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管理指南 被引量:122
1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 冯世庆 +4 位作者 曹富江 李长青 刘新宇 宁广智 王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1-408,共8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患者趋向于年轻化。目前国内外仍缺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管理的相关规范与指南。为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与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患者趋向于年轻化。目前国内外仍缺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管理的相关规范与指南。为加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与转化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在既往指南和共识的基础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和康复管理问题,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管理指南》。本指南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提出科学性建议,以期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与康复流程,达到改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腰椎间盘突出 治疗 康复 指南
原文传递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10
2
作者 李呈凯 白树财 +3 位作者 宋秀钢 秦亚飞 李娜 李晖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0-256,共7页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306例接受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306例接受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梗死史、生化检查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双下肢血栓情况、术中情况[包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cademy,NYHA)心功能分级、麻醉方式、麻醉时间等]、围手术期输血量、围手术期蛋白消耗量等。根据手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统计术后谵妄的发病率。应用单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谵妄可能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9例患者(谵妄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为19.29%(59/306),男23例,女36例;年龄70~93岁,平均(81.9±5.4)岁。247例患者(非谵妄组)术后未发生谵妄,男81例,女166例;年龄65~96岁,平均(76.4±8.1)岁。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 、术前红细胞比容、围手术期蛋白消耗量、输血量、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白蛋白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ASA评分、术中失血量、术后白细胞计数、既往脑梗死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SA评分、糖尿病史、住院时间、周手术期蛋白消耗量可能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将以上的可能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ASA评分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相较非谵妄组,谵妄组患者住院时间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谵妄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马巍 王沛 张晓卫 侯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外膜剥离术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5
4
作者 赵虬 王沛 马信龙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1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 目的总结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0月,对48例旋前、后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男27例,女21例;年龄17~85岁,平均42.8岁。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三踝骨折20例,旋后外旋Ⅳ度三踝骨折28例。受伤距手术时间2h~21d。内侧采用标准内踝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外侧采用腓骨后缘纵行切口显露外踝骨折。如需行后踝骨折处理,则将内踝的切口延长,外侧采用经腓骨的Gatelli-er-Chastang手术入路同时切开显露内、外及后踝。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骨折复位固定完成后,行踝部正侧位及踝榫(Mortise)位X线检查。满意复位的标准为:(1)踝榫的正常关系恢复,(2)踝的负重排列与下肢纵轴成直角,(3)关节面的外形轮廓光滑。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随访时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2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5.4%。术后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但发生1例下胫腓三皮质固定螺钉断裂。结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结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后外旋型 三踝骨折 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析及减压方式选择 被引量:75
5
作者 陈学明 冯世庆 +5 位作者 许崧杰 崔利宾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 前路减压
下载PDF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被引量:63
6
作者 阮文东 王沛 +2 位作者 雪原 马信龙 周先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9-793,共5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年龄50岁以上、临床可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73例,根据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分为再骨折组48例和骨折组225例。分析患者一...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年龄50岁以上、临床可确诊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273例,根据是否有骨质疏松骨折病史分为再骨折组48例和骨折组225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股骨颈DXA骨密度测定T值、Charlson合并症指数、骨折时间等临床特征,并行运动协调技能评价。结果骨折组年龄(67.7±8.5)岁,再骨折组(72.7±9.5)岁;再骨折组女性占77.1%,高于骨折组女性构成比70.2%;再骨折类型以椎体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最多见,其次为股骨颈骨折后再次发生股骨颈骨折。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75岁,HR=I.23;〉85岁,曰R=1.68)、女性(HR=1.36)、曾发生椎体骨折(HR=1.62)、曾发生髋部骨折(HR=1.27),骨密度-T值〈-3.5(HR=1.38)及运动协调技能减退(HR=1.27)。再骨折平均发生于初次骨折后(3.7±2.5)年。骨折组随访2年内再骨折发生率4。9%(11/225)。结论有初次骨质疏松骨折病史的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仍然很明显,两次骨折之间有足够的间隔采取措施降低再骨折的风险。特别是对发生椎体、髋部骨折的老年女性应进行干预,进行运动协调技能的康复训练和防跌倒练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1
