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结节肝细胞癌克隆起源与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政禄 张鲁洲 +5 位作者 滕大洪 王玉亮 曹顺琪 顾向前 郑卫萍 郑虹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592-600,共9页
【摘要】目的探讨多结节肝细胞癌的肿瘤克隆起源方式与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经肝移植治疗的符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的多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60例,采用纤维切割技术,获取肝癌组织... 【摘要】目的探讨多结节肝细胞癌的肿瘤克隆起源方式与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经肝移植治疗的符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的多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60例,采用纤维切割技术,获取肝癌组织后提取基因组DNA。SSCP-PCR法检测12个高频肝细胞癌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的发生状态,判定肿瘤克隆起源方式为单中心肝内转移型(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型)、多中心发生型(multicentric occurrence,MO型)及复合型(IM+MO型)。分析各型克隆起源方式与患者无瘤存活率、肿瘤病理学特征及血清AF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例多结节肝细胞癌患者中,45例有2个肿瘤结节,占多结节肝细胞癌患者的75%(45/60),15例有3个肿瘤结节者,占25%(/60);剔除2例不能判定肿瘤克隆起源分型病例,共58例纳人分析,其中IM型组、MO型组和IM+MO型组,分别占34.48oA(20/58)、56.90%(33/58)和8.62%(5/58);三组患者的3年累积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0.00%、78.79%和40%,微血管侵犯(Micro Vascular Invasion,MVI)发生率为100%、18.18%和100%,肿瘤低分化率(Ⅲ级~Ⅳ级)为80%、51.52%和80%,血清AFP浓度为231.25μg/L(2.78~9736.27μ/L)、24.59μg/L(1.16~2674.50μg/L)和122.58μg/L(16.20~1608.03μg/L)。结论MO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后3年无瘤存活率明显高于IM型和IM+MO型,考虑与其镜下癌栓发生率低,病理分化程度高、术前AFP低等密切相关。肿瘤克隆起源方式可能作为多结节HCC的病期评判要素及预测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结节肝细胞癌 克隆起源 微卫星杂合性缺失 肝移植 病理 肿瘤复发
原文传递
抗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大肠杆菌J5株免疫血清的制备
2
作者 徐新女 李志军 李银平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制备高效价抗内毒素核心糖脂 ( E.Coli J5 )抗体 ,为免疫治疗革兰阴性菌 ( GNB)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大肠杆菌 O111:B4变异株 ( J5 )制备无毒菌苗 ( 5 0× 10 1 2 / L )。12只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 J5菌... 目的 探讨制备高效价抗内毒素核心糖脂 ( E.Coli J5 )抗体 ,为免疫治疗革兰阴性菌 ( GNB)菌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大肠杆菌 O111:B4变异株 ( J5 )制备无毒菌苗 ( 5 0× 10 1 2 / L )。12只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 J5菌苗 (另 12只用生理盐水作对照 ) ,每 3d注射 1次 ,共 5次 ,每次剂量依次为 0 .1、0 .2、0 .4、0 .6和 0 .8ml。第 5次注射后 1周由心脏取血 4 0~ 5 0 m l,分离血清 ,采用间接血凝法测定抗体效价及交叉反应试验。结果  12只免疫家兔中 ,6只抗体效价在 1∶ 10 2 4以上 ,并与多种 GNB内毒素产生交叉反应。结论 自制的 E.Coli J5抗体效价高 ,可与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11:B4变异株(J5) 抗内毒素核心糖脂抗体 菌苗 内毒素
下载PDF
卡氮芥-聚乳酸缓释膜抑制胶质瘤的体内实验
3
作者 徐新女 王金环 +3 位作者 鲁格 冯学泉 刘宏胜 祁建滨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 研究卡氮芥 -聚乳酸 (BCNU PLA)缓释剂在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采用C6胶质瘤细胞制作胶质瘤大鼠动物模型 ,将 30只荷瘤鼠分为 3组 ,分别植入BCNU PLA膜 ,聚乳酸 (PLA)空白膜 ,及进行假手术处理 ,观察它们的存活天数及病理改变。... 目的 研究卡氮芥 -聚乳酸 (BCNU PLA)缓释剂在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采用C6胶质瘤细胞制作胶质瘤大鼠动物模型 ,将 30只荷瘤鼠分为 3组 ,分别植入BCNU PLA膜 ,聚乳酸 (PLA)空白膜 ,及进行假手术处理 ,观察它们的存活天数及病理改变。结果 发现假手术组大鼠的中位生存期为 18天 ,PLA膜组 19天 ,BCNU PLA组中有 3只大鼠存活期达 80天以上 ,中位生存期为 32天。MRI检查显示BCNU PLA组中长期存活的大鼠 ,肿瘤体积增大缓慢。结论 BCNU聚乳酸缓释膜是抑瘤效果良好的制剂 ,为颅内胶质瘤立体定向化疗提供可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氮芥 大鼠 聚乳酸 体内实验 中位生存期 胶质瘤 缓释 结论 目的 发现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血小板的影响
4
