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夏季降水与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胜安 江志红 +1 位作者 刘志雄 穆松宁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利用1951~2001年逐月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资料,COADS海表温度资料及中国1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运用SVD分析、SVD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中国华南降水... 利用1951~2001年逐月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资料,COADS海表温度资料及中国147个台站逐月降水资料,运用SVD分析、SVD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SSTA与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中国华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区,1950年代~1970年代后期,该海域SSTA为正,对应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则偏少;1970年代以后反之;影响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两侧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区在中纬中部北太平洋,1970年代后期~1990年代前期,该海域SSTA为负,对应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其两侧降水偏少;影响中国东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关键区是低纬中太平洋,1970年代~1980年代前期,低纬中太平洋SSTA为负,与之对应,中国东北夏季降水偏少;1950年代~1960年代中期、1990年代前、中期则反之。进一步对太平洋SSTA年代际变化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制作了初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SSTA
下载PDF
湖南省55a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2
作者 朱歆炜 叶成志 +1 位作者 彭晶晶 蔡海朝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年第2期82-88,共7页
利用1960—2014年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均一化资料,运用百分位阈值法统计暖日、暖夜、冷日和冷夜数,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湖南省55 a以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利用1960—2014年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均一化资料,运用百分位阈值法统计暖日、暖夜、冷日和冷夜数,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湖南省55 a以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南省暖日和暖夜呈上升趋势,其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68 d/10 a、2.73 d/10 a,冷日和冷夜呈下降趋势,其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5 d/10 a、-2.46 d/10 a,夜间增暖显著;(2)湖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暖日、暖夜呈上升趋势,冷日、冷夜呈下降趋势,其中湘西北、湘西南、湘东南部分地区变化趋势明显;(3)暖日、暖夜、冷夜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暖日、暖夜分别在2008、2003年突变增加,冷夜在1986年突变减少;(4)湖南省极端气温日数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着长短不同的振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时空分布 突变分析 湖南
下载PDF
近60a来洞庭湖区气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黄菊梅 邹用昌 +2 位作者 蔡海朝 覃鸿 喻宇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7-463,共7页
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52—2010年的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年平均、冬季、春季和秋季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尤以冬季... 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52—2010年的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年平均、冬季、春季和秋季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尤以冬季和春季为甚。除夏季外,年平均和其他各季气温在1990s,先后发生增温性突变。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但显著性不明显,低温日数下降趋势非常显著。除夏季外,年平均和各季异常冷年,基本出现在1950s至1970s,异常暖年,均出现在1998年以后。除夏季外,各季气温均存在准9 a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变化特征 气候倾向率
下载PDF
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评估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9
4
作者 郭志鹄 吴胜安 邓见英 《广东气象》 2008年第5期29-32,共4页
针对目前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和方法问题,对海南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建模中的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指标选择和灾害等级划分3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在数据序列逐一增加序列中单个数据后进行相关分析,可判别数据的均一性;对... 针对目前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和方法问题,对海南省暴雨洪涝灾害评估建模中的数据质量控制、评估指标选择和灾害等级划分3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在数据序列逐一增加序列中单个数据后进行相关分析,可判别数据的均一性;对评估因子与评估指标序列进行相关性比较和稳定性检验,可挑选出较为客观的主要评估指标;对灾情数据的分布形态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的正态或偏态分布对灾害等级进行正确的划分,从而提高评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学 灾害影响评估 均一性 突变检验 暴雨
