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虚拟平扫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甲状腺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兆荣 孙杰 +5 位作者 杨建平 倪亚博 石晓萌 沈云 陈泳 王志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9-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VNC)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甲状腺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应用中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收集需进行甲状腺增强检查的25例患者,采取非能谱平扫及能谱增强扫描,检查结束后在静脉期重建不同权重ASiR-V(0、20%... 目的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VNC)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甲状腺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应用中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收集需进行甲状腺增强检查的25例患者,采取非能谱平扫及能谱增强扫描,检查结束后在静脉期重建不同权重ASiR-V(0、20%、40%、60%、80%、100%),并重建不同权重ASiR-V的VNC,分别记作A1~A6。平扫按照滤波反投影重建,记作B1;记录各期检查辐射剂量,测量并计算6组图像感兴趣区的CT值、图像噪声(SD)及信噪比(SNR),并对图像主观和客观指标进行分析。结果A1、B1两组图像中背景噪声SD值(SD脂肪)、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6、−0.778,P均>0.05),B1图像中甲状腺CT值、SD值均高于A1图像(t=−9.206、−6.970,P均<0.05)。A1~A6图像中甲状腺SD值、S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258、3.987,P<0.05),随着迭代强度增大,图像SD值逐渐减小(R2=0.598,P<0.05);A1~A6图像中甲状腺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0,P>0.05);A1~A6图像的0~60%主观评分呈上升趋势,40%~60%主观评分最佳(Kappa=0.83,P<0.05),80%~100%图像评分呈下降趋势,与60%图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0、−5.47,P<0.05),权重60%的VNC主观评分高于真实平扫(Z=−4.171,P<0.05)。应用能谱虚拟平扫代替常规平扫后25例检查者的有效剂量可降低47.9%,其中静脉期能谱扫描与非能谱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66±0.23)mSv、(1.75±0.2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1,P<0.05)。结论甲状腺静脉期VNC可应用于临床诊断,降低辐射剂量47.9%;且联合后置60%权重能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技术 算法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质量控制
下载PDF
MR集成序列定量图谱技术在特发性炎性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田兆荣 龚瑞 +3 位作者 孙杰 贾晶 朱凯 陈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49-1153,共5页
目的探讨MR集成序列(MAGiC)定量图谱技术对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35例经临床及肌肉活检证实的IIM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对所有受试者的大腿肌肉进行MAGiC序列扫描,比较IIM组与对照组双大腿肌肉MAGiC序列定量图... 目的探讨MR集成序列(MAGiC)定量图谱技术对特发性炎性肌病(IIM)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纳入35例经临床及肌肉活检证实的IIM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对所有受试者的大腿肌肉进行MAGiC序列扫描,比较IIM组与对照组双大腿肌肉MAGiC序列定量图谱(T1 Mapping、T2 Mapping)定量参数T1、T2值的特点,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1、T2值在IIM中的诊断效能。结果IIM患者水肿肌肉的T1值低于未水肿肌肉(t=-13.568,P<0.05)和健康对照者(t=-17.897,P<0.05),T2值高于IIM组未水肿肌肉(χ^(2)=119.245,P<0.05)和健康对照者(χ^(2)=118.858,P<0.05)。IIM患者T2值曲线下面积为0.95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1%和82.8%。结论MAGiC定量图谱技术中的T1 Mapping、T2 Mapping定量参数T1、T2值能定量分析IIM的亚临床肌肉受累情况,达到早期诊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炎 磁共振成像 肌无力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肌肉 活组织检查 集成序列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循环破裂动脉瘤24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朱辰路 孙阳阳 +4 位作者 杨振兴 冯进 田伟伟 黄德俊 李宗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189-190,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4例后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均成功栓塞,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单纯支架贴敷术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8例,ONYX+弹...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4例后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均成功栓塞,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单纯支架贴敷术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8例,ONYX+弹簧圈栓塞3例。2例术中发生再次破裂。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6例,Ⅱ级6例,Ⅲ级2例。术后随访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1例,3分1例,6分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循环破裂动脉瘤有多种栓塞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疗效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17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辰路 明智绪 +4 位作者 万定 冯进 杨振兴 黄德俊 李宗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8期502-504,共3页
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共19枚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贴敷术,另外17... 目的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共19枚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贴敷术,另外17枚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枚致密栓塞,4枚近全栓赛,1枚部分栓塞)。随访6个月~2年,19枚动脉瘤均未出现再次破裂,弹簧圈及支架均未移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1例,0分16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是有效的、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后交通动脉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朱辰路 明智绪 +5 位作者 李兴辉 李贝贝 冯进 杨振兴 黄德俊 李宗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772-77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5例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26枚动脉瘤)行LVIS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5例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26枚动脉瘤)行LVIS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完全栓塞19枚,近全栓塞7枚;其中2例(4枚)为双侧对称大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均完全栓塞。另外1例(1枚后交通动脉瘤)瘤腔较小(1.0 mm×1.5 mm×1.9 mm),弹簧圈反复无法置入瘤腔内,故应用单纯LVIS支架贴敷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19例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3例无变化。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疗效显著,部分病人动眼神经功能恢复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后交通段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栓塞 疗效
下载PDF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凯 李文玲 +5 位作者 朱力 郭玉林 穆莉莎 蒲艳军 屈先凤 郭笑寒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的变化。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的被拟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共26例,同期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的图像... 目的利用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的变化。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的被拟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共26例,同期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的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将2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图像导入Report CARD3.6心脏功能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最终获得左、右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以及左心室的短轴缩短率(FS)。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左、右心室功能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整体功能的各项指标LVEDV、LVESV、LVEF、LVSV及FS分别为(88.94±13.29)ml、(24.75±7.31)ml、(71.70±7.60)%、(64.20±12.82)ml、(52.52±8.83)%,健康志愿者LVEDV、LVESV、LVEF、LVSV及FS分别为(107.93±12.62)ml、(34.18±3.6)ml、(67.25±4.48)%、(73.65±12.41)ml、(36.8±3.82)%,LVEDV、LVESV、LVSV数值较健康志愿者均减低,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LVEF较正常人增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FS较正常人显著增高,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右心室整体功能各项指标RVEDV、RVESV、RVEF、RVSV分别为(88.48±17.67)ml、(29.84±7.50)ml、(6 4.6 5±1 0.2 7)%、(5 8.6 6±1 7.0 9)m l,健康志愿者RV E D V、RV E S V、RVEF、RVSV分别为(142.31±23.62)ml、(72.49±16.13)ml、(49.18±5.6)%、(69.82±13.43)ml,RVEDV、RVESV较正常人明显减低,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RVEF较正常人增高,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RVSV较正常人减低,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早期,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升高的同时,右心室的舒张功能也减低、收缩功能升高,左右心室的功能变化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肥厚型心肌病 左心室 有心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