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及其比值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涵 李倩 +13 位作者 曹增 刘素 马静 岳园芳 陈琳 颜廷辉 高爽 王雪 李东英 于泳 王晓芳 赵智刚 张翼鷟 王亚非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5-872,共8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和ALC/AMC比值(ALC/AMC ratio,LMR)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和ALC/AMC比值(ALC/AMC ratio,LMR)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90例初治MM患者,分析外周血ALC、AMC和LMR与外周血血红蛋白(hemoglobin,Hb)、β_2-微球蛋白(β_2-microglobulin,β_2-MG)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以及骨髓浆细胞比例等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初治MM患者的ALC、AMC和LMR的界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ROC曲线确定ALC、AMC和LMR的界值分别为1.24×10~9/L、0.60×10~9/L和3.90,并以此为标准将患者分入高值组和低值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C<1.24×10~9/L[风险比:0.544(95%可信区间:0.301~0.984),P=0.044)、LMR≤3.90[风险比:2.284(95%可信区间:1.018~5.124),P=0.045]和LDH>247 U/L[风险比:1.972(95%可信区间:1.087~3.576),P=0.025]是初治MM患者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按每一例患者预后不良因素的数目(每一项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记为1分),将患者分入0、1~2和3分组;3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初治MM患者中,外周血ALC和LMR值越低,提示患者的预后越差。外周血ALC值<1.24×10~9/L和LMR≤3.90可能是初治MM患者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之比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窦征岳 夏冰 张翼鷟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7年第9期562-566,共5页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虽获得了明显疗效,但目前仅有10%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有治愈机会,且治疗方法有限。文章从复发难治性DLBCL的发病与...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虽获得了明显疗效,但目前仅有10%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有治愈机会,且治疗方法有限。文章从复发难治性DLBCL的发病与耐药机制、二线治疗中的个体化选择、新药及新药联合的疗效、针对不同亚型与耐药机制的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的应用及复发难治性DLBCL复发监测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治疗学 预测
原文传递
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套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东维 夏冰 +1 位作者 杨洪亮 张翼鷟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7年第9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胃肠道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经1个周期B-R方案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5个周期化疗后获... 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胃肠道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经1个周期B-R方案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5个周期化疗后获得临床完全缓解。结论B-R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轻且容易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膜细胞 老年人 复发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翟翊辛 赵智刚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2年第3期185-189,共5页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常规综合治疗有效率低,转归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明显改善PTCL患者的生存,既往研究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在诱导治疗得到缓解后应接受高剂量化疗联合...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常规综合治疗有效率低,转归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明显改善PTCL患者的生存,既往研究认为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在诱导治疗得到缓解后应接受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目前auto-HSCT作为PTCL患者一线巩固治疗仍存在争议。对于复发难治PTCL,auto-HSCT疗效欠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文章对HSCT治疗PTCL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T细胞 外周 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司君齐(综述) 田晨(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91,共4页
骨髓微环境(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BM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骨髓微环境中一类非造血细胞群,在正常造血与恶性血液肿瘤的... 骨髓微环境(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BM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骨髓微环境中一类非造血细胞群,在正常造血与恶性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BMSCs调控AML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耐药,影响白血病进程;另一方面,AML细胞通过影响BMSCs的功能,反过来支持自身发生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AML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AML细胞与BMSCs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基质细胞 骨髓微环境 耐药
下载PDF
61例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超雨 夏冰 +8 位作者 许雯 田晨 赵海丰 杨洪亮 赵智刚 王晓芳 王亚非 于泳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77-383,共7页
目的: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 目的:比较化疗+G-CSF与化疗+G-CSF+GM-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1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淋巴瘤患者,分别采用化疗+G-CSF或化疗+G-CSF+GM-CSF方案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临床资料。分析动员采集效果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热、抗生素应用等情况。结果:动员期间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计数降至40×109/L以下。化疗+G-CSF组患者采集CD34+细胞数的成功率明显低于化疗+G-CSF+GM-CSF组(52.5%vs.90.5%,P=0.003)。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化疗+G-CSF组和化疗+G-CSF+GM-CSF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时间及回输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G-CSF+GM-CSF组动员CD34+细胞产率虽然明显高于化疗+G-CSF组,然而移植成功率、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认为化疗+G-CSF+GM-CSF动员方案并未优于化疗+G-CSF动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 G-CSF GM-CSF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方案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越洋 刘素 田晨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14-518,共5页
