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病毒载体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
1
作者 段红涛 陈松 +5 位作者 董蒙 王月欣 孔佳慧 宋建 李泽东 王继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1-625,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的慢病毒(LV)载体并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初步探讨基因修饰PEDF-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LV-PEDF载体,测定其LV滴度,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30... 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的慢病毒(LV)载体并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初步探讨基因修饰PEDF-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LV-PEDF载体,测定其LV滴度,以感染复数(MOI)值为10、30、50 的LV体外转染hUCMSCs,并据此分为相应MOI值实验组;以不含PEDF基因的相同MOI值的重组LV载体[LV-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hUCMSCs,并据此分为 相应MOI值对照组。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转染效率并计算转染率。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0MOI实验组、50MOI对照组细胞中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以及基因测序鉴定证明LV载体构建成功。转染96 h后,50MOI实验组细胞可见大量GFP表达,转染效率为72.1%。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后96 h,50MOI实验组细胞胞浆PEDF、VEGF表达增强。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后96 h,50MOI实验组细胞胞浆PEDF表达较低,而VEGF表达较强。RT-PCR检测结果发现,50MOI实验组、50MOI对照组细胞中PED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70±0.028、0.015±0.007;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5±0.022、0.285±0.049。两组细胞中PED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9,P<0.001);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9.57,P>0.05)。结论成功构建携带PEDF基因LV表达载体,并在hUCMSCs中过表达PEDF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感染 细胞 培养的
原文传递
儿童眼部肿瘤50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赵云 赵红 +3 位作者 林锦镛 潘叶 翟文娟 王玉川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64-768,共5页
目的 分析儿童眼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存档,并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的504例(506只眼)眼部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结... 目的 分析儿童眼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存档,并经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确诊的504例(506只眼)眼部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 504例儿童眼部肿瘤患儿中,男性246例(248只眼),女性258例(258只眼).患儿就诊年龄为4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为6.4岁.眼睑和眼表肿瘤328例(330只眼),占65.1%,其中恶性肿瘤2例(0.6%),其余均为良性肿瘤,位居前4位的是角膜皮样瘤、皮样囊肿、色素痣和毛母质瘤;眼眶肿瘤123例(123只眼),占24.4%,其中恶性肿瘤13例(10.6%),其余均为良性肿瘤,前4位依次为皮样囊肿、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管瘤和静脉性血管瘤;而在眼内肿瘤53例(53只眼,10.5%)中,恶性肿瘤41例(77.4%),均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结论 儿童眼部肿瘤以先天性和胚胎性肿瘤为主,其中以眼睑和眼表肿瘤最多见.良性肿瘤以角膜皮样瘤、皮样囊肿多见,恶性肿瘤主要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皮样囊肿 视网膜母细胞瘤 横纹肌肉瘤 儿童
原文传递
角膜前、后表面像差在近视及近视散光人眼中的分布特点及补偿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晓晶 王雁 +3 位作者 吴雅楠 吴文静 于长江 徐路路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40-849,共10页
目的 探讨近视及近视散光人群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补偿机制及其与角膜表面曲率、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61例(300只眼),应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直径为2、4、... 目的 探讨近视及近视散光人群角膜前后表面像差的补偿机制及其与角膜表面曲率、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CT)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61例(300只眼),应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直径为2、4、6mm区域内角膜前、后表面及整体角膜像差,计算二阶到七阶各像差及总高阶像差的补偿因子(CF).并将其分为纯角膜散光和非纯角膜散光两组,比较两组间的CF.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不同像差及两组间CF的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各像差值与最平角膜曲率(K1)、最陡角膜曲率(K2)、眼压及CCT的相关性.结果 各像差均方根值随分析区域的增大而增大,二阶到七阶像差值随阶数的增大而减小.越向周边,以叠加为主,补偿机制所占的比例越低,而同一区域内,随着像差阶数的增高角膜前后表面像差逐渐由叠加机制向补偿机制转变.角膜中央区球差(Z40)表现为叠加,周边区表现为轻度的补偿机制;彗差(Z3±1)中央区(2mm)为补偿机制,但周边(6mm)无补偿;各分析区域下,角膜像散(Z2±2)CF接近于0,仅周边区表现为轻度的补偿;三叶草(Z3±3)始终表现为叠加,但越向周边,叠加作用逐渐减小;各个区域内角膜前后表面次级球差(Z60)均表现为补偿.左右眼在不同区域下角膜前后表面各像差的补偿作用基本相同.角膜Z2±2、Z3±4、Z40与角膜K1、K2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整体角膜6 mm区域内彗差(Z3±1)和球差(Z40)与眼压呈负相关(r彗差=-0.188,P<0.05;r球差=-0.147,P<0.05),不同区域下不同位置各像差与CCT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角膜中央区像差主要以补偿为主,越向周边,补偿所占的比例逐渐减低.角膜前后表面像散和球差在周边区表现为轻度的补偿作用,或许有益于夜间视觉质量的提高.角膜像差与角膜曲率、眼压均有一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散光 角膜地形图 角膜波前像差 眼内压
原文传递
外泌体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婧 陈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6,共4页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小泡,分布于多种体液,包括外周血、尿液、唾液等。目前多步差速离心是较为有效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来源多样,可来自各种类型细胞,携带其来源细胞的蛋白质及核酸,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免疫调...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性小泡,分布于多种体液,包括外周血、尿液、唾液等。目前多步差速离心是较为有效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来源多样,可来自各种类型细胞,携带其来源细胞的蛋白质及核酸,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引起50岁以上人群严重视力障碍的主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AM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能与AMD的发生有关,RPE细胞通过外泌体释放的orB晶体蛋白等相关蛋白的增加可能导致玻璃膜疣的形成,氧化应激下的外泌体蛋白参与了RPE细胞的凋亡和存活。外泌体中的补体调节因子CD46、CD59通过损伤外层视网膜及Bruch膜参与AMD病程的进展。此外,RPE细胞的外泌体可能与脉络膜血管生成有关。