作者 唐飞 梁静 +2 位作者 景丽 刘刚 王凤梅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肝衰竭(ALF)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生成素(TPO)、肝功能的动态变化,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ALF大鼠PLT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TPO组及白细胞介素-11(IL-1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肝衰竭(ALF)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生成素(TPO)、肝功能的动态变化,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ALF大鼠PLT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TPO组及白细胞介素-11(IL-11)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经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1?500 mg/kg,72 h内分次给药)诱导构建ALF模型。制模后,TPO组皮下注射rhTPO 15 μg/kg,连续5 d;IL-11组皮下注射IL-11 0.45 mg/kg,连续5 d。于制模前及制模后1、3、5、7、12 d静脉采血进行全血细胞检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于制模前及制模后1、3、5 d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并于制模后12 d处死大鼠,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3组大鼠均于制模后24~48 h各死亡2只。HE染色显示,3组ALF大鼠于制模后12 d均可见到肝细胞大片状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网状支架塌陷,肝窦充血、出血,及炎症细胞片状浸润。各组大鼠制模后1 d血清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随后下降;ALB水平于制模后1 d明显下降后回升,但3组间肝功能指标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大鼠制模后1 d PLT快速下降,之后随着肝功能改善逐渐恢复;其中制模后7 d TPO组PLT升至峰值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LT(×10^(9)/L):1?673.3±347.5比855.3±447.0,P<0.05〕,而IL-11组PLT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10^(9)/L):1?350.3±386.6比855.3±447.0,P>0.05〕。3组大鼠制模后1 d血清TPO水平均明显升高,随后下降,5 d时降至谷值,但3组间血清TPO水平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F大鼠PLT早期快速下降,并随着肝功能改善而逐渐恢复,血清TPO水平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注射rhTPO可显著提升ALF大鼠PLT,但对肝功能及动物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 白细胞介素-11
原文传递
肝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冠文 杨爽 张全胜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97-101,共5页
在世界范围内肝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疾病[1]。肝癌易复发和转移,预后效果差,研究表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存活率仅为30%~40%[2]。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恶化的过程。与肝癌发生相关的... 在世界范围内肝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疾病[1]。肝癌易复发和转移,预后效果差,研究表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5年存活率仅为30%~40%[2]。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逐步演变恶化的过程。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3]、化学致癌物接触~[4]、酗酒~[5]等,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肝癌诊断,加强预防和改进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动物模型 化学致癌物 肝癌发生 肝癌诊断 肝切除术 基因表达系统 病毒感染 肝癌模型 转基因小鼠 原位移植瘤
下载PDF
儿童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政禄 胡占东 +8 位作者 蔡文娟 孙超 高伟 印志琪 郭雪西 李妍 章明放 刘蕾 沈中阳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27-533,共7页
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穿活检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间168例儿童肝移植术后240例次肝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分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理特点,分析各类急性排斥反应(AR)的病理特... 目的分析儿童肝移植术后肝穿活检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间168例儿童肝移植术后240例次肝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总结分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理特点,分析各类急性排斥反应(AR)的病理特点以及C4d染色结果和Banff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6.67%(208/240)可作出明确病理诊断,各种并发症的检出率依次为T淋巴细胞介导性急性排斥反应(TCMR)60.57%(126/208)、药物性肝损伤(DILI)17.31%(36/208)、胆道并发症8.17%(17/208)、血管并发症3.37%(7/208)、缺血再灌注损伤(IRI)2.88%(6/208)、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1.92%(4/208)、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92%(4/20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1.44%(3/208)、慢性排斥反应(CR)0.96%(2/208)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0.48%(1/208)。