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马进鹏 吴梦瑶 +4 位作者 张雅琪 庞丹波 陈林 李学斌 陈应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00-9313,共14页
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明确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及影响因素。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的方法,测定宁夏草甸草原(MS)、典型草原(TS)、荒漠草原(DS)、草原化荒漠(SD)和荒漠(D)5种草地类型0—20 cm土壤... 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明确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及影响因素。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的方法,测定宁夏草甸草原(MS)、典型草原(TS)、荒漠草原(DS)、草原化荒漠(SD)和荒漠(D)5种草地类型0—2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氨基糖含量,进一步分析微生物残体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MS和TS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土壤氨基葡萄糖(GluN)、氨基甘露糖(ManN)、氨基半乳糖(GalN)和胞壁酸(MurA)含量均表现为MS最大,D最小(P<0.05);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氨基葡萄糖含量((0.62±0.18)μg/mg)最高,胞壁酸含量((0.04±0.01)μg/mg)最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细菌残体碳(BNC)、真菌残体碳(FNC)和总残体碳(TNC)变化范围为0.12—5.74μg/mg、0.22—15.31μg/mg和0.34—21.05μg/mg;BNC、FNC和TNC对SOC贡献分别为9.0%—17.8%、22.0%—48.2%和33.5%—66.0%;FNC对SOC的贡献是BNC的1.8—3.8倍。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残体碳含量与海拔、年降雨量、干旱指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温及土壤容重、pH显著负相关(P<0.05)。细菌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含量分别随细菌和真菌含量的增大而增大(P<0.001),微生物残体碳含量随真菌/细菌值的增大而增大(P<0.05),随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GP/GN)值的增大而减小(P<0.01)。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显示,土壤全氮和pH是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分析了宁夏不同草地类型微生物来源有机碳的积累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探讨干旱半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氨基糖 微生物残体 土壤有机碳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基于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的沙柳特征因子动态变化
2
作者 王晓华 许昊 +1 位作者 锁岚 马俊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70,104,共12页
【目的】对沙柳特征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环境因子影响下的地径、枝高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样本采集、气象数据收集等手段,基于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以灌丛、枝条以及二者的嵌套作为随机效应,探究灌木地径、... 【目的】对沙柳特征因子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环境因子影响下的地径、枝高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样本采集、气象数据收集等手段,基于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以灌丛、枝条以及二者的嵌套作为随机效应,探究灌木地径、枝高与土壤水分(SM)、年平均降水量(MAP)、年平均气温(MAT)及年龄等影响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1)对于不考虑随机效应的广义加性模型(GAM),灌木地径与影响因子呈较强的非线性关系(有效自由度E均大于8.20,且P<0.001),枝高仅与时间呈非线性关系,与其他影响因子均为线性关系。2)相较于GAM,GAMM在随机效应的影响下,地径与各影响因子之间非线性显著降低(E变小),但在以灌丛为随机效应的模型中,地径与年平均气温趋于线性关系(E为1),而枝高与时间的非线性关系更强,与其余影响因子仍呈线性关系。3)考虑随机效应的GAMM比GAM的拟合结果更优,且嵌套模式下的GAMM拟合效果最好。【结论】沙柳不同特征因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差异,而相比枝高,地径的变化程度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沙柳特征因子的动态变化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为进一步探究沙地生境变化过程中植物种群变化、植被演替及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特征因子 环境因子 广义加性模型 广义加性混合模型 动态变化规律
下载PDF
退耕年限对压砂地植物群落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崔璐瑶 邱开阳 +2 位作者 王建宇 邱爱珍 谢应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33-3140,共8页
宁夏压砂地由于长年连作,土壤质量降低,植被类型单一、稀疏,生态破坏严重,生境破碎。本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退耕年限压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退耕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阐明退耕年限对植物群落及土壤生... 宁夏压砂地由于长年连作,土壤质量降低,植被类型单一、稀疏,生态破坏严重,生境破碎。本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不同退耕年限压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退耕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阐明退耕年限对植物群落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特征在不同退耕年限之间差异显著(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逐步增加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逐渐减少趋势;不同退耕年限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机碳含量在退耕20 a时最高,退耕10 a时最低,全氮、全磷含量呈波动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含量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因此,建议对不同退耕恢复年限的压砂地适当增施肥料,以加快促进植物群落结构重建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地 植物群落特征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添加氮磷与菌根抑菌剂对荒漠草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4
作者 丁琴 何嘉 +4 位作者 郭文龙 白皓天 张建军 杨鑫 沈月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共8页