随着对外泌体的深入研究,未来可能为AMD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病机制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微视野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变化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梁冬青 刘玉燕 +2 位作者 董益 王莹 韩泉洪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33-538,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前后微视野、OCT血管成像(OCTA)微血管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翻瓣...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前后微视野、OCT血管成像(OCTA)微血管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治疗的IMH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平均年龄(64.02±6.46)岁。平均病程(7.00±8.85)个月。均行BCVA、微视野、OCT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测量双眼黄斑10°视网膜敏感度(RMS)和黄斑中心凹2°固视率(P1)、二元等高线椭圆面积(63%BCEA)。采用OCTA仪测量双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脉络膜层血流面积(C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FSVD、FD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FAZ 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患眼均行25G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PPV,其中联合或不联合ILM翻瓣分别为21、19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各指标比较行配对t检验;logMAR视力与微视野变量、OCTA变量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前后患眼与对侧眼之间成对比较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与手术前比较,患眼logMAR视力(t=-12.33)、RMS(t=7.94)、P1(t=3.21)、63%BCEA(t=-3.98)、CRT(t=-9.17)、CFA(t=8.14)、FSVD(t=3.75)、FDVD(t=3.88)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面积(t=-1.40)、FD-300(t=1.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与手术前logMAR视力、裂孔最小直径、RMS、P1、63%BCEA、FSVD、FDVD、FAZ相关(r=0.432、0.527、-0.410、-0.383、0.349、-0.406、-0.373、0.407,P<0.05)。手术后6个月患眼各指标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但较对侧眼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治疗IMH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力,改善视网膜功能和中心凹微血管循环状态;视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视野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陈莉 陈松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67-671,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元功能的损害。治疗早期DR的研究从未间断,包括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细胞得到越来越多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元功能的损害。治疗早期DR的研究从未间断,包括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细胞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MSCs具有多向分化及免疫调节等能力,MSCs治疗DR可能有多种机制,通过MSCs体外培养和动物体内实验的研究发现,不同途径移植MSCs对DR进行早期干预后,其对DR的抗炎及神经保护等作用可改善DR视网膜功能,延缓DR的发展。就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途径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前膜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董蒙 狄浩浩 +1 位作者 陈松 王昀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前膜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EpoR表达水平与PDR术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临床对照实验研究。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 目的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前膜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EpoR表达水平与PDR术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临床对照实验研究。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剥除视网膜前膜的PDR患者24只眼,为PDR组,并收集同期行相同手术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12只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术中剥除的两组视网膜前膜上EpoR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对EpoR在P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对两组视网膜前膜中EpoR表达量的差异进行比较,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EpoR表达量与PDR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poR在PDR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分别为(0.0167±0.0070)、(0.0119±0.003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7,P=0.006)。EpoR表达水平与PDR术后矫正视力有关联(r=0.514,P=0.010),视力提高组EDOR的平均累积光密度值低于视力非提高组。结论EpoR在PDR视网膜前膜中表达增高,Epo—EpoR途径可能在PDR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EpoR在视网膜前膜表达的升高可能影响PDR视力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视网膜前膜 作用机制 视力预后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在视网膜疾病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段红涛 陈松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13-216,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单独或联合使用某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或共同培养,可诱导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某一谱系视网膜细胞分化。分化的MSCs可与受损视网膜细胞整合或通过分泌某些营养因子产生保护作用。文中就MSC...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单独或联合使用某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或共同培养,可诱导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某一谱系视网膜细胞分化。分化的MSCs可与受损视网膜细胞整合或通过分泌某些营养因子产生保护作用。文中就MSCs向视网膜细胞分化的方法、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多种视网膜疾病中潜在应用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干细胞移植 视网膜疾病
原文传递
松眼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郝瑞 张伟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1期14-18,共5页