AR中,TCMR和AMR分别占96.92%(126/130)和3.08%(4/160)。TCMR中门管区(PB)型占96.03%(121/126),术后30d内检出率为26.45%(32/121),"BanffACRRAI"评分3~5分、6~7分和8~9分别为65.87%(83/126)、25.40%(32/126)和4.76%(6/126),RAI评分与术后时间呈现负相关(r=-0.127,P=0.084)。BP型TCMR的中央静脉周围炎(CP)和门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PEI)的发生率分别为63.63%(77/121)和43.80%(53/121),PEI程度与RAI评分成正相关性(P<0.05)。CP型TCMR和AMR分别见于术后30~365d和8~180d,2例CR见于术后1095d和1335d,排斥反应类型和术后发生时间具有相关性(Z=9.231,P=0.026)。C4d阳性检出率为10%(24/240),与Banff评分和术后时间具有相关性,C4d阳性及强度与排斥反应类型和RAI评分具有相关性。DILI多见于术后90d内和180d后,胆道并发症术后180d内检出率82.35%(14/17),IRI在术后30d内,肝动脉并发症占血管并发症57.14%(4/7),发生时间均在术后90d内,肝炎病毒感染>365d,CMV感染<90d,NAFLD见于术后365d内。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具有相对的特异性,肝穿刺活检对排斥反应的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病理诊断 排斥反应
原文传递
血小板TLR4表达在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勇强 王兵 +3 位作者 梁勇 曾书华 刘丽 徐新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 明确脓毒症血小板表达Toll样受体4(TLR4)变化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 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4例,除外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肺复苏后... 目的 明确脓毒症血小板表达Toll样受体4(TLR4)变化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选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 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4例,除外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肺复苏后、终末期肝或肾功能衰竭及入院24 h内死亡等患者.门诊查体健康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和脓毒症组入院时和第3,5,9天外周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C)及参数(MPV,PDW)、血小板TLR4表达、血小板活化膜糖蛋白GPIⅠb/Ⅲa的PAC-1表达、血浆sCD40L及TNF-α浓度变化及关系;脓毒症组中分为血小板减少症即TCP组(至少1次低于150×109 L-1,27例)和非TCP组(37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入院时及入院第9天)TLR4,PAC-1,sCD40L和TNF-α及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出血发生率以及28 d死亡率差异.基于时间测量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可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参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PC减低(P=0.006),伴随MPV,PDW增大(P=0.046,P<0.001);血小板FLR4及PAC-1表达同时上调(P<0.001),且两种受体变化正相关;血浆中sCD40L和TNF-α浓度显著上升(P<0.001).TCP组PAC-1表达、TNF-α浓度治疗前后均高于非TCP组(P=0.023,P=0.011);治疗后TCP组sCD40L、血小板TLR4表达显著高于非TCP组(P=0.047,P=0.001).TCP组比非TCP组出血发生率高(P=0.024)、ICU住院时间长(P=0.013)、APACHEⅡ评分高(P<0.01)、28 d病死率高(P=0.048).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TLR4表达上调及伴随的血小板活化与脓毒症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密切相关,脓毒症并发TCP可能是预后不良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症 Toll样受体 血小板活化 糖蛋白GPⅡb/Ⅲa 可溶性CD40配体 β血小板球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8
原文传递
基于磁悬浮驱动原理的肝移植静脉-静脉转流装置的临床前评价
8
