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弯矫直机破鳞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卞大鹏 周存龙 +3 位作者 李中喜 梅小强 张艳峰 郭亚栋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3年第6期86-88,共3页
拉弯矫直机工艺参数是影响矫直和破鳞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拉弯矫直机的张力辊和弯曲辊的破鳞机理,结合拉伸、弯曲氧化铁皮剥落试验,发现弯曲作用比拉伸作用破鳞效果更好,且减小弯曲辊直径更能够显著提高拉弯矫直机除鳞效果。通过... 拉弯矫直机工艺参数是影响矫直和破鳞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拉弯矫直机的张力辊和弯曲辊的破鳞机理,结合拉伸、弯曲氧化铁皮剥落试验,发现弯曲作用比拉伸作用破鳞效果更好,且减小弯曲辊直径更能够显著提高拉弯矫直机除鳞效果。通过研究可对有效破鳞提供依据,对拉弯矫直机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参数的设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弯矫直机 带钢 破鳞
下载PDF
边浪带材拉伸弯曲矫直有限元模拟曲率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中喜 周存龙 赵培建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3年第6期56-58,共3页
带材在轧制过程中由于延伸不均匀使内部产生残余应力,当应力值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板带的浪形等三维板形缺陷。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研究金属带材边浪的生成及拉伸弯曲矫直过程。分析拉伸、压缩和拉弯3种情况下边浪带材... 带材在轧制过程中由于延伸不均匀使内部产生残余应力,当应力值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板带的浪形等三维板形缺陷。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分析研究金属带材边浪的生成及拉伸弯曲矫直过程。分析拉伸、压缩和拉弯3种情况下边浪带材的初始曲率发生的变化及矫直卸载后残余曲率分布状态,为生产现场选取较佳的矫直工艺参数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弯曲矫直 弯曲曲率 板形缺陷 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立模浇铸下铜阳极板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范超 张芳萍 +1 位作者 赵爱春 李怡宏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80,共6页
利用Solidwork和Anycasting平台,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立模浇铸铜阳极板的成型过程,分析阳极板在浇铸成型过程中温度变化、成型状态、凝固方式及缩孔情况,利用金属凝固学相关原理,预测阳极板板面成型及质量情况。特别设计了漏斗型辅... 利用Solidwork和Anycasting平台,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研究立模浇铸铜阳极板的成型过程,分析阳极板在浇铸成型过程中温度变化、成型状态、凝固方式及缩孔情况,利用金属凝固学相关原理,预测阳极板板面成型及质量情况。特别设计了漏斗型辅助浇口和梯形体辅助浇口两种辅助浇铸方式。结果表明,漏斗型辅助浇口在实际生产中更具合理性,有利于铜阳极板立模浇铸工艺的下一步开发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阳极板 立模浇铸 浇口设计 凝固成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冷轧铜铝复合板结合界面残余应力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将 朱琳 +1 位作者 高翔宇 陈生禄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4,共5页
针对冷轧铜铝双层板金属的变形特征以及各轧制工艺下界面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分别将轧制速度、异径同步、异径异步各工艺产生的界面残余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冷轧铜铝双层板的复合变形过程可分为4部分;铜板... 针对冷轧铜铝双层板金属的变形特征以及各轧制工艺下界面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分别将轧制速度、异径同步、异径异步各工艺产生的界面残余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冷轧铜铝双层板的复合变形过程可分为4部分;铜板复合面的应变直接影响复合效果;异径同步轧制铜铝复合板时,随着辊径比的增大,铜板复合面的总变形量增大,当辊径比大于1.6时,总变形的增量不明显,辊径比取1.4~1.6时,残余应力较小;异径异步轧制铜铝复合板时,随着辊径比的增大,铜板复合面的总变形量增大,轧制速比取1.2~1.4时,残余应力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特征 冷轧 铜铝复合板 残余应力
原文传递