眼眶结缔组织在眼球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改变,这种变化能够引起眼球控制眼外直肌运动的Pulley结构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类型的斜视发生,即“松眼综合征”,包括分开功能不足性内斜视及小度数的垂... 眼眶结缔组织在眼球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改变,这种变化能够引起眼球控制眼外直肌运动的Pulley结构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类型的斜视发生,即“松眼综合征”,包括分开功能不足性内斜视及小度数的垂直斜视。眼眶磁共振检查发现其产生与眼外直肌Pulley位置的退行性改变有关。对于松眼综合征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斜视,其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不同,对于分开功能不足性内斜视,临床上既有内直肌后退手术,也可采用外直肌缩短手术,而对于小度数的垂直斜视,则可采用不同程度的垂直肌部分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眼综合征 内斜视 垂直斜视
原文传递
联合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冯琳 陈松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11-814,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一种涉及到多个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是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来的研究显示,将针对CNV不同发病机制的方法联合应用可获得较好地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的形式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是一种涉及到多个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是导致中心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来的研究显示,将针对CNV不同发病机制的方法联合应用可获得较好地治疗效果。联合治疗的形式主要有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PDT联合曲安奈德(TA)、抗VEGF联合TA、PDT联合抗VEGF和抗炎治疗的三联及多联疗法等。研究的趋势是探讨联合治疗的利弊,弥补单独使用一种方法的不足,以求得最大疗效及减少治疗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光化学疗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分析
11
作者 孙春华 赵堪兴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22-1124,共3页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 背景眼外肌周围的结缔组织成分对眼外肌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猫的双眼位置与灵长类相似,但猫眼外肌的Pully结构与灵长类动物Pully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尚不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推测Pully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目的观察猫的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结构,探讨这一结构与眼球运动的功能关系。方法成年家猫5只,用盐酸氯胺酮注射行全身麻醉,将所有家猫眼眶分离取材并整体固定,每只动物任选一侧眼眶行大体解剖学观察,对侧眼眶行全眶冠状位8μm及5μm厚连续切片,相邻切片用Masson三色染色和Weigert染色法分析猫眼4条直肌周围结缔组织成分,并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眼眶平滑肌。结果Masson三色染色显示,猫眼外肌胶原纤维环较薄,与眶层肌纤维的联系疏松;胶原纤维环及连接带中平滑肌及弹性纤维仅以少量细胞的形式散在分布;内直肌周围胶原纤维环、内下侧连接带亦与其他纤维环或连接带无明显差异。结论猫眼外肌周围结缔组织较薄可能与猫双眼运动功能不甚发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 结缔组织 PULLEY 眼球运动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微视野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海霞 楚艳华 +2 位作者 刘玉燕 彭素芬 韩泉洪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利用微视野计分析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无特殊病理改变时光敏感度的变化和固视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市眼科科医院就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区无特殊病变的患者35例44只眼(A组),同时以年龄相匹... 目的利用微视野计分析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无特殊病理改变时光敏感度的变化和固视情况。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天津市眼科科医院就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区无特殊病变的患者35例44只眼(A组),同时以年龄相匹配的中低度近视眼15例27只(B组)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测量,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黄斑100总体平均光敏感度(meansensitivity,MS总)、2°、4°固视率(P1、P2)、固视稳定率。并将黄斑中心10°分5区,记录各区平均光敏感度(MS上、MS颞、MS鼻、MS下、MS中)。结果A组与B组相比,除下方(MS下)(t=-1.400,P=0.166)外,黄斑中心10°平均光敏感度(MS总),各分区平均光敏感度(MS上、MS颞、MS鼻、MS中)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2.689、-2.063、-2.731、-2.018,P=0.019、0.009、0.043、0.008、0.048);两组2°、4°固视率、固视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0、-1.947,P=0.086、0.056,r=1.042,P〉0.05)。结论病理性近视眼无黄斑病变时黄斑区整体平均光敏感度下降且改变呈区域性,固视可基本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黄斑中心 平均光敏感度(MS) 固视
原文传递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光动力疗法治疗后黄斑区内层和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桐梅 韩梅 谢世勇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 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半剂量光敏剂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黄斑部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特点.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慢性CSC患者19例19只眼(治疗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 目的 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半剂量光敏剂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黄斑部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特点.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慢性CSC患者19例19只眼(治疗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15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平均年龄(48.18±9.46);病程>6个月.均为首次接受半剂量光敏剂PDT治疗者.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傅立叶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39±0.30.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4名24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采用FD-OCT仪测量距黄斑中心凹1(中心凹)、3(旁中心凹)、5(中心凹周围)mm区域4个象限的内、外层视网膜厚度.治疗后1、4、12周行FD-OCT检查,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Pearson法分析logMAR BCVA与治疗后各时间点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1、4、12周,治疗组中心凹内(F=13.814、10.095、4.689)、外(F=9.354、5.878、3.978)层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5,P<0.05);旁中心凹内、外层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8、-2.722,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logMAR BCVA呈显著正相关(r=0.465,P<0.05);治疗后12周,中心凹、旁中心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logMAR BCVA呈显著负相关(r=-0.728、-0.687,P<0.05).结论 半剂量光敏剂PDT治疗后黄斑部内、外层视网膜厚度普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