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质指数、骨转换指标与骨密度和骨折的相关性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恒 赵曙光 +3 位作者 刘克臻 陆金红 王毅 张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OP)患者骨转换指标、体质指标与骨密度(BMD)和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8例48-74岁POP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_(1-4)(正位)、股骨颈及髋部BMD,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POP)患者骨转换指标、体质指标与骨密度(BMD)和骨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8例48-74岁POP妇女,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_(1-4)(正位)、股骨颈及髋部BMD,测量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集空腹血后测定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1年龄与CTX、ALP、身高和BMI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2、0.334、-0.229和0.325。2年龄与腰椎、股骨颈及髋部BMD间均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280、-0.364和-0.390。3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PINP与股骨颈和髋部BMD间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434和-0.304;ALP与股骨颈BMD存在负相关,r为-0.209。4脆性骨折组腰椎BMD、体重和BMI较无骨折组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5脆性股骨颈骨折组PINP和ALP均显著高于无骨折组、脆性非股骨颈骨折组。结论年龄是影响BMI、BMD和骨转换指标的重要因素,骨转换指标和BMD间存在负相关。肥胖、腰椎BMD降低及PINP和ALP等骨转换指标的升高都可增加POP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 体重指数 骨折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在骨创伤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0
2
作者 杨军 王毅 +2 位作者 黄津 罗涛 姚智 《微循环学杂志》 2005年第2期61-62,66,共3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在骨创伤及手术造成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骨创伤患者100例(骨创伤组)、DVT患者15例(DVT组)、正常人30例(对照组)及DVT患者用药前后进行分...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er)在骨创伤及手术造成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骨创伤患者100例(骨创伤组)、DVT患者15例(DVT组)、正常人30例(对照组)及DVT患者用药前后进行分组,用PT导出法及散色比浊法测定Wog、D-Dimer含量。结果:骨创伤组、DVT组与对照组比较,Fbg、D-Dimer显著增高。不同骨创伤部位,尤其是下肢骨折、多发伤、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Fbg、D-Dimer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同一组DVT患者用药前后Fbg、D-Dimer也有显著差异。结论:Fbg、D-Dimer检测对骨创伤及手术造成的DVT具有排除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浆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检测 骨创伤 应用价值 分子标志物 血栓前状态 关节置换术 活性改变 纤溶系统 下肢骨折 骨盆骨折 并发症 发生率 多发伤 肺栓塞 凝血 血液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凯 王毅 邢国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9-542,共4页
学术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细胞成分,可以向多种组织增殖分化,且免疫原性低,临床实验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用于组织修复及治疗间充质组织遗传缺陷性疾病。目的:深入认识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多向分化潜... 学术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细胞成分,可以向多种组织增殖分化,且免疫原性低,临床实验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用于组织修复及治疗间充质组织遗传缺陷性疾病。目的:深入认识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多向分化潜能。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differentiation,biological characte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生物学性质",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78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或多向分化潜能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多向分化潜能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4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组织中的含量最为丰富,此外还存在于胎盘、羊水、脐静脉内皮下层、外周血及肝脏、脂肪、肌肉、皮肤等多种组织中。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骨、骨骼肌、肌腱、脂肪、神经及肾脏实质的细胞等。②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目前主要有3种: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筛选法:鉴于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细胞密度的差异,采用Percoll或者Ficoll分离液来实现细胞间的分离,同时依据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的特性,将其与非贴壁细胞分离。流式细胞仪分选法:根据间充质干细胞体积小、相对缺少颗粒这一特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分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多向分化 生物学性质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与尿干化学分析仪在尿液细胞检测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欣 赵曙光 +1 位作者 白雪 王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2679-2680,共2页
目的评价IQ200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以下简称IQ200)、Mejer700尿干化学分析仪(以下简称Mejer700)检测尿液中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的效能。方法分别采用IQ200、Mejer700及尿沉渣离心镜检3种方法检测1 000例患者尿液标本中的RBC和W... 目的评价IQ200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以下简称IQ200)、Mejer700尿干化学分析仪(以下简称Mejer700)检测尿液中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的效能。方法分别采用IQ200、Mejer700及尿沉渣离心镜检3种方法检测1 000例患者尿液标本中的RBC和WBC,以尿沉渣离心镜检法为金标准,分析IQ200与Mejer700对尿液中RBC和WBC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3种方法检测尿液中RBC和WBC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Q200与Mejer700结合使用,能大大提高对RBC和WBC检测的灵敏度。结论 IQ200、Mejer700两种方法灵敏度度较高,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建议3种方法联用以减少检验误差,提高尿液分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沉渣定量分析仪 尿干化学分析仪 尿沉渣镜检 红细胞 白细胞
下载PDF