7
作者 李晖 李清 +3 位作者 杨风顺 侯波 郑永发 冯世庆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36-740,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髋部手术患者108例,按术后镇痛模式将患者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多模式镇痛组59例,男25例,女34例;年龄65-86岁...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髋部手术患者108例,按术后镇痛模式将患者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多模式镇痛组59例,男25例,女34例;年龄65-86岁,平均(72.91±5.42)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4例。传统镇痛组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65-84岁,平均(72.14±4.93)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0例。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制定的意识错乱评估方法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多模式镇痛组术中实施切口周围浸润阻滞,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并常规静脉滴注非甾体类镇痛药3d。传统镇痛组在术后疼痛时给予同一常规剂量阿片类药物强化镇痛。对于发生术后谵妄的患者,两组均给予强化镇痛干预。结果多模式镇痛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息及活动时分别为:第1天时(2.10±1.43)分、(4.74±1.45)分,第3天时(1.01±0.92)分、(3_31±1.36)分;传统镇痛组VAS分别为:第1天时(4.67±1.33)分、(7.44±1.59)分,3天时(2.24±1.39)分、(5.06±1.46)分。无论是静息还是活动状态,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内,传统镇痛组15例(30.6%,15/49)、多模式镇痛组7例(11.9%,7/59)发生谵妄。对发生谵妄的22例患者,肌内一次注射10mg吗啡后,均有至少一项以上不良反应缓解。结论应用多模式镇痛手段可减少术后谵妄发生,对已发生术后谵妄患者,强化镇痛可进一步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痛 骨折 谵妄 老年人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及其理论基础 被引量:53
8
作者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91-695,共5页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药物治疗 骨质量 骨量 肌力 公共卫生 饮食 养成 维持 中国
原文传递
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待讨论的问题 被引量:53
9
作者 王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63-767,共5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0
作者 宁广智 吴强 +1 位作者 张蒂 冯世庆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6,共4页
胸腰段脊柱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TLF)在脊柱脊髓损伤中较为常见,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多发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胸椎较为固定,胸腰段则成为固定的胸椎与活动的腰椎之间的接合部,... 胸腰段脊柱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TLF)在脊柱脊髓损伤中较为常见,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多发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胸椎较为固定,胸腰段则成为固定的胸椎与活动的腰椎之间的接合部,这使得胸腰段成为脊柱活动应力的集中点。此外,胸椎呈生理后凸,腰椎呈生理前凸,胸腰段作为两曲度的转折点,椎管容积相对较小,故骨折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甚至导致截瘫等严重并发症,若不能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将给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手术治疗 脊柱脊髓损伤 严重并发症 解剖结构 椎管容积 神经损伤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力学因素 被引量:48
11
作者 张永飞 张义修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 探讨力学因素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对 147例股骨颈骨折术后的病例进行了 5~ 10年随访 ,发生 31例股骨头坏死。分析比较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时间、骨折的复位质量、年龄分布及下床不负重活动的时间与发生... 目的 探讨力学因素在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 对 147例股骨颈骨折术后的病例进行了 5~ 10年随访 ,发生 31例股骨头坏死。分析比较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时间、骨折的复位质量、年龄分布及下床不负重活动的时间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关系。结果  30例 (96 . 8% )股骨头坏死发生于骨的塑形期内 (0~ 3年 ) ;骨折复位质量越差—应力改变越大、股骨头坏死率也越高、GardenⅠ级 2 . 4%、Ⅱ级 6 . 8%、Ⅲ级 33. 3%、Ⅳ级 46 . 7% ;青少年组头坏死发生率为 2 8.1%、其它年龄组为 19. 1% ;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与不负重活动的时间无必然关系 ,大于 3个月下床股骨头坏死率为 2 0 .7%、小于 3个月其坏死率为 2 2 . 6 %。结论 应力因素改变在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病理演变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股骨头环死的发生是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应力因素 力学因素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病变部的压力测定及其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沛 董强 雪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目的术中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病变部和髓核压力,结合临床、显微镜、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破碎型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差异。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57例。根据术中所见分为两组:(1)破碎... 