下载PDF
1960—2011年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菊梅 邹用昌 +2 位作者 彭嘉栋 蔡海朝 覃鸿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81-86,共6页
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降水量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正交分解函数EOF、旋转正交分解函数REOF计算了洞庭湖区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 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降水量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正交分解函数EOF、旋转正交分解函数REOF计算了洞庭湖区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年降水量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趋势。1963年洞庭湖年降水量发生突变。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存在6、9 a和16—17 a振荡周期。洞庭湖区旱涝频繁,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普遍干旱或洪涝,但也存在南北反相变化即南部干旱北部洪涝或南部洪涝北部干旱的特点。洞庭湖区年降水量存在南部、西北部和中部3个异常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变化 突变 旱涝
下载PDF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思考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磊 苏仲铭 吴欣昱 《农业灾害研究》 2014年第9期53-55,共3页
针对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特点和现状,重点提出要积极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加强气象防雷服务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未来发展方向,为提高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和预报能力,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提... 针对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特点和现状,重点提出要积极探索手机短信气象服务新途径、加强气象防雷服务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未来发展方向,为提高娄底市气象科技服务的预测和预报能力,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 促进 发展思考
下载PDF
环境空气中臭氧分布特征和超标原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雷坚志 刘久国 《四川环境》 2016年第4期90-94,共5页
以湖南省某市2015年4个国控空气自动站污染因子和气象参数监测结果为基础数据,分析了臭氧的分布特征和超标原因。结果表明,在4类不同的功能区中,工业区O_3的月均浓度和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均为最高;O_3小时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 以湖南省某市2015年4个国控空气自动站污染因子和气象参数监测结果为基础数据,分析了臭氧的分布特征和超标原因。结果表明,在4类不同的功能区中,工业区O_3的月均浓度和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均为最高;O_3小时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一般在8:00达到最低值,15:00达到最高值;O_3小时浓度未显现"周末效应"的特征,即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该市O_3的生成与前体物NO_x的关系密切;O_3日均浓度和月均浓度与气温、日照时间成正比;与风速变化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臭氧 分布特征 超标原因
下载PDF
1956—2022年双峰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8
作者 刘俊 李志斌 +4 位作者 翟子豪 肖林利 龙博 李钰娴 康艳青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2期94-96,139,共4页
利用1956—2022年双峰县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Pearson显著性检验、皮尔逊Ⅲ型曲线分析等统计方法了该地区近66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双峰县光资源充足,但日照时数仍呈现一个减少的趋势,减... 利用1956—2022年双峰县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Pearson显著性检验、皮尔逊Ⅲ型曲线分析等统计方法了该地区近66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双峰县光资源充足,但日照时数仍呈现一个减少的趋势,减少速率为48.3 h/10年,一年中日照不足的时段呈增加趋势。(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最高、最低气温及深层地温存在明显增温,其中5 cm浅层增温最为明显,从2015年开始无霜期出现了显著的延长;≥0℃积温、≥10℃积温和≥20℃积温均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双峰县气候平均值为1374 mm,年际较差大,多则1952.6 mm,少则仅947.4 mm;年内最大小时雨强的分布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呈现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年降雨日数多则196 d,少则121 d,最大年较差达75 d;2017—2022年年降雨日数也呈现减少的趋势;从各量级的日数分布看,逐年小雨日数变化与年降水量较为接近。根据皮尔逊Ⅲ型曲线分析降水频率,丰水年有16年,中等干旱年以上有16年,且自2007年开始至2022年,双峰县已出现了5年中旱和1年特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县 皮尔逊Ⅲ型曲线 农业气候资源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吐鲁番地区暖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朱浩 谢友文 +2 位作者 马红 肖婧 范泽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7年第2期14-20,共7页