凝血指标监测对骨创伤及术后形成DVT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军 白雪 +1 位作者 王毅 杨玉嘉 《江西医药》 CAS 2006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监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P-选择素(P-selectin)探讨其在骨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创伤骨折及关节置换患者223例,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DVT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40例。Fib测定采用P... 目的监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P-选择素(P-selectin)探讨其在骨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创伤骨折及关节置换患者223例,经彩色多普勒确诊的DVT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40例。Fib测定采用PT导出法,D-Dimer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P-selectin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结果Fib、D-Dimer、P-selectin在健康对照组、创伤骨折组及DVT组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不同创伤骨折组之间Fib、D-Dimer、P-selectin阳性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Dimer、P-selectin在关节置换组中DVT组与非DVT组之间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创伤骨折患者Fib、D-Dimer、P-selectin对排除创伤后DVT形成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P-选择素 骨折 关节置换 深静脉栓塞
下载PDF
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恒 张凯 王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079-4081,共3页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组织重建失衡,最终导致骨强度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1,2〕。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导致患者致死率的升高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其中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引起的最严重后果,高达50%...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性疾病,骨组织重建失衡,最终导致骨强度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1,2〕。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导致患者致死率的升高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其中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引起的最严重后果,高达50%的患者会遗留长期的不可恢复的行动障碍〔3~6〕。最近的一项分析表明,在老年人中,髋部骨折后的3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会提高5%~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骨质疏松 骨折
下载PDF
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监测与个体化治疗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军 王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4-1056,共3页
发生血栓性疾病是创伤骨折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 bosis,DVT)的临床患者也越来越多见,严重者易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据文献报道,创伤及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imb deep vein thrombsis,L... 发生血栓性疾病是创伤骨折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 bosis,DVT)的临床患者也越来越多见,严重者易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据文献报道,创伤及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imb deep vein thrombsis,LDVT)形成的发病率高达45%~84%,且因骨科大手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高达28%,而栓子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致死的发病率也占到术后死亡原因的4%[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创伤患者 个体化治疗 血栓预防 监测 严重并发症 血栓性疾病 肺动脉栓塞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骨关节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毅 刘长明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3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骨关节疾病 关系 关节软骨 骨性关节炎 治疗
下载PDF
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骨病损的临床特点(附8例报告) 被引量:8
9
作者 胡永成 黄洪超 +5 位作者 李海啸 韩岳 徐瑾 尚伟 董宝军 蒋文臣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9年第4期199-202,222,共5页
目的探讨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骨病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总结8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38岁(21~54岁)。所有患者均有骨痛和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6例(75%),纤维囊性骨炎7例(87.5%),大部分患者多骨受累... 目的探讨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骨病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总结8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38岁(21~54岁)。所有患者均有骨痛和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6例(75%),纤维囊性骨炎7例(87.5%),大部分患者多骨受累。实验室检查显示高钙血症、高尿钙、低磷血症、甲状旁腺素增高,血碱性磷酸酶升高。骨关节X线主要表现为骨质稀疏、骨膜下骨质吸收、纤维囊样骨炎、颅盖骨磨砂玻璃样变等。1例患者接受左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肿瘤切除+人工肩关节置换之后接受甲状旁腺瘤切除术,其余患者均转入外科接受甲状旁腺腺瘤摘除术。结果术后1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余患者骨痛症状完全缓解,术后血钙均恢复正常,8例患者病理回报均为甲状旁腺瘤。随访6~30个月,平均15.8个月,6例骨科病损大部分好转。结论 PHPT早期诊断最有效的方法是血钙常规筛查,对于高血钙者进一步检测PTH并结合骨关节X线特征以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良好,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疾病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骨质疏松 纤维囊性骨炎(棕色瘤) 病理性骨折
原文传递
当归补血汤对体外造血微环境中小鼠肌卫星细胞增殖及c-ki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晓玲 汪涛 +1 位作者 王学谦 卢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71-2074,共4页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体外造血微环境中小鼠肌卫星细胞增殖及c-kit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卫星细胞并鉴定。制备含有不同剂量当归补血汤的大鼠载药血清及对应剂量的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将肌卫星细胞随机分为8组:正常大鼠血...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对体外造血微环境中小鼠肌卫星细胞增殖及c-kit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卫星细胞并鉴定。制备含有不同剂量当归补血汤的大鼠载药血清及对应剂量的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基。将肌卫星细胞随机分为8组:正常大鼠血清组、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1~3组、正常大鼠血清条件培养基组、条件培养基1~3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c-kit的表达情况,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c-kit 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的肌卫星细胞呈Desmin免疫阳性;与正常大鼠血清组相比,载药血清各组及条件培养基各组细胞增殖显著,载药血清3组、条件培养基各组阳性细胞c-kit蛋白及mRNA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随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浓度增大c-kit表达量增多,条件培养基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结论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及含载药血清的条件培养基可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及c-kit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肌卫星细胞 造血微环境 增殖