目的术中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病变部和髓核压力,结合临床、显微镜、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破碎型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差异。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57例。根据术中所见分为两组:(1)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RDH):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后,可见破碎腰椎间盘组织与椎间盘母体分离,自行溢出或很容易被拉出;(2)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DDH):切开突出病变部浅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后无破碎椎间盘组织溢出,突出病变部必须以器械切除。椎间盘突出病变部切取前,用GENERAA710多功能测压仪进行椎间盘测压,研究两种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的差异。结果(1)R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高于DDH组,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两组髓核部压力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R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高于髓核部,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4)DDH组突出病变部压力与髓核部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5)35例患者的腰痛评分与突出病变部压力明显相关(r=0.539,P<0.05);(6)光镜下RDH组椎间盘组织纤维排列松散,可见炎症反应和明显的边缘血管化;(7)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RDH组Ⅰ型胶原染色阴性,而DDH组软骨细胞核内Ⅰ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1)RDH的病因为部分椎间盘损伤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盘移位 压力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颈椎生理曲线异常和颈椎病的发病学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沛 郭世绂 +2 位作者 张义修 吴桂森 雪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667-670,共4页
作者复习了156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手术所见,完成了39例13~14岁少年组、27例脊髓型颈椎病组和29例成人对照组的屈伸动态X线摄片和C_2~C_7各椎间屈伸活动度的测量。结果表明脊髓型颈椎病组椎间活... 作者复习了156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手术所见,完成了39例13~14岁少年组、27例脊髓型颈椎病组和29例成人对照组的屈伸动态X线摄片和C_2~C_7各椎间屈伸活动度的测量。结果表明脊髓型颈椎病组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小和再分配。109例颈椎病X线侧位片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折断。结论为:(1)椎间活动度异常是颈椎退变常见和重要征象,颈椎生理曲线“折断”提示该椎间超限前屈和后伸,其连接结构承受异常应力,引起关节囊、黄韧带退变增厚,间盘后突。(2)颈椎生理曲线折断是比脊髓滑脱更为常见的不稳定征象。(3)颈椎后部退变增厚的连接结构黄韧带的侵入与前部膨出的间盘侵入同样重要。(4)神经通道狭窄、颈椎不稳定和脊髓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反应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三大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活动阈 不稳定 生理曲线 病因
原文传递
淫羊藿甙对成骨细胞Smad4 mRNA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雪原 王沛 +3 位作者 齐清会 倪虹 马信龙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检测淫羊藿甙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中Smad4mRNA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ng/ml的淫羊藿甙刺激MC3T3-E1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绘细胞生长曲线和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描述刺... 目的检测淫羊藿甙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中Smad4mRNA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ng/ml的淫羊藿甙刺激MC3T3-E1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绘细胞生长曲线和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描述刺激MC3T3-E1细胞的增殖能力。用速率分光光度法测定ALP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型胶原的产生,用以判断细胞的分化情况。用RT-PCR测定Smad4mRNA的数量。结果10、20ng/ml浓度淫羊藿甙可使MC3T3-E1细胞的生长曲线明显上移(P<0.01);0、10、20和40ng/ml组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39.37±2.35)h、(26.76±1.78)h、(29.30±2.12)h和(36.35±2.34)h,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10ng/ml可使MC3T3-E1细胞产生ALP和Ⅰ型胶原量增加,刺激ALP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P<0.01);RT-PCR显示10、20ng/ml浓度淫羊藿甙可以刺激MC3T3-E1细胞Smad4mRNA的数量增加。上述作用以10ng/ml浓度最强(P<0.01)。结论淫羊藿甙刺激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与分化,可能是通过提高MC3T3-E1细胞Smad4mRNA的量而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甙 SMAD4 MC3T3-E1 成骨细胞 RNA 刺激 Ⅰ型胶原 浓度 显微镜观察 组群
原文传递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5
作者 纪江峰 冯世庆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51-1152,共2页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所致的截瘫给社会家庭造成严重负担。关于外伤后SCI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关系包括了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和组织化学变化,血流动力学上的变化以及关于电生理的研究等,这些基础的研究对于阐明SC...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所致的截瘫给社会家庭造成严重负担。关于外伤后SCI和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关系包括了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和组织化学变化,血流动力学上的变化以及关于电生理的研究等,这些基础的研究对于阐明SCI的自然病程和新的药物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SCI模型,导致不同类型的解剖结构损伤与神经功能变化,SCI的病理生理机制也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并不全面,为了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更透彻地阐明SCI所涉及的复杂机制,更有效地评估SCI后干预手段的效果,需要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SCI模型。近年来SCI动物模型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成果已经用于SCI的研究中。现就目前常用的SCI动物模型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SCI) 动物模型研究 病理学变化 SCI模型 病理生理机制 药物治疗 生理学变化 血流动力学 社会家庭 化学变化
