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6
1
作者 赵彩萍 方建群 +1 位作者 李媛 张朝霞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了解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状况,探讨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住院胃癌患者应用Herth希望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调查。... 目的了解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状况,探讨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住院胃癌患者应用Herth希望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调查。结果胃癌患者的希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胃癌患者的希望水平与人格的外倾性、宜人性、严谨性呈正相关,与人格的神经质呈负相关;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呈负相关。结论胃癌患者希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大五人格的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及焦虑抑郁情绪与胃癌患者的希望水平相关。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人格特征及情绪状况及时干预,以提高其希望水平,增进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人格评价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成人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7
2
作者 王丽娟 夏金根 杨晓军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57,共5页
鼻塞、鼻导管、面罩等是成人缺氧、呼吸衰竭时常用的氧疗方式,但是传统的氧疗方式有一定局限性:(1)流量远低于成人自主吸气的吸气峰流量;(2)没有足够的湿化和温化;(3)面罩类型的吸氧装置患者耐受性差;(4)实际患者吸入的氧流量... 鼻塞、鼻导管、面罩等是成人缺氧、呼吸衰竭时常用的氧疗方式,但是传统的氧疗方式有一定局限性:(1)流量远低于成人自主吸气的吸气峰流量;(2)没有足够的湿化和温化;(3)面罩类型的吸氧装置患者耐受性差;(4)实际患者吸入的氧流量和传输的氧流量之间有差异,而且差异不确定;(5)吸入氧气的含量不恒定、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化治疗 高流量 成人 氧气 鼻塞 应用 氧疗方式 呼吸衰竭
原文传递
基于认知-行为转变模型的线上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65
3
作者 崔丽萍 胡坤 +4 位作者 黄浩策 邓宁 文嘉 杨立森 赵月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984-1989,共6页
背景我国高血压患者基数大,目前开展的高血压预防和管理仍以线下模式为主,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效果未达预期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线上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结合认知-行为转变模型构建高血压患者闭环管理路径十分必要。目的探... 背景我国高血压患者基数大,目前开展的高血压预防和管理仍以线下模式为主,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效果未达预期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线上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结合认知-行为转变模型构建高血压患者闭环管理路径十分必要。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转变模型的线上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全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线上管理组61例和非线上管理组61例。非线上管理组患者由医生给予常规管理;线上管理组患者采用基于认知-行为转变模型的线上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以知识-态度-行为模型(KAPM)、健康信念模型(HBM)、跨理论模型(TTM)及三者的改进为基础,围绕高血压患者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采取系统化课程教育与个性化知识推送两种形式,循序渐进地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时和干预12周后的收缩压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均低于管理前(P<0.05),且线上管理组患者的收缩压低于非线上管理组(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血压自测、服药、饮食、运动、心理方面的指令完成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线上管理组患者的血压自测的指令完成合格率高于非线上管理组(P<0.05),两组其他健康行为的指令完成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和认知-行为转变模型设计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全科医生有效管理高血压患者,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并可实现患者管理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实时分析,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慢性病 疾病管理 健康教育 信息技术 远程医学 微信小程序 认知-行为转变模型
下载PDF
酪酸梭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白芳芸 郑红英 +3 位作者 冯雅宁 辛瑞娟 酒梦娜 白飞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Cb)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作用。方法选取Hp阳性胃溃疡102例,采取随机双盲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2周,观察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铋剂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酪酸...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Cb)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的作用。方法选取Hp阳性胃溃疡102例,采取随机双盲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2周,观察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枸橼酸铋剂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在上述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空白胶囊;后2周,停用抗生素和枸橼酸铋剂钾片。疗程结束后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46%,对照组为76.00%,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82.69%,对照组HP为64.0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54%,对照组为18.00%,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联合四联疗法能够提高胃溃疡Hp根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 胃溃疡 酪酸梭菌 四联疗法
下载PDF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 被引量:52
5
