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4~200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4
1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2 位作者 姚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68-1479,共12页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大量占用耕地,是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绿地的大幅增加,12a间城市绿地面积共增加了9 292.41hm2,单一动态度为18.76%。从上海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征来看,各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差异明显,且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区-近郊-远郊递减趋势,其中浦东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崇明县最小,这种差异与各区(县)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上海LUCC的驱动力定性定量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分布及变化、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策以及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均对上海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上海市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高原近40a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1
2
作者 任健美 尤莉 +1 位作者 高建峰 王尚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4-879,共6页
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利用1961—2000年地面气温和降水记录,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描述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a来本区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1幅度... 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利用1961—2000年地面气温和降水记录,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描述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a来本区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1幅度升高。全年各月气温都在上升,但冬季升温最剧烈,达0.82℃.(10a)-1,其中12月可达1℃.(10a)-1,为全年之首。夏季最弱,仅0.31℃.(10a)-1。本区增温幅度比较剧烈,大于内蒙古全区平均水平。冬、夏增温差异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气温是下降的,从70年代开始上升,90年代上升最剧烈。冬季温度变化与年均温一致,但夏季不同,90年代以前夏季温度是降低的,到90年代夏季温度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温度升高的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西北部最强,东南部最弱。降水的趋势变化不很明显,年降水量略有减少,秋季降水量减少比其他季节明显。降水变化也有区域差异,南部比北部降水量减少明显,毛乌素沙漠及以南降水倾向率为-18.3 mm.(10a)-1,而北部接近于零。气候变暖会使蒸发量增大,从而导致干旱,气温持续增高再加上降水量减少则形成干旱化,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气候变化 气候趋势系数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氮特征 被引量:56
3
作者 史利江 郑丽波 +2 位作者 梅雪英 俞立中 贾正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279-2287,共9页
在野外采样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上海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 在野外采样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上海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水稻田(3.86 kg.m-2)>旱地(3.17 kg.m-2)>林地(3.15 kg.m-2)>撂荒地(2.73 kg.m-2)>城市草坪(2.65 kg.m-2)>园地(2.13 kg.m-2)>滩涂(1.38 kg.m-2).通过相邻样地法,分析了水田转变为旱地、农田撂荒及水田转变为人工林地等3种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总氮的影响.由水田转化为旱地将导致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显著降低;在水热充足、土壤肥沃、农田管理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平原地区,农田撂荒并不是一种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有效方式;水田转变为人工林地4~5年后,林地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均低于相邻的水稻田,表明水田转变为林地并未引起土壤碳、氮的增加,从短期来看,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汇集效应因植被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还处于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上海
原文传递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邵秀英 田彬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与其它遗产地不同的是,古村落首先是生活着的村落,原住民及其生活是古村落的核心,这不仅导致古村落旅游目的地资源产权公私交错及其开发管理的复杂化,也使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及其利益诉求多元化。古村落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管... 与其它遗产地不同的是,古村落首先是生活着的村落,原住民及其生活是古村落的核心,这不仅导致古村落旅游目的地资源产权公私交错及其开发管理的复杂化,也使旅游开发利益主体及其利益诉求多元化。古村落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管理的特殊性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介入实施公共管理的必要性。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古村落基本属性、古村落旅游地开发保护中公共管理问题的界定,以及实施公共管理的机制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古村落旅游地现状问题的核心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社区核心利益之间的矛盾,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对古村落旅游地开发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约束与规范管理是现阶段古村落旅游地政府治理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旅游地 公共管理问题 机制与途径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 被引量:37
5
作者 贾宇平 苏志珠 段建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通过对砖窑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62个点的取样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空间变异的复杂因素。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有机碳非常低,存在土壤养分贫瘠化现象。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为中... 通过对砖窑沟流域不同地貌部位62个点的取样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初步探讨了影响空间变异的复杂因素。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有机碳非常低,存在土壤养分贫瘠化现象。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为中等程度,该变异主要是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同层次内,沟坝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比梁峁地高。垂直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含量值明显高于下部各层,60cm以上含量值随深度增加递减迅速,60cm以下含量值变化不大。不同地貌部位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幅是:在80cm以上,沟坝地明显大于梁峁地;80cm以下,二者大体相当。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异主要受土壤动植物在土体中的分布、土壤含水量、水土流失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小流域土壤 有机碳 空间变异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三种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37