作者 范顺利 史源 +7 位作者 张赛 王昊 孔德俊 任家书 周云辉 李将宏 王政禄 郑虹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30-938,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悬浮驱动原理自制的肝移植静脉-静脉转流(VVB)装置的性能。方法实验研究,研究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实验动物为8头巴马小型猪,在阻断其肝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后,行肝门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的转流,根据应用的转... 目的探讨基于磁悬浮驱动原理自制的肝移植静脉-静脉转流(VVB)装置的性能。方法实验研究,研究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实验动物为8头巴马小型猪,在阻断其肝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后,行肝门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的转流,根据应用的转流装置不同将动物分为两组,A组(n=5)使用自制静脉转流装置,B组(n=3)使用进口静脉转流装置。比较两组动物在血管阻断前、血管阻断时、VVB开始后30 min、60 min、90 min和血管开放后30 min共6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动物的血液相容性指标、肠损伤指标、肾损伤指标及内环境指标在各时点的变化情况。两组间非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两种装置在转流期间,静脉引流均较充分,主要表现为巴马小型猪的肠管颜色红润、蠕动正常,尿量正常。两组间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损伤指标、肠损伤指标、肾损伤指标、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及内环境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A组和B组转流结束肝血管开放后30 min各项指标如下:平均动脉压为(71.0±7.7)mmHg(1 mmHg=0.133 kPa)和(74.0±8.7)mmHg,中心静脉压为(7.0±1.4)cmH_(2)O(1 cmH_(2)O=0.098 kPa)和(7.7±0.6)cmH_(2)O,心率为(131±10)次/min和(132±8)次/min;红细胞计数为(6.43±0.89)×10^(12)/L和(6.32±0.58)×10^(12)/L,血红蛋白为(108.4±5.9)g/L和(110.0±3.5)g/L,游离血红蛋白为(78.28±3.96)mg/L和(78.08±4.54)mg/L;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为(2.27±0.49)μg/L和(2.40±0.78)μg/L;肌酐为(68.30±9.77)μmol/L和(79.90±26.91)μmol/L,尿素氮为(3.94±1.39)mmol/L和(3.45±0.65)mmol/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为(4.02±0.53)μg/L和(3.86±0.23)μg/L;pH值为7.27±0.04和7.23±0.03,乳酸为(6.18±2.62)mmol/L和(4.30±0.50)mmol/L,Na^(+)为(136.3±3.0)mmol/L和(137.6±1.6)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动物 实验 静脉转流装置 临床前试验 性能 评价
原文传递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与伴听觉先兆的常染色体显性部分性癫痫
9
作者 刘家美 王金环 于士柱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5期462-464,共3页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是新近发现的定位于10号染色体长臂2区4带(10q24)的一个基因,近年研究发现该基因的突变与伴听觉先兆的常染色体显性部分性癫痫(ADPEAF)的形成有关,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1 突变 伴听觉先兆的常染色体显性部分性癫痫 常染色体显性 部分性癫痫 胶质瘤 亮氨酸 基因 先兆 听觉
下载PDF
秋水仙碱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维涵 方步武 +3 位作者 朱争艳 高英堂 丁贤 杜智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947-1951,共5页
目的:探讨秋水仙碱在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以秋水仙碱作用于HBV全基因组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2.15),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BsAg和HBeAg,用ABI7000荧光定量PCR扩增仪检测细胞内、外HBV-DNA、HBV-共价闭... 目的:探讨秋水仙碱在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以秋水仙碱作用于HBV全基因组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2.15),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BsAg和HBeAg,用ABI7000荧光定量PCR扩增仪检测细胞内、外HBV-DNA、HBV-共价闭环DNA(HBV-cccDNA)(copies/cell)。数据表示为l g(x珚±s)。结果:(1)秋水仙碱6.25×10-6~1×10-4 mol·L-1能显著抑制Hep G22.2.15产生/分泌HBsAg(P<0.05,P<0.01),IC50=1.473×10-7 mol·L-1,其3.125×10-6和2.5×10-5~1×10-4 mol·L-1能显著抑制Hep G22.2.15产生/分泌HBeAg(P<0.05,P<0.01),IC50=2.387×10-7 mol·L-1,拉米夫定(lamivudine)IC50分别为3.52×10-4 mol·L-1和3.184×10-3 mol·L-1。(2)秋水仙碱和拉米夫定有类似的降低Hep G22.2.15细胞内HBV-DNA的作用(P<0.05),IC50分别为9.747×10-9 mol·L-1和2.649×10-6 mol·L-1。(3)秋水仙碱3.125×10-6和6.25×10-6 mol·L-1能明显减少Hep G22.2.15细胞内和上清液中HBV-cccDNA(P<0.05)。(4)秋水仙碱1.6×10-6~1×10-3 mol·L-1和拉米夫定2×10-4,1×10-3 mol·L-1皆能显著抑制Hep G22.2.15细胞增殖(P<0.05,P<0.01),IC50分别为7.933×10-6 mol·L-1和2.60×10-4 mol·L-1。结论:秋水仙碱在体外具有抗HBV的作用,包括降低HBsAg和HBeAg的产生/分泌,减低Hep G22.2.15细胞内、外HBV-cccDNA水平,减少细胞内HBV-DNA,且主要是由于直接抑制HBV-DNA和HBV-cccDNA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水仙碱 乙型肝炎病毒 HEP G2 2 2 15细胞株
原文传递
