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纪沉积区断层及其上断点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被引量:97
1
作者 刘保金 柴炽章 +2 位作者 酆少英 赵成斌 袁洪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75-1483,共9页
地震勘探方法是隐伏断层探测的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而地震勘探的探测参数是影响探测效果和断层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银川市活断层探测的浅层地震勘探资料为例,并结合石油地震勘探剖面结果和钻孔地质资料,阐述了在第四纪覆... 地震勘探方法是隐伏断层探测的一种有效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而地震勘探的探测参数是影响探测效果和断层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银川市活断层探测的浅层地震勘探资料为例,并结合石油地震勘探剖面结果和钻孔地质资料,阐述了在第四纪覆盖层较厚的地区,由深至浅追踪目标断层形态和确定断层上断点空间位置的方法技术.结果表明,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是确定隐伏断层位置、判定断层活动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断层 地震勘探 钻孔地质剖面 断层上断点
下载PDF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被引量:96
2
作者 柴炽章 孟广魁 +9 位作者 杜鹏 王银 刘保金 沈卫华 雷启云 廖玉华 赵成斌 酆少英 张学辉 谢晓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6-546,共11页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至浅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逐步控制在可以布施浅钻勘探的程度。然后,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和倾角,获得了由钻探资料可分辨的断层上断点埋深8.3m的信息。最后,通过大型探槽开挖,查明了断层实际上断点埋深1.5m和5期古地震活动事件。结合地层年龄的初步测定,得出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中—晚全新世活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动断层 综合试验探测 断层上断点 银川
下载PDF
海原走滑断裂带及其尾端挤压构造 被引量:71
3
作者 邓起东 张维岐 +9 位作者 张培震 焦德成 宋方敏 汪一鹏 B.C.伯奇菲尔 P.莫尔纳 L.雷登 陈社发 朱世龙 柴炽章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4,共14页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间的转换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 走滑断裂带 尾端挤压构造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时黄土地层的液化移动 被引量:66
4
作者 白铭学 张苏民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5,共5页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时,在固原清水河四级黄土台原的马兰黄土中,发生了大范围的黄土低角度滑移,造成了严重的震害。1986年宁夏地震局在滑移区对滑移形态和地层构成及性质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滑移是由于马兰黄土中含砂...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时,在固原清水河四级黄土台原的马兰黄土中,发生了大范围的黄土低角度滑移,造成了严重的震害。1986年宁夏地震局在滑移区对滑移形态和地层构成及性质等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滑移是由于马兰黄土中含砂层段地震液化上涌推挤两侧土层而造成的,本文介绍了考察研究的部分成果,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地层 地震 液化移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 被引量:59
5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8 位作者 张培震 俞晶星 雷启云 王伟涛 郑德文 张会平 李新男 李传友 刘兴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5-788,共14页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连山内部及边缘断裂、河西走廊内部及边缘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和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主要是鄂拉山断裂与拉脊山断裂)3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断裂,它们共同控制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和运动转换;其中,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运动转换过程中起着控制性作用,逆冲断裂一般发育在大型走滑断裂的端部,起着调节和吸收大型走滑断裂端部水平滑动的作用,而祁连山南部右旋走滑断裂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结合区域新构造变形的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方向和性质活动构造的发育、形成、生长以及扩展过程,控制着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和演化的历史;高原东北缘由南向北逐渐扩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构造格架,而高原东北缘新活动边界在新生代晚期已越过河西走廊到达阿拉善地块南缘,同时在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位置也已形成了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主的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的新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几何图像 运动转换 高原扩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对比及阶地系列形成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邢成起 丁国瑜 +5 位作者 卢演俦 申旭辉 田勤俭 尹功明 柴炽章 韦开波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7-201,共15页