N层过盈联接结合压力算法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俊良 王建梅 +1 位作者 宁可 李璞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过盈联接作为联接件间的传统配合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高等优点,在机械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研究大多数局限在单层或3层以内的联接.随着机械设备中多层过盈联接应用逐步增多,为进一步完善多层过盈联接设计理论,以厚壁圆筒... 过盈联接作为联接件间的传统配合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高等优点,在机械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研究大多数局限在单层或3层以内的联接.随着机械设备中多层过盈联接应用逐步增多,为进一步完善多层过盈联接设计理论,以厚壁圆筒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过盈联接中各圆筒的几何关系,推导出过盈联接中过盈量与圆筒内、外表面径向位移的变化关系,得到了N层过盈联接结合压力与过盈量的矩阵表达式;用推导所得的解析法和Abaqus数值法,对比分析了过盈联接结合压力和过盈结合面两端存在的应力集中现象.结果表明:N层过盈联接中最内层过盈的结合压力随着过盈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结合压力由内到外依次减小;解析法和数值法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中点相对误差均在4%之内,说明该解析法可以为N层过盈联接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同时,数值法计算中显示在结合面两端存在应力集中,不同模型最内层过盈面的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差别较小,且各模型中理论应力集中系数由内到外呈现依次增大的规律.提出的算法和所得规律对N层过盈联接的设计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层 过盈联接 过盈量 结合压力
下载PDF
多层过盈联接的可靠性稳健设计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宁可 王建梅 +1 位作者 姜宏伟 崔夕峰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2-88,共7页
基于厚壁圆筒理论,通过分析多层过盈联接的几何关系,推导得出结合压力与过盈量的矩阵表达式,明确了多层过盈联接力学模型的函数关系。以风电锁紧盘作为多层过盈联接的具体实例,根据应力-强度模型和失效机理,建立了锁紧盘可靠度数学模型... 基于厚壁圆筒理论,通过分析多层过盈联接的几何关系,推导得出结合压力与过盈量的矩阵表达式,明确了多层过盈联接力学模型的函数关系。以风电锁紧盘作为多层过盈联接的具体实例,根据应力-强度模型和失效机理,建立了锁紧盘可靠度数学模型,同时确定了锁紧盘可靠度相对基本随机变量的灵敏度;依据可靠度对基本随机变量灵敏度平方和最小原则及满足最小可靠度的原则,建立了风电锁紧盘可靠性稳健设计数学模型;为多层过盈联接过盈量的确定提供一种评价指标,进一步精确过盈量的具体取值。通过对设计参量的分析,确定摩擦因数、装配间隙、屈服强度对锁紧盘可靠度的影响。以某型号风电锁紧盘为例,对经典设计方法与可靠性稳健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可靠性稳健设计的锁紧盘,其可靠度提高了47.6%,且除屈服强度外,可靠度对随机变量的灵敏度均小于经典设计方法,稳健性更强。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基于文中设计方法的锁紧盘能够满足实际运转过程中给定的工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过盈联接 过盈量 可靠性 稳健设计 风电锁紧盘
下载PDF
交叉轧制对AZ31B镁合金边部组织及成形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支晨琛 马立峰 +2 位作者 黄庆学 朱艳春 赵广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55-1561,共7页
将AZ31B镁合金板在250~400℃的温度下以0.5m/s的速度进行热轧试验,设置4种不同交叉轧制路径,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详细分析了不同轧制工艺得到的镁合金板上边裂的宏观形貌、微观结构和织构。结果表明:镁板边部裂纹... 将AZ31B镁合金板在250~400℃的温度下以0.5m/s的速度进行热轧试验,设置4种不同交叉轧制路径,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EBSD)技术详细分析了不同轧制工艺得到的镁合金板上边裂的宏观形貌、微观结构和织构。结果表明:镁板边部裂纹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减小趋势,在400℃条件下通过RII轧制路径得到的镁合金板几乎没有裂纹的出现。轧制温度为350℃时,边部裂纹与轧制方向大致为45o,且RII路径下镁板边部为"O"形态的封闭裂纹很难向两端进一步扩展,裂纹最宽部分为129μm。经过交叉工艺轧制后晶粒明显细化,大部分晶粒已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小角度晶界数量减少,基面织构峰值强度也从23.68最低可降为7.62。更加细小的晶粒不仅可以产生更大面积的晶界,同时弱化基面织构,明显抑制裂纹的扩展,控制边裂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B镁合金 交叉轧制 织构 边裂
原文传递
制坯工艺对热轧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复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黄庆学 杨小容 +3 位作者 周存龙 刘光明 马立峰 李海滨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2-66,共5页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接、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和界面四周焊合3种工艺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坯并热轧,研究了不同制坯工艺下复合板复合界面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结果表明,利用真空电子束焊接和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两种方式制备的复合板坯经热...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接、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和界面四周焊合3种工艺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坯并热轧,研究了不同制坯工艺下复合板复合界面的组织结构及其性能。结果表明,利用真空电子束焊接和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两种方式制备的复合板坯经热轧后能100%复合,而通过界面四周焊合方式制备的复合板坯在热轧后界面结合率较低。对3种工艺下成功复合的部位,其复合界面形貌相似,即界面都较平直,且都存在不锈钢、碳钢和复合层3个区域以及近复合层碳钢内的脱碳区,靠近不锈钢侧也都间断分布着Si-Mn等的氧化物。真空电子束焊接和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两种方式制备的坯料在热轧后碳钢与不锈钢之间都实现了较高强度的复合,并且真空电子束焊接坯料热轧复合板的强度值都略高于界面四周焊合抽真空复合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板坯 真空电子束焊 界面四周焊合 抽真空 组织 强度