6
作者 高俊琴 雷光春 +2 位作者 李丽 吕偲 白明英 《湿地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种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 研究了若尔盖高原3种典型湿地(泥炭沼泽、腐殖质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其与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典型泥炭土有机碳含量最高(230~270g/kg),其分别是腐殖泥炭土的1.3~3.3倍和腐殖土的6.75~15.3倍。同样,泥炭土有机碳密度最大(52~66kg/m3),其次是腐殖泥炭土(40~75kg/m3),最小是腐殖土(14~30kg/m3)。腐殖土有机碳储量只相当于泥炭土和腐殖泥炭土的37%左右。腐殖泥炭土和腐殖土有机碳含量和水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n=18,p<0.01),说明水分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排水疏干等干扰措施会直接影响其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土 腐殖泥炭土 泥炭土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高原
下载PDF
龙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9
7
作者 吴泉源 侯志华 +5 位作者 于竹洲 姜春玲 邹敏 杨圣军 李轶平 韩丛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1-929,T0003,共10页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计算机分类技术提取1984至2004年间龙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信息,从土地利用总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海岸区位效应等方面分析龙口市海岸带动...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计算机分类技术提取1984至2004年间龙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信息,从土地利用总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海岸区位效应等方面分析龙口市海岸带动态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龙口市海岸带一半以上的土地类型发生了变化,变化速度逐年增加,后期明显大于前期;转化方向上主要表现在耕地向园地的转化,其次是耕地、园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变化的区位特征是距海越近,海岸带特征地类的变化越明显,反之,距海越远,内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得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海岸带 土地利用 龙口市
下载PDF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贡献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国阶 王青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以地区(市) 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大小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区、沂蒙山区、武陵山区、东南丘陵、喀斯特山区、横断山区、祁连山区等具有典型性的中国山区,定量分析2000年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影响和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以地区(市) 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大小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区、沂蒙山区、武陵山区、东南丘陵、喀斯特山区、横断山区、祁连山区等具有典型性的中国山区,定量分析2000年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影响和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并与平原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宏观、中观层面上的多方位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山区人均GDP的区域变化特征与山区非农产业人均增加值发展态势呈正相关;各类山区农业产业人均增加值表现为一条无差异曲线,即山区居民家庭收入的差距,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产业收入退于次要地位,非农产业人均增加值决定中国山区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非农产化 人均纯收入 中国 山区 人均GDP
下载PDF
生态旅游地域系统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探讨 被引量:23
9
作者 冯卫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4-117,共4页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实质是要求生态旅游地域系统整体实现良性循环和协调运行。因此 。
关键词 生态旅游地域系统 要素结构 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
下载PDF
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 被引量:27
10
作者 冯卫红 苗长虹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7-101,共5页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开始引起重视。旅游地理学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从经济和地理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机制和空间机理的阐释,另一方面也...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开始引起重视。旅游地理学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从经济和地理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机制和空间机理的阐释,另一方面也将弥补旅游地理学对于旅游经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间联系与空间关系的不足,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拓展微观研究领域。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论证以及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阐释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必要性,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应用性等学科优势,最后指出旅游地理学研究产业集群主要应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与创新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以及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并应通过大量案例支撑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地理学
下载PDF
汾河流域上游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探讨 被引量:26
11
作者 牛俊杰 赵景波 王尚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3-781,共9页
以汾河上游环境生态重点治理县静乐、娄烦和岚县的近30年主要人工林杨树、杏树林为例,在14个采样点分别取0-600cm深度共820个土壤样品,测得各取样点土壤水分数据序列,分析不同林龄以及不同植被在不同地点生长期内的耗水情况。研究得出... 以汾河上游环境生态重点治理县静乐、娄烦和岚县的近30年主要人工林杨树、杏树林为例,在14个采样点分别取0-600cm深度共820个土壤样品,测得各取样点土壤水分数据序列,分析不同林龄以及不同植被在不同地点生长期内的耗水情况。研究得出:娄烦10a龄杨树林200-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9.89%,娄烦20a杨树林地200-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7.88%,岚县18a龄杨树林200-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在7.27-8.83%之间,静乐30a龄杨树林阳坡200-57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9.02%、阴坡200-400cm为9.72%。表明:静乐、娄烦和岚县人工林各土壤剖面均存在干燥化现象,有中度或轻度干层发育。汾河流域上游人工林地干层发育具有普遍性,发育深度一般达到了600cm或更大深度。该区干层发育的自然现象,是降水量较少决定的。地形、植被等对干层发育有重要影响,梁峁地段人工林干层强于低洼冲沟地段,阳坡强于阴坡。从植被的适宜性角度提出汾河上游流域区作为生态建设重点地域,应遵循演替规律,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轻度干层发育区可以发展较为耐旱、低耗水的人工林;在中度干层发育区应先发展草灌为主的植被,水分条件改善后再恢复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本研究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燥化 人工林 生态恢复 汾河上游