以吐鲁番5个国家气象站近55 a(1960—2014年)与26个区域气象站近3 a(2013—2015年)逐小时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吐鲁番地区暖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并就地... 以吐鲁番5个国家气象站近55 a(1960—2014年)与26个区域气象站近3 a(2013—2015年)逐小时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吐鲁番地区暖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并就地形对吐鲁番降水的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趋暖趋湿的气候背景下,吐鲁番盆地平原区和山区存在截然不同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吐鲁番地区降水高度集中在暖季,且暖季山区降水集中度和稳定性更好;暖季盆地内存在频率>55%的夜雨区和昼雨区,盆地西南坡地和腹地平原区为夜雨区,盆地北部天山山区降水则集中在午后,海拔高度大约每增加(减少)300 m,降水集中时段提前(延后)1 h。研究还表明,吐鲁番降水与地形关系密切,海拔高度是影响吐鲁番降水的决定性因素,其暖季降水量、降水时数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时数随海拔高度的递增;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型,其最大降水高度为1900 m;在最大降水高度以下,降水量由盆地腹地的平原区向山区递增,降水垂直变率平均为6.2 mm/100 m,其中1500~1900 m高度是降水量与降水垂直变率最大的区域,降水垂直变率达20 mm/1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暖季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垂直变率 最大降水高度
下载PDF
湖南一次重大森林火灾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樊志超 刘富来 +2 位作者 肖清 丁岳强 李耨周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5期100-107,共8页
人工增雨作业是森林灭火的一个重要科技手段,作业条件预报与作业时机的把握是作业成败的关键。本文以湖南省“20130810”大乘山重大森林火灾人工增雨作业情况为基础,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作业条件预报与作业方案设计进行分析,采用作业前... 人工增雨作业是森林灭火的一个重要科技手段,作业条件预报与作业时机的把握是作业成败的关键。本文以湖南省“20130810”大乘山重大森林火灾人工增雨作业情况为基础,利用多种气象资料对作业条件预报与作业方案设计进行分析,采用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变化、最大相关系数的雷达回波跟踪法(TREC)对作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乘山重大森林火灾人工增雨作业通过捕捉台风外围边缘快速生消的积云云系,有效地让局地积云降水降落到了位置相对集中的火场,8月15日第7、第8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5min后雨势加大,有效压制火势,及时解救了火场被困人员;8月16日第11次作业为明火扑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局地积云开展森林灭火人工增雨作业,使用火箭、高炮等地面装备更容易抓住作业时机,针对大范围的积层混合云系更适合开展飞机增雨作业,飞机在火情侦察拍照和气象探测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积云 人工增雨 作业条件 效果评估
下载PDF
1961~2017年湖南省冷空气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晶晶 马红云 +1 位作者 朱歆炜 蔡海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51,共9页
为了准确把握湖南省冷空气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1961~2017年湖南省88个地面观测站日最低气温的均一化资料,通过线性回归、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湖南省冷空气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冷空... 为了准确把握湖南省冷空气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1961~2017年湖南省88个地面观测站日最低气温的均一化资料,通过线性回归、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湖南省冷空气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冷空气活动与地形因素有很大的相关性,弱冷空气在武陵山、雪峰山一带偏多,洞庭湖平原地区偏少,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在南岭以及雪峰山、幕阜山、连云山一带偏多,寒潮在南岭、幕阜山、连云山一带偏多。弱冷空气趋势增多,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277次·(10 a)^(-1),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寒潮趋势减少,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7、-0.166、-0.11次·(10 a)^(-1)。极端冷事件趋势减少,年际变化倾向率为-3.36 d·(10 a)^(-1)。弱冷空气在湘中、湘东等大部分地区趋势增多,较强冷空气在湘西、湘西南地区趋势减少,强冷空气在湘北、湘东北大部分地区趋势减少,寒潮在湘东北、湘西南、湘东南等大部分地区趋势减少。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林业、水利、生态以及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 极端冷事件 时空分布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湖南省竹叶花椒潜在适宜区划分
12
作者 李钰娴 刘臻婧 +3 位作者 郭建茂 邓建英 朱琳聪 康艳青 《农业工程》 2024年第9期73-81,共9页
