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生态友好等级区识别、时空演化与地理探测——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西武 何福杰 +1 位作者 姚海艳 张学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0,共12页
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是青海省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内容。文中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重心迁移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青海省1990-2020年生态友好等级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是青海省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内容。文中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重心迁移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青海省1990-2020年生态友好等级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省生产空间面积从1990年的8304.48km^(2)上升至2020年的9528.19km^(2);生态空间面积总量相对稳定,保持在71万km^(2)左右;生活空间面积增加迅速,至2020年增加到992.82km^(2)。2)青海省生态友好状况不断向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2731上升至0.2903,各市州生态环境质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3)各等级区呈由东南向西北迁移趋势,到2020年生态友好高质量区、较高质量区面积分别为95152.38km^(2)、133817.54km^(2),分别占比13.17%、18.53%。4)年均降水量是影响青海省生态友好等级区演化的核心因子,其次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距市县政府驻地距离,年均降水量与距市县政府驻地距离交互对生态友好等级区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生态友好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演化 地理探测器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张娜娜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48-54,共7页
基于生态支撑力模型、组合客观赋权法、GM(1,1)模型、障碍度模型对2010年、2016年、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预测与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并且预测未来继续上升的状态,... 基于生态支撑力模型、组合客观赋权法、GM(1,1)模型、障碍度模型对2010年、2016年、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预测与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并且预测未来继续上升的状态,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为中等—较低—中等;从准则层障碍因子看,生态结构指标的障碍度呈上升趋势;从指标层障碍因子看,目前主要的障碍因子为生物丰度指数(C6)、植被覆盖率(C5)、土壤侵蚀度(C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支撑力 组合客观赋权法 障碍度模型 GM(1 1)
下载PDF
2000—2021年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3
作者 郭玮 胡西武 丁芬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7-355,共9页
[目的]明确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为青海省科学有序推进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方法]从农用物资消耗、畜禽养殖和作物生长3个方面测算青海省2000—2021年农牧业碳排放,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 [目的]明确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为青海省科学有序推进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方法]从农用物资消耗、畜禽养殖和作物生长3个方面测算青海省2000—2021年农牧业碳排放,在此基础上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和Tapio脱钩模型探讨农牧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状态,并预测2022—2035年农牧业碳排放的未来趋势。[结果](1)2000—2021年,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61%,畜禽养殖过程中的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是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年均占比94.94%。(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效应和农业结构效应促进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的增加,年均贡献率为39.40%和16.53%;农业生产技术效应和农业劳动力规模效应抑制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的增加,年均贡献率为-37.45%和-6.63%。(3)整体来看,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与农牧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为弱脱钩,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对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为弱脱钩效应,农业结构无脱钩效应。(4)2022—2035年青海省农牧业碳排放量将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23%,较2000—2021年下降0.38%。[结论]青海省应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降低畜禽产品肠道甲烷排放强度,强化农牧业减排固碳科技引领,培养农牧业高素质人才,实现农牧业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业碳排放 农牧业碳效应 驱动因素 脱钩效应 灰色预测
下载PDF
察尔汗盐湖畔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征研究
4
作者 曹岩德 邢野 李海朝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3,7,共4页
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容量法,对察尔汗盐湖湖畔某处100~500 m的13种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1~20号元素中Na、Cl和S元素,在距盐湖200 m处质量分数达到最高值,Si、Ca、Al... 文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容量法,对察尔汗盐湖湖畔某处100~500 m的13种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1~20号元素中Na、Cl和S元素,在距盐湖200 m处质量分数达到最高值,Si、Ca、Al、K和Mg元素,在200m处质量分数达到最低值,P、Se、Rb、Sr和Ba元素受盐湖距离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MS ICP-OES 分布特征 察尔汗盐湖
下载PDF
