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震颤与特发性帕金森病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本恕 江德华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7-90,共4页
为了研究特发性震颤和特发性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247例PD和83例ET病例,根据发病年龄,家族史、震颤特征,某些其它体征及各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等临床资料的比较,认为ET和PD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同时还发现在94例... 为了研究特发性震颤和特发性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247例PD和83例ET病例,根据发病年龄,家族史、震颤特征,某些其它体征及各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等临床资料的比较,认为ET和PD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同时还发现在94例ET病人中有11例合并有PD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 特发性 帕金森病
下载PDF
缺血性脊髓血管病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春生 刘群 +1 位作者 范佳 江汉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深入探讨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2月~200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41岁~70岁为高发年龄段,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 目的深入探讨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3年2月~200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41岁~70岁为高发年龄段,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根痛,占63.33%。典型的体征为四肢瘫或截瘫,分离性感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MRI在24h后显影较好,典型表现为脊髓增粗并伴有髓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本组痊愈6例,好转45例(肌力增加Ⅱ级以上),无改善8例,死亡1例。结论有心血管系统高危因素的老年人突然出现根痛、四肢瘫或截瘫、分离性感觉障碍、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缺血性脊髓血管病,MRI在24h后显影较好,一般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病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神经根痛 分离性感觉障碍
下载PDF
帕金森病病人的异常视网膜电图 被引量:3
3
作者 蒋怀阳 张本恕 +1 位作者 江德华 吴梅筠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病人视网膜的电生理改变,以期对PD诊断有所帮助。方法根据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协会(ISCEV)制定的标准化方案。对82例帕金森病病人及42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病人视网膜的电生理改变,以期对PD诊断有所帮助。方法根据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协会(ISCEV)制定的标准化方案。对82例帕金森病病人及42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结果(1)PD组的ERG的b波波幅比对照组低(P<0.01),且波形不规则。(2)PD病人ERG的b波波幅和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呈负相关(P<0.01)。(3)PD病人常规服药后和停药1天相比ERG的b波波幅差异不明显(P>0.5),但UPDRS评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RG作为一种眼电生理检查,可客观地反映PD病人由于视网膜内多巴胺(DA)变化所致的视网膜电生理改变,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PD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电图 帕金森病 视觉异常 多巴胺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肖颖 张本恕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4年第1期58-60,共3页
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都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失调的运动紊乱性疾病。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以探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无满意的结论,但多数认为二者不仅均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 帕金森病与特发性震颤都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失调的运动紊乱性疾病。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以探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无满意的结论,但多数认为二者不仅均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及其相关性在基因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遗传学 多巴胺受体 Α2-巨球蛋白
下载PDF
局限性癫痫患儿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幼丽 《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8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局限性癫痫患儿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头颅CT结果分组观测51例局限性癫痫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的双侧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各指标的差异,并与常规脑电图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局限性癫痫患儿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头颅CT结果分组观测51例局限性癫痫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的双侧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各指标的差异,并与常规脑电图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部CT未发现病变组N20波幅在癫痫灶侧明显高于对侧;而癫痫灶侧大脑病变组的病灶侧N20波幅却明显低于对侧。在部分脑电图未显示局灶性异常的病例也同样显示了这种差异。结论:对于局限性癫痫患儿进行正中神经SLSEP检查可有助于早期判断症状性癫痫和特发性癫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诱发电位 脑电图 儿童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3
6
作者 孙运娟 孙运芝 王纪佐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观察脑缺血 2h再灌流后 2、 6、 18、 2 4及 48hNO含量动态变化 ,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断裂百分率 ,并分析二者之间...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观察脑缺血 2h再灌流后 2、 6、 18、 2 4及 48hNO含量动态变化 ,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断裂百分率 ,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缺血 2h再灌流后 6hNO水平开始升高 ,随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其升高更明显 ;再灌流 18h后DNA断裂百分率明显升高 ,其变化趋势与NO相似。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 ,脑缺血再灌流后过量产生的NO与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一氧化氮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病理
下载PDF
国际头痛学会的头痛第二版简介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纪佐 《中国医刊》 CAS 2006年第12期11-14,共4页
关键词 头痛 IHS 原发性 头疼 疼痛 头痛发作 头痛分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合并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炎症指标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崔伟 李爱华 +2 位作者 孟宪举 赵桂荣 李晓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121-2124,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五项参数及炎症指标表达水平对诊断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合并肺炎患者的意义,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医院治疗的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 目的探讨血小板五项参数及炎症指标表达水平对诊断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合并肺炎患者的意义,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医院治疗的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与无肺炎组,其中肺炎组患者75例,无肺炎组患者125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者设置为健康组。检测两组研究者的血小板参数与炎症指标表达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肺炎组血小板压积(PCT)与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无肺炎组和健康组,肺炎组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以及淀粉样蛋白A(SAA)显著高于无肺炎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炎症指标表达水平有显著变化,并且随着肺炎的并发变化会加剧,能够成为监测、评估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合并肺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肺炎 多发性 血小板参数 炎症指标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复发脑卒中的特点 被引量:13