原文传递
HRB400钢热物性参数对小方坯连铸凝固传热模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璐 周存龙 +3 位作者 刘丽晶 王强 李杰 邢建军 《连铸》 2019年第5期14-20,共7页
针对热物性参数的取值直接影响数值模拟连铸凝固传热计算精度的问题,以某钢铁公司小方坯连铸段生产线为参考,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HRB400钢的小方坯连铸过程温度场,比较了传统方法,日本学者早期低碳钢试验数据及商用金属材料... 针对热物性参数的取值直接影响数值模拟连铸凝固传热计算精度的问题,以某钢铁公司小方坯连铸段生产线为参考,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HRB400钢的小方坯连铸过程温度场,比较了传统方法,日本学者早期低碳钢试验数据及商用金属材料性能软件JMatPro等3种热物性参数选取对模拟精度的影响,并对铸坯凝固过程温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JMatPro相平衡计算出的HRB400热物性参数可使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控制在5%范围内,满足分析精度要求;(2)在明确热物性参数选取方法后,分析了在现行工艺条件下,小方坯在连铸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及壳厚变化趋势,提出了解决角部温降的措施及提高拉速的方法。通过对连铸过程的数值模拟,对连铸过程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B400 铸坯温度 热物性参数 数值模拟 凝固
原文传递
压下率和异速比对异步轧制复合板平直度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马江泽 周存龙 张校诚 《重型机械》 2016年第3期20-23,共4页
传统4层对称轧制限于设备能力无法轧制大厚度复合板,直接进行双层轧制实验成本太高。文中用大型商业动力学软件ANSYS/LS-DYNA模拟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异步轧制过程,确定压下率为15%时,异速比为1.08时,平直度可以达到30I以下。最终,根据这... 传统4层对称轧制限于设备能力无法轧制大厚度复合板,直接进行双层轧制实验成本太高。文中用大型商业动力学软件ANSYS/LS-DYNA模拟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异步轧制过程,确定压下率为15%时,异速比为1.08时,平直度可以达到30I以下。最终,根据这个模拟结果,指导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轧制试验,可以得到不平度较好地轧制结果。用有限元模拟不锈钢/碳钢复合板非对称异步轧制结果,对类似的复合板轧制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轧制 压下率 异速比 平直度
下载PDF
异步轧制AZ31镁合金板带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翔宇 黄庆学 +1 位作者 朱琳 王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90-93,共4页
通过DEFORM有限元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了对称轧制、同径异速与异径同速三种轧制工艺对AZ31镁合金轧制的影响,并对AZ31镁合金的边裂、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异步轧制工艺均有利于降低AZ31镁合金的... 通过DEFORM有限元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了对称轧制、同径异速与异径同速三种轧制工艺对AZ31镁合金轧制的影响,并对AZ31镁合金的边裂、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异步轧制工艺均有利于降低AZ31镁合金的轧制力和边裂;同步轧制时板材的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在厚度方向上呈对称分布,而异步轧制则为不对称分布;两种异步轧制工艺对板材的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速率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轧制 模拟 损伤 轧制力
下载PDF
铸态AZ31B镁合金中厚板热轧制温度场数学模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贾伟涛 马立峰 +2 位作者 蒋亚平 刘鹏涛 徐海洁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2-708,共7页
采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对铸态AZ31B镁合金圆柱试样在变形温度250~450℃、应变速率0.005~5s^(-1)下进行高温压缩试验,基于高精度流变应力模型,依托于刚塑性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镁板不同初轧温度、不同道次压下率以及不同轧制速... 采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对铸态AZ31B镁合金圆柱试样在变形温度250~450℃、应变速率0.005~5s^(-1)下进行高温压缩试验,基于高精度流变应力模型,依托于刚塑性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镁板不同初轧温度、不同道次压下率以及不同轧制速度条件下的中厚板热轧制过程进行了热力耦合数值分析,利用数学解析的方法建立了不同工艺条件下镁板变形区域的温度场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热轧工艺条件下轧制变形区域内温度的分布有很大区别,温度场数学模型需要划分不同工艺条件针对轧制后滑区和前滑区来分别建立;用简单数学方程来表征镁合金的传热过程,使得温度在线控制机理模型形式上更为简单,并且能够精确表征中厚规格镁板宽范围轧制条件下的传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B镁合金 流变应力 热力耦合 温度场