黄河在流经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 -同心弧形构造区的过程中 ,发育了多达 10~ 2 1级的基座和侵蚀型阶地 ,其最大拔河高度为 4 0 1m ,最高阶地的发育年代为 1 5 7MaBP。通过对该区米家山、车木峡和黑山峡河口 3处黄河阶地以及我国北方大... 黄河在流经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 -同心弧形构造区的过程中 ,发育了多达 10~ 2 1级的基座和侵蚀型阶地 ,其最大拔河高度为 4 0 1m ,最高阶地的发育年代为 1 5 7MaBP。通过对该区米家山、车木峡和黑山峡河口 3处黄河阶地以及我国北方大范围内河流阶地的对比分析发现 ,河流阶地系列形成中在构造作用上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即它包含了不同范围或规模和不同级次构造隆升作用所导致的阶地。研究区的黄河阶地系列可以划分为 3个层次。其中 ,第一层次的阶地共有 6级 ,为我国北方大范围内同期形成的阶地 ,它们代表 1 6Ma以来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次数 ,其隆升幅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小 ;第二层次的阶地共有 5级 ,为海原 -天景山构造区内同期发育的阶地 ,它们代表 1 6Ma以来该构造区本身独自隆升的次数和幅度 ;第三层次阶地为发育在米家山东坡的 10级不同期阶地 ,它们代表 1 6Ma以来海原构造山地独自抬升的次数和幅度。阶地发育时间与黄土 -古土壤序列的对比还表明 ,反映青藏高原大范围构造隆升的第一层次阶地与气候变化之间有很好的可对比性 ,其形成年代均与相应古土壤发育时的间冰期对应 ,暗示导致河流下切的大范围构造抬升与强干冷期后同样可导致河流下切的气候暖湿期紧密相关 ,它们共同组成了构造 -气候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对比 阶地系列 构造作用 多层次性 阶地成因 气候变化 黄河中游
下载PDF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冉勇康 段瑞涛 +2 位作者 邓起东 焦德成 闵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577),(2763±372)和(1005±465)a;重复间隔分别为(3315±3200),(561±532),(1920±766),(1425±686),(1578±595)和(980±465)a。事件Ⅲ,Ⅳ,Ⅴ,Ⅵ,Ⅶ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1),(2±1)和(7±0.5)m。显示出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和特征行为的分级性。两次类似1920年强度的地震间隔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地震复发间隔 海原断裂 探槽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氡、汞测量用于断裂活动性和分段的研究 被引量:53
8
作者 孟广魁 何开明 +1 位作者 班铁 焦德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3-51,共9页
作者首先给出海原活动断裂带从边沟至硝口的3条较长次级剪切断层、干盐池拉分盆地和边沟推挤构造区内的断层,以及尾端挤压构造区内的六盘山东麓逆断层的气氡、气汞浓度测量结果,然后分析了断层气浓度与断层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 作者首先给出海原活动断裂带从边沟至硝口的3条较长次级剪切断层、干盐池拉分盆地和边沟推挤构造区内的断层,以及尾端挤压构造区内的六盘山东麓逆断层的气氡、气汞浓度测量结果,然后分析了断层气浓度与断层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条件大体一致的基础上,气氡、气汞浓度与断层活动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断裂带 地震地质
下载PDF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被引量:52
9
作者 方盛明 赵成彬 +5 位作者 柴炽章 刘保金 酆少英 刘明军 雷启云 刘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68-1775,共8页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特征
下载PDF
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 被引量:48
10
作者 刘建辉 张培震 +4 位作者 郑德文 万景林 王伟涛 杜鹏 雷启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60,共11页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北端,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贺兰山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板内构造变形带.新生代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隆起的贺兰山和断陷的银川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贺兰山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Ma)...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北端,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贺兰山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板内构造变形带.新生代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构造变形,形成隆起的贺兰山和断陷的银川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贺兰山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Ma)的快速隆升剥露作用;这种快速剥露作用与贺兰山东麓断层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靠近断层剥露作用加强,远离断层剥露作用减弱,贺兰山东部剥露作用强,西部弱,指示了贺兰山东麓断层下盘贺兰山快速上升遭受剥露并向西掀斜的隆升模式.同时,贺兰山东部靠近东麓断层的晚新生代快速剥露作用具有北部强、向南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贺兰山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与年龄相关图显示出独特的"U"型"boomerang"模式,指示了贺兰山起始于约10~12Ma的与贺兰山东麓断层伸展作用有关的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样式.贺兰山这种与平行于山脉的正断层有关的掀斜隆升作用,主要是银川-吉兰泰-河套断陷系与渭河-山西断陷系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拉张作用的结果;鄂尔多斯地块西北角强烈的晚新生代拉张作用是贺兰山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磷灰石裂变径迹 冷却历史 剥露特征
原文传递
阿拉善活动块体的划分及归宿 被引量:47
11
作者 王萍 王增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呈现显著的条带状、新构造变形表现为块体的隆升和向北的掀斜、周缘和内部性质各异的断裂活动状况、结晶基底与基底内推覆和滑脱构造发育等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与相邻块体的比较,论证了阿拉善活动快体的... 通过对阿拉善地区地震活动图象呈现显著的条带状、新构造变形表现为块体的隆升和向北的掀斜、周缘和内部性质各异的断裂活动状况、结晶基底与基底内推覆和滑脱构造发育等构造特征的分析,以及与相邻块体的比较,论证了阿拉善活动快体的存在,对其边界作了厘定,并将其归属到华北亚板块。强调了阿拉善块体为一活动构造,其内部存在一个NE向的阿拉善地震带,归属于华北地震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不可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块体 活动断裂 华北地震区 地震地质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土壤气与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孙小龙 王广才 +1 位作者 邵志刚 司学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0-150,共11页