1985-2020年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8-363,共16页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和空间转移3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分异规律。[结果](1)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除北方防沙带草地面积增加20618.03 km^(2)外,其他四大屏障区均有所减少,其中东北森林带草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8031.03 km^(2);五大生态屏障区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北方防沙带增加面积最多,为7280.79 km^(2);东北森林带生态用地显著减少、非生态用地显著增加,这与生态屏障区的发展要求相违背。(2)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中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最高(平均综合动态度为24.27%),变化速率差异最大(综合动态度极差为31.23%);除东北森林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下降外,其他屏障区均呈上升状态。(3)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转化程度都有所增强,其中增强较为显著的为川滇—黄土高原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分别上升3.89%,3.82%。各屏障区主要转化地类为耕地和草地,未利用地在北方防沙带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转化中也占有较大比例。[结论]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呈不均衡演化特征,应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区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动态度 时空动态
下载PDF
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动态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杨海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32,54,共9页
为探究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时空变化情况,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土地利用、Landsat影像等遥感地理数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生态支撑力(ESC)模型,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模型、[JP2]障碍度模型、地... 为探究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时空变化情况,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土地利用、Landsat影像等遥感地理数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生态支撑力(ESC)模型,运用熵权TOPSIS、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模型、[JP2]障碍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青海省生态安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呈波动式上升态势,处于生态平稳区的市州占87.50%,处于生态改善区的市州占12.50%.(2)全省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东西生态双核”空间分布和“东西延展、南北收缩”空间演化特征,两极化趋势明显.(3)从内部因素来看,青海省生态安全最大的准则层障碍因子是生态结构,主要的指标层障碍因子为叶面积指数和景观破碎度;从外部因素看,政府干预力度、城镇化率、人口密度、人均GDP、产业结构对青海省生态安全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支撑力 动态演化特征 影响因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
7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杨海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5,共7页
基于2007—2021年青海省各市州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TOPSIS对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Kernel函数等模型全面分析其整体协调和时空演化特征,并进行障碍因素识别。结果表... 基于2007—2021年青海省各市州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TOPSIS对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Kernel函数等模型全面分析其整体协调和时空演化特征,并进行障碍因素识别。结果表明:2007—2021年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为0.434 1,处于中等水平;各市州中西宁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指数均值为0.568 4;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提高状态;五个维度贡献力度最大的为创新发展,平均贡献力度为29.43%。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系统协调性处于中度和轻度失调水平,平均协调度为0.290 7;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平均贡献率为50.87%。影响青海省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准则层障碍因子是创新发展(平均障碍度为28.75%),最大的指标层障碍因子是科技投入(平均障碍度为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时空演化 障碍度模型 青海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
8
作者 郭玮 胡西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45,共9页
[目的]探讨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为协同推进农业用水节约集约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灰水足迹模型、泰尔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等研究... [目的]探讨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为协同推进农业用水节约集约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实现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灰水足迹模型、泰尔指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等研究方法对2000—2021年农业灰水足迹效率进行测算,并探讨其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呈上升趋势,年均效率为0.2358元/m^(3),内蒙古效率最高为0.4670元/m^(3),青海效率最低为0.0263元/m^(3)。②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地区内部差距多年平均贡献率为80.11%,上游地区差距年均贡献率为75%,是造成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③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总效应为正向效应0.2024元/m^(3),耕地资源效应和农业环境效应分别是促进和抑制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主要因素,二者贡献值分别为0.4427和-0.4406元/m^(3)。④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驱动效应可分为4种模式,不同模式地区提升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的方式不同。[结论]黄河流域9省区应采用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优化农业结构,减少化肥农药的高强度使用,加强农业水环境治理,提升农业灰水足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灰水足迹 灰水足迹效率 泰尔指数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与景观连通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西武 贾天朝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24-1735,共12页