采用原位控制试验的方法,以宁夏东部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解析氮、磷添加与菌根抑菌剂对草原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添加与菌根抑菌剂显著提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与NPP(P... 采用原位控制试验的方法,以宁夏东部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解析氮、磷添加与菌根抑菌剂对草原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添加与菌根抑菌剂显著提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与NPP(P<0.01)。磷与菌根抑菌剂添加的拮抗效应显著改变ANPP与NPP;施磷处理下菌根抑菌剂添加极显著增加ANPP与NPP(P<0.01);不施磷处理下菌根抑菌剂添加对ANPP与NPP无显著影响。氮、磷添加对ANPP、BNPP与NPP无显著交互作用。氮添加显著增加10~30 cm土层BNPP(P<0.01)。磷添加显著促进0~10 cm、10~30 cm与30~40 cm土层BNPP(P<0.01)。施磷处理下菌根抑菌剂添加显著增加深根型植物地上生物量(P<0.01)。深根型植物地上生物量占比与BNP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磷添加通过提高深根型植物地上生物量占比,进而促进BNPP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宁夏东部温性荒漠草原初级生产力受到氮、磷添加与菌根抑菌剂的影响;与氮、菌根抑菌剂添加相比,磷添加对NPP的作用强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丛枝菌根真菌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干燥对盐碱地苜蓿营养品质及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军 卢强 +3 位作者 丁霞 马宏伟 贾玉山 格根图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61-3667,共7页
为探究盐碱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干燥前后真菌种类、群落结构以及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盐碱地紫花苜蓿干草调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盐碱地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初花期刈割,干燥12 h后取样分析苜蓿的营养成分与真菌群... 为探究盐碱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干燥前后真菌种类、群落结构以及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盐碱地紫花苜蓿干草调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盐碱地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初花期刈割,干燥12 h后取样分析苜蓿的营养成分与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地苜蓿晾晒12 h后、粗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下降(P<0.05)。经干燥12 h后,小戴卫霉科(Davidiellaceae)的丰度值增加,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的丰度值下降到1.02%。盐碱地紫花苜蓿鲜样附着真菌隶属4个真菌门,优势菌群为小戴卫霉科、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假丝酵母属(Candida)。干燥12 h后,苜蓿真菌以小戴卫霉科、链格孢属、赤霉属、小不整球壳属、匍柄霉属为主,其营养方式主要为腐生营养型,此类真菌的生长繁殖会消耗紫花苜蓿的营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紫花苜蓿 营养品质 真菌
下载PDF
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娅茹 吴梦瑶 +7 位作者 袁丽丽 王晓勤 杨娟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07-2918,共12页
为探明旱区山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明确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以及影响因素。以2021年8月在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1848—2940 m)采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氨基糖含量、氨基糖对土壤有... 为探明旱区山地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明确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以及影响因素。以2021年8月在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1848—2940 m)采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氨基糖含量、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贡献变化特征以及引起该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沿海拔梯度上升,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显著差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表现为升高趋势,pH和容重表现为降低趋势,全磷无明显变化规律。沿海拔梯度上升,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以及丛枝菌根真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 PLFAs)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中海拔区域(2110—2360 m)微生物PLFAs含量更高。沿海拔梯度上升,总氨基糖含量和氨基糖单体(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和氨基甘露糖)分别表现为持续增加和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并且总氨基糖和氨基糖单体含量均在最高海拔达到峰值,中海拔区域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均小于高海拔(2707—2940 m)和低海拔(1848—1910 m),且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PLFAs含量共同解释了土壤氨基糖含量及对有机碳贡献率的55.2%,其中土壤理化性质解释变异的52.9%,微生物PLFAs含量解释变异的26.9%,冗余分析同步验证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氨基糖及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贺兰山西坡微生物驱动土壤有机碳存储与转化机制,可为进一步研究旱区山地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梯度 微生物群落 土壤有机碳 氨基糖 贺兰山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不同龄级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枝叶功能性状对干旱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建玲 于明含 +2 位作者 孙慧媛 何莹莹 张富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8,共9页
探究荒漠植物枝叶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龄级差异,可以为理解由降水模式变化所引起的极端干旱下荒漠植物适应性和预测荒漠植被演替趋势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荒漠地区典型沙生植物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降水... 探究荒漠植物枝叶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龄级差异,可以为理解由降水模式变化所引起的极端干旱下荒漠植物适应性和预测荒漠植被演替趋势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荒漠地区典型沙生植物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降水控制试验,设置4个降雨梯度(自然降雨量和30%、50%、70%降雨量)模拟黑沙蒿轻度、中度、极端干旱的生长环境;以形态学特征为龄级划分依据,对不同龄级黑沙蒿主要的枝叶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黑沙蒿通过增加叶片厚度、减少小枝叶片数量、增大小枝横截面积、减短小枝长度、增大胡伯尔值等多种功能性状的调节以响应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2)不同龄级植株在枝叶功能性状中具有天然的差异性,高龄级黑沙蒿的叶片厚度、小枝叶片总面积、叶片数量、小枝长度、小枝横截面积等功能性状均显著高于低龄级个体。(3)不同龄级黑沙蒿在应对降水变化时具有差异响应,低龄级黑沙蒿在逆境中主要调节比叶面积、小枝叶片总面积、出叶强度功能性状。随着龄级的增加,黑沙蒿主要调节的功能性状为胡伯尔值,通过提升小枝向叶片供水的潜力增加其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龄级 干旱胁迫 比叶面积 胡伯尔值