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预后差别大的恶性肿瘤.对于侵袭性、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单纯放、化疗效果不理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已成为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该类患者的疗效.目前,auto-HSCT治疗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预后差别大的恶性肿瘤.对于侵袭性、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单纯放、化疗效果不理想.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已成为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该类患者的疗效.目前,auto-HSCT治疗淋巴瘤常用的预处理方案,包括以全身照射(TBI)为基础的放、化疗联合预处理方案和单纯大剂量化疗方案,但是上述方案存在导致并发症多、患者耐受性差等特点,临床使用具有局限性.因此,各种基于上述方案的改良预处理方案及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等,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笔者对目前auto-HSCT治疗淋巴瘤常用的预处理方案与改良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移植预处理 移植 自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分子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超雨 唐倩 +4 位作者 孙士县 孙成涛 王希 夏冰 张翼鷟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9年第6期327-332,共6页
目的研究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惰性B-NHL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93例侵袭性B-NHL、181例惰性B-NHL及... 目的研究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惰性B-NHL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93例侵袭性B-NHL、181例惰性B-NHL及261例MM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三组患者HBV感染情况.所有患者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V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结果侵袭性B-NHL、惰性B-NHL和MM患者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9.2%(27/293)、5.5%(10/181)和3.8%(10/261),侵袭性B-NHL患者HBsAg阳性率高于惰性B-NHL患者和MM患者(χ^2=6.987,P=0.030),惰性B-NHL和MM患者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B-NHL患者HBsAg、HBeAg及HBcAb同时阳性率高于惰性B-NHL和MM患者[4.1%(12/293)、0和0.8%(2/261),P=0.001],惰性B-NHL和MM患者HBsAg、HBeAg及HBcAb同时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HBsAg阴性侵袭性B-NHL患者, HBsAg阳性侵袭性B-NHL患者Ⅲ~Ⅳ期患者比例更高[70.4%(19/27)比49.2%(131/266),χ^2=4.377,P=0.036]、脾脏受累多见[51.9%(14/27)比23.7%(63/266),χ^2=10.039,P=0.002]、B症状常见[55.6%(15/27)比32.0%(85/266),χ^2=6.073,P=0.014]、总胆红素升高常见[29.6%(8/27)比 14.3%(38/266),χ^2=4.360,P=0.037]和清蛋白降低常见[55.6%(15/27)比 35.7%(95/266),χ^2=4.115,P=0.042].结论侵袭性B-NHL患者HBV感染率高于惰性B-NHL和MM患者,HBsAg阳性侵袭性B-NHL患者与不良临床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侵袭性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惰性 多发性骨髓瘤 肝炎病毒 乙型
原文传递
5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夏冰 王超雨 +7 位作者 许雯 田晨 赵海丰 赵智刚 王晓芳 王亚非 于泳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57-561,共5页
目的:旨在比较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emotherapy plus granulocyte 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与化疗联合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方案对多发性... 目的:旨在比较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hemotherapy plus granulocyte 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与化疗联合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动员、采集及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2008年5月至2016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化疗联合G-CSF或化疗联合G-CSF和GM-CSF动员采集PBSC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的MM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临床分期(DS、ISS、R-ISS分期系统)、既往治疗方案和周期数等因素对动员效果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发热和抗生素应用等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女性、ISS分期Ⅲ期、R-ISS分期Ⅱ/Ⅲ期及化疗+G-CSF动员方案的患者采集效果较差(P<0.05)。年龄≤60岁或年龄>60岁、疾病类型、DS分期(Ⅰ+Ⅱ/Ⅲ)、动员前化疗次数(≤6次或>6次)、有无烷化剂治疗史、动员前疾病缓解状态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或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及确诊到动员间隔时间(≤18个月或>18个月)与采集获得的CD34+细胞数及采集成功率无相关性(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联合G-CSF和GM-CSF患者较化疗联和GCSF患者采集成功率较高(OR=12.009,95%CI:1.961~73.537),不同动员方案是影响干细胞采集结果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性死亡。两项动员方案组的造血重建时间及回输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联合G-CSF和GM-CSF动员方案采集的成功率较高,而不良反应未见增加,该动员方案可作为MM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一项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 G-CSF GM-CSF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评估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超雨 吴凌 +3 位作者 孙成涛 王希 夏冰 张翼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初诊时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2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 目的探讨初诊时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23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之间生存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用于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初诊伴髓外病变(EMD)者43例(35.0%);与不伴EMD者比较,伴EMD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PFS)时间(25.5个月比37.8个月,P<0.05)和总生存(OS)时间(30.1个月比51.4个月,P<0.05)均明显缩短。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5.5mg/L、年龄≥65岁、伴随EMD及治疗结束未达完全缓解(CR)为初诊MM患者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依据上述4个指标,将本研究中123例初诊MM患者重新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发现组间O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8F-FDGPET/CT能结合临床指标在一定程度预测初诊MM患者预后生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18F-FDG PET/CT 髓外病变 预后
原文传递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对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与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东维 吴凌 +1 位作者 夏冰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13-417,共5页
肿瘤免疫反应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在血液系统肿瘤形成时即自发产生。然而,在临床明确诊断肿瘤之前,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因子的存在已经引发多种免疫抑制途径,这些途径相互协同并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障碍,最终使血液系统肿... 肿瘤免疫反应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在血液系统肿瘤形成时即自发产生。然而,在临床明确诊断肿瘤之前,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因子的存在已经引发多种免疫抑制途径,这些途径相互协同并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障碍,最终使血液系统肿瘤处于耐受状态。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为上述免疫抑制途径的重要成员之一,IDO通过代谢色氨酸,引起反馈性调节,从而限制炎症反应和引起T细胞获得性耐受,最终抑制肿瘤免疫反应。IDO免疫抑制的作用使得IDO抑制剂成为治疗多种肿瘤的重要免疫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作用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IDO及其抑制剂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治疗作用和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O 免疫抑制 血液系统肿瘤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