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突出,构建和优化其生态安全格局意义重大。运用2020年土地利用及遥感数据,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引入形态学格局空间分析方法(MSPA),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基于重力模型识别重要... 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突出,构建和优化其生态安全格局意义重大。运用2020年土地利用及遥感数据,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引入形态学格局空间分析方法(MSPA),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潜在生态廊道,基于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功能优化。结果表明:(1)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源地面积为26833 km^(2),占总面积21.80%。(2)共提取重要生态廊道9条(536.62 km)和潜在生态廊道55条(6080.15 km),其中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共提取潜在生态廊道45条(5124.17 km)和重要生态廊道8条(522.10 km),黄河源园区提取潜在生态廊道10条(955.98 km)和重要生态廊道1条(14.52 km)。(3)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功能进行优化,划分核心保护区(39613.58 km^(2))、生态保育区(67261.84 km^(2))、游憩展示区(10143.44 km^(2))、传统利用区(6081.34 km^(2)),分别占32.18%、54.64%、8.24%、4.94%。研究成果可以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空间规划调整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
原文传递
青海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耿强艳 祁登菊 胡西武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8期0046-0049,共4页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基于1978-2021年的数据,运用VAR模型 对青海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不理想的, 并且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基于1978-2021年的数据,运用VAR模型 对青海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不理想的, 并且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是十分突出。青海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产 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短期内,第一、第二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推动将持续下去,第三产业对产业结 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过程较为缓慢,并且产业结构升级对三大产业的影响是有一个明显的缓慢持久的滞 后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 VAR模型 青海省
下载PDF
文化适应压力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行为影响研究
11
作者 陈超 祁登菊 胡西武 《统计与管理》 2024年第8期99-10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三江源的16个县和格尔木的唐古拉山镇52个生态移民村2023年的1086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整合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分析文化适应压力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经济发展压力、文... 本文通过对三江源的16个县和格尔木的唐古拉山镇52个生态移民村2023年的1086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整合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分析文化适应压力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经济发展压力、文化发展压力、社会发展压力和环境发展压力都对定居态度有负面影响,其中经济发展压力和文化发展压力对定居态度的影响是显著的;(2)定居意愿、经济发展压力和文化发展压力均对定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3)经济发展压力对定居意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经济发展压力对定居意愿与定居行为之间关系起中介作用。进而本研究建议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应采取措施减缓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压力,稳定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意愿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生态移民 文化适应压力 定居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基于Cite Space的生态足迹研究现状与可视化分析
12
作者 赵港 胡西武 《青海科技》 2024年第2期21-28,38,共9页
文章对CNKI数据库中以“生态足迹”为主题的1273篇核心文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Ecological Footprint”为主题词的2146篇核心文献做了全面梳理,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6.1.6版本)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以及... 文章对CNKI数据库中以“生态足迹”为主题的1273篇核心文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Ecological Footprint”为主题词的2146篇核心文献做了全面梳理,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6.1.6版本)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以及文章被引用次数等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绘制出知识图谱。结果表明:CNKI发文量先增长后降低,WOS呈现直线上涨,于2021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在此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对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脉络和相关进展,对相关热点进行分析,提出对应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Cite 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生态理性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福杰 胡西武 《江苏商论》 2023年第2期134-137,共4页
本文梳理了生态理性的研究起源,归纳总结了“生态理性人”的研究内容、基本内涵、共性原则及实现路径,分析了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对生态理性持有的观点,并对“生态理性人”做了评价与展望。目前,关于“生态理性人”的研究还存在着定义不... 本文梳理了生态理性的研究起源,归纳总结了“生态理性人”的研究内容、基本内涵、共性原则及实现路径,分析了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对生态理性持有的观点,并对“生态理性人”做了评价与展望。目前,关于“生态理性人”的研究还存在着定义不清,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理性人 国内外研究 进展
下载PDF
青海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西武 郭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5,共6页
为提高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基于2003—2020年青海省相关统计数据,构建水足迹模型,评价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水平,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青海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状况,探讨青海省水资源利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 为提高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基于2003—2020年青海省相关统计数据,构建水足迹模型,评价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水平,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青海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状况,探讨青海省水资源利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省2003—2020年总水足迹波动上升,农业水足迹是水资源利用的主体;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数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持续提升状态,水资源利用比较安全,水资源自给率较高,水足迹效益稳步提升;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整体呈弱脱钩状态,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呈强脱钩状态;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贡献率大小为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人口效应,其中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总体上为负向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总体上为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利用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青海省
