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肥料配比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梦露 陈彦云 夏皖豫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1,共8页
采用L 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肥料N、P、K、B配比对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品质、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的最佳肥料配比组合。结果表明,N 3(375)P 3(225)K 2(60)B 1(0)和N 3(375)... 采用L 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肥料N、P、K、B配比对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品质、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的最佳肥料配比组合。结果表明,N 3(375)P 3(225)K 2(60)B 1(0)和N 3(375)P 3(225)K 3(120)B 3(0.90)配比组合马铃薯块茎中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N 2(187.5)P 3(225)K 1(0)B 1(0)、N 2(187.5)P 2(112.5)K 2(60)B 2(0.45)、N 2(187.5)P 1(0)K 2(60)B 3(0.90)配比组合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的品质;N 2(187.5)P 1(0)K 2(60)B 3(0.90)配比组合最有利于马铃薯块茎干质量的累积;N 3(375)P 3(225)K 1(0)B 3(0.90)配比组合最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N对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结果,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产量、品质俱佳的最佳肥料配比组合为N 3P 3K 2B 3,即N、P、K、B肥施用量分别为375、225、60、0.90 kg/h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肥料配比 N P K 渗透调节物质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盐池县2000—2012年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47
2
作者 宋乃平 杜灵通 王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377-7386,共10页
荒漠草原区的植被对防治荒漠化、维护生态屏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宁夏盐池县作为其典型代表,近13年的植被变化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基于MODIS NDVI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盐池县2000—201... 荒漠草原区的植被对防治荒漠化、维护生态屏障具有决定性作用,宁夏盐池县作为其典型代表,近13年的植被变化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基于MODIS NDVI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盐池县2000—2012年的植被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盐池县NDVI在0.2—0.4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78/10 a,上升趋势显著;总体来说,植被稳定性低,年际间波动或转换频繁、幅度大;(2)NDVI的波动分量与残余分量方差贡献率各占50%,且NDVI波动呈减弱趋势。促使NDVI波动的主控因子是年降水量,但其影响在减弱;(3)推动NDVI趋势性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和类型变化,但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对NDVI的贡献远远大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NDVI的贡献。因此,荒漠草原区的生态改善应以保护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生态重建,走以适度开发带动整体保护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驱动力 MODIS NDVI 气候 土地利用 盐池县
下载PDF
近30a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杜灵通 宋乃平 +2 位作者 王磊 候静 胡悦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95-2106,共12页
研究气候变暖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活动的影响,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开展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利用1982—2013年NOAA-VHP数据,基于Mann-Kendall检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暖对... 研究气候变暖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活动的影响,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科学开展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利用1982—2013年NOAA-VHP数据,基于Mann-Kendall检验、重新标度极差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近30 a的辐射亮温增温趋势明显,温度状态指数在1995年前后发生突变,由气候波动期转向持续增暖期;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线性增长趋势显著(P<0.01),上升幅度为0.012/10 a,植被状态指数在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由植被退化转向持续恢复。植被状态指数与温度状态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在1995年之前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的影响不明显,但1995年之后气候变暖对宁夏植被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1995年为气候转向暖干的突变点,二是宁夏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扬黄灌溉开发和生态治理工程,明显地改变了区域植被的分布格局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气候变化 植被活动 生态治理 NOAA-VHP
原文传递
荒漠草原“土岛”生境群落物种共存机制 被引量:23
4
作者 宋乃平 王兴 +5 位作者 陈林 薛毅 陈娟 随金明 王磊 杨新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67-677,共11页