原文传递
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刘亚民 王沛 马巍 王德利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232-236,共5页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颈椎病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与传统治疗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0
17
作者 赵栋 马信龙 +1 位作者 王文良 张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围手术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至2016年9月98例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侧TKA的患者资料;其中52例应用常规传统手术方案(常规组),46例应用E...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围手术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至2016年9月98例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侧TKA的患者资料;其中52例应用常规传统手术方案(常规组),46例应用ERAS方案(ERAS组),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显性出血量、术后24h血红蛋白、输血比例、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前及术后1、6个月膝关节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术后2周、1个月、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ROM)、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x。检验。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ERAS组术后显性出血量(224±59)ml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61±70)ml(t=4.723,P〈0.01);ERAS组术后24h血红蛋白(109±8)g/L显著高于常规组的(96±10)g/L(t=-3.297,P=0.004);ERAS组术后输血比例为6.5%(3/46)显著低于常规组的46.2%(24/52)(x2=19.207,P〈0.01);ERAS组术后12h及48h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t=3.708、3.894,均P〈0.05);ERAS组住院时间为(6.8±1.2)d显著少于常规组的(13.1±2.6)d(t=6.924,P〈0.01);ERAS组术后1、6个月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3.677、-3.594,均P〈0.05);ERAS组术后2周及1个月ROM均显著高于常规组(t=-4.628、-4.442,均P〈0.05);ERAS组术后恶心呕吐率为13.0%(6/46)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8.1%(25/52)(x2=13.852,P=0.002)。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术后6个月ROM、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12、-1.026,x2=3.695,均P〉0.05)。结论ERAS模式可有效改善单侧TKA患者围手术期状况,并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改善住院及手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膝骨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原文传递
腰骶神经通道和腰骶神经根病的发病学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沛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796-798,共3页
腰骶神经通道和腰骶神经根病的发病学王沛郭世绂神经通道狭窄是退变性腰神经根病(lumbarspondyloticradiculopathy)的重要发病环节,因此熟悉腰骶神经通道的解剖及其与腰骶神经的关系,退变性腰骶神经... 腰骶神经通道和腰骶神经根病的发病学王沛郭世绂神经通道狭窄是退变性腰神经根病(lumbarspondyloticradiculopathy)的重要发病环节,因此熟悉腰骶神经通道的解剖及其与腰骶神经的关系,退变性腰骶神经通道狭窄病变的特点,对了解腰骶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神经根疾病 病因学 神经通道
原文传递
VEGF、TGF-β_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9
作者 马信龙 谢军 +4 位作者 王沛 冯世庆 李晖 王志刚 刘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61-566,共6页
目的观察骨缺损不愈合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l)的表达差异,研究骨缺损不愈合的分子机理,进一步探讨VEGF和TGF-β1对骨折愈合的... 目的观察骨缺损不愈合和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l)的表达差异,研究骨缺损不愈合的分子机理,进一步探讨VEGF和TGF-β1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骨折愈合模型,术后1、2、4、6、8、12周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P法)检测两种模型中VEGF和TGF-β1的表达和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骨缺损组骨折断端只有少量膜内成骨过程,形成的血肿和肉芽组织明显增多,只有靠近骨折断端的一部分形成软骨细胞,其中的一部分在分化到肥大软骨细胞阶段时则停止分化,出现肥大软骨细胞区的增加,并向纤维结缔组织转化,未转化成软骨细胞的肉芽组织在后期也形成了纤维结缔组织。与骨折愈合模型相比,软骨内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的量也明显减少,而且在骨缺损组的各时段,骨折断端间都有肌纤维侵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VEGF和TGF-β1在骨缺损不愈合中仍有表达,但与正常骨折愈合相比,表达的量明显减少(P<0.05),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同步关系,即在TGF-β1强表达时,VEGF的表达程度也很强,TGF-β1的表达弱时,VEGF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由于造成较大段的骨缺损,骨膜缺损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愈合骨折 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沛 郭世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6-129,共4页
脊髓型颈椎病王沛郭世绂颈椎退行变引起脊髓的外在压迫和/或血供减少产生脊髓功能障碍称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简称CSM)。自1952年Brain报告一大组CSM,开始... 脊髓型颈椎病王沛郭世绂颈椎退行变引起脊髓的外在压迫和/或血供减少产生脊髓功能障碍称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简称CSM)。自1952年Brain报告一大组CSM,开始加深对该病的认识。CSM是55岁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型 病理学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