下载PDF
晋西北地区环境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类型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马义娟 苏志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2年第3期124-126,共3页
晋西北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 12个重点省 (市、区 )之一 ,也是京津唐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该区由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荒漠化的防治刻不容缓。
关键词 晋西北地区 环境特征 土地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沙质荒漠化
下载PDF
山西云顶山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和群落的格局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素清 杨斌盛 张金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3,共5页
应用DCA排序与双项轨迹方差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顶山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和群落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落格局与其优势种的格局关系密切,披针苔草+车前群系、披针苔草+蒲公英群系和嵩草+车前群系的格局差异明显,种群和群落的... 应用DCA排序与双项轨迹方差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云顶山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和群落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落格局与其优势种的格局关系密切,披针苔草+车前群系、披针苔草+蒲公英群系和嵩草+车前群系的格局差异明显,种群和群落的分布格局不仅受种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还受环境因子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 优势种群 群落特征 格局分析 云顶山
下载PDF
山西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丁 方凤满 任健美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8年第1期60-62,共3页
根据近50年来山西省18个气象基准站1960—2004年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和山西气象观测台(太原站)1966—2005年的逐月太阳辐射资料的统计,对山西省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且在1990年... 根据近50年来山西省18个气象基准站1960—2004年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和山西气象观测台(太原站)1966—2005年的逐月太阳辐射资料的统计,对山西省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且在1990年有一次明显的跃变(1990年的累积距平等于零),年平均温度以0.25℃/10a的幅度上升;降水的年变化呈下降趋势,平均以18.7mm/10a的幅度下降,在1990年也有一次跃变;年总太阳辐射量亦呈下降趋势,且在1982年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以每10年238.9204 MJ/m2的幅度下降。1982年以前以正距平为主,1982年后以负距平为主,且跃变的幅度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气候变化 距平法
下载PDF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鲍文东 侯志华 吴泉源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0-84,共5页
阐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及其概念模式。选择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2002年数字遥感图像和1996年土地利用图及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图谱,并根据图谱从空间和时间... 阐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及其概念模式。选择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2002年数字遥感图像和1996年土地利用图及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图谱,并根据图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分析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过程,最后结合马尔科夫模型对其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动态预测。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龙口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变化,耕地面积减少5 383.48hm2,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各增加33 729.62 hm2和2 319.91 hm2;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和园地之间的转化,耕地和园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预测表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耕地面积仍将继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还会逐年增加,园地仍为该市的主要用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信息图谱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马尔科夫模型 龙口市
下载PDF
地理环境演化趋势的熵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玉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08-1517,共10页
地理环境系统的演化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的有序度变化与其总熵值变化反相关;当总熵变为负时,系统的有序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反之亦然。结合前人有关地理环境熵变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的自发演化是朝着有... 地理环境系统的演化遵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的有序度变化与其总熵值变化反相关;当总熵变为负时,系统的有序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反之亦然。结合前人有关地理环境熵变研究成果的分析表明:自然地理环境的自发演化是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的;大规模人类活动对城市系统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的,推动了其有序化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有负,正面影响表现为对低熵物质与能量的增量生产,体现在农产品增收、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负面影响表现为消费与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低熵物质与能量的消耗和向环境排放"三废"与散热,导致地理环境中低熵成分存量的减少和熵增扩大,已引起普遍担忧。自然地理环境"本底"演化的有序化指向和大幅增产低熵能源的技术可能性启示我们:通过引入更多低熵物质与能量和减少熵排放,可以促使地理环境的演化继续指向有序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 有序度 演化
原文传递
城市空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玉轩 王玉明 白惠峰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5-77,共3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GIS)平台 ,建立开发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的多功能系统 ,实现定位空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环境决策的数字化管理 .