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干粉吸入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楠 于美丽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3979-3981,共3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干粉吸入剂(DPI)。方法: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包封率和药物沉积率等为指标筛选Cur-SLN的干燥方法(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基于优化后干燥方法,以药物沉积率、排空率、休止角、吸湿增重率、含量均...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干粉吸入剂(DPI)。方法: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包封率和药物沉积率等为指标筛选Cur-SLN的干燥方法(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基于优化后干燥方法,以药物沉积率、排空率、休止角、吸湿增重率、含量均匀度等指标对Cur-SLN-DPI处方(乳糖-干粉比例、单剂量每粒胶囊装量)进行单因素考察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喷雾、冷冻干燥法所得Cur-SLN的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分别为29.98%和15.69%,以前者为优;优化后的单剂量处方为乳糖-干粉(1∶1)混合物50mg、第3组分乳糖10 mg,填充于4号胶囊中;所制3批干粉各指标平均值为粒径3.35μm、水分4.57%、含量均匀度3.65、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28.73%、排空率95.17%、休止角24.03°、吸湿增重率2.2%(RSD均小于2%,n=3)。结论:建议选用喷雾干燥法制备Cur-SLN;优化处方后所制Cur-SLN-DPI质量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固体脂质纳米粒 干粉吸入剂 制备工艺 干燥方法 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
下载PDF
四株肝癌细胞系的抑癌基因甲基化谱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英堂 张世光 +5 位作者 宋文芹 杨斌 娄诚 焦晓磊 朱争艳 杜智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11期3137-3140,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人源肝癌细胞系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初步探讨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选择8个抑癌基因对4种不同类型的肝癌细胞系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4种细胞系的8个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表明,GS... 目的了解不同人源肝癌细胞系中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初步探讨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选择8个抑癌基因对4种不同类型的肝癌细胞系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4种细胞系的8个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表明,GSTP1在所有细胞系中均显示甲基化;RASSF1A在SMMC-7721与HepG2中呈现甲基化,而APC在这两个细胞系则是半甲基化状态;P16仅在SMMC-7721中甲基化,SOCS1仅在HepG2中发生甲基化,MGMT仅有HepG2发生半甲基化;RIZ1和DAPK则全部显示未甲基化。结论抑癌基因甲基化谱在不同来源、病理分级和分化程度的肝癌细胞株中各不相同,提示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调节机制,并为体外筛选去甲基化药物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模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系 DNA甲基化 基因 肿瘤抑制
原文传递
硇砂提取液局部注射治疗小鼠肝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争艳 杜智 +1 位作者 方淑昌 孙铭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54-355,共2页
目的:制备一种能够替代无水乙醇的,毒性低、弥散性好、可使肿瘤坏死更完全的硇砂提取液,并观察其对小鼠肝癌细胞系H22的作用。方法:60只昆明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右肢腋下接种小鼠肝癌H22 1∶4稀释后的腹水0.1ml。成瘤后分别给以生... 目的:制备一种能够替代无水乙醇的,毒性低、弥散性好、可使肿瘤坏死更完全的硇砂提取液,并观察其对小鼠肝癌细胞系H22的作用。方法:60只昆明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右肢腋下接种小鼠肝癌H22 1∶4稀释后的腹水0.1ml。成瘤后分别给以生理盐水(NS),硇砂提取液(N),无水乙醇(E)瘤内注射,1次/d,共4次。4天后处死小鼠,剥离肿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抑瘤率=(对照组瘤重-实验组瘤重)/对照组瘤重。取标本作病理检测,并作组织化学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及免疫组化(bcl-2,Bax,c-myc)染色。结果:硇砂提取液有较好的体内抑瘤作用,与无水乙醇比较,作用较优或相当;瘤内注射可使肿瘤体积显著缩小,甚至坏死,组间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能够抑制与肝癌生长密切相关的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bcl-2,Bax,c-my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硇砂提取液与无水乙醇相比,有着更好的肿瘤抑制效果,更好的弥散性,能够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有可能替代无水乙醇用于肝癌等恶性实体瘤的局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砂提取液 肝癌 瘤内注射