选取海原断裂带曹洼(CW)、菜园(CY)、万家水(WJ)、水泉(SQ)、三塘(ST)、松山(SS)和安远(AY)7个测区进行土壤气测量与地下水地球化学检测,依据海原断裂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土壤气浓度、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了海原断裂带的构造活... 选取海原断裂带曹洼(CW)、菜园(CY)、万家水(WJ)、水泉(SQ)、三塘(ST)、松山(SS)和安远(AY)7个测区进行土壤气测量与地下水地球化学检测,依据海原断裂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土壤气浓度、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了海原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分段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气Rn释放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ST、SQ测区,且断裂带中部区域气氡浓度相对较低;氦浓度及其同位素检测结果表明ST、SQ和CY测区土壤逸出气中含有幔源气体;泉水化学组分及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SQ和ST测区地下水与围岩介质之间的水-岩相互作用程度较高、水-岩反应平衡状态较高、地下水循环深度较大;泉水氚活度分析结果显示水泉(SQ)测区地下水补给区较远、水循环周期较长、新老水体的交换作用缓慢。综合分析认为,相比其他区段,海原断裂中西段(SQ-ST)接近1920年8.5级地震破裂段,其断裂带闭锁程度较弱、与地壳深部的连通性较好,更有利于地下流体的扩散与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浓度 水化学组分 同位素组成 海原断裂带
下载PDF
海原断裂带东南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4
13
作者 周晓成 王传远 +5 位作者 柴炽章 司学芸 雷启云 李营 谢超 刘胜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4个地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中He、H2、N2、O2、CH4、C2H6、Rn和Hg的浓度及He、H2、CH4、Rn和Hg的通量。测量结果表明,N2/O2、Hg和Rn的背景值分别是4.2、50.4ng/m3和5.8kBq/m3;土壤气中He和CH4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端部... 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4个地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中He、H2、N2、O2、CH4、C2H6、Rn和Hg的浓度及He、H2、CH4、Rn和Hg的通量。测量结果表明,N2/O2、Hg和Rn的背景值分别是4.2、50.4ng/m3和5.8kBq/m3;土壤气中He和CH4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端部有强烈异常,并且脱气强烈,通量分别达到6.9mgm-2d-1和390mgm-2d-1;土壤气中H2和Rn是指示海原断裂东南段破裂位置非常有利的气体组分,在靠断裂中部区域通量达到最高,分别为5.5mgm-2d-1和828.6mBqm-2s-1;土壤气中Hg在断裂带的异常可作为指示断裂破裂位置的参考信号,其通量最高达到211.2ng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土壤气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宁夏贺家口子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9
14
作者 申旭辉 田勤俭 +3 位作者 丁国瑜 韦开波 陈正位 柴炽章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对宁夏贺家口子新生代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研究 ,并重点标定了晚第三纪和早第四纪地层的年代。结合相应的地层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研究 ,获得了该剖面构造事件序列信息。认为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海原 -同心弧形构造束地区... 对宁夏贺家口子新生代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研究 ,并重点标定了晚第三纪和早第四纪地层的年代。结合相应的地层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研究 ,获得了该剖面构造事件序列信息。认为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海原 -同心弧形构造束地区强烈的新生代构造变形开始于 10MaBP左右 ,并经历了多个变形阶段。贺家口子剖面所揭示出来的这种构造变形特征 ,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具有区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贺家口子 新生代 磁性地层 构造事件 沉积相 地层序列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下载PDF
银川隐伏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被引量:38
16
作者 雷启云 柴炽章 +4 位作者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张学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0-263,共14页
为获取银川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信息,在浅层地震勘探基础上,沿断层自北向南横跨主断层布施了新渠梢、满春和板桥3条钻孔联合剖面,确定了主断层在3条剖面上的准确位置,获得主断层上断点埋深分别为5... 为获取银川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信息,在浅层地震勘探基础上,沿断层自北向南横跨主断层布施了新渠梢、满春和板桥3条钻孔联合剖面,确定了主断层在3条剖面上的准确位置,获得主断层上断点埋深分别为5.18-8.30m(新渠梢)、5.01-6.50m(满春)和10.0-13.59m(板桥)。结合测年数据分析:新渠梢剖面断层全新世活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14mm/a;满春剖面断层也是全新世活动,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05mm/a;板桥剖面断层全新世不活动。综合地震勘探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以银古路为界,目标区银川隐伏断层分南北2段:北段属全新世活动断层,且自北向南活动强度呈减弱趋势,南段属晚更新世末期活动断层;北段活动强度显著大于南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隐伏断层 活断层 钻孔联合剖面 上断点 滑动速率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土壤气Rn,Hg,CO_2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喜龙 李营 +6 位作者 杜建国 陈志 周晓成 李新艳 崔月菊 王海燕 张志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101,共17页