9
作者 谈晓牧 曾艳芳 +3 位作者 耿晓坤 张伟东 刘建国 刘怀翔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807-580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及复发脑卒中的特点。方法 114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另外123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及复发脑卒中的特点。方法 114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另外123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仅接受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随访期间患者的脑卒中事件和死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分布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介入组患者脑卒中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多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PTAS治疗是脑卒中复发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0.219,P<0.01。结论 PTAS对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有显著的脑卒中二级预防作用,其效果主要来自于大面积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多发脑梗死及TIA复发率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脑梗死 预后 颈动脉
下载PDF
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韩倩 王洪新 陈启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631-2632,共2页
目的分析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状况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其检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1)高血脂、高血压是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2)小脑梗死以近心... 目的分析小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状况及其发病机制,并对其检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1)高血脂、高血压是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2)小脑梗死以近心端血管病变最为常见,病理改变以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狭窄及闭塞为主;其次是远段和中段血管病变。病因以栓塞为主,包括心源性及动脉-动脉性栓塞。(3)血管评估有多种手段,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结论应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完善血管评估,及时进行诊断并给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临床特点 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爱梅 李宪章 王纪佐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年第4期314-316,共3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文章就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脑缺血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血性缺血管病 治疗
下载PDF
长春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侃 王洪新 +3 位作者 闫玉仙 唐江伟 高路燕 魏中平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机制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长春西汀干预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6h、24h、3d、7d采用2,3,5-氯化三苯...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机制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长春西汀干预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6h、24h、3d、7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大小,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以评价脑水肿的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F-κB的表达于再灌注6h即增高(P<0.05),TNF-α的表达于24h增高(P<0.05),3d时均达高峰(均P<0.05),7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长春西汀干预组于再灌注后24h、3d、7d时NF-κB和TNF-α表达降低。长春西汀干预组NF-κB各时点组内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2.324,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长春西汀干预组脑组织水含量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即增高,3d时达到高峰(均P<0.05),7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长春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西汀 再灌注损伤 炎症 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质子磁共振波谱用于帕金森病黑质代谢研究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邢永红 周官恩 +2 位作者 张本恕 张云亭 安中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在帕金森病(PD)黑质代谢变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PD患者56例和正常对照30例行^1H MRS检查,测定双侧黑质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和胆...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在帕金森病(PD)黑质代谢变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PD患者56例和正常对照30例行^1H MRS检查,测定双侧黑质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比值。结果PD患者和对照组黑质的NAA/Cr、Cho/Cr和NAA/Cho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D患者的^1H MRS结果与UPDRS评分、H&Y分级和病程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目前的^1H MRS技术尚不能精准地反应PD患者黑质的代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多体素 黑质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他汀用药剂量与康复预后相关性的回顾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谈晓牧 曾艳芳 +6 位作者 刘建国 刘怀翔 耿晓坤 孟繁花 张伟东 魏建朝 杜会山 《北京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424-428,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患者临床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口服阿托伐他汀剂量进行分组,20 mg组153例,40 mg组137例,60 mg组19例,80 mg组47例,比较分析各组患...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患者临床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口服阿托伐他汀剂量进行分组,20 mg组153例,40 mg组137例,60 mg组19例,80 mg组47例,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及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用药种类分布和NIHSS评分。结果各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用药种类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NIHSS评分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1,P=0.045),应用卡方分割法进一步检验,显示20~40 mg组与60~80 mg组NIHSS评分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有效率分别为32.76%、50.00%,χ~2=6.941,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剂量为急性脑梗死临床康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为1.382,95%可信区间1.111~1.719,P=0.004。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改善患者康复预后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他汀 康复 预后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效果的临床对照随访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谈晓牧 曾艳芳 +5 位作者 刘怀翔 刘建国 耿晓坤 魏建朝 张伟东 杜会山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13期1154-1156,共3页