经过长期破碎化,荒漠草原原生硬质灰钙土斑块散布在广大沙化土地中,形成类似"土岛"的土被结构。为揭示土岛生境的群落物种共存机制,2016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选取大(200–300 m^2)、中(约100 m^2)、小(约50 m^2)土岛各3个... 经过长期破碎化,荒漠草原原生硬质灰钙土斑块散布在广大沙化土地中,形成类似"土岛"的土被结构。为揭示土岛生境的群落物种共存机制,2016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选取大(200–300 m^2)、中(约100 m^2)、小(约50 m^2)土岛各3个开展调查,采用Jaccard相异系数、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零模型、Meta分析,综合计算和分析土岛内部与外部植物群落相似性、物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1)随着破碎化加剧,土岛内部植物多样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群落优势种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转变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短花针茅共优种,土岛内外群落相似性增加。(2)土岛内外绝大多数物种生态位重叠较小,生态位重叠在土岛内呈集中分布,而土岛外则呈均匀发散分布。(3)环境过滤为主的生态过程决定了土岛生境群落物种的共存格局,随着土岛面积减小,环境因子对群落物种共存的调控强度降低,关键性环境因子由土壤细砂粒和黏粒转变为粗砂粒,显著性竞争物种共存格局在小岛出现。综上所述,土岛生境对于维持草原物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过滤主导了荒漠草原物种共存格局。随着生境破碎化加剧或土岛面积减小,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因子发生转变。保护面积在200 m^2以上的大土岛对于恢复荒漠草原区草原成分种和其物种多样性机制都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破碎化 土岛 生态位重叠 物种共存 荒漠草原
原文传递
引黄灌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文文 刘秉儒 牛宋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54,共9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年限为1~6年(2012-2017年)的紫花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细菌种群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中共... 以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年限为1~6年(2012-2017年)的紫花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细菌种群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中共检测出细菌约40个门、78个纲、151个目、275个科和416个属;在门水平下细菌的优势门类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共占细菌总数的68%;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细菌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变化表现为1 yr>5 yr>3 yr>4 yr>2 yr>6 yr;土壤pH、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呈先降低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都在第5年时达到最大,与细菌群落组成变化规律基本保持一致。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对细菌群落组成具有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细菌群落 细菌丰度 多样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对土壤质地演进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乃平 吴旭东 +3 位作者 潘军 曲文杰 周娟 安超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3-711,共9页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建植后土壤质地演进过程,构建了10a、17a、27a的林龄序列和柠条灌丛内部、边缘、外部的空间序列,分析了2个序列土壤颗粒组成、黏粉粒富集程度、分形维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 为了研究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林建植后土壤质地演进过程,构建了10a、17a、27a的林龄序列和柠条灌丛内部、边缘、外部的空间序列,分析了2个序列土壤颗粒组成、黏粉粒富集程度、分形维数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质地随着人工柠条林建植年限的增加从灌丛内部、边缘到外部均逐渐得到改善,表现为土层在垂直方向上的"自上而下"和水平方向上以灌丛为中心的"由内到外"的渐进改善过程。柠条灌丛内部的土壤分形维数比外部平均增加0.189±0.401。2)柠条灌丛发育显著增强了退化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异质性,灌丛内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外部分别增加(0.087±0.100)%和(0.008±0.010)%,显示出柠条的"肥岛效应"。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土壤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人工柠条林建植对荒漠草原区土壤质地和碳氮资源具有非常明显的协同演进作用。说明柠条林建植对于改善荒漠草原地区的土壤质地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显著作用,但当进入老龄林阶段后土壤质地改善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柠条林 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荒漠草原 宁夏盐池县
下载PDF
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微地形尺度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1 位作者 杨新国 陈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4-280,328,共8页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以荒漠草原自由放牧草地3种典型"覆沙—侵蚀"微地形地貌为对象,研究不同微地形地貌区域草地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土壤养分、地表枯落物和羊粪量、地表微高程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微地形坡面面积比例&...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以荒漠草原自由放牧草地3种典型"覆沙—侵蚀"微地形地貌为对象,研究不同微地形地貌区域草地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对土壤养分、地表枯落物和羊粪量、地表微高程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微地形坡面面积比例>70%,地表微高程变化属中等变异强度(CV<1),表层土壤粗沙粒含量为80%,植被盖度为20%时,地表枯落物、土壤全磷和全氮、地表微高程深刻影响着植物多样性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微地形坡面面积比例为50%,地表微高程变化属强度变异(CV>1),表层土壤粗沙粒含量为70%,植被盖度40%时,土壤全磷、地表微高程显著影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特征。荒漠草原风蚀作用形成的"覆沙—侵蚀"微地形地貌引起各非生物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作用,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不同微地形地貌特征约束条件下,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是各非生物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不同环境要素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很可能与放牧干扰强度存在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9
