发展的助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里的刀子》 回族文学批评 民族身份 回族文化
下载PDF
表征与融通——对《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书写范式的考察
18
作者 贾峰 《学术评论》 2023年第3期56-60,共5页
21世纪以来,艺术史的书写在中外都出现了井喷现象,大量艺术史专著的出版,让读者一时之间产生了选择的纠结与困扰。客观来讲,这些著作中不乏经典之作,但大都是沿用常规性的写作范式,难有新意可言,甚至有东拼西凑之嫌。2016年1月,中央美... 21世纪以来,艺术史的书写在中外都出现了井喷现象,大量艺术史专著的出版,让读者一时之间产生了选择的纠结与困扰。客观来讲,这些著作中不乏经典之作,但大都是沿用常规性的写作范式,难有新意可言,甚至有东拼西凑之嫌。2016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李军教授的《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正式出版,作者在欧洲从事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跨媒介的文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人文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跨媒介 写作范式 西北大学文学院 艺术史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究竟何为?
19
作者 牛学智 《北方论丛》 2023年第1期21-25,共5页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及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的变化当然比较直观,通过眼睛和数据分析即可大致了解。关键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题材文学的叙事,是个不错的分析观察切入口。从意识形态化表现到诗意...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及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的变化当然比较直观,通过眼睛和数据分析即可大致了解。关键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题材文学的叙事,是个不错的分析观察切入口。从意识形态化表现到诗意象征化表达,再到新的意识形态呈现,是这40多年来我国农村题材文学所走过的粗略发展轨迹,特别是新的意识形态化呈现阶段的今天,农村题材文学叙事,又似乎普遍性地走向了与现实错位或者脱节的误区。无论故事题材、故事讲法和价值模式,均显得依附政策有余而独立判断不足,都急需文化现代性的转型升级,方可回答时代迫切追问的精神和价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村题材文学 文化现代性
下载PDF
《我的菩提树》、“非虚构”与思想的良苦用心
20
作者 牛学智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5,共8页
张贤亮在多种文本多种场合,反复说过一句话:“我没有那份为文学而文学的闲心。”不知文学圈内他的研究者、读者怎么理解这句话。“闲心”实际上是西北地区特别是宁夏境内老百姓的一种方言用词,估计取自谚语“咸吃萝卜淡操心”,多为贬义... 张贤亮在多种文本多种场合,反复说过一句话:“我没有那份为文学而文学的闲心。”不知文学圈内他的研究者、读者怎么理解这句话。“闲心”实际上是西北地区特别是宁夏境内老百姓的一种方言用词,估计取自谚语“咸吃萝卜淡操心”,多为贬义。完整的表达通常是“没那份闲工夫”“没时间操那份闲心”以及“闲扯淡”“瞎操心”等等。为文学而文学,乃至为纯文学而献身,不要说在世界文学史,就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也绝对是成一派成一独特思潮力量而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世界文学史 张贤亮 非虚构 文学圈 纯文学 西北地区 良苦用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