伴有脑动脉狭窄的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相对预后更差,临床越来越重视对脑动脉狭窄的干预,而介入治疗因其低创、安全的突出优势正逐步成为常用手段,但是目前介入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效果观察的研究设计多为介入患者自身观察... 伴有脑动脉狭窄的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相对预后更差,临床越来越重视对脑动脉狭窄的干预,而介入治疗因其低创、安全的突出优势正逐步成为常用手段,但是目前介入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效果观察的研究设计多为介入患者自身观察,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采取临床对照的方法对相关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并对介入治疗的卒中二级预防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卒中防治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随访研究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VEGF和IL-1β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爱梅 李宪章 +1 位作者 靳光娴 王纪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以及与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和平衡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 38例脑梗死 (CI)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3天、...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以及与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和平衡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 38例脑梗死 (CI)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3天、7天、14天和 1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 2 4小时内及 30名健康对照者的VEGF及IL 1β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在病程各时间点上血清VEGF浓度与TIA组及对照组相比均增高 (P <0 .0 1) ,且呈动态变化 ,于第 7天达高峰 ,第 14天时仍未恢复正常 ;大梗死灶患者VEGF水平升高明显。 2 4小时内脑梗死及TIA患者IL 1β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 (P <0 .0 1) ,IL 1β水平在脑梗死组病程中亦呈动态变化 ,于 2 4小时内达高峰 ,随后下降 ,第 7天降至正常。各时间点IL 1β与VEGF浓度间未发现有相关性 (均P >0 .0 5 )。结论 VEGF及IL 1β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1Β 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平衡放射免疫法
下载PDF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紧张素II在脑梗死发病中的相关关系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彤宇 张彦宗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30-532,共3页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紧张素II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8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浆ox LDL和AngII水平的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病组的血浆ox LDL、AngII水平均...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紧张素II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8例健康人分别进行血浆ox LDL和AngII水平的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和高血压病组的血浆ox LDL、AngII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病组之间血浆ox LDL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 05) ,脑梗死组AngII水平高于高血压病组 (P<0 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ox LDL水平与AngII水平呈正相关 (r=0 4765 ,P<0 01)。结论 :血浆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血管紧张素Ⅱ 急性脑梗塞
下载PDF
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性损害转甲状腺素蛋白的化学修饰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辉 刘金平 +4 位作者 郑芳 刘晓春 李新 宋佳音 孙续国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83-885,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分析血浆脂蛋白存有转甲状腺素(TTR)蛋白化学修饰的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诊断家族性多发性神经性损害(FAP)患者基因突变位点.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正常健康人和FAP患者血浆脂蛋白.利用水晶震荡子分子之间亲和仪,分析TT... 目的:建立一种分析血浆脂蛋白存有转甲状腺素(TTR)蛋白化学修饰的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诊断家族性多发性神经性损害(FAP)患者基因突变位点.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正常健康人和FAP患者血浆脂蛋白.利用水晶震荡子分子之间亲和仪,分析TTR蛋白与脂蛋白之间分子亲和性.ELISA方法测定血浆脂蛋白TTR浓度.用MALDI-TOF-MS方法比较血浆与脂蛋白含有TTR蛋白的化学修饰程度.结果:PCR方法诊断FAP患者TTR蛋白基因突变位点.分析正常人血清TTR与脂蛋白具有亲和性;正常人血浆脂蛋白TTR蛋白含有TTR浓度与FAP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FAP ATTRVal30Met杂合子患者血浆以及脂蛋白中含有TTR蛋白,分子质量发现4个主要TTR蛋白峰.结论:MALDI-TOF-MS方法能够分析血浆、血浆脂蛋白中含有TTR蛋白的化学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转甲状腺素蛋白 淀粉样神经性病 家族性 化学修饰
下载PDF
颈动脉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预防非干预脑动脉系统卒中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会山 耿晓坤 +6 位作者 刘建国 刘怀翔 魏建朝 张伟东 孟繁花 曾艳芳 谈晓牧 《临床误诊误治》 2012年第8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对非干预脑动脉系统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213例缺血性卒中并单侧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119例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余94例仅...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介入治疗对非干预脑动脉系统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213例缺血性卒中并单侧重度颈动脉颅外段狭窄,119例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为介入组;余94例仅接受药物治疗,为药物组。入组时两组一般资料及卒中危险因素、合并其他脑动脉狭窄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进行为期3年左右随访观察,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卒中和死亡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 213例中6例失访,其中介入组1例,药物组5例。介入组卒中总复发率、症状性复发率、无症状性复发率及多次复发率均显著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介入组PTAS干预的颈动脉系统供血区和非PTAS干预的脑动脉系统供血区的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组重度狭窄颈动脉供血区和其他脑动脉供血区(P<0.01,P<0.05)。随访期间介入组死亡2例,药物组死亡4例。结论 PTAS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较安全、低创的手段,对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患者有显著卒中二级预防效果,不仅体现在开通颈动脉系统供血区,也体现在其他脑动脉系统供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脑血管意外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4例
20
作者 管雅琳 费云瀚 +5 位作者 于长申 王盼 吴昊 齐雪梅 王新平 赵文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4,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后伴发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COVID-19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最常见的COVID-19相关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既往COVID-19相关GBS患者脑脊液中SARS-CoV-2 RNA阳...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后伴发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COVID-19相关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最常见的COVID-19相关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既往COVID-19相关GBS患者脑脊液中SARS-CoV-2 RNA阳性报道罕见。文中报道4例COVID-19相关GBS患者,在出现发热等症状并确诊COVID-19后4~15 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均表现为进展性双下肢无力,3例患者伴有大小便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1例患者伴有双侧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复视和共济失调等多脑神经炎及Miller-Fisher综合征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3例患者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及F波出现率减低,另外1例患者存在下肢运动传导通路异常。有3例患者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查,其中1例患者血GD1a-IgG阳性。对4例患者均行血液、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查,3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SARS-CoV-2 RNA阳性,1例患者脑脊液SARS-CoV-2 RNA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格林-巴利综合征 阿兹夫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