关键词 污染预报预警系统 城市空气污染 GIS 空气污染监测 预报模式 系统开发
下载PDF
关于山西古村落及其旅游开发保护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4
18
作者 邵秀英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6-49,共4页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山西省古村落遗存较多,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文章仅以列入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从古村落特点、旅游吸引功能、旅游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对山西省古... 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山西省古村落遗存较多,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文章仅以列入省级以上的历史文化名村为重点,从古村落特点、旅游吸引功能、旅游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对山西省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村落 山西省 旅游开发
下载PDF
论山西褐土区农田土壤干燥化问题 被引量:17
19
作者 牛俊杰 赵景波 王尚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9-526,共8页
以山西褐土区离石、忻州、太原、寿阳、临猗等地玉米、小麦农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5个代表性样点12个剖面采集0~600cm深度土壤样品,研究分析不同季节土壤垂直剖面水分状况。结果表明,该区玉米、小麦等农田中普遍存在土壤干层,轻... 以山西褐土区离石、忻州、太原、寿阳、临猗等地玉米、小麦农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5个代表性样点12个剖面采集0~600cm深度土壤样品,研究分析不同季节土壤垂直剖面水分状况。结果表明,该区玉米、小麦等农田中普遍存在土壤干层,轻度和中度干层都有显现;季节性干层的存在是该地区农作物易于发生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晋中玉米地轻度干层发育到了600cm以下;晋南由于长期气候干旱,导致干燥化程度加重,轻度土壤干燥化也已发育到了600cm;晋西玉米地400cm接近轻度干化,晋北玉米地轻度干层也已达到600cm深度。农田季节性干层、深层土壤干层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田土壤的水循环;降水量少是本区农田干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农田生产力提高、植被密度和蒸发对临时性干层形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选择低耗水、深根系的旱地作物,同时合理密植、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灌溉等都是减缓农田干层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干燥化 农田 山西褐土区 干化等级 干层发育深度
下载PDF
山西岚县皇姑梁小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生态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尚义 李素清 +1 位作者 曹志敏 赵海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098-5109,共12页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岚县皇姑梁小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关系进行研究,将该人工植被划分为12个群丛,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坡向。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人工植物群落类型及优势...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岚县皇姑梁小流域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关系进行研究,将该人工植被划分为12个群丛,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坡向。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人工植物群落类型及优势种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群落土壤含水量、坡向、海拔高度、人工植被恢复时间和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表明土壤含水量、坡向、海拔高度、物种类型及其配置模式是影响人工植物群落分布和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物种配置模式对群落演替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有重要影响,油松+华北落叶松-沙棘、小叶杨+油松、油松-沙棘、油松-柠条锦鸡儿等组成的乔灌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高于柠条锦鸡儿灌木纯林,并且油松+华北落叶松-沙棘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小叶杨+油松混交林,混交林的生态恢复效果优于纯林,并且对该小流域的生态恢复作用明显。华北落叶松适合在该小流域海拔较高的梁坡顶、半阳坡、半阴坡和阴坡生长,小叶杨适合在其海拔较低的沟底、半阳坡和半阴坡生长,而油松、沙棘、柠条锦鸡儿的生态适应性强,可在其不同海拔和坡向生长。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遵循地带性植物群落演替规律。随着群落演替,野生植物不断侵入,油松、华北落叶松、小叶杨等人工林郁闭度增加,沙棘、柠条锦鸡儿等逐渐退化,油松、华北落叶松、小叶杨等出现枯枝、死株现象,这是自然稀疏的结果,亟待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姑梁小流域 人工植被 生态关系分析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