下载PDF
不同部位创伤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恒 张凯 +3 位作者 黄津 陆金红 赵曙光 王毅 《继续医学教育》 2012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骨折的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院治疗的患者479例,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将其分为以下6组:胫...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骨折的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8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院治疗的患者479例,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将其分为以下6组: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足骨骨折、上肢骨骨折、脊柱骨折和多发骨折。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浓度。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有无DVT的发生。结果:不同部位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F=12.90,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股骨、胫腓骨、脊柱、足骨和上肢骨。479例患者中发生DVT 45例,发生率为9.4%。其中胫腓骨骨折组9例(7.8%,9/115);股骨骨折组28例(17.0%,28/165);足骨骨折组1例(1.4%,1/71);多发骨折组4例(9.3%,4/43);上肢骨骨折组1例(2.4%,1/42);脊柱骨折组2例(4.7%,2/43),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D-二聚体水平与DVT发生率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886,P=0.019)。结论:骨折部位及损伤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且D-二聚体浓度和DVT的发生率有很强的相关性。对于DVT发生率较高部位骨折的患者,在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应高度警惕DVT的出现,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DVT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骨折 D-二聚体 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V型成骨不全患者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官士珍 白雪 +6 位作者 王毅 刘志刚 任秀智 张天可 鞠明艳 李克秋 李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7-801,共5页
目的探讨V型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者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例V型0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为家系患者。采集患者、随诊家属及正常对照者的静脉血,PCR扩增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 目的探讨V型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者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例V型0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为家系患者。采集患者、随诊家属及正常对照者的静脉血,PCR扩增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5,IFITM5)基因,基因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5例患者均存在IFITM5基因的5'非翻译区的一个碱基C转换成T(c.-14c〉T),1例家系患者的母亲为V型0I患者,也存在IFITM5基因的c.-14C〉T突变。所有患者均出现频繁骨折,并伴有脊柱和(或)四肢畸形,均无牙质发育不全、无听力障碍,1例患者有蓝色巩膜。X线片显示,5例患者均具有前臂骨间膜钙化;3例骨折处形成增生性骨痂;4例桡骨头脱位。结论5例V型OI患者均具有IFITM5基因杂合子突变(c.-14C〉T),患者具有独特的影像学特征,骨问膜钙化、增生性骨痂、桡骨头脱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成骨不全 IFITM5基因突变 X线征象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凤婷 王毅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40-645,共6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骶髂关节,常伴随明显疼痛和功能障碍。A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系统的功能紊乱、炎症因子的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和骨代谢异常等,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为骶髂关节,常伴随明显疼痛和功能障碍。A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系统的功能紊乱、炎症因子的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和骨代谢异常等,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内质网氨肽酶(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ERAP)1、ERAP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IL-23等关键信号因子有关。文章就A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炎症因子 人类白细胞抗原
原文传递
P-选择素、D-二聚体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白雪 杨军 +1 位作者 王毅 帅真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0-141,共2页
关节置换患者主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70%,病死率为0.10%~0.38%。由于DVT可导致严重的肺栓塞,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50%的DVT患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 关节置换患者主要的并发症是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70%,病死率为0.10%~0.38%。由于DVT可导致严重的肺栓塞,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50%的DVT患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故仅凭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较困难;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DVT虽无创伤,但操作复杂、费用高,亦不适于反复检查及早期诊断;因此需要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P-选择素是当前最有价值的血小板激活指标,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栓形成倾向,是早期预测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早期诊断 P-选择素 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价值 术后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罗凤婷 姜娜 +4 位作者 王浩 邵先锋 陈瑞冰 白人骁 王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4-450,共7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蛋白磷酸化修饰的变化及其在AS中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分别提取20例未用药AS患者、15例用药AS患者和20例健康人群的PBMC,进行蛋白提取、胰蛋白酶消化、磷酸化肽段富集和质谱检测,...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蛋白磷酸化修饰的变化及其在AS中的潜在调控作用。方法分别提取20例未用药AS患者、15例用药AS患者和20例健康人群的PBMC,进行蛋白提取、胰蛋白酶消化、磷酸化肽段富集和质谱检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AS相关的磷酸化蛋白,同时分析这些蛋白在治疗后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共检测到显著差异磷酸化肽段1561个,上调756个,来自472个蛋白,下调805个,来自363个蛋白。基因注释富集(GO)分析表明,差异磷酸化蛋白主要参与中性粒细胞激活、血小板聚集等生物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感染、血小板激活、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可能与AS密切相关。结论发现并系统性描绘了AS患者外周血PBMC内蛋白磷酸化的改变,对了解AS的发病和疾病进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蛋白磷酸化 信号通路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D二聚体测定在静脉血栓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恒 张凯 +1 位作者 黄津 王毅 《血栓与止血学》 2011年第2期86-88,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因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高而倍受国内外医者之重视。D二聚体(D-d...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临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因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高而倍受国内外医者之重视。D二聚体(D-dimer,D-D)是经凝血酶及因子X作用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后产生的终末产物,是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的理想分子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静脉血栓栓塞