原文传递
AZ31镁合金无缝管斜轧穿孔新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丁小凤 双远华 +4 位作者 王清华 周研 苟毓俊 王军 林伟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7-362,共6页
为了解决镁合金无缝管难加工问题,研究了AZ31镁合金斜轧穿孔制备管坯新工艺。根据镁合金热加工本构关系确定加工温度和应变率范围为300~450℃、0.001~1 s^(-1),根据斜轧理论与现有的三辊斜轧设备初步确定工艺参数,对Φ40 mm×300 m... 为了解决镁合金无缝管难加工问题,研究了AZ31镁合金斜轧穿孔制备管坯新工艺。根据镁合金热加工本构关系确定加工温度和应变率范围为300~450℃、0.001~1 s^(-1),根据斜轧理论与现有的三辊斜轧设备初步确定工艺参数,对Φ40 mm×300 mm镁合金棒材进行穿孔过程热力耦合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取穿后毛管试样进行金相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斜轧穿孔方式完全可以制备AZ31镁合金无缝管;在400℃下,选择合适的顶头前伸量、送进角、轧辊转速、孔喉直径能够顺利穿制Φ40 mm×5.5 mm×615 mm镁合金毛管;轧后组织成等轴状均匀分布且晶粒明显细化,达到3μm,相应力学性能得到改善。此工艺可代替传统挤压工序生产无缝镁合金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便于后续成品管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无缝管 斜轧穿孔 工艺 组织
原文传递
棒材高精度二辊矫直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自勇 马立峰 +2 位作者 王荣军 黄庆学 马立东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77-88,共12页
高精度矫直辊辊型设计及工艺参数控制是二辊矫直机的核心技术。为了满足高精度棒材矫直要求,在辊型设计过程中依据矫直辊磨损状态、弹塑性理论、塑性变形硬化系数求解模型及中性层偏移理论,提出"凹三凸二"分段辊型的矫直辊组... 高精度矫直辊辊型设计及工艺参数控制是二辊矫直机的核心技术。为了满足高精度棒材矫直要求,在辊型设计过程中依据矫直辊磨损状态、弹塑性理论、塑性变形硬化系数求解模型及中性层偏移理论,提出"凹三凸二"分段辊型的矫直辊组合形式及辊型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棒材与矫直辊的局部线接触状态,建立棒材二辊矫直倾角及辊缝估算模型,进而探讨二辊矫直工艺参数(倾角、辊缝、矫直速度和导板间距)的变化规律和控制策略,并给出具体设计实例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从矫直力、塑性变形深度、直线度及残余应力等角度,证明该辊型设计方法和工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且现场试验矫后的棒材直线度小于1 mm/m,完全满足棒材高精度矫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辊矫直 辊型设计 工艺控制 有限元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基于弹塑性压力中性层偏移的棒材二辊矫直回弹模型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自勇 马立峰 +3 位作者 黄庆学 马立东 楚志兵 黄志权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020-3030,共11页
基于二辊矫直变形工艺特点和弹塑性压力中性层偏移理论,确定应力中性层的位置;在考虑中性层偏移和材料硬化的条件下,结合二辊矫直理论和矫直变形应力-应变关系,提出新的双线性矫直拟合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微元法对棒料内部的金属进行弹... 基于二辊矫直变形工艺特点和弹塑性压力中性层偏移理论,确定应力中性层的位置;在考虑中性层偏移和材料硬化的条件下,结合二辊矫直理论和矫直变形应力-应变关系,提出新的双线性矫直拟合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微元法对棒料内部的金属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给出新弯矩比公式的同时,提出中性层偏移半径比的概念;最后,结合纯弯回弹理论建立棒料矫直挠度回弹数学模型,并就中性层偏移对棒料矫直回弹影响进行实验分析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回弹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其最大相对误差为6.45%,明显低于忽略中性层偏移时的相对误差31.65%,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材矫直 中性层偏移半径比 回弹模型 实验分析
下载PDF
包铝镁合金复合板轧制制备新工艺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鹏涛 马立峰 +1 位作者 贾伟涛 庞志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499,481,共4页
本研究采用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包铝镁合金复合板。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测试仪分析了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对包铝镁合金复合板的微观组织形貌特征和显微硬度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由于浇铸预复合的铝液温度较高,使... 本研究采用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包铝镁合金复合板。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测试仪分析了浇铸预复合+热轧新工艺对包铝镁合金复合板的微观组织形貌特征和显微硬度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由于浇铸预复合的铝液温度较高,使得Mg/Al复合界面上形成较多数量的"熔池",有效地提高了轧前Mg/Al金属预复合的结合强度;热轧制复合工艺下的大压下量有效地细化了Mg/Al结合层的组织,增强了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复合 热轧 镁铝复合板 结合层