下载PDF
聚酸酐-全反式维甲酸长效缓释剂制备及体内外释药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蓓 于美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395-1398,共4页
目的:以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酸酐(Polyanhydrides,PAD)作载体,包埋全反式维甲酸(ATRA),研制长效缓释微球ATRA-PAD肿瘤治疗剂。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体系,以检测缓释治疗剂中ATRA含量,探讨体内外ATRA经时缓释变化规律。... 目的:以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酸酐(Polyanhydrides,PAD)作载体,包埋全反式维甲酸(ATRA),研制长效缓释微球ATRA-PAD肿瘤治疗剂。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体系,以检测缓释治疗剂中ATRA含量,探讨体内外ATRA经时缓释变化规律。采用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维甲酸长效缓释微球ATRA-PAD肿瘤治疗剂,用激光散射粒度测定仪进行粒径检测,HPLC检测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内外释药量。结果:所制治疗剂微球光滑圆整,大小均一,平均粒径:(154.42±26.76)μm,载药率:(16.52±1.45)%,包封率:(87.84±4.79)%;体外释放试验证明该微球治疗剂可持续释放ATRA约50 d,将其采用肌内注射法注入到大耳白兔体内,可稳定缓释ATRA近约45 d。结论:ATRA-PAD治疗剂体内外释药释药平稳,并且具有明显的长效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聚酸酐 长效 缓释 微球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聚酸酐长效缓释剂研制及其可行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美丽 杜智 +2 位作者 郭宏玥 孙金芳 杜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89-1391,共3页
背景:如何提高全反式维甲酸疗效、稳定性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为材料,通过乳化包囊等分散技术将药物制备成微粒分散体系,用作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日益增多。目的:研制全反式维甲酸... 背景:如何提高全反式维甲酸疗效、稳定性和降低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近年来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为材料,通过乳化包囊等分散技术将药物制备成微粒分散体系,用作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日益增多。目的:研制全反式维甲酸-聚酸酐长效缓释微球肿瘤治疗剂,观察其体内外全反式维甲酸经时缓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全反式维甲酸-聚酸酐长效缓释微球肿瘤治疗剂,扫描电镜检测微球外观及微球粒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内外释药量。结果与结论:所制微球治疗剂光滑圆整,大小均一,平均粒径(154.42±26.76)nm,载药率(16.5±1.45)%,包封率(87.84±4.79)%;体外释放实验证明该微球治疗剂可持续释放全反式维甲酸约50d,将其肌肉注射到大耳白兔体内,可稳定缓释全反式维甲酸近45d。结果表明该微球治疗剂载药量及包封率均较高,体内外释药平稳并且具有明显的长效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聚酸酐 微球 长效缓释 生物降解材料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现状
16
作者 赵越 朱争艳 李彤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95-698,共4页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不能再生,引发左室重构和扩大,最终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死亡。介入和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室重构,但由于不能修复坏死的心肌而效果不佳。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后 干细胞治疗 间充质 心肌细胞坏死 左室重构 心力衰竭 心肌供血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肝切除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肝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17
作者 邢谦哲 高英堂 +2 位作者 骆莹 王毅军 杜智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001-1004,1061,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肝切除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所采用的血清不同,将培养的HL-7702细胞分为胎牛血清(FBS)组、术前血清组、术后0.5h、3h、24h和72h血清组,各组细胞在Cell-IQ无标记活细胞影像...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肝切除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血清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所采用的血清不同,将培养的HL-7702细胞分为胎牛血清(FBS)组、术前血清组、术后0.5h、3h、24h和72h血清组,各组细胞在Cell-IQ无标记活细胞影像分析系统中维持培养72h,通过该系统对细胞进行连续计数,绘制出各组细胞扩增曲线,比较各组细胞72h内细胞扩增倍数,对各组培养72h后的细胞进行BrdU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BrdU阳性率。结果细胞扩增曲线显示各组细胞均有增殖,除术后72h血清组外,其余人血清组培养的HL-7702细胞增殖速度均高于FBS组,术后0.5h和术后3h血清组更明显。除术后72h血清组外,各组人血清组HL-7702细胞扩增倍数均高于FBS组,术后0.5h和术后3h血清组扩增倍数高于术前血清组(均P<0.05)。人血清组HL-7702细胞BrdU阳性率均高于FBS组,术后0.5h和术后3h血清组细胞BrdU阳性率高于术前血清组(均P<0.05)。结论肝切除术后外周血清较FBS具有更强的促进肝细胞增殖的能力,肝切除术后早期血清促进肝细胞增殖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细胞增殖 肝切除术 血清