下载PDF
高敏化学发光法在输血患者梅毒筛查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雅琼 官士珍 +3 位作者 方琳 张宏静 白雪 王毅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81-383,共3页
目的评价高敏化学发光法(high sensitivity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HISCL)在骨科输血患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应用HISCL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 目的评价高敏化学发光法(high sensitivity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HISCL)在骨科输血患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应用HISCL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两种方法检测的样本,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对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样本采用免疫印迹法(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RIBA)进行确认。采用标准血清盘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血清敏感性试验。结果 HISCL法与TPPA法的阴性符合率为100%,阳性符合率97.56%,总符合率99.29%;HISCL检测结果COI值与TPPA法效价相关性分析,r=0.959,P<0.05,表明二者密切相关;以TPPA方法为确证标准,评价HISC L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56%、100%、100%、99.01%;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符合的6例样本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进行确认,结果表明HISCL法与RIBA法结果的符合率(4/6)高于TPPA法(1/6);通过血清盘检测,二种方法对梅毒抗体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一致。而TPPA方法相对而言操作繁琐、耗时长、结果的判读易受主观因素影响,HISCL法则是全自动检测,每个测试只需要17min就可完成。结论 HISCL与TPPA两种方法在梅毒特异性抗体筛查上性能相近,HISCL法更加适合于患者手术及输血前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HISCL法 TPPA RIBA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下载PDF
2014年骨科伤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彤 王立新 +1 位作者 白雪 王毅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0期2989-2991,共3页
目的了解本院2014年度骨科伤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应用VITEK-2Compacts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骨科伤口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到86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51株(52.2%),革兰阴性菌398株(4... 目的了解本院2014年度骨科伤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应用VITEK-2Compacts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骨科伤口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到86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51株(52.2%),革兰阴性菌398株(46.1%)。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33株(27.0%);革兰阴性菌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94株(10.9%),阴沟肠杆菌63株(7.3%)、鲍曼不动杆菌58株(6.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和利奈唑胺均敏感率均为100.0%。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大于50%。结论该院骨科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为革兰阴性菌中的主要致病菌,细菌耐药形势仍很严峻,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耐药菌的增多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感染 骨科 耐药性 病原菌
下载PDF
人附睾蛋白4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津 杨宏伟 王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13期1920-1923,共4页
人附睾蛋白4(HE4)是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本文从HE4的结构、表达、功能在妇科肿瘤应用,包括其对卵巢癌早期诊断,监测,预后及复发,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在肺癌肾纤维化,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亦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目前检测HE4的两种方... 人附睾蛋白4(HE4)是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本文从HE4的结构、表达、功能在妇科肿瘤应用,包括其对卵巢癌早期诊断,监测,预后及复发,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在肺癌肾纤维化,泌尿系统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亦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目前检测HE4的两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附睾蛋白4 卵巢癌 肺癌 肾纤维化
下载PDF
一个成骨不全家系COL1A1基因的突变筛查 被引量:6
20
作者 白雪 李克秋 +5 位作者 任秀智 何晓波 王毅 官士珍 景亚青 李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347,共4页
目的筛查1个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家系中COL1A1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随诊家属及5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 目的筛查1个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家系中COL1A1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随诊家属及5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melting,HRM)分析筛查COL1A1基因突变,基因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结果PCR-HRM分析显示,先证者COL1A1基因第33~34外显子结果异常,Tm值为87.7℃,比正常对照的Tm值(87.9℃±0.06℃)低0.2℃,先证者与正常对照标准熔解曲线及差异熔解曲线均有明显差异。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COL1A1基因第33~34外显子C.232ldelC,移码突变,导致此后第334位氨基酸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UAA),即p.Pr0774 LeufsX334杂合突变。先证者之父、祖父基因测序均具有相同的突变位点。50名正常对照无此突变。该突变位点在人类胶原突变数据库中未见报道。家系图谱显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及家系患者临床诊断均为I型OI。结论成骨不全COL1A1基因c.2321delC为新的突变位点。移码突变导致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使I型胶原合成量减少,临床表型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COL1A1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诊断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