作者 邓林 孙文杰 +3 位作者 高知玲 杨冠华 任涛 陈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对42例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行TACE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中,23例HCC早期复发(复发组),19例未复发(无复发组)。... 目的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对42例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行TACE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中,23例HCC早期复发(复发组),19例未复发(无复发组)。复发组白蛋白>35 g/L者占比低于未复发组(P<0.05),甲胎蛋白(AFP)>400 ng/ml者占比及谷氨酰基转移酶(ALT)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未复发组肿瘤病理分化程度较高(P<0.05),复发组瘤灶相对较多、肿瘤最大径较大,ADC值和包膜完整比例低于未复发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00 ng/ml者占比(OR=3.313,P=0.041)、肿瘤分化程度(OR=1.463,P=0.038)、瘤灶数量(OR=2.216,P=0.028)及肿瘤ADC值(OR=0.025,P=0.003)是TACE术后HCC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CE术后中晚期HCC早期复发与AFP、肿瘤分化程度、瘤灶数量及ADC值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复发
下载PDF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3
6
作者 王秀兰 任洁琼 刘静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 :调查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减少护士的职业损伤,促进护士职业良性发展。方法 :于2014年6-11月对银川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及以上的909名临床护士,进行职业... 目的 :调查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减少护士的职业损伤,促进护士职业良性发展。方法 :于2014年6-11月对银川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及以上的909名临床护士,进行职业性腰背痛的评定和问卷调查。结果 :909名调查对象发生职业性腰背痛的有840人,占92.4%,其中每个班次均感到疼痛的有367人,占43.7%,职业性腰背痛持续时间>10min的有401人,占47.7%。护士职业性腰背痛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历、工龄、工作台高度、轮值夜班情况及工作强度(P<0.05)。结论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患病率高,其影响因素包括学历、工龄、工作台高度、轮值夜班情况及工作强度。因此,应针对工作台高度、轮值夜班情况及工作强度等可改变因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降低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发病率,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职业性腰背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营养治疗指南 被引量:41
7
作者 李涛 李宝生 +19 位作者 吕家华 陈俊强 陈克能 陈媛媛 丛明华 傅剑华 韩泳涛 李杰 李薇 李增宁 廖正凯 刘明 庞青松 曲宝林 孙新臣 邢力刚 许红霞 赵仁 石汉平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32-42,共11页
食管癌是营养不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会降低食管癌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加治疗不良反应,延长住院时间,延缓身体康复,增加医疗费用,降低患者治疗疗效和生活质量.因此,开展规范化的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食管癌是营养不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会降低食管癌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加治疗不良反应,延长住院时间,延缓身体康复,增加医疗费用,降低患者治疗疗效和生活质量.因此,开展规范化的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均没有专门针对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治疗指南.因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营养与支持治疗学组的肿瘤营养专家,通过对食管癌营养治疗最新国内国外文献的全面检索与分析,并经过反复讨论与修改,制定了本指南.指南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诊断、营养治疗适应证、治疗途径、治疗通路、营养素和疗效评价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证据论述和意见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营养治疗 指南
下载PDF
降钙素原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马晓薇 罗永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4-906,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临床感染、标本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同时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结果当PCT<0.5ng/ml,真菌感染组36例占73.47%,细菌...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临床感染、标本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同时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结果当PCT<0.5ng/ml,真菌感染组36例占73.47%,细菌感染组5例占9.62%;当PCT≥0.5ng/ml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0.38%,特异度为73.47%,阳性预测值78.33%,阴性预测值87.8%,PCT<0.5ng/ml可高度提示真菌感染。结论对于有临床感染征像的患者,PCT<0.5ng/ml时,高度提示真菌感染;PCT可以作为真菌与细菌鉴别的一个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
原文传递
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管理 被引量:36
9
作者 夏莉娟 张曦 +5 位作者 刘莎 史学琴 马志芳 闵佳 刘静 刘艳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85,共4页
目的改善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及其放化疗不良体验。方法将74例鼻咽癌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行根治性调强放疗加同期化疗,行常规临床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管理,观察组实施由护士主导的多学科... 目的改善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及其放化疗不良体验。方法将74例鼻咽癌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行根治性调强放疗加同期化疗,行常规临床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管理,观察组实施由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营养管理。放化疗疗程完成后(7周)评价效果。结果放化疗完成后观察组PG-SGA评分、BMI、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放化疗相关并发症及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协作营养管理可有效改善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疗 化疗 营养不良 并发症 护士主导 多学科协作 营养管理
下载PDF
运用PDCA循环加强多重耐药菌规范医院感染管理效果分析 被引量:38
10