下载PDF
Q235A特厚板轧制复合的实验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娟 赵广辉 +3 位作者 黄庆学 马立峰 支晨琛 成慕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15-117,共3页
对特厚Q235A钢板真空焊接后进行了轧制复合。对复合板进行了超声波探伤检查,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和微观结构及复合界面分析。结果表明:在80 mm厚复合钢板中,特别是在钢板的头部和尾部存在裂缝和层压缺陷;在复合界面处存在不均匀的铁素... 对特厚Q235A钢板真空焊接后进行了轧制复合。对复合板进行了超声波探伤检查,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检测和微观结构及复合界面分析。结果表明:在80 mm厚复合钢板中,特别是在钢板的头部和尾部存在裂缝和层压缺陷;在复合界面处存在不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微观结构和未结合的区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裂纹中的附加夹杂物,其成分是Mn、Fe、Si的氧化物。拉伸断口呈现多处解理性断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钢板 Q235A钢 轧制复合 微观组织
下载PDF
基于不同修形曲线的圆柱滚子轴承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鄢闯 杨霞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2,96,共5页
针对不同修形曲线的圆柱滚子轴承的静力分析不能完全反映轴承工作状态,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不同修形曲线轴承模型,对外圈有、无剥落缺陷情况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外圈发生剥落缺陷后,轴承整体最大应力增大。相比... 针对不同修形曲线的圆柱滚子轴承的静力分析不能完全反映轴承工作状态,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不同修形曲线轴承模型,对外圈有、无剥落缺陷情况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外圈发生剥落缺陷后,轴承整体最大应力增大。相比于直母线形轴承,修形曲线轴承应力峰值增大幅度较小,相切圆弧修形与全凸圆弧修形轴承振动总体减小。综合静力与振动特性分析,滚子相切圆弧修形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修形曲线 振动特性
原文传递
棒材二辊矫直机变曲率辊型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立东 黄庆学 +1 位作者 陈硕 麻浩曦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5-52,共8页
基于目前棒材矫直生产现场出现的高直线度精度与优质棒材表面质量要求不能同时满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曲率辊型设计方法,矫直辊辊型由多段曲率均匀变化的弧线相切连接而成,且曲率从两端到中间按照给定的值均匀增大,从而达到改善表面质... 基于目前棒材矫直生产现场出现的高直线度精度与优质棒材表面质量要求不能同时满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曲率辊型设计方法,矫直辊辊型由多段曲率均匀变化的弧线相切连接而成,且曲率从两端到中间按照给定的值均匀增大,从而达到改善表面质量的目的;基于空间几何与弹塑性弯曲弹复力学理论,建立棒材二辊矫直过程的全流程曲率分析模型,应用该理论对现场的辊型与工艺参数进行了验证,矫直精度一致;通过对给定不同曲率范围的辊型矫直过程进行连续弯曲弹复分析,获得了优化变曲率辊型设计的原则,即变曲率范围能够矫直产品大纲中所有规格棒材并且弯曲曲率余量合理,既能实现矫直又能考虑到矫直辊磨损等带来的弯曲曲率减小的实际情况;对该辊型矫直棒材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方法验证,可得棒材的矫后直线度为0.54 mm/m,满足生产现场1 mm/m的要求。结果表明,该辊型设计方法可以适应棒材矫直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材 矫直 二辊 辊型 优化设计
原文传递
二辊矫直对棒材残余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立东 陈硕 麻浩曦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6-174,共9页
为了研究棒材矫直过程中等效应力的变化过程以及矫直对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分析了矫直过程中等效应力的演变过程。同时分析了辊缝、倾斜角度、矫直速度、材料屈服强度以及挡板间距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最终给出了辊缝及... 为了研究棒材矫直过程中等效应力的变化过程以及矫直对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分析了矫直过程中等效应力的演变过程。同时分析了辊缝、倾斜角度、矫直速度、材料屈服强度以及挡板间距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最终给出了辊缝及角度的取值原则。结果表明,辊缝及矫直辊倾斜角度对矫后棒材芯部残余应力影响较大,辊缝越小、角度越小,矫后棒材残余应力越大,反之越小;矫直速度对矫后棒材残余应力影响不大;材料屈服强度越高,矫后残余应力越大,反之越小;挡板间距越小,矫后棒材芯部残余应力越大,表层残余应力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材 矫直 二辊 残余应力 工艺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