8
作者 赵伟 杨明秀 +3 位作者 陈林 王磊 宋乃平 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3-731,共9页
为系统认识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把握灌草结构及人工林系统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搭建一个由不同林龄样地构成的研究序列,并开展灌丛内外植被季节性动态的跟踪监测与分析。结... 为系统认识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把握灌草结构及人工林系统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搭建一个由不同林龄样地构成的研究序列,并开展灌丛内外植被季节性动态的跟踪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草地和柠条林地草本层物种共计25种,分属于8个科23个属。16a柠条林物种数最多(16种),随着林龄的增大,物种数逐渐减少,中亚白草和隐子草等多年生禾草开始出现,但是优势种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则随林龄增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2)草本层植被盖度、生物量与物种数的季节动态主要受降水、气温变化的影响,但是灌丛的存在显著延滞了草本层植被经历春季干旱后的生长恢复速度,并以25a柠条林的生长节律变化最为突出。3)林龄显著改变了灌丛内外草本层植被盖度以及灌丛内草本层植被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林龄与季节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草本层植被的结构与动态是林龄、季节以及空间异质性等因子交互作用下的产物,伴随人工柠条林的衰败,群落存在逐步向地带性植被演替的趋势,但是在以一年生短命植物为主要优势物种情况下,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演替方向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柠条林 林龄 季节动态 草本层植被
下载PDF
基于照相法的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测定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随金明 宋乃平 +4 位作者 薛毅 陈娟 陈晓莹 吴婷 李敏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64,共7页
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空间异质性与年季变化大。植被覆盖度是评价荒漠草原生态状况关键指标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快速、精准的测定方法。利用普通相机与ADC多光谱相机对地表拍照,结合监督分类、归一化差异指数法(以下简称NDI)提取地表植被... 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空间异质性与年季变化大。植被覆盖度是评价荒漠草原生态状况关键指标之一,但长期以来缺少快速、精准的测定方法。利用普通相机与ADC多光谱相机对地表拍照,结合监督分类、归一化差异指数法(以下简称NDI)提取地表植被覆盖度参数,并以20×20格网密度针刺法模拟结果为基准值,分析不同传感器及提取方式下的精度与适宜性。主要结果:(1)15×15格网密度针刺法可实现荒漠草原地表植被覆盖度高效、准确测定,当覆盖度高于60%时10×10格网密度最宜;(2)相比ADC多光谱照片及普通数码照片的监督分类,基于普通数码照片的NDI法能更准确提取荒漠草原植被低覆盖度,且较针刺法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植被覆盖度 照相测定方法 针刺法 NDI
下载PDF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玉萍 宋乃平 +1 位作者 王兴 随金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09-115,共7页
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研究了禁牧、轮牧和放牧3种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荒漠草原面临的生态与生产协调的社会与科学问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研究了禁牧、轮牧和放牧3种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荒漠草原面临的生态与生产协调的社会与科学问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放牧区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分别为2.48、0.80和14,轮牧区植被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42,显著高于禁牧区和放牧区(P<0.05)。轮牧和禁牧区土壤黏粉粒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区(P<0.05),轮牧区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分别为4.30g·kg^(-1)和0.24g·kg^(-1),显著高于放牧区和禁牧区(P<0.05)。轮牧显著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黏粉粒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该研究认为,在禁牧恢复了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之后,应采用轮牧制度打破禁牧的单优群落结构同时恢复土壤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放牧制度 荒漠草原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状
原文传递
基于HYDRUS-1D模型的荒漠苜蓿农田滴灌灌溉制度制定
11
作者 苗庆远 米丽娜 +4 位作者 覃兰玉 朱俊毅 卢琦 杨文斌 程一本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15,共8页