对首都圈地区跨18条活动断裂的35条剖面进行了土壤气浓度和通量测量,结果显示:各测量剖面土壤气Rn,Hg和CO2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2—45.0kBq/m^3,3.9—24.9ng/m^3和0.154%—2.175%;其通量平均值分别为3.8—152.1 mBq/(m^2·s),0.1—4... 对首都圈地区跨18条活动断裂的35条剖面进行了土壤气浓度和通量测量,结果显示:各测量剖面土壤气Rn,Hg和CO2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2—45.0kBq/m^3,3.9—24.9ng/m^3和0.154%—2.175%;其通量平均值分别为3.8—152.1 mBq/(m^2·s),0.1—42.6ng/(m^2·h)和8.5—89.4g/(m^2·d).研究区土壤气Rn,Hg和CO_2的浓度和通量均呈东高西低的变化趋势,与首都圈地区由西至东应力水平增高、地壳厚度逐渐减薄、沉积层厚度增大、地震活动逐渐增强等趋势相对应,这表明首都圈地区土壤气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上地壳物质结构、深部气体补给和地震活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及土壤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地球化学 背景场 活动断裂 首都圈
下载PDF
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折定位方法 被引量:32
18
作者 雷启云 柴炽章 +3 位作者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5,共11页
基于城市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多次实践,总结出一种优化的断层定位方法——对折法。其步骤为:首先实施剖面两端的钻孔,在确保断层在两孔间之后,在两孔中间位置布设第3孔;继续确定断层所在区段,然后在其间二分之一处布设下一钻孔... 基于城市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多次实践,总结出一种优化的断层定位方法——对折法。其步骤为:首先实施剖面两端的钻孔,在确保断层在两孔间之后,在两孔中间位置布设第3孔;继续确定断层所在区段,然后在其间二分之一处布设下一钻孔,依次类推,逐渐限定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同时,引入孔间标志层位坡降这一量化指标替代落差分析,并归纳出2个判据:1)若两孔间主要标志层位坡降>0,且坡降由浅至深递增,表明断层位于两孔之间;2)两孔间实施第3孔之后,若两孔间标志层位坡降相对之前及相邻区段显著增大,且随埋深递增,则为断层所在区段,而正常层位区段孔间标志层位坡降显著减小。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可较好地实现隐伏活断层的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活断层 钻孔联合剖面 对折法 层位坡降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古地震研究的关键技术与案例解析(3)——正断层破裂特征、环境影响与古地震识别 被引量:29
19
作者 冉勇康 李彦宝 +2 位作者 杜鹏 陈立春 王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7-301,共15页
正断层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存在。由于地表破裂个性的存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要揭露真实、完整的古地震活动历史,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关注和讨论。从正断层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一般识别标志,结合中国正断层古地震研究的案例和地质地貌、气... 正断层在中国大陆地区广泛存在。由于地表破裂个性的存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要揭露真实、完整的古地震活动历史,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关注和讨论。从正断层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一般识别标志,结合中国正断层古地震研究的案例和地质地貌、气候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在中国开展正断层古地震研究,需注意的技术要点:1)因地制宜地选择探槽开挖位置。宜选择断层错动面简单、单次位移量不太大、外力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相对平衡、堆积物粒度中细、能取到测年样品的地段开挖探槽;应尽量避免在断错地层以黄土、次生黄土或块状亚砂土等为主的地区,若避不开这类地点,可考虑小冲沟附近,有少量上游不同成分堆积物的地点开挖探槽。2)精细的探槽记录与分析。对于黄土等块状堆积,要特别注意颜色、粒度、排列方向的细微变化可能暗示着接触界线;识别崩积楔等的要素是崩塌相中杂乱结构和团块状物质,冲刷相上部发育的土壤层;对于坎前堆积物主要为黄土或次生黄土等不易分辨的物质时,细致辨别堆积单元的颜色、粒度、非黄土类物质和钙富集程度等。3)综合的识别技术与检验方法。"逐次限定"方法、"位移量限定法"和"多探槽校验法",断错事件的重建等,有助于判断所确定的古地震是否真实和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环境影响 古地震识别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宁夏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能量场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杨明芝 赵卫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6-522,共7页
应用随机函数理论 ,将区域地震活动能量看作是空间和时间的随机函数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分析方法 ,对宁夏及邻近地区小地震活动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重点分析了场的主要部分 ,即前几个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的时间变化 ,发现它... 应用随机函数理论 ,将区域地震活动能量看作是空间和时间的随机函数 ,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分析方法 ,对宁夏及邻近地区小地震活动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重点分析了场的主要部分 ,即前几个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的时间变化 ,发现它们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数值有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 ,显示出了与区域及其周围中强地震相关的变化特性 .从宁夏地区的震例看 ,地震能量随机场的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地震分析预测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能量场 自然正交展开 预测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