原文传递
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娟 刘占军 +8 位作者 任振强 娜荷芽 赵娅茹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349 m)、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1905 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灌丛(2134 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2150 m)、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2160 m)、青海云杉林(2635 m)和亚高山草甸(2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每个植被类型设置3个重复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容重、pH、有机碳、铵态氮、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酶活性(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蔗糖酶、淀粉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质量分数差异,并分析其影响要素。【结果】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在0~10与10~20 cm土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随海拔上升无显著变化规律;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 cm土层土壤各酶活性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与β-葡糖苷酶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而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土层之间均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在0~10与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铵态氮、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海拔梯度变化引起贺兰山西坡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碳、pH及含水率是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植被类型 土壤酶活性 理化性质
下载PDF
不同放牧时间对荒漠草原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海鑫 周瑶 +2 位作者 胡科 丁占胜 马红彬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8,共12页
研究放牧时间对草原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放牧干扰下草地土壤质量和草地生态状况,为草地适时放牧提供理论依据。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设置禁牧封育(FY)、传统时间轮牧(FG)、延迟开始轮牧(YG)、提前结束轮牧(TG)、... 研究放牧时间对草原土壤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放牧干扰下草地土壤质量和草地生态状况,为草地适时放牧提供理论依据。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设置禁牧封育(FY)、传统时间轮牧(FG)、延迟开始轮牧(YG)、提前结束轮牧(TG)、延迟开始并提前结束轮牧(YT)5种不同时间放牧处理,研究了不同放牧时间下荒漠草原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处理下荒漠草原土壤质地以粉粒、极细砂粒和细砂粒为主,0~40 cm土层处理间土壤颗粒组成差异显著(P<0.05),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11~2.75,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大。总体上土壤YG粉粒含量、分形维数最高;0~10 cm土层除FY最低外,其余土层粉粒含量与分形维数均以FG处理最低。土壤分形维数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极细砂粒和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P<0.05),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有机碳、总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容重、速效钾、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研究认为,分形维数可表征荒漠草原土壤质地变化,延迟放牧改善了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有利于土壤质量发展,可作为荒漠草原适时放牧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组成 分形维数 放牧时间 荒漠草原
下载PDF
1990—2022年黄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鹏辉 田佳 +4 位作者 张楠 高雨珊 冯雪娟 杨灿灿 彭道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542-8553,共12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对该地区生态恢复和保护发挥重要作用。而以往研究对影响植被变化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及植被未来趋势预测的研究有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1990—2022年的植被覆盖度(Frac...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对该地区生态恢复和保护发挥重要作用。而以往研究对影响植被变化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及植被未来趋势预测的研究有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1990—2022年的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FVC),结合趋势分析、重心迁移、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植被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并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LUS)模型预测了植被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30年来流域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植被改善的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7.17%,流域中部地区植被恢复趋势明显。(2)流域植被变化受降水、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同时研究揭示了影响FVC变化的驱动因子最适宜的范围和类型。(3)204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植被恢复趋势明显,青海省部分地区植被有退化趋势。该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变化监测 驱动分析 FLUS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复合菌和纤维素酶对花棒微贮营养价值的影响
11
作者 杨双鸣 田梅 +6 位作者 沈艳 赵晓清 王笠年 王文倩 赵晓莹 徐晓锋 张力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37-3846,共10页