【目的】探究提高干旱区荒漠苜蓿农田滴灌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制定适宜的节水灌溉制度。【方法】以苜蓿为研究对象,基于HYDRUS-1D模型设置4种灌溉水平(高强度大灌溉量(LH-I)、中强度大灌溉量(MH-I)、低强度中等灌溉量(SM-I)、无灌溉(CK)... 【目的】探究提高干旱区荒漠苜蓿农田滴灌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制定适宜的节水灌溉制度。【方法】以苜蓿为研究对象,基于HYDRUS-1D模型设置4种灌溉水平(高强度大灌溉量(LH-I)、中强度大灌溉量(MH-I)、低强度中等灌溉量(SM-I)、无灌溉(CK))和5个0~20 cm土层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梯度(4%、6%、8%、10%、12%,分别表示为S1、S2、S3、S4、S5),分析苜蓿根系土壤体积含水率降至土壤凋萎点的时间、峰值及维持在土壤凋萎点以上的时长,筛选0~20 cm土层不同土壤初始体积含水率下的最优灌溉水平。【结果】0~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变化对SM-I、CK灌溉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无灌溉的情况下,体积含水率?10%的0~20 cm土层土壤会补给根系层水分;低含水率的0~20 cm土层土壤更有利于LH-I灌溉水平下的水分在根系层的留存,SM-I水平下根系层水分的留存时长与0~20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正相关。LH-I灌溉水平下的深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峰值相比MH-I、SM-I、CK灌溉水平分别提高10.28%、27.91%、107.93%;MH-I灌溉水平下根系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维持在凋萎点之上的时长最久,平均为5.7 d。【结论】当0~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4%时,可采用LH-I灌溉水平;当0~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4%时,MH-I灌溉水平为最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农田 紫花苜蓿 滴灌 含水率 灌溉制度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中部戈壁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永一 王永珍 +3 位作者 冯怡琳 赵文智 高俊伟 刘继亮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2-83,共12页
地表甲虫是戈壁主要的地表昆虫类群,但我们对其种属组成和活动节律的认识还很有限。2018–2020年1–12月我们利用陷阱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地表甲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测定了该区降水和温度。本文研究发现:(1)戈壁地... 地表甲虫是戈壁主要的地表昆虫类群,但我们对其种属组成和活动节律的认识还很有限。2018–2020年1–12月我们利用陷阱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典型砾质戈壁地表甲虫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并测定了该区降水和温度。本文研究发现:(1)戈壁地表甲虫由步甲科、叶甲科、象甲科、粪金龟科和拟步甲科5科21种组成,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 alashanica)、戈壁琵甲(Blaps gobiensis)和波笨粪金龟(Lethrus potanini)是优势地表甲虫种;(2)戈壁地表甲虫活动节律存在明显年季变异,地表甲虫的活动期在3–10月,地表甲虫活动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4–7月,而物种丰富度的最大值均在5月出现;(3)降水增多的2019年地表甲虫的活动密度明显增加,且2019年地表甲虫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2018年;(4)地表甲虫的取食类型和个体大小影响它们的活动节律,降水增多的年份提高了植食性的象甲科和部分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而一些拟步甲科的活动密度对降水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5)降水和温度变化强烈影响地表甲虫活动节律,地表甲虫的个体数和物种数与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和指数关系,植食性和捕食性甲虫对降水及温度变化响应较腐食性甲虫敏感,大甲虫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中甲虫和小甲虫敏感。总之,降水及温度变化影响了戈壁地表甲虫的活动节律,而不同地表甲虫种对二者的响应因其生理生态特征不同而异,从而影响了地表甲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中部 戈壁 地表甲虫 群落动态 功能性状
原文传递
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佘冬立 胡磊 +4 位作者 夏永秋 刘文娟 李虹 马建军 马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71-2381,共11页
为揭示灌区种植业氮磷流失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水量平衡与土壤物理化学吸附理论,构建了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轻简化模型,模拟了灌区玉米、小麦和水稻氮磷流失的时间特征与空间格局。模拟结果表明:灌区主要作物退水氮磷... 为揭示灌区种植业氮磷流失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水量平衡与土壤物理化学吸附理论,构建了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轻简化模型,模拟了灌区玉米、小麦和水稻氮磷流失的时间特征与空间格局。模拟结果表明:灌区主要作物退水氮磷流失量的时间变异大,玉米春灌流失量、小麦春灌头水流失量和水稻分蘖期流失量是各自灌水周期氮磷流失量的最高值;灌区农田总氮(TN)流失量(以N计)为887.51 t,玉米、小麦和水稻分别贡献了25%、8%和67%,平均氮流失系数为1.99%;灌区农田总磷(TP)流失量为48.05 t,玉米、小麦和水稻分别贡献了19%、18%和63%,平均磷流失系数为0.15%;种植业氮磷流失量最大的区县为平罗县,氮磷流失系数最大的区县为兴庆区,永宁县中部以及河东地区东部是氮磷流失的热点区域。该模型反映了农田管理、降水和土壤条件等过程对退水量和退水中氮磷浓度的影响,模型参数少、物理机制明确,可用于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种植业 面源污染 流失系数 模型
下载PDF
荒漠草原异质生境下猪毛蒿种群动态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林 苏莹 +5 位作者 李月飞 宋乃平 王磊 杨新国 邱开阳 刘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654-2666,共13页
以荒漠草原猪毛蒿种群为对象,设置风沙土、灰钙土和基岩风化沉积土3个生境下增水30%、减水30%和对照3个处理,编制猪毛蒿种群的动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和死亡曲线,分析异质生境下猪毛蒿种群动态规律,研究猪毛蒿年内年际间种群动态特征.... 以荒漠草原猪毛蒿种群为对象,设置风沙土、灰钙土和基岩风化沉积土3个生境下增水30%、减水30%和对照3个处理,编制猪毛蒿种群的动态生命表,绘制种群存活和死亡曲线,分析异质生境下猪毛蒿种群动态规律,研究猪毛蒿年内年际间种群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猪毛蒿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即生长前期存活率较高,趋于稳定状态,死亡率基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生育期末种群死亡率则上升较快.各生境下猪毛蒿个体的存活数均呈前期波动后期下降的趋势,风沙土和灰钙土生境下死亡率的波动变幅较大,增减水处理对猪毛蒿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土壤类型对猪毛蒿株高、冠幅、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降水处理对猪毛蒿株高、冠幅和盖度影响显著,对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影响,而土壤类型和降水处理的交互作用仅对株高和冠幅有显著影响.基岩风化沉积土生境下猪毛蒿生物量的可塑性指数显著高于风沙土和灰钙土,灰钙土和基岩风化沉积土生境下盖度可塑性显著高于风沙土.增水处理的密度可塑性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和减水处理.株高和冠幅的可塑性指数较高,说明在不同的生境压力下,猪毛蒿可以通过优先调节这两个参数来应对生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猪毛蒿 异质生境 种群动态 可塑性指数