探讨影响湖南省竹叶花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为竹叶花椒的资源调查、保护和种植提供合理依据。根据竹叶花椒在湖南省的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气候模式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模式下的4个... 探讨影响湖南省竹叶花椒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为竹叶花椒的资源调查、保护和种植提供合理依据。根据竹叶花椒在湖南省的分布和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当前气候模式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模式下的4个时期竹叶花椒在湖南省潜在适宜区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影响湖南省竹叶花椒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宜区范围。结果表明,湖南省竹叶花椒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地区,总适宜区面积约10.34万km2,高适宜区约1.25万km2。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竹叶花椒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降水季节性变化和最冷季度降水量对其影响最大。在3种不同气候情景模式下,湖南省竹叶花椒的适宜区面积在未来气候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SSP126)下有缩减,中排量情景(SSP245)和高排量情景(SSP585)下适宜区面积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而高适宜区面积比例的变化情况恰恰相反,在低排量情景下,高适宜区面积增加,中排量情景和高排量情景下面积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花椒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潜在适宜区 主导因子
下载PDF
娄底市霾的长期变化与典型重霾过程的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久国 吴艳林 邓见英 《广东气象》 2010年第6期32-35,共4页
利用娄底市5个县(市)站的实况观测资料,分析霾日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娄底市霾日西部多东部少,最多的新化站约是最少的双峰站的4倍;霾日的长期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80和90年代中期出现2个峰值,2000年以后迅速上升;季节... 利用娄底市5个县(市)站的实况观测资料,分析霾日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娄底市霾日西部多东部少,最多的新化站约是最少的双峰站的4倍;霾日的长期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80和90年代中期出现2个峰值,2000年以后迅速上升;季节分布特点是冬季最多,占45.9%,夏季仅占7.7%,以12月最多,7月最少。利用娄底本站实况资料与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1月5~10日重霾过程的气象条件表明,混合层高度、水平输送条件直接关系到霾天气的形成,逆温层下稳定天气形势有利于霾的维持,而双层逆温则更加强了天气形势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气象学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娄底市
下载PDF
利用山地气候凉棚效应发展反季蔬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富来 陈标新 +3 位作者 吴重池 周陈栋仁 唐曼琳 陈耆验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12期27-30,共4页
分析了新化县、冷水江市蔬菜生产供应淡季形成的气候原因,提出了利用山地气候凉棚效应,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与物候的差异,分层建立不同品种的蔬菜基地,区划种植喜温、喜凉蔬菜,延长夏菜上市时间以及提早秋菜的上市时间,缓解夏秋季节... 分析了新化县、冷水江市蔬菜生产供应淡季形成的气候原因,提出了利用山地气候凉棚效应,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与物候的差异,分层建立不同品种的蔬菜基地,区划种植喜温、喜凉蔬菜,延长夏菜上市时间以及提早秋菜的上市时间,缓解夏秋季节蔬菜供应紧张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供应 淡季 气候原因 山地凉棚效应 反季蔬菜
下载PDF
娄底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见英 曾海鹏 +2 位作者 黄卓禹 吴艳林 刘臻婧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6期52-56,共5页
利用娄底市境内22个主要旅游景点的国家气象观测及加密自动站资料(2016—2019年),计算人体舒适度,开展旅游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娄底市具有适宜旅游的天气多,特殊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垂直地域差异下局地小气候明显。可将旅游... 利用娄底市境内22个主要旅游景点的国家气象观测及加密自动站资料(2016—2019年),计算人体舒适度,开展旅游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娄底市具有适宜旅游的天气多,特殊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垂直地域差异下局地小气候明显。可将旅游气候区域划分为春秋季休闲运动型、夏季避暑型、冬季观赏型等。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温暖舒适,是休闲生态旅游的黄金时段;夏季中高山山地以上林区较适宜开展避暑旅游;冬季是旅游淡季,高山冬雪,雨凇,雾凇等独具奇特景观成节假日观赏亮点。但娄底市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在选择旅游景区、时间时,需要注意避防灾害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气象 气候资源 气候舒适度 等级划分
下载PDF
1961—2022年娄底市各级降水气候变化特征
16
作者 邓建英 邓名达 +3 位作者 刘臻婧 李钰娴 曾海鹏 王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S01期75-79,共5页
根据1961—2022年娄底市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实测数据,对湖南省湘中地区的降水量分级别、分季节、分年代进行了线性回归及M-K突变分析,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气候趋势特征及显著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79—2022年娄底市夏季与... 根据1961—2022年娄底市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实测数据,对湖南省湘中地区的降水量分级别、分季节、分年代进行了线性回归及M-K突变分析,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气候趋势特征及显著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979—2022年娄底市夏季与秋季降水量呈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春季、冬季降水量差异较小。1961—2022年春季中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大雨、小雨、暴雨;夏季暴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大雨、中雨、小雨;秋季中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小雨、大雨、暴雨;冬季小雨降水量占比最大,其次为中雨、大雨、暴雨。从变化趋势显著性来看,1979—2022年娄底市夏季暴雨增加趋势显著,新化站在夏季暴雨增加趋势显著、大雨减少趋势显著,涟源站秋季中雨增加趋势显著、大雨减少趋势显著,双峰站春季中雨增加趋势显著、秋季小雨减小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候变化 气候趋势系数 湖南省娄底市