下载PDF
干扰素-γ增强肝癌细胞对CTL杀伤敏感性的研究
18
作者 吴尘轩 杜智 +2 位作者 高英堂 王毅军 朱争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能否增强肝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杀伤的敏感性,以及该作用与肿瘤细胞HLAⅠ类分子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IFN-γ刺激前...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能否增强肝癌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杀伤的敏感性,以及该作用与肿瘤细胞HLAⅠ类分子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IFN-γ刺激前后肝癌细胞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lin,β2-m)的mR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HLAⅠ类分子HLA-A2的表达;应用脐血来源的致敏DC诱导CTL细胞毒试验,观察IFN-γ在增强肝癌细胞对特异性CTL杀伤作用敏感性中的作用。结果:IFN-γ可刺激肝癌细胞上调β2-mmRNA水平及细胞表面HLA-A2表达,IFN-γ作用48h后肝癌细胞β2-m mRNA相对光密度值(1.104±0.209)与0h组(0.674±0.135)比较显著增加,t=-2.992,P=0.040。在72和96h仍保持较高水平,其HLA-A2表达增加的幅度与β2-m一致;致敏的脐血来源DC能够在体外诱导CTL特异性地杀伤肝癌细胞,经IFN-γ刺激的肝癌细胞对特异性效应细胞杀伤作用的敏感性显著增强。结论:IFN-γ可使肝癌细胞对DC诱导的CTL杀伤效应的敏感性增加,可能与其上调肝癌细胞β2-m mRNA水平进而增加HLAⅠ类分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肝细胞 Β2-微球蛋白 树突状细胞 细胞毒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脂联素、抵抗素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倪 李建文 朱争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7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抵抗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40份(内膜癌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份(增生组)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30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SV两步法检测各组脂联素、抵... 目的探讨脂联素、抵抗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40份(内膜癌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30份(增生组)及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30份(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SV两步法检测各组脂联素、抵抗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指标间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内膜癌组及增生组的脂联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抵抗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脂联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及FIGO分期相关,抵抗素表达与分化程度相关。子宫内膜癌中两者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而抵抗素可能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脂联素 抵抗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邢谦哲 杜智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682-1686,共5页
人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s)诱导生成的肝细胞为研究肝细胞分化分子机制、肝病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且诱导生成的肝细胞为新药开发、体外研究药物代谢、药物的肝脏毒性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细... 人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多能干细胞(i PSCs)诱导生成的肝细胞为研究肝细胞分化分子机制、肝病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且诱导生成的肝细胞为新药开发、体外研究药物代谢、药物的肝脏毒性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细胞来源,有望成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型人工肝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但目前ESCs/i PSCs向肝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仍存在诱导效率不高及功能较弱等问题,成为诱导来源肝细胞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肝细胞样细胞 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