原文传递
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15
作者 韩新宁 张慧 +1 位作者 张俊华 王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3,80,共9页
【目的】摸清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水平和风险状况,为宁夏枸杞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种植1,3,6,9,12,15和18年(弃耕2年)枸杞园,在距离枸杞植株主干3 cm、冠层正下方、冠层边缘和距冠层外缘5... 【目的】摸清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水平和风险状况,为宁夏枸杞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种植1,3,6,9,12,15和18年(弃耕2年)枸杞园,在距离枸杞植株主干3 cm、冠层正下方、冠层边缘和距冠层外缘50 cm 4个水平方向,及树冠正下方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 5个垂直方向分别采集土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土样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特征,运用风险商值法和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方法,评价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引起的环境风险和对人体的暴露风险。【结果】①宁夏枸杞园表层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残留量分别为ND~162.66 ng/g(平均37.33 ng/g)和ND~101.50 ng/g(平均24.30 ng/g)。水平方向上在树冠正下方2种农药残留量和检出率都较低。0~10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量均急剧下降。②种植1~12年,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枸杞园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量都有逐渐增大趋势。种植15年的土壤新烟碱类农药在80~100 cm土层有明显富集现象。③种植3~15年的表层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存在中等环境风险;种植3~12年在20~60 cm土层部分有中低风险,但60~100 cm土层均无潜在环境风险。④宁夏枸杞园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暴露风险主要以土壤摄入和皮肤接触为主;儿童对土壤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潜在暴露风险远高于成人;目前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不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危害。【结论】宁夏枸杞园土壤中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量较低,对土壤环境有中低风险,但对人体健康无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园 吡虫啉 啶虫脒 农药残留 风险评估 宁夏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短花针茅丛“肥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玉萍 宋乃平 王兴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81-84,共4页
以宁夏荒漠草原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短花针茅丛土壤的养分分布规律,揭示短花针茅丛“肥岛”土壤的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富集程度.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碳、速效磷、总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由短花针茅... 以宁夏荒漠草原短花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短花针茅丛土壤的养分分布规律,揭示短花针茅丛“肥岛”土壤的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富集程度.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碳、速效磷、总氮和碱解氮的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由短花针茅丛中心向外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短花针茅丛中心向外5 cm处下降最大;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0~5 cm土层中的含量显著高于5~10,10~15 cm土层中的(P<0.05).土壤中总磷的质量分数,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中的有机碳、速效磷、总氮和碱解氮的含量表现出“肥岛”效应和“表聚”效应.短花针茅丛“肥岛”效应有利于荒漠草原土壤肥力的保护,也有助于荒漠草原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短花针茅 土壤养分 “肥岛”效应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牧业系统波动性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乃平 王兴 +3 位作者 石云 潘军 安超平 周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17-224,共8页
牧业系统波动是影响到农牧交错带农户生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该研究以羊只总数为牧业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草地面积、植被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民人... 牧业系统波动是影响到农牧交错带农户生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该研究以羊只总数为牧业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草地面积、植被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影响因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获得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的波动分量和趋势量;进而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羊只总数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应波动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盐池县羊只总数波动较大,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存在3~4、7~15、22~26、40~45 a的准周期性波动,22~26 a准周期是羊只总数波动中最重要的.对羊只总数波动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年降水量,二者的综合影响率占 75%.年平均气温、粮食总产量和造林面积也有一定影响.羊只总数波动分量的周期越长,受农业的影响越大;越短则受气候的影响越大.经济社会对羊只总数的波动影响很小.气候因子在3、7~9和30 a准周期上影响羊只总数波动,是其主控因子;而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是羊只总数波动的反向调节因子,其他 6 个因子兼有主控和反向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构建有效的农林牧复合系统将是实现盐池县牧业系统稳定发展的必然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动物 牧业系统 波动性 影响因子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宁夏盐池县粮食产量波动性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乃平 王兴 +2 位作者 杨新国 陈林 王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0-246,共7页