下载PDF
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国泰 廉恩慧 胡西武 《青海科技》 2023年第4期26-31,共6页
冰川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和河流供水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其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数量巨大。文章基于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从产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方面,核算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 冰川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和河流供水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其提供的生态产品价值数量巨大。文章基于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从产品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方面,核算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结果表明:(1)2020年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总量为8757.39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为8712.59亿元,占99.49%;产品供给服务价值为44.50亿元,占0.51%;文化服务价值为0.30亿元,占0.003%。(2)从单个功能来看,青海省冰川生态系统气候调节价值量为8500.13亿元,占97.06%;水文调节价值量为212.46亿元,占2.43%;淡水资源价值量为40.46亿元,占0.46%。(3)青海省应积极探讨冰川生态安全补偿、发展高原冰雪经济,拓宽冰川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文章可以为青海省生态补偿标准制定、生态保护绩效评估、冰川资源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生态系统 生态产品价值 价值实现 生态经济 青海省
下载PDF
青海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碳补偿研究
16
作者 钱先旺 胡西武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7,14,共8页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青海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碳补偿模型确定碳补偿价值。结果表明:青海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不断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林...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青海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碳补偿模型确定碳补偿价值。结果表明:青海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呈不断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林地和草地是碳吸收的主要载体。全局莫兰指数表明空间上处于正向集聚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土地利用碳排放低值集聚区域主要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高值集聚区域主要位于主城区和环主城区。应支付的碳补偿总金额为1.52×108元,应获得的碳补偿总金额为9.12×10^(7)元。为实现区域低碳绿色发展,应调节能源利用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扩张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补偿 碳达峰碳中和 土地利用 青海省
下载PDF
1990—2020年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胡西武 何福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8-112,共5页
基于1990—2020年青海省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探究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青海省各空间类型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2010—2020年整体表现为潜在空间转向生产-生态空间和生... 基于1990—2020年青海省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探究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青海省各空间类型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2010—2020年整体表现为潜在空间转向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相互转移的特征,高程与坡度对空间类型分布影响较大;2020年青海省生产-生态空间面积占全省面积比例最高,面积为408011.90 km^(2),而生产-生活空间面积仅为1769.47 km^(2);30 a间青海省“三生”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复杂化的趋势有所减缓,异质性降低、连通性升高;经济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碳排放强度是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青海省
下载PDF
2005-2020年青海省建筑碳排放演化特征及减排策略
18
作者 钱先旺 郭玮 胡西武 《青海科技》 2023年第6期99-106,共8页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存在碳排放大和能耗高等问题,研究其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构建建筑业能耗生命周期核算模型,测算青海省建筑业生产、施工、运营阶段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存在碳排放大和能耗高等问题,研究其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与减排策略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构建建筑业能耗生命周期核算模型,测算青海省建筑业生产、施工、运营阶段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分析其全生命周期特征,运用LMDI方法识别碳排放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青海省建筑领域碳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建筑碳排放总量为2240.84万t,约占当年全省碳排放量的一半。(2)从建筑业生命周期来看,建材生产阶段和运营阶段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阶段,占比超过90%;钢材和水泥生产碳排放量是建材生产阶段中碳排放量主要构成部分,占比在70%以上。(3)从建筑类型上来看,在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施工阶段,住宅碳排放量普遍高于非住宅;在建筑运营阶段,住宅建筑在2018年后碳排放量小于非住宅建筑。(4)建筑业能源消费碳强度效应、经济结构效应、总产出规模效应产生正向影响,能源强度效应产生负向影响。建议调整建材利用结构,减少高能耗建材使用比例,回收利用废旧建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以实现青海省建筑业的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绿色建筑 生命周期 碳达峰碳中和 青海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