作者 寇华炜 张丹梅 王惠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预防控制多重耐药医院感染管理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医院对MDRO感染管理质量。方法 2016-2017年运用PDCA循环法,多部门联合管理,应用头脑风暴制定对策,设计制定查检表督...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预防控制多重耐药医院感染管理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医院对MDRO感染管理质量。方法 2016-2017年运用PDCA循环法,多部门联合管理,应用头脑风暴制定对策,设计制定查检表督导措施落实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并将存在的问题带入下一轮PDCA。结果项目实施半年后抗菌药物的使用趋于规范,DDDS由原来的5.97下降至5.23,MDRO各种控制措施落实依从性提高,实施前后各项措施的执行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DRO的发现率由实施前的0.34%下降至实施后的0.24%(P<0.05),达到了0.25%的目标值。结论 PDCA循环法的应用更利于找到MDRO管理不利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规范MDRO医院感染的防控,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下载PDF
肝硬度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诊断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 被引量:31
11
作者 刘晓彦 马丽娜 +3 位作者 雒夏 唐媛媛 刘帅伟 丁向春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度检测( LSM)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检测在诊断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将156例未经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原发性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LSM值和血清hs-CR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 目的:探讨肝硬度检测( LSM)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检测在诊断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将156例未经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原发性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LSM值和血清hs-CR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的LSM值为(39.72±29.05)kPa,显著高于肝硬化组[(27.81±18.46) kPa]和健康对照组[(4.25±0.74)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的中位hs-CRP水平为5.81 mg/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1.78 mg/L)和健康对照组(0.3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LSM值分级越高,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hs-CRP阳性率越高。在LSM值≥27.6 kPa患者中,原发性肝癌组的hs-CRP阳性率为64.2%,肝硬化组的 hs-CRP 阳性率为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67例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FP阳性患者的LSM值和中位hs-CRP水平分别为(48.95±28.59)kPa和4.91 mg/L,甲胎蛋白(AFP)阴性患者的 LSM 值和中位 hs-CRP水平分别为(28.64±26.83)kPa和4.16 mg/L,AFP阳性患者的LSM值和中位hs-CRP水平均高于AFP阴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SM值分级联合血清hs-CRP检测具有潜在的诊断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C反应蛋白 诊断
原文传递
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损伤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伟 王晓红 +2 位作者 杨晓军 张小亚 祁文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4期3568-3572,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肠屏障功能变化与疾病严重性的关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脓毒症患者31例(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肠屏障功能变化与疾病严重性的关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脓毒症患者31例(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患者28例(脓毒症休克组),普通术后未发生脓毒症者为对照组21例。患者人住ICU24h内酶法测定血清D-乳酸、内毒素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入住ICU每8小时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计算人ICU24h内平均动脉血乳酸水平。记录患者入住ICU24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随访28d生存情况,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依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44例)与死亡组(15例);依据感染部位分为腹腔感染组(37例)和非腹腔感染组(22例)。结果(1)对照组、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血清D-乳酸[mg/L,M(P25,P75)]依次为:11.68(7.49,14.92)、19.78(12.25,34.85)、32.45(16.03,46.95);内毒素[U/L,M(P25,P75)]依次为:10.60(7.59,13.39)、16.12(10.09,20.23)、17.31(14.09,23.77)。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患者血清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两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感染组与非腹腔感染组比较血清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乳酸:20.07(14.70,38.97)比21.65(14.53,56.56)mg/L;内毒素:17.23(13.38,20.85)比17.17(9.93,20.81)U/L,均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血清D-乳酸及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乳酸:21.65(15.11,39.00)比19.78(14.41,80.93)mg/L;内毒素:17.09(12.6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D-乳酸 内毒素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3