为了探索农牧交错带农业系统的波动机制,有效减缓系统波动,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和集对分析法(SPA),分析了宁夏盐池县1954-2013年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近60年盐池县粮食总产量以趋势性增... 为了探索农牧交错带农业系统的波动机制,有效减缓系统波动,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和集对分析法(SPA),分析了宁夏盐池县1954-2013年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近60年盐池县粮食总产量以趋势性增长为主,其方差贡献率为82.86%,同时伴随着显著的波动,其方差贡献率为17.14%。存在3 a、6 a、9 a准周期波动,其中3 a准周期的波动强度最大。(2)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灌溉耕地面积是引起粮食总产量趋势性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年降水量是引起粮食总产量3 a、6 a准周期波动的主要控制因子,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短期主控因子;引黄灌溉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为反向调节因子,其作用在粮食总产量突变点之后显著大于之前。(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气候依赖型农业向水文依赖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波动性 影响因子 宁夏盐池县
下载PDF
1964—1970年盐池荒漠草原村土地利用变化对“以粮为纲”政策的响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娟 宋乃平 +3 位作者 李团胜 潘军 安超平 谢应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3-198,共6页
为了解"以粮为纲"政策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Fragstats软件对1964、1968年和1970年美国Key Hole卫星图像解译和分析。结果表明:1964—1970年主要的土地... 为了解"以粮为纲"政策对荒漠草原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Fragstats软件对1964、1968年和1970年美国Key Hole卫星图像解译和分析。结果表明:1964—1970年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作为景观基质占据绝对优势(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54.92%~47.57%),耕地和撂荒地约占总面积的25%,沙地大幅增加(14.68%~20.51%),盐碱地面积随降水量波动变化。从不同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及破碎化指数来看,沙地和盐碱地在60年代初期和末期基本不变,其他类型减少的程度分别为:草地为72和0.015,撂荒地为29和0.019,耕地为35和0.066。研究认为"以粮为纲"政策在荒漠草原地区也实施了土地开垦并造成了沙地边缘的不断扩张,诱发了沙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说明不分地域而实施的一刀切政策,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恶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以粮为纲”政策 荒漠草原村域
下载PDF
基于“3圈”模式的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及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0
作者 王兴 宋乃平 杨新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7-759,共13页
为了解“3圈"模式下草地湿地沙地群落交错带植被分布格局及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2012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与沙边子村的草原向沙地过渡区设置一条长11.7 km的“3圈"样带,贯穿硬梁、坡地、滩地3种地貌,调查并分析植物群落及多... 为了解“3圈"模式下草地湿地沙地群落交错带植被分布格局及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2012年在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与沙边子村的草原向沙地过渡区设置一条长11.7 km的“3圈"样带,贯穿硬梁、坡地、滩地3种地貌,调查并分析植物群落及多样性与土壤水分、海拔、地表羊粪量、枯落物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记录草本植物56种,隶属于14科38属,以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以及农田杂草类为主;草本植物盖度较禁牧前有所提高,但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仍然以沙生植物为主,植物多样性较低;地表枯落物量、地表羊粪量等干扰因素对其具有显著影响,是植物多样性的首要控制因子.2)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在第5级分类水平上将植被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将植被划分为5个群系,且DCA排序结果是TWINSPAN 5级分类在植被型层次上的空间体现;深层(60~80 cm)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枯落物含量显著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是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控制因子.总之,在“3圈"模式下,土壤水分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外在干扰作用导致草地群落空间变异性较强,斑块化特征较为明显.其中,深层土壤水分资源的再分配影响着植物群落在景观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外在干扰因素则驱动了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未来的草地植被恢复应基于“3圈"地带土壤水分异域性基础上展开,深入认识土壤水分资源再分配与植被空间分布关系,合理、科学地恢复和重建荒漠草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3 圈"模式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