【目的】研究添加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纤维素酶对花棒微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试验以花棒为原料,设置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微贮添加剂)、J组(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M组(纤维素酶)和JM组(地... 【目的】研究添加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纤维素酶对花棒微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试验以花棒为原料,设置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微贮添加剂)、J组(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M组(纤维素酶)和JM组(地衣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混匀后装入透明聚乙烯袋中,密封后于室温避光发酵。在发酵第7、14、30、60天取样,测定花棒微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微贮发酵品质及酚类物质含量。【结果】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纤维素酶协同发酵能够减少花棒的干物质损失,并保存营养成分,在花棒微贮发酵第60天时,3个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J和JM组(P<0.05)。在花棒微贮发酵第30、60天时,J和JM组乳酸、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微贮pH均在4.2以下,发酵品质优良。随着发酵时间的增长,各处理组中单宁含量呈递减趋势,在花棒微贮发酵第60天时,JM组单宁、植物原花青素、植物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上所述,各微贮添加剂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花棒微贮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添加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纤维素酶协同发酵60天对花棒微贮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棒 微贮 植物乳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 纤维素酶
下载PDF
化学处理花棒营养价值变化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晓伟 沈严俊 +5 位作者 杨双鸣 孙斌 唐培峰 杨平 沈艳 徐晓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61-7471,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化学处理对花棒营养价值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为对照组(花棒中不添加任何物质)、氨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4%的尿素)、碱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6%的氢氧化钙),每组6个重复,室温下贮...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化学处理对花棒营养价值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为对照组(花棒中不添加任何物质)、氨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4%的尿素)、碱化组(添加花棒干物质重量6%的氢氧化钙),每组6个重复,室温下贮存30 d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电镜图显示,对照组花棒呈现出了完整的纤维结构,细胞壁纤维结构基本没有被破坏,氨化组和碱化组花棒细胞壁纤维结构己经被破坏;花棒细胞壁纤维结构破坏程度为碱化组>氨化组>对照组。在干物质含量方面,氨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碱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粗蛋白质含量方面,氨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碱化组(P<0.05);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低于氨化组和对照组(P<0.05);在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在钙和粗灰分含量方面,碱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2)在单宁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碱化组显著低于氨化组(P<0.05);在原花青素、总酚含量方面,氨化组和碱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氨化组和碱化组还原糖产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3)体外培养3、6、9、12 h时,产气量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体外培养24、36、48、72 h时,碱化组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体外培养72 h时,碱化组和氨化组发酵液pH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碱化组发酵液中氨态氮(NH3-N)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氨化组则显著升高(P<0.05);氨化组和碱化组发酵液中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碱化组发酵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化组(P<0.05)。综上所述,氨化和碱化处理均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棒 碱化 氨化 营养价值 瘤胃发酵
下载PDF
体外产气法评价菌酶协同发酵对花棒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双鸣 马煜斌 +6 位作者 田梅 沈艳 赵晓清 王笠年 王文倩 苟妍 徐晓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72-7480,共9页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估菌酶协同发酵对花棒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以花棒为原料,设置4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菌酶剂)、J组(添加1×10^(6)U/g地衣芽孢杆菌+5×10^(6)U/g植物乳杆菌)、M组(添加50 U/g纤维素酶)和JM...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评估菌酶协同发酵对花棒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以花棒为原料,设置4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菌酶剂)、J组(添加1×10^(6)U/g地衣芽孢杆菌+5×10^(6)U/g植物乳杆菌)、M组(添加50 U/g纤维素酶)和JM组(添加1×10^(6)U/g地衣芽孢杆菌+5×10^(6)U/g植物乳杆菌+50 U/g纤维素酶),在发酵第7、14、30、60天取样开展体外产气试验,记录累积产气量和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发酵第14天时,J组、M组和JM组快速产气量都存在产气滞后效应。J组和JM组快速产气量随发酵时间增长而增加,J组、M组和JM组在发酵第60天的快速产气量均显著高于发酵第7、14天(P<0.05)。在发酵第30和60天,J组和JM组慢速产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各组pH为为6.66~6.83。在发酵第60天,各组之间氨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J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J组、M组和JM组乙酸、丙酸和总挥发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添加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在花棒微贮发酵第60天时,对体外发酵效率有协同作用,对花棒的营养价值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棒 体外产气 瘤胃发酵 奶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