作者 赵月霞 杨笑 庞耀斌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其中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42例在基础治疗上静滴丁苯酞联氯化钠100mL,每日2次。疗程均为14d。在治疗前...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其中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组42例在基础治疗上静滴丁苯酞联氯化钠100mL,每日2次。疗程均为14d。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BI);治疗后2周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NIHSS治疗前后分别为(7.11±2.67)和(1.66±0.71),对照组NIHSS治疗前后分别为(6.47±1.34)和(2.73±1.13),治疗组治疗前后BI分别为(35.33±18.42)和(94.02±22.88),对照组治疗前后BI分别(41.24±21.23)和(82.14±12.39),两组NIHSS、B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NIHSS下降程度及BI升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5%和65.85%,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与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使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杨平 张丽芳 +3 位作者 顾淑娥 马大伟 成江 杜彦辉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543-546,561,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选择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脂、C反应蛋白(CRP)、双侧颈动脉B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测量斑块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并在治疗6个月进行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结果 (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个月后比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RP的水平降低(P均<0.05),对照组CRP水平也比其治疗前降低(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前TC和LDL-C及CRP水平降低(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治疗1个月后TC、LDL-C和CRP水平降低(P均<0.05),但治疗3个月后CRP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比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IMT均降低(P均<0.01);两组斑块面积在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rouse积分较其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降低(P均<0.05)。(3)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ADL评分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降脂和抗炎的作用,并能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超声 预后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部分应答的乙型肝炎患者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获得HBsAg消失:New Swjtch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胡鹏 尚佳 +24 位作者 张文宏 龚国忠 李用国 陈新月 江建宁 谢青 窦晓光 孙永涛 李玉芳 刘映霞 刘国珍 毛德文 池晓玲 唐红 李晓鸥 谢尧 陈小苹 江家骥 赵平 侯金林 高志良 范慧敏 丁继光 张大志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56-764,共9页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很少能实现HBsAg消失,但通过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可能改善。对接受NAs治疗出现部分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48周和96周的Peg-IFNα-2a治疗,评估其HBsAg清...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很少能实现HBsAg消失,但通过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可能改善。对接受NAs治疗出现部分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48周和96周的Peg-IFNα-2a治疗,评估其HBsAg清除的情况。方法将接受阿德福韦、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并出现HBeAg消失且HBVDNA〈200IU/ml的既往HBeAg阳性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2个治疗组,分别接受48周(刀=153)或96周(n=150)的Peg-IFNα-2a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治疗结束时的HBsAg清除率。结果在第48周和第96周治疗结束时,NAs治疗序贯Peg-IFNα-2a治疗的患者分别有14.4%(22/153)和20.7%(31/150)获得HBsAg清除。不论既往NAs治疗种类或基线是否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其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8周和第96周治疗结束时HBsAg清除的患者中,分别有77.8%(14/18)和71.4%(20/28)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48周仍维持HBsAg清除。基线HBsAg〈1500Iu/ml和第24周HBsAg〈200IU/ml,与治疗第48周和第96周的高HBsAg清除率相关(分别为51.4%和58.7%)。将治疗从48周延长至96周能使更多的患者(48.3%,14/29)获得HBsAg清除。结论长期接受NAs治疗但难以实现治疗目标的患者通过Peg-IFNα-2a序贯治疗可获得较高的HBsAg清除率。将疗程从48周延长到96周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HBsAg清除率,尽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及治疗期间的HBsAg水平可能可以预测Peg-IFNα-2a治疗的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类型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关系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杨璐 王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采用灰阶谐波CEUS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13个斑块,根据回声特征及形态学分为均质、非均质及溃疡型斑块,均质斑块又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分析斑块回... 目的采用灰阶谐波CEUS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13个斑块,根据回声特征及形态学分为均质、非均质及溃疡型斑块,均质斑块又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分析斑块回声特征与造影增强模式特点。结果 CEUS显示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等回声(χ2=10.64,P=0.001)、强回声(χ2=18.62,P<0.001)及溃疡型斑块(χ2=7.38,P=0.007);但低回声与非均质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138)。增强的64个斑块中,46个(46/64,71.88%)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外膜向斑块内增强,其中44个弥漫性增强,2个为束状增强;18个(18/64,28.13%)斑块表现为由管腔向斑块内蔓延的稀疏增强。各类型斑块间CEUS增强模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提供更多有关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17