下载PDF
湘中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气象保险指数探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梅 吴梦琼 +4 位作者 赵辉 王雪琦 陈铁军 肖诗尧 肖妙妮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8期29-32,共4页
选用湘中地区的水稻种植示范县双峰县作为试点,采用双峰县1989—2018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水稻产量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水稻观测数据,结合水稻生育期内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确定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为保险致灾因子,以此设计气... 选用湘中地区的水稻种植示范县双峰县作为试点,采用双峰县1989—2018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水稻产量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水稻观测数据,结合水稻生育期内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确定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为保险致灾因子,以此设计气象保险指数。研究表明,高温热害是导致湘中地区一季稻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综合危害热积温和持续日数建立了高温热害气象保险指数;通过计算历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水稻的减产和货币损失,确定了高温热害气象保险指数的赔付触发系数和赔付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害 一季稻 农业保险 气象指数
下载PDF
雪峰山东侧气候资源垂直分层利用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中科 吕渊 +2 位作者 周陈栋仁 肖妮 陈耆验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72-75,共4页
利用雪峰山不同海拔的气象观测数据,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大雾日数等4个方面分析了雪峰山东侧气候垂直变化特点,按照雪峰山东侧垂直气候差异明显的特征,自下而上将其分为<400 m(温热层)、300~500 m(温暖层)、500~800m(温和层... 利用雪峰山不同海拔的气象观测数据,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大雾日数等4个方面分析了雪峰山东侧气候垂直变化特点,按照雪峰山东侧垂直气候差异明显的特征,自下而上将其分为<400 m(温热层)、300~500 m(温暖层)、500~800m(温和层)、800~1 300 m(温凉层)和> 1 300 m(冷凉层)5层,提出分层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资源,因高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将山地气候资源优势转化成特色农产品和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东侧 气候资源 分层利用
下载PDF
2018年1月湖南一次降水相态多次转换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昌立伟 解娜 +3 位作者 刘杰雄 林南 李晓坤 黄卓禹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26-32,71,共8页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FNL 1°×1°逐6 h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湖南一次降水过程中不同降水相态下温度层结特征及相态多次转换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寒潮暴发和中...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FNL 1°×1°逐6 h分析资料,对2018年1月湖南一次降水过程中不同降水相态下温度层结特征及相态多次转换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在寒潮暴发和中纬度低槽活跃大尺度的环流背景下产生;不同相态下中低层温度特征明显不同,冻雨期间锋面逆温厚度较薄,梯度显著,800 hPa附近及以下存在明显暖层,温度层结具有冷层-暖层-冷层的结构特征;降雪时,锋面逆温厚度较厚,为100 hPa以上,逆温梯度较冻雨弱,无暖层或暖层较浅薄,温度层结往往具有冰晶层-冷层(弱暖层-冷层)的结构特征。NCEP/NCAR FNL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实际温度。冻雨存在一定的“过冷却暖雨”过程机制,降雪表现为明显的冷云降水机制。地面强冷空气及南支锋区阶段性活跃南下是相态多次快速转换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增强及其700 hPa西南急流阶段性的异常增强,是雪向冻雨快速转换的直接原因;冻雨期多层辐合辐散结构既利于中低层云水和雨水的形成,又利于中层暖性层结的稳定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态 多次转换 温度特征 降水机制 南支锋区
下载PDF
湖南娄底“6·20—21”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卓禹 胡国强 +2 位作者 刘杰雄 肖妙妮 刘久国 《广东气象》 2015年第6期47-51,共5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G的逐小时TBB资料,从卫星云图、环流背景、切变线的中尺度系统的演变以及产生的物理条件对娄底2015年6月20—21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尺度...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FY-2G的逐小时TBB资料,从卫星云图、环流背景、切变线的中尺度系统的演变以及产生的物理条件对娄底2015年6月20—21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造成的;强降水与地面风场辐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出现在辐合中心附近,但强降水发生要滞后于地面风场辐合形成。高空低槽发展、高低空急流的配合,西南低涡东出加强,是该次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场,低空急流发展最旺盛时期对应着降水最旺盛时期,此外,中尺度对流系统持续长时间的影响是在有利的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强降水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 湖南娄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