作者 赵霞 盛慧萍 +3 位作者 杨岩 程玉娥 晁佩佩 刘玛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的细胞因子IL-17在不同临床分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轻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29例、乙肝肝硬化3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的细胞因子IL-17在不同临床分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轻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29例、乙肝肝硬化3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及HBV DNA载量(对照组除外),并对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外周血IL-17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及慢乙肝轻度、中度、重度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8.103±2.061)ng/mL、(25.551±7.078)ng/mL、(45.442±18.358)ng/mL、(75.378±19.05)ng/mL、(97.16±17.066)ng/mL,5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对照组、乙肝肝硬化代偿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8.103±2.061)ng/mL、(34.517±8.905)ng/mL、(45.615±15.623)ng/mL,3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失代偿期组较代偿期组有所增高;3152例试验对象的外周血IL-17水平与ALT、AST、TBIL、HBV-DNA正相关;与血清PTA、ALB负相关;42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e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中外周血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33,P=0.01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随炎症加重而升高,且可能对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进展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 白介素-17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下载PDF
体重管理干预对肥胖型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娜 张盛军 +2 位作者 赵君利 薛涛 陈启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3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体重管理干预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肥胖型PCOS患者70例,按照患者是否愿意接受体重管理,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并分析两组患者0、15、30及45 d干预糖脂代谢指标。结果 (1)干预后... 目的探讨体重管理干预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肥胖型PCOS患者70例,按照患者是否愿意接受体重管理,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并分析两组患者0、15、30及45 d干预糖脂代谢指标。结果 (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的TG、TC、FPG、2 h PPG、FINS及PINS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患者干预后的TG、TC、2 h PPG、FINS及PINS比较有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TG、TC、2 h PPG及PINS变化趋势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肥胖型PCOS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体重管理,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增强药物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肥胖型 体重管理 糖脂代谢
下载PDF
MRI、钼钯及高频超声对乳腺癌诊断效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卢建明 周旭 +1 位作者 柯青兰 田锦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584-58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MRI、钼靶及高频超声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乳腺手术且术前1个月内均行高频超声、钼钯X线及MRI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病理结果作... 目的对比分析MRI、钼靶及高频超声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为临床选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行乳腺手术且术前1个月内均行高频超声、钼钯X线及MRI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病理结果作对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组93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乳腺癌62例,非乳腺癌31例。超声、钼靶、MRI及三者联合对62例乳腺癌检出率分别为:85.5%(53/62)、70.9%(44/62)、93.5%(58/62),98.4%(61/62)。超声和MRI的检出率高于钼靶X线(χ~2=11.690,P=0.003);超声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8,P=0.143);超声、钼靶联合MRI的检出率最高(χ~2=23.824,P=0.000)。结论高频彩超、钼靶摄片联合MRI诊断乳腺癌的检出率可明显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钼靶 超声 乳腺癌
下载PDF
重灸关元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日记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林瑞珠 许建峰 +3 位作者 马川 陈美华 刘强 朱宁 《华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1272-1276,共5页
目的探讨重灸关元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排尿日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2016年8月住院的脊髓损伤NB患者,分为常规组、艾灸组,观察指标为排尿日记相关指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 目的探讨重灸关元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排尿日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2016年8月住院的脊髓损伤NB患者,分为常规组、艾灸组,观察指标为排尿日记相关指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nternational Urinary Incontinence Advisory Committee Urinary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CI-Q-SF)评分、尿常规白细胞阳性数。结果共入组278例,资料不完整96例,失访26例,纳入统计156例,其中常规组70例,艾灸组8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平均病程、脊髓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分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常规组与艾灸组尿常规白细胞计数分别减至(5.72±0.36)、(3.22±0.27)个/μL,ICI-Q-SF评分分别减至(8.61±0.45)、(5.07±0.38)分,两组均较治疗前减少,艾灸组治疗后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8周,常规组单次平均尿量达(300±70)mL、两次排尿间隔时间(3.5±0.6)h、尿失禁次数(3.3±0.4)次/周、平均残余尿量(125±42)mL,艾灸组单次平均尿量达(326±78)mL、两次排尿间隔时间(3.8±1.1)h、尿失禁次数(2.3±0.3)次/周、平均残余尿量(103±37)mL;艾灸组上述指标较治疗第1~2周均改善,常规组则只在平均单次尿量改善,且艾灸组治疗后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NB患者,重灸关元结合间歇导尿治疗可以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减少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